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06 14: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考查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图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④②③
2.下列关于右图两件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件文物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实物资料
②两件文物是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③图一文物说明商朝生铁冶炼技术高超
④图二文物对研究汉字起源有重要意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3.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下面示意图反映了()
A. 政治中心的变迁与交通区位因素有关 B. 政治中心的变迁决定经济重心的转移
C. 大运河的衰败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变迁 D. 北京发挥着统管南北兼顾东西的作用
4.“三个国家(魏、蜀、吴)都各自在追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昌盛的道路上不懈地努力。这种努力是汹涌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将冲垮暂时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局面。”材料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民族政权并列存在 C. 战乱局势不复存在 D. 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5.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 阶级矛盾尖锐 B. 政权更迭频繁 C. 社会相对稳定 D. 经济发展快速
6.“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该材料旨在揭示(  )
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B. 张謇的历史地位前无古人
C. 张謇为民族工业奉献了一生 D. 张謇创办了多种公益事业
7.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斗极为激烈的一场战役,整个战役期间,美军共发动900多次冲击,有时一天达30余次。中国人民志愿军坚持43天,粉碎了美军的阴谋,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的是(  )
A. 邱少云 B. 黄继光 C. 罗盛教 D. 杨根思
8.据《上海三友实业社公私合营档案》(1955年4月)载:公方代表提出年度增产18%的计划,私方经理以“保持毛巾漂染工艺特色”为由建议调整,最终决议增产15%。这一决策过程反映公私合营中(  )
A. 照搬苏联强制改造经验 B. 资方彻底丧失经营管理权
C. 国家计划代替自主决策 D. 生产经营时存在协商空间
9.明成祖通过 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  )
A. 靖康之耻 B. 靖难之役 C. 八王之乱 D. 雅克萨之战
10.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同学们收集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
A. 人类文明的开端 B. 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C.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 封建时代的亚洲和欧洲
11.下列选项中,对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B. 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C. 从中获益最多的是西班牙 D. 起点和终点都是非洲,途经美洲和欧洲
12.《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第一个英译本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1871 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此外还有法文、波兰文、俄文、丹麦文译文相继出版。这反映出(  )
A. 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B. 《共产党宣言》成为世界革命的理论指导
C. 《共产党宣言》倾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心血
D.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13.毛泽东曾说:“第二战场的开辟,其影响不仅在欧洲,而且将及于太平洋与中国。”由此可见,第二战场的开辟(  )
A. 促进了欧洲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B. 加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计划实施
C. 体现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 D. 促成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14.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往往传递着一种狂热的、过度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借以表达其蔑视困难、赞美生活、勇于接受生命挑战的品格,后人称之为“酒神精神”。每年春季葡萄长出新叶或秋季葡萄成熟时,希腊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由此可知(  )
A. 神话传说是希腊传统文化的源头 B. 人生无常是希腊人的生活体验
C. 古希腊人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 D. 理性精神遭到希腊人质疑否定
15.明万历以前,海南学子若想考取功名必须渡海到广东赴考。王弘海向朝廷提议改海南兵备道兼管提学道,让海南学子就近考试,万历皇帝准其议。此举(  )
A. 促进海南经济快速发展 B. 密切了海南与内地联系
C.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 有利于海南人才的选拔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果】
材料一
(1) 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哪一个?(写出图片编号即可)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图片,分别说明其表现的主题最早出现的时间及对应文化成果的价值。
【文明的传播】
材料二在谈到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时,有一句西方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2) 请结合具体的事例分别谈谈你对“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和“法兰克人的手”的理解。
【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材料三意大利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始终是西方文化之源,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在欧美诸国中也遥居领先地位。从丝绸之路到马可 波罗,乃至利玛窦首传西学,郎世宁饮誉艺坛(注:利玛窦、郎世宁都是明清时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在科学、绘画、建筑等领域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意文化交流史上始终不乏辉煌的篇章。
——据朱龙华《从“丝绸之路”到马可 波罗——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认识。
(4) 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原则?
17.在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一共有过两次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这样写道:“1926年,是你拉着我的手,在村口的大路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
(1) 与材料一诗歌相关的国共两党合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次合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材料二: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
(2) 材料二中描述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是什么意思?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作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3) 与材料三中相关的国共两党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
材料四:《人民日报》刊出这条消息,标题为《毛主席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
如今。多年已经过去。两岸密切交往,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4) 纵观国共合作的历史,请用一句话概括国共合作的历史作用。请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现实意义。
18.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材料三:由于法国特有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础和浪漫的文化特征,也由于法国的历史和现实传统,法国没有选择渐进的现代化方式,而是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极端手段,用激进的方法实施政治现代化,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钱乘旦《现代化历程 西欧卷》
(1) 材料一中“全新的政体”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基本特征。
(2) 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如何协调“多元利益”的?为此,宪法依据什么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方法及采取该方法的“思想基础”。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欧美国家民主政体确立的认识。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损人利已、互相转嫁危机政策,引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激烈的贸易战、关税战和货币战。在各个国家和不同集团之间的激烈斗争中,帝国主义进行了重新组合,其中德、意、日三国面对深刻的危机,因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最终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材料二当前全球面临疫情、气候变暖、贫富悬殊、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等问题。要解决这些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团结协作一起向未来。面对纷繁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我国应当有战略定力,坚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反对单边主义、经济霸权,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改革,以积极的姿态处理世界经济问题。
——摘编自林学军、郑慧娟《为解决全球经济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具体做法。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小题1】可信度最高的史料:图1。图1:时间:商朝。文化成果的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证明了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为文化的记录、传承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图2:时间:春秋战国。文化成果的价值: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主张;成为历朝历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对整理、传承文化经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图3:时间:西汉。文化成果的价值:造纸术的发明使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小题2】理解:“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的“四大发明”;“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东方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去的;“法兰克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小题3】认识:中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虽有冲突;但交流不断,互促互进,互鉴互赏,共同发展(或中西方文化各放异彩,相互交流,交相辉映)。
【小题4】原则:文化创新,与时俱进;文化自信,学习借鉴。
17.【答案】【小题1】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将革命推向全国。成果: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小题2】事件:西安事变;意思: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题3】标志:《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战役:百团大战
【小题4】历史作用: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有利于民族的解放,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现实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8.【答案】【小题1】政体:君主立宪制;基本特征: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小题2】如何协调:让不同利益集团谈判达成妥协;实现利益均沾和共享。设计原则: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小题3】方法:激进的方法(极端手段、暴力方法、革命方法)。思想基础:启蒙思想。
【小题4】认识:适当的妥协也是一种政治智慧,政治制度的确立应与各国的传统(国情)相结合,兼顾各方利益等。(言之有理可即可)
19.【答案】【小题1】采取损人利已、互相转嫁危机政策,引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激烈的贸易战、关税战和货币战;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等。
【小题2】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