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暗夜寻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烽火征程测试-【高频考点】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6 暗夜寻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烽火征程测试-【高频考点】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9 10: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暗夜寻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烽火征程
(试题分值:100分 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3年火爆网络的流行语有“内卷”,“躺平”,“YYDS”等。如果时光回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你会听到青年们热烈讨论的流行语是(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2.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这可以用于说明( )
A.清朝外交思想向国际化转变 B.洋务运动增强清廷海权意识
C.甲午中日战争胜利基础奠定 D.列强严重威胁中国国防安全
3.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与第一期相关事件的影响是( )
A.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4.英国的伦敦画报曾报道过清政府的官员办企业、采购设备,美国的《纽约时报》也曾报道过洋务派“已经获得皇帝陛下的许可,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机器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C.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关注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下表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
内容 起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
近代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促进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促使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中国近代教育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表中三类学校兴办的目的是( )
类别 时间 数量 地点
外语学校 1862—1864 3 北京、上海、广州
军事学校 1874—1894 9 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
技术学校 1867—1896 16 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
A.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 B.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
C.推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D.宣传三民主义的主张
7.由于军用工业建设过程中不断遇到难题:财政拮据,经费不足,原材料短缺;外资扩张和洋货倾销,非单纯开办军用工业所能救济。洋务派官僚提出了“寓强于富”的方针,开始创办新式民用工业。下列选项中,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8.黄兴为在1911年4月某场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撰写挽联。上联为: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下联为: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挽联纪念的起义( )
A.加快了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B.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
C.促成了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D.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序幕
9.近代一首流行歌词中写到:“女革命,志灭清,摒弃那粉黛去当兵。誓将胡儿来杀尽,五种族,合大群,俾将来做个共和民。”这首歌曲最有可能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0.1911年10月,《申报》曾连续报道了武昌起义事件:“余昨日方评武昌革命党之泄事失机,而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武昌、汉阳、汉口均为革党占据……汉阳兵工厂及火药厂亦入革党之手”。《申报》的报道意在表明( )
A.起义前革命党缺乏准备 B.起义成功纯属偶然事件
C.革命党扭转局势取得胜利 D.辛亥革命成功乃历史必然
11.“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此观点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根除了社会陋习
C.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D.推动了思想解放
12.下面可以作为研究辛亥革命第一手材料的是( )
A.B.C. D.
13.下表反映1905-1910年武汉地区重要报刊的创办情况。到1911年爆发了由新军发起、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参与的武昌起义。这说明( )
报刊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 共同点
中文《楚报》 1905 日知会会员主笔 大都传递于军学两界,倡导革命,影响政治局面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日报》 1908 共进会会员
《雄风报》 1910年 共进会会员
《大江报》 1910年 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
A.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
B.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C.报刊在影响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D.革命思想传播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
14.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是写给( )
A.邓世昌 B.谭嗣同 C.孙中山 D.张之洞
15.《民报》发刊词认为,在19世纪,西方国家虽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欧美科学发达、工业进步,但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该在工业初起的时候防患于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种主张( )
A.完全继承了欧美思想 B.吸取了西方社会教训 C.利用科学开启工业化 D.比西方思想更加先进
16.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中体西用 B.扶清灭洋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17.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下图),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
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成功 C.中华民国建立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8.大众传媒自诞生以来,记录时代的变化,引领舆论导向,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下列媒体刊物中,反映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
A. B.
C. D.
19.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一扫之前官僚腐朽之气,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人才鼎盛、学术兴旺。这反映出当时的北京大学( )
A.批判封建思想彻底 B.趋向于平民化教育
C.教育体制改革频繁 D.新思想新文化活跃
20.1920年,上海《解放画报》上发表《靠不住的》一图。如下图妇女正孤独无助地背靠着根刻着“三从四德”的石柱,漫画意在宣传( )
A.尊孔复古思想 B.民主科学思想
C.封建专制思想 D.三民主义思想
21.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对上述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2.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时,陈独秀将“science”称为“赛先生”,意为“科学”。这表明英文中译( )
A.体现出中外文化差异 B.与翻译者能力有关
C.具有明显的随意性 D.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23.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24.胡适认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材料反映出胡适( )
A.提倡文学革命 B.宣扬民主科学 C.主张变法维新 D.反对封建礼教
25.某校兴趣小组搜集了如图四幅图片,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D.近代生活的新变化
二、材料题(本题4小题,共50分)
26.19世纪中叶,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谓田皆天主之田也。商不能自贾以纳息,谓货皆天主之货也。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大变。凡读书识字者,焉能袖手坐观,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粤匪”的领袖是谁?(2分)材料一中“农不能自耕以纳赋”等内容和哪一历史文件的规定有关?(2分)曾国藩除写檄文外,为“讨粤匪”采取了什么实际行动?(2分)
材料二 况今日议和既成,中外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十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2)材料二中的“议和”发生在哪次战争之后?(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三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3)列举李鸿章在上述运动中创办的两个重要的近代企业。(2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李鸿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2分)
27.文物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第一批留美幼童合照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船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材料二 下面是国家海洋博物馆的三件展品。
①清代大沽海口营盘全图的复制件。1859年6月25日,英法军舰再次与大沽炮台上的清军发生激战 ②1869年,福州船政局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万年清”号炮舰模型 ③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奋勇作战,不幸沉没的经远舰的残件(实物原件)
材料三 以下是晚清《启蒙画报》上《小英雄歌》的插图。
图片配文: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支柱)…… 创作背景 后人回忆
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纸,掀起了国人办报的高潮。1900年,“京城大乱”,彭翼仲险些丧命于洋人之手,痛定思痛,认为“欲从根本上解决,辟教育儿童之捷径,遂有《启蒙画报》之举”。 郭沫若:“我到现在仍深深地纪念着它。近来中国也出了一些儿童杂志,但我总觉得太无趣了。”萨空了:“《启蒙画报》曾是我最喜欢的读物。这个画报灌输了许多的科学知识给我,像世界人种分类,五大洲的形状……”
(1)根据材料一,提取材料图文共同印证的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件展品反映的共同主题。(2分)其中哪件展品的史料价值最高,说说你的理由。(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的历史背景,(2分)谈谈画报的历史价值。(4分)
28.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主张。(2分)
材料二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指出变法的必要:“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建议光绪帝效法日本,推行新政。“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的道路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主编创刊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对重新构建我国现代思想文化体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20世纪初的中国,一本杂志和一所大学曾经引领着一个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时代,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改编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说说《新青年》杂志中最可能宣传的的内容。(2分)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人在近代化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历程?(2分)
29.伴随着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中华民族意识也逐渐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魏源得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消息后,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本素材,参考国外的舆图、书籍等,历时一年半编撰成书《海国图志》,以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同时在解释自己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时说:“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指出要对付列强的侵略,像中国这样的弱国只能学习它的长处来与之抗衡。
——摘编自朱天策《“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与其友魏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2分)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耻辱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诚如梁启超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自此以后,民族观念有了很大飞跃,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由此而发轫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传统中国的族类思想和“天下”观念。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民族意识的变化,(2分)并列举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2分)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部分先进中国人吸收了西方近代民族理论,形成了近代民族观念和民族主义思想。在民族主义的阐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把它作为进行反清斗争的一个重要纲领,并在其指导下发动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3)根据材料三信息,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践行材料中所提出的思想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A A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C B C C D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D A B
26.(1)领袖:洪秀全。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行动:创建湘军,开赴湖南、湖北战场与太平军作战。
(2)第二次鸦片战争。具体方法: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
(3)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在李鸿章看来以自强为旗帜的强军运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落后局面,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言之有理即可)
27.(1)信息:第一批留学生是去美国留学。
(2)主题:近代海防建设。
展品③的史料价值最高。
展品③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任答1点)
(3)历史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加深。
历史价值:①画报趣味性强,内容广泛;②有国际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③画报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等信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任答2点)
28(1)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或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不同: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3)内容:民主与科学。
(4)探索历程:由学习西方技术-制度-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9(1)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变化:由传统中国的族类思想和“天下”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转变。史实:维新派领导发动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3)原因: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部分先进中国人吸收了西方近代民族理论,形成了近代民族观念和民族主义思想。实践:领导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认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与列强的侵华息息相关,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民族意识的发展和高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