专题03 星河璀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智慧源流-【高频考点】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 星河璀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智慧源流-【高频考点】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9 10: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星河璀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智慧源流
(试题分值:100分 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四部历史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一部 墨子·“兼爱”“非攻”显其志 第二部 孟子·实行“仁政”民为本 第三部 庄子·顺应自然与民心 第四部 韩非子·以法治国树权威
A.贸易发达 B.民族交融
C.百家争鸣 D.变法图强
2.2024年为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下面与龙有关的文物,共同说明( )
A.先秦时期,文明勃兴 B.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C.青铜工艺,领先世界 D.中原地区,中华源头
3.如下图是我国一项出土文物的拓本,这一文物的材质是龟甲,其中的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4.“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5.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
A.发明“麻沸散” B.创编出了“五禽戏”
C.擅长外科手术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6.张仲景有感东汉末年疾病流行,人民死亡众多,于是刻苦攻读古典医学著作,对东汉以前的临床医学做了全面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上述材料反映了《伤寒杂病论》( )
A.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B.是前代医学理论的积淀
C.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D.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著作
7.《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如图所示)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
A.历史文献的记载都是真实的 B.秦始皇陵内有水银制作的江河大海
C.科技手段能够解决考古问题 D.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8.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日常用语中时常有佛教词汇出现。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这反映了佛教的传入( )
A.扩大了汉语的影响 B.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
C.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D.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
9.下图所示中华文明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10.下表是河南省境内的历史遗址遗迹(部分),从表中可知其特点是( )
洛阳市 南阳市 新郑市 安阳市
二里头遗址 白马寺 龙门石窟 医圣祠 黄帝故里 殷墟遗址
夏、商王朝时期遗址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兴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所在地 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拜祖圣地之一 遗物种类繁多,已出土甲骨、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等
A.中原文明,一脉相承 B.历史悠久,内容多元
C.建筑艺术,成就卓著 D.华夏文明,尽出中原
11.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B.司马迁 C.贾思勰 D.徐光启
12.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运用有“极限”思维,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说明了我国( )
A.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包容性 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性 D.古代科技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13.胡姬诗特指描写胡人酒店中卖酒女子的诗。唐代诗人李白有很多胡姬诗,如《少年行二首》中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透过胡姬诗可以看出唐代( )
A.胡乐盛行,名家辈出 B.战乱不断,国破家亡
C.民族交融,共同发展 D.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14.北宋前期的词多以抒情为主,对人生充满反思,中后期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南宋则更多体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这一变化反映了宋词( )
A.反映了时代背景 B.体现了传承与创新
C.多样与差异并存 D.彰显社会进步
15.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汇集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下列诗歌中描写宋代百姓欢度春节场景的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6.中国古代各领域的科技著作以其独特的记载方式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图科技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17.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整理了各地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内容包括谷物、纺织、制盐、陶瓷、冶铸、舟车、造纸等。这表明,《天工开物》是一部( )
A.文学作品 B.总结著作 C.医学著作 D.发明创作
18.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这表明( )
A.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B.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产生
C.我国近代化探索由此开启 D.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19.都城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从以下都城平面图中获得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唐都长安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B.唐都长安城打破了“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
C.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明北京城的布局烘托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20.张伯伯是集邮大师,最近新购了四枚邮票,分别为“桃园刘关张三结义”、“三英战卢布”、“三顾茅庐”和“赤壁之战”,他把这些邮票整理在一个文件夹中,该文件夹最合适的标题应该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1.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优秀的作品相继涌现,如《西游记》《牡丹亭》等,它们故事情节浪漫生动,热情歌颂抗争精神,广受人们的喜爱。这反映了( )
A.科学技术的进步B.城市风貌的改变 C.文化专制的盛行 D.市民文化的繁荣
22.下面是某同学在小专题复习时制作的卡片内容。该专题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
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A.璀璨的科技成就 B.昌盛的文学艺术
C.衰落的封建制度 D.光辉的科技文化
23.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从刊刻(包括翻刻)地点看,现存明刊本小说中,浙江23部,江苏24部,福建4部,江西1部,安徽1部。从小说作者(或编者)籍贯来看,都以浙江杭州、江苏苏州为主。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江浙地区( )
A.文化教育事业兴盛 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造纸技术十分发达 D.印刷技术领先全国
24.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徽调吸收汉调,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这说明京剧( )
A.贴近生活 B.政策鼓励 C.题材广泛 D.博采众长
25.“全面地描写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世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材料评价的著作是( )
A.《牡丹亭》 B.《西游记》 C.《红楼梦》 D.《水浒传》
二、材料题(本题4小题,共50分)
26.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学派的思想主张(部分)
学派 主张
道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赏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法家 法不阿贵(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绳不挠出。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材料三 新质生产力的“新”应该是指由新技术、新能源、新业态等产生的新产业、新方式、新模式,培养一批新的技术人才,掌握新的技术,产生新的动能、新的领域、新的赛道,推动生产力上更高层次,更好地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全社会更大程度的生产能力的提高。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上方图示方框内①②③处的历史知识。(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2分)。结合秦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2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应如何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分)
27.北京城市的水脉赋予了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14分)
材料一
①《水经注》 ②《史记》 ③《农政全书》
记载了魏晋时期易水的自然源头,发源于涿郡(今北京),其流向向东,流经长城以南地区,汇入大海 记载了西汉时期冀州(含今北京)地区地势较高,该地区河流与黄河支流相通,向南汇入黄河 记载了明朝时期北京城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其引白浮泉水,经人工渠过昆明湖从西直门入城,汇入积水潭
材料二
图1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图2 元朝大运河示意图
隋炀帝建东都洛阳,接连疏凿通济渠、永济渠、邗沟与江南运河,借助运河干线连接洛阳与东南地区,同时加强了与北方军事重镇幽州(今北京)的联系 元世祖定都大都(今北京),先后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对大运河裁弯取直,利用运河干线直接连通北京与东南富庶地区,将江南地区的粮赋供给运往大都
材料三 北京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相互作用,水与城的互动,成为蕴含丰富的文化水系。元代大都城的城市水域,造就了积水潭沿岸运河物资往来、商贸活动频繁,形成了从中心向城外郊区构成的同心圆向外放射的城市格局。明清时代,北京城市水系随着水资源的减少,城市水网被分割成自成一体的封闭水系,发展出城市各个阶层共在共享的立体文化空间。现代的北京城市建设,逐渐复原北京城市水文化的标志、疏通城市文化水脉,创造出新的北京城市文化生态,成为文化深厚底蕴、培育文化自信的新空间。
——摘编自耿波《北京城市水文化与城市生态》
(1)将材料一中的文献按所属的历史时期排序。(2分)(写序号)结合所学,任选一项,仿照示例进行说明。(示例除外)(2分)
示例:①《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记载了北京地区自然河流的源头及流向。
(2)依据材料二,指出大运河路线从隋朝时期到元朝时期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变化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北京城市水系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2分)结合现实生活,对北京城市水文化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2分)
28.研学之旅是学生愉快的学习之旅,是在实践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第一站展厅【走进“陕博”——领略“万国衣冠拜冕旒”】
藏品介绍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客使图》现存于陕西西安历史博物馆
第二站展厅【品鉴“文物”——欣赏“璀璨华夏文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宋朝进行研究性学习。
①泥活字版 ②宋代瓷器 ③北宋纸币拓片 ④水罗盘 ⑤宋代蹴鞠铜镜
⑥苏轼 ⑦宋代火器 ⑧泉州市舶司遗址 ⑨岳飞 ⑩《清明上河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第一站展厅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通过第一站的参观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外双向交流的例子各一例。(2分)
(2)依据第二站展厅展品,选择至少两个信息点对“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的观点加以论述。(格式:①信息:②史实论证)(4分)
(3)综合上述参观行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分析看待历史史料。(2分)
29.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国家建设、民族发展道路上意义深远。(15分)
材料一:【科技】
年代(公元)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据材料一,简要说明该时期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1分)这一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4分)
材料二:【医药】他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并深入实地调查,到深山野外采集药物标本,“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终于编成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材料二中“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指哪本书?(2分)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位历史人物?(1分)
材料三:【文学】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电视刷《梦华录》,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关汉卿,因为这部电视剧就是改编自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教风尘》。关汉卿的原著讲故事的方式更加吸引人,也更为精彩,节奏更快,喜剧的表达更为自然。
——《三联生活周刊》
(3)材料三中《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原著诞生于哪个朝代?(1分)请再写出一部关汉卿代表作。(1分)
材料四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红楼梦》问世后,据载: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当时的民间说法
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程伟元《红楼梦序》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红楼梦》(1分)?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名著的社会历史意义。(2分)
(5)通过以上材料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A D B D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A D D B D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B D C
26.(1)东汉;毕昇;《本草纲目》。
(2)焦点:如何治理国家。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特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措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抢抓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等。
27.(1)排序:②①③;
选择②,《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 000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变化:从隋朝时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变为元朝时期运河路线裁弯取直,沿途不再经过洛阳,直达北京。
政治方面原因: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首都,元朝时期,北京成为首都。经济方面原因: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元朝建立后,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3)作用:承载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塑造了北京城市的格局;赋予了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促进了北京的商业贸易发展等。
建议:要注重科学长远发展;加大宣传力度等。
28.(1)历史信息:①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②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③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例子:①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②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
(2)示例:信息:③北宋纸币拓片:④水罗盘;⑧泉州市舶司遗址。
史实论证:③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④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并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技术条件;⑧宋朝政府一改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任答两点即可)
(3)历史史料是历史发展水平的反映;是当时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历史史料可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史料有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之分;要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史料:客观公正地看待的历史史料等等。(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
29.(1)中国科技发明状况:领先于世界(或多于世界其他国家)。贡献: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2)《本草纲目》李时珍
(3)元朝《窦娥冤》
(4)该作品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练,充分展示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写作手法精巧纯熟,人物刻画生动,艺术水平极高。(答出1点即可)
意义:该作品用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作品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歌颂了抗争精神,批判了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答出1点即可)
(5)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