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集团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集团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19 17:49:24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集团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1.(2025·深圳模拟)良渚古城位于三个山体之间大体居中的位置,宫殿区居于古城的正中心,依托自然山体进行堆筑,建筑设计以中为尊、以高为崇。良渚古城的这一设计展现出(  )
A.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B.华夏文明的丰富传说
C.统治者对权力的凸显 D.世界最高的建筑水平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宫殿区居于古城的正中心,依托自然山体进行堆筑,建筑设计以中为尊、以高为崇"可知,良渚古城的这一设计展现出统治者对权力的凸显,C符合题意;
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城址,当时还没有封建皇权,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华夏文明的丰富传说,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建筑水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良渚古城遗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深圳模拟)大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汉代的大象图像主要是驯象图,反映世俗生活的场景;而魏晋南北朝的大象图像多富有宗教色彩,佛教色彩尤为浓厚,驯象图反而不多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代追求现世幸福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佛教在东汉时传入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大象图像多富有宗教色彩,佛教色彩尤为浓厚,驯象图反而不多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B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汉代追求理性幸福,排除A;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5·深圳模拟)下图选自《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于758年为悼念在抗击叛军中阵亡的侄儿颜季明所作,既抒发了骨肉俱丧的锥心之痛,还彰显了颜氏家族的忠烈气节。其结字、行文、布局自然,全无斧凿之痕,有多处删改涂抹,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获此美誉的原因在于(  )
A.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B.艺术审美与精神价值相统一
C.是研究唐代楷书的重要作品 D.唐代书法风格符合大众审美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艺术看,其结字、行文、布局自然,删改处更显情感流动,具有极高书法审美价值;从精神看,作品饱含忠烈气节与骨肉深情,将艺术表达与家国情怀融合,符合传统文人对"书以载道"的推崇,B符合题意;
文中虽提及安史之乱中颜季明抗叛牺牲的片段,但仅为事件局部,无法涵盖"全部过程"。该选项夸大了作品的历史记录范围,与事实不符,排除A;
题干明确《祭侄文稿》为"行书",而非楷书。此选项混淆书体类型,与作品实际不符,排除C;
唐代书法风格多样(如楷书的法度严谨、草书的狂放不羁),且"大众审美"概念模糊。《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更多体现在文人圈层的专业认可,而非大众层面的普及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文学艺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颜真卿书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5·深圳模拟)清朝时,朝廷设立机构、组建团队专门从事宫廷戏曲的编写。与前代戏曲文献多为个人编著所不同,清代有大量合作著述性质的宫廷戏曲文献史料。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戏曲表演艺术已日趋成熟 B.统治者加强对文化的控制
C.艺术呈现商品化、世俗化 D.清朝伶人与文人协同创作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朝廷设立机构、组建团队专门从事宫廷戏曲的编写",体现了统治者加强对文化的控制,B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排除A;
材料中没有体现艺术呈现商品化、世俗化,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伶人与文人协同创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戏曲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戏曲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5·深圳模拟)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孔子宗教化,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资源。新文化运动后,孔子为宗教家的论调基本消退,转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学问家、教育家等。这一变化表明(  )
A.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B.历史解释越新越接近真相
C.还原历史真相需要考辨史料 D.历史人物的形象很难还原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将孔子宗教化,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资源;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孔子为宗教家的论调基本消退,转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学问家、教育家等。这表明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A符合题意;
历史解释与真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
材料未涉及考辨史料。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未体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很难还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5·深圳模拟)深圳市福田区石厦碉楼(如图)修建于民国初年,楼高五层,每层有木楼相通,各层的四周外墙皆设有通气和采光孔洞,顶层有凸出墙面的防卫设施。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碉楼多以居住为主 B.建筑风格中西合壁
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居民生活富裕闲适
【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国初年""各层的四周外墙皆设有通气和采光孔洞,顶层有凸出墙面的防卫设施"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C符合题意;
碉楼的功能主要用于防卫,排除A;
题干碉楼未涉及西方的建筑风格,排除B;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居民生活并不富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治统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统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深圳模拟)1935年5月22口,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刊文主张在宣传标语中不再使用“蛮”字,并将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如“摇”“狠”“撞”等,一律纠正为“俗”“侗”“僮”等。红军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少数民族尊严 B.传播大革命的理念
C.动员少数民族抗日 D.巩固边疆领土安全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刊文主张在宣传标语中不再使用'蛮'字,并将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如'蛮''稠''豫'等,一律纠正为'倔''悯''催'等"可知,红军在宣传标语中不再使用"蛮"字,并将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一律纠正,这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尊严。A符合题意;
大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材料中红军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一律纠正,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尊严,与抗日无关,排除C;
材料中红军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一律纠正,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尊严,与巩固边疆领土安全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5·深圳模拟)1937年10月,国民党将领谢晋元在奔赴上海之前给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这封信体现出谢晋元(  )
A.对淞沪会战的胜利充满信心 B.意图借此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C.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寄予厚望 D.国难当头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答案】D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第个人之安危为念"可知,谢晋元在国难当头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D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对淞沪会战的胜利充满信心,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激发全国民的斗志,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寄予厚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淞沪会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淞沪会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5·深圳模拟)1951年11月30日,政务院批准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高校的调整重点是整顿原来多科系的综合类大学,组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和独立的专门学院。实施上述举措的目的在于(  )
A.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保障三大改造顺利进行 D.重视人文学科建设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高校的调整重点是整顿原来多科系的综合类院校,组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和独立的专门学院"可知,高校的调整重点是培养工业人才,为工业化建设服务,A符合题意;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
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重视理工科建设,而不是人文学科建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5·深圳模拟)下表所示为三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一些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据表可知我国(  )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中共十大(1973年) 70次 44次 7次 8次 6次 无
中共十一大(1977年) 247次 95次 13次 32次 51次 1次
中共十二大(1982年) 8次 7次 3次 104次 43次 5次
A.经济建设历来为大会主题 B.政府报告弃用“阶级”一词
C.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D.始终以阶级斗争为工作中心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三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一些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可知,从中共十大到十二大,"阶级""斗争"等词提及次数变化,"经济建设"相关词提及增多,反映从重视阶级斗争到重视经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C符合题意;
"历来"错误,十大、十一大并非以经济建设为主题,排除A;
"弃用"不准确,十二大仍有提及,排除B;
"始终"错误,十二大后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5·深圳模拟)创办于1957年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后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最初主要面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1972年以后,美国成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客户米源地。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环境的恶化 B.中国与美国建交
C.外交政策的调整 D.美国的经济繁荣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1972年以后,美国成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客户来源地",说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C符合题意;
材料中"1972年以后,美国成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客户来源地",说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排除A;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交,排除B;
材料中"1972年以后,美国成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客户来源地",说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与美国的经济繁荣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5·深圳模拟)中世纪的马赛城里,有些面包商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非法利润。1283年,在马赛当局的主持下,6名市民和1名计算专家一起对不同档次面包的价格及重量做出精细的规定。这表明中世纪的马赛城(  )
A.商业贸易活动十分繁荣 B.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C.商人经商普遍缺乏诚信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马赛当局的主持下,6名市民和1名计算专家一起对不同档次面包的价格及重量做出精细的规定"可知,中世纪的马赛城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D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业贸易活动十分繁荣,排除A;
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排除B;
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人经商普遍缺乏诚信,排除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兴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城市兴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5·深圳模拟)1720年,英王提议下院给两家保险公司颁发特许状,下院投票表决国王的提议,最终以186票对72票通过。由此可知,此时的英国(  )
A.国王完全失去行政权 B.议会主权原则得到落实
C.下院只需对国王负责 D.国王支持金融企业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王提议下院给两家保险公司颁发特许状,下院投票表决国王的提议,最终以186票对72票通过"可知,国王的提议需要经过议会通过,说明议会主权原则得到落实,B符合题意;
国王完全失去行政权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下院对国王负责,但材料未体现,排除C;
材料未体现国王支持金融企业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权利法案》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5·深圳模拟)甘地将服饰作为西方身份的标志,认为洋布象征着炫耀财富、对外国事物的迷恋,焚烧洋布就是“清除”或“净化”自己内心的污浊。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  )
A.助力印度实现近代化 B.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
C.推广印度的传统服饰 D.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D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甘地将服饰作为西方身份的标志,认为洋布象征着炫耀财富、对外国事物的迷恋,焚烧洋布就是'清除'或'净化'自己内心的污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D符合题意;
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助力印度实现近代化,排除A;
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排除B;
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推广印度的传统服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深圳模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苏联先后设立了“劳动红旗勋章”“劳动英勇奖章”“劳动优秀奖章”等多种民事类荣誉奖章。这些荣誉奖章的设立(  )
A.激励了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 B.见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C.扩大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 D.解决了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苏联先后设立了'劳动红旗勋章''劳动英勇奖章''劳动优秀奖章'等多种民事类荣誉奖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苏联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设立"劳动红旗勋章""劳动英勇奖章""劳动优秀奖章"等多种民事类荣誉奖章,是为了表彰在劳动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功绩的个人和机构。这有助于激发苏联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A符合题意;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于1941年,与这些荣誉奖章设立的时间不符,这些奖章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设立的,并非为了见证卫国战争的胜利,排除B;
这些荣誉奖章主要是针对苏联国内的人民和机构设立的,其主要目的是激励国内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为了扩大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排除C;
苏联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是高度集中的划经济体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等,这些荣誉奖章的设立并不能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经济体制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深圳模拟)下图为冷战时期苏联的讽刺漫画《这是一件好事》,该漫画旨在(  )
A.揭露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B.讽刺美国对北约国家的压榨
C.批判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鼓动殖民地的人民反抗美国
【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表面与盟友合作,实际通过军事捆绑让盟友承担高额开支(如武器采购、基地建设),苏联借此揭露不平等的盟友关系,B符合题意;
A选项涉及杜鲁门主义(意识形态对抗),但漫画中的“军事工业”“北约伙伴”更指向军事经济层面的压榨,排除。
C选项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援助西欧,与“军事工业”无直接关联,排除。
D选项涉及殖民地,但北约盟友是主权国家而非殖民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歇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5·深圳模拟)2015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196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而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这表明(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B.联合国代表世界各国的利益
C.环境问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D.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灵活性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材料中"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说明美国不重视全球气候问题,说明环境问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C符合题意;
材料中"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说明美国不重视全球气候问题,不能体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排除A;
材料中"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说明美国不重视全球气候问题,不能体现联合国代表世界各国的利益,排除B;
材料中"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说明美国不重视全球气候问题,不能体现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灵活性,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联合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5·深圳模拟)少年儿意是国家的未来。请完成下列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形象”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1)【项目一】探寻汉代画像石中的古代儿童形象
材料一:
儒家神童成为父母们梦想中的男儿,在艺术中被一些虚构的人物所象征。汉代丧葬建筑上经常刻画一个叫项橐(tuó)的男孩,据说他极为聪颖多才,“七岁而为孔子师”,左图中间的儿童就是项桑,他手持一玩具车,身居孔子与老子之间,两位哲人并没有表现出对彼此的兴趣,而是都注视着他。 —摘编自巫鸿《陈规再造: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三》
孝孙原毂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原毂15岁时,祖父年老,父母厌恶,欲遗弃之。原毅“涕泣苦谏,父母不从”,当父母把祖父抬到野外抛弃时,原毅随行,并且要将抬祖父的奥(类似担架)拿回家。父亲大怒,因为这个奥已经是“凶具”,原毂说:“恐怕以后父亲年老时,我做不了这种與,所以要拿回家以备将来使用。”其父感悟愧惧,就带老人回家,后成为孝子。左图中,原叙与舆处于画面的中间,身材高大的父亲站在右边,祖父坐在左边,眼巴巴地望着原毅父子。 ——摘编自黄宛峰《汉画像石与汉代民问丧葬观念》
一耕者单手扶犁,一手扬鞭,二耕牛颈上架一横杠曳引耕犁,耕者身后跟一儿童,似在播种。 ——摘编自夏享廉、林正同《汉代农业画像砖石》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石中儿童形象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项目二】了解童话世界里的近代欧洲儿童形象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概括以上三部欧洲童话著作反映的共同主题,并其分析创作的历史背景。
(3)【项目三】认识新中国儿童杂志中的儿童形象
材料三:
左侧封面中,有15个蓝底和白底的方格相间排列,每一格中都有一幅儿童形象的线描,这些儿童形象没有五官和表情,不体现穿着和装扮,看不出身份与家境、民族与地域,性别以头发的形状来猜测。他们或拿着工具在工厂里生产、工地上建设,或怀抱作物在农田里插秧、收获,还有读书、演讲、拿着武器放哨和操演的动作。
20世纪60年代封面上仍是体现职业分工的形象,儿童手中持有各式各样的工具和物品,与农民、工人、战士、知识分子等职业和身份特征密切相关,新增了手握乒乓球拍或者抱着排球的运动员形象,具有时代气息。与工农业生产有关的封面,在描绘劳动中的儿童形象的同时,还表现劳动成果之丰硕。
1980年以来的封面,孩子们手中的物品变为气球、小提琴、飞机模型、熊猫玩偶等。80年代封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美术类型,如木偶摄影、剪贴画等,传统水墨画、油画、水彩画等类型的艺术手法也更为丰富,画面的构图更为新颖,在主题上,想象主题的占比大幅提高;现实主题多描绘日常题材,但在技法上描绘楼房、游乐场、村庄等场景时,并不写实而是进行了艺术的夸张与改造,几乎每期都对所描绘对象进行浪漫化的表现。
——摘编自李怀志《新中国儿童美术形象的塑造及观念流变——以《儿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等
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时期,概括这期间儿童形象展现出的精神风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精神风貌与当时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如何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儿童形象?
【答案】(1)特点:聪慧,有孝心,参与农业劳动;原因:汉代社会期望儿童早日成才,汉代推崇儒家孝道思想,汉代重视农业生产。
(2)儿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挣扎成长;这些童话创作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阶级矛盾尖锐。
(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热爱祖国、身强体健、积极向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背景下,塑造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牛产劳动,巩固新牛政权。
(4)树立儿童榜样,进行引导;大力发展经济,为儿童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相关儿童刊物传播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代尊崇儒术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聪颖多才,后成为孝子,耕者身后跟一儿童,似在播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儿童聪明,有孝心,和家人一起劳动。可概括汉代画像石中儿童形象的特点是:聪慧,有孝心,参与农业劳动;根据材料一"儒家神童成为父母们梦想中的男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儒家思想特别是孝道思想备受推崇,同时注重农业生产,让让孩子一起劳动,所以汉代儿童形象的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汉代社会期望儿童早日成才;汉代推崇儒家孝道思想;汉代重视农业生产。
(2)本题考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历尽种种磨难,最后长大成人的故事。家境贫寒,夜里在阁楼偶遇北风女神,北风带他游历并告诉他许多人生真理的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三部欧洲童话著作的共同主题是儿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挣扎成长;根据材料"1846年,1863年,1871年"给出的时间可知,这些童话创作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阶级矛盾尖锐。
(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的精神风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儿童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是热爱祖国、身强体健、积极向上;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背景下,塑造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巩固新生政权。
(4)本题考查如何塑造新时代儿童形象。综合上述材料,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儿童形象应做到:①树立儿童榜样,进行引导。②大力发展经济,为儿童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③相关儿童刊物传播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
故答案为:
(1)特点:聪慧,有孝心,参与农业劳动;原因:汉代社会期望儿童早日成才,汉代推崇儒家孝道思想,汉代重视农业生产。
(2)儿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挣扎成长;这些童话创作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阶级矛盾尖锐。
(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热爱祖国、身强体健、积极向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背景下,塑造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牛产劳动,巩固新牛政权。
(4)树立儿童榜样,进行引导;大力发展经济,为儿童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相关儿童刊物传播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尊崇儒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的精神风貌、如何塑造新时代儿童形象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2025·深圳模拟)饮食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印记。请完成下列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的相关任务。
(1)【任务一】从饮食结构的变迁探究经济格局的演变
材料一:唐代的主粮结构主要由费、麦、稻构成。唐代中期以后,麦、稻地位上升,粟的地位下降。宋代的主粮结构也主要由粟、麦、稻构成,不过三者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唐代的柔、麦、稻格局变成了稻、麦、粟格局。
——摘编自刘朴兵《从饮食文化的差异看唐宋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主食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2)【任务二】从饮食器具探究区域经济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图片史料
文献史料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气孔率少、吸水率低,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能保证食物的卫生清洁,非常适合盛装食品。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在欧洲,丰富了当地的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以景德镇陶瓷为主的中国陶瓷以洁净的胎体、淡雅的花面、优美的造型、配以动人的故事,蕴含朴实的真理走进人们的家庭,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清时期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的影响。
(3)【任务三】从餐桌革命探究经济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
大机器生产提高了效率,塑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劳动者们不得不早出晚归,在流水线上工作,不得不在外解决温饱问题。也正是这一前所未有的需求让餐馆大规模出现。184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已有大约15500名大饭店与小食坊的经营者,外出就餐就此开始盛行。 ——摘编自〔英]威廉·席特维尔《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人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饮食文化与历史变证”的主旨,自拟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紧扣主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符合唯物史观。
【答案】(1)唐宋时期,推广应用了筒车、占城稻及复种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增加了稻、麦产量。(农业技术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水稻生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增长。(写出两点即可)
(2)影响: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促进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或"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的发展。(写出两点即可)
(3)发展趋势:出现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食品。外出就餐开始盛行。(写出一点即可)
(4)【示例】论题:饮食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论述:①唐宋时期,灌溉工具的改进和高产稻种的推广,使得稻麦产量增加,改变了主食结构。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罐头食品的出现和流水线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对饮食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②唐宋时期,主食结构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明清时期,景镇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交流的加强,双方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推动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近代罐头食品的现和外出就餐的盛行,加快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些都证明饮食文化的变迁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结论:饮食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反映,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推动饮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宋时期主食变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让稻、麦产量增加。比如占城稻耐旱早熟,适合南方种植,大幅提升粮食产量,为主食结构变化提供物质基础,更多水稻可用于主食,推动结构改变;南方自然条件好,水稻种植优势大,粮食产量高,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先进技术传入,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使稻米在主食中地位上升,改变唐以来主食结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大,南方水稻高产,能满足需求,促使主食结构向稻、麦、粟格局转变,适应人口增长后的饮食供应。
(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瓷器传入欧洲的影响。根据材料"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可知,中国瓷器制作精良,密封好,利于食物储存保鲜,减少欧洲因食物腐坏引发疫病的情况,所以"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像瓷器储存食物,能避免细菌滋生,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在欧洲,丰富了当地的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可知,中国瓷器、茶、咖啡等传入,丰富欧洲饮食,改变生活方式,促进饮食文化发展,让欧洲饮食更丰富多样,融入新元素;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以景德镇陶瓷为主的中国陶瓷以洁净的胎体、淡雅的花面、优美的造型、配以动人的故事,蕴含朴实的真理走进人们的家庭"可知,文艺复兴时中国瓷器审美影响欧洲,助推思想解放和艺术发展,为欧洲思想文化变革提供审美借鉴,促进思潮与艺术创新。
(3)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饮食变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三"19世纪初期,英国罐头厂流水线生产罐头"可知,体现工业革命下,生产方式变革,出现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食品,这是饮食文化适应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三"184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已有大约15500名大饭店与小食坊的经营者,外出就餐就此开始盛行"可知,反映工业革命改变生活节奏,人们工作模式变化(如流水线工作),外出就餐需求增长,成为饮食文化发展趋势。
(4)本题考查饮食文化与历史变化的关系。论题: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曲辕犁等促进粮食生产;宋朝主食结构变化、欧洲饮食文化受中国影响后,都带动相关产业(如农业、瓷器贸易等)发展,从而促进经济交流,从而可以提炼出饮食文化和社会经济相互影响。
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结合饮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和经济对饮食的影响进行论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唐宋时期,灌溉工具的改进和高产稻种的推广,使得稻麦产量增加,改变了主食结构。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罐头食品的出现和流水线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对饮食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主食结构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交流的加强,双方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推动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近代罐头食品的出现和外出就餐的盛行,加快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些都证明饮食文化的变迁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饮食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反映,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推动饮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
(1)原因:唐宋时期,推广应用了筒车、占城稻及复种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增加了稻、麦产量。(农业技术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水稻生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增长。(写出两点即可)
(2)影响: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促进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或"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的发展。(写出两点即可)
(3)发展趋势:出现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食品。外出就餐开始盛行。(写出一点即可)
(4)(以下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论题:饮食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论述:唐宋时期,灌溉工具的改进和高产稻种的推广,使得稻麦产量增加,改变了主食结构。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罐头食品的出现和流水线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对饮食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主食结构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明清时期,景镇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交流的加强,双方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推动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近代罐头食品的现和外出就餐的盛行,加快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些都证明饮食文化的变迁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结论:饮食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反映,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推动饮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主食的变化、明清时期瓷器传入欧洲的影响、工业革命对饮食变化的影响、饮食文化与历史变化的关系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集团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1.(2025·深圳模拟)良渚古城位于三个山体之间大体居中的位置,宫殿区居于古城的正中心,依托自然山体进行堆筑,建筑设计以中为尊、以高为崇。良渚古城的这一设计展现出(  )
A.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B.华夏文明的丰富传说
C.统治者对权力的凸显 D.世界最高的建筑水平
2.(2025·深圳模拟)大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汉代的大象图像主要是驯象图,反映世俗生活的场景;而魏晋南北朝的大象图像多富有宗教色彩,佛教色彩尤为浓厚,驯象图反而不多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代追求现世幸福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佛教在东汉时传入 D.外来文化的影响
3.(2025·深圳模拟)下图选自《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于758年为悼念在抗击叛军中阵亡的侄儿颜季明所作,既抒发了骨肉俱丧的锥心之痛,还彰显了颜氏家族的忠烈气节。其结字、行文、布局自然,全无斧凿之痕,有多处删改涂抹,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获此美誉的原因在于(  )
A.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B.艺术审美与精神价值相统一
C.是研究唐代楷书的重要作品 D.唐代书法风格符合大众审美
4.(2025·深圳模拟)清朝时,朝廷设立机构、组建团队专门从事宫廷戏曲的编写。与前代戏曲文献多为个人编著所不同,清代有大量合作著述性质的宫廷戏曲文献史料。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戏曲表演艺术已日趋成熟 B.统治者加强对文化的控制
C.艺术呈现商品化、世俗化 D.清朝伶人与文人协同创作
5.(2025·深圳模拟)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孔子宗教化,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资源。新文化运动后,孔子为宗教家的论调基本消退,转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学问家、教育家等。这一变化表明(  )
A.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B.历史解释越新越接近真相
C.还原历史真相需要考辨史料 D.历史人物的形象很难还原
6.(2025·深圳模拟)深圳市福田区石厦碉楼(如图)修建于民国初年,楼高五层,每层有木楼相通,各层的四周外墙皆设有通气和采光孔洞,顶层有凸出墙面的防卫设施。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碉楼多以居住为主 B.建筑风格中西合壁
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居民生活富裕闲适
7.(2025·深圳模拟)1935年5月22口,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刊文主张在宣传标语中不再使用“蛮”字,并将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如“摇”“狠”“撞”等,一律纠正为“俗”“侗”“僮”等。红军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少数民族尊严 B.传播大革命的理念
C.动员少数民族抗日 D.巩固边疆领土安全
8.(2025·深圳模拟)1937年10月,国民党将领谢晋元在奔赴上海之前给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这封信体现出谢晋元(  )
A.对淞沪会战的胜利充满信心 B.意图借此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C.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寄予厚望 D.国难当头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9.(2025·深圳模拟)1951年11月30日,政务院批准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高校的调整重点是整顿原来多科系的综合类大学,组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和独立的专门学院。实施上述举措的目的在于(  )
A.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保障三大改造顺利进行 D.重视人文学科建设
10.(2025·深圳模拟)下表所示为三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一些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据表可知我国(  )
阶级 斗争 阶级斗争 经济 建设 经济建设
中共十大(1973年) 70次 44次 7次 8次 6次 无
中共十一大(1977年) 247次 95次 13次 32次 51次 1次
中共十二大(1982年) 8次 7次 3次 104次 43次 5次
A.经济建设历来为大会主题 B.政府报告弃用“阶级”一词
C.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D.始终以阶级斗争为工作中心
11.(2025·深圳模拟)创办于1957年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后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最初主要面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1972年以后,美国成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客户米源地。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环境的恶化 B.中国与美国建交
C.外交政策的调整 D.美国的经济繁荣
12.(2025·深圳模拟)中世纪的马赛城里,有些面包商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非法利润。1283年,在马赛当局的主持下,6名市民和1名计算专家一起对不同档次面包的价格及重量做出精细的规定。这表明中世纪的马赛城(  )
A.商业贸易活动十分繁荣 B.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C.商人经商普遍缺乏诚信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3.(2025·深圳模拟)1720年,英王提议下院给两家保险公司颁发特许状,下院投票表决国王的提议,最终以186票对72票通过。由此可知,此时的英国(  )
A.国王完全失去行政权 B.议会主权原则得到落实
C.下院只需对国王负责 D.国王支持金融企业发展
14.(2025·深圳模拟)甘地将服饰作为西方身份的标志,认为洋布象征着炫耀财富、对外国事物的迷恋,焚烧洋布就是“清除”或“净化”自己内心的污浊。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  )
A.助力印度实现近代化 B.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
C.推广印度的传统服饰 D.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
15.(2025·深圳模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苏联先后设立了“劳动红旗勋章”“劳动英勇奖章”“劳动优秀奖章”等多种民事类荣誉奖章。这些荣誉奖章的设立(  )
A.激励了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 B.见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C.扩大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 D.解决了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
16.(2025·深圳模拟)下图为冷战时期苏联的讽刺漫画《这是一件好事》,该漫画旨在(  )
A.揭露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B.讽刺美国对北约国家的压榨
C.批判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鼓动殖民地的人民反抗美国
17.(2025·深圳模拟)2015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196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而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这表明(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B.联合国代表世界各国的利益
C.环境问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D.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灵活性
18.(2025·深圳模拟)少年儿意是国家的未来。请完成下列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形象”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1)【项目一】探寻汉代画像石中的古代儿童形象
材料一:
儒家神童成为父母们梦想中的男儿,在艺术中被一些虚构的人物所象征。汉代丧葬建筑上经常刻画一个叫项橐(tuó)的男孩,据说他极为聪颖多才,“七岁而为孔子师”,左图中间的儿童就是项桑,他手持一玩具车,身居孔子与老子之间,两位哲人并没有表现出对彼此的兴趣,而是都注视着他。 —摘编自巫鸿《陈规再造: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三》
孝孙原毂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原毂15岁时,祖父年老,父母厌恶,欲遗弃之。原毅“涕泣苦谏,父母不从”,当父母把祖父抬到野外抛弃时,原毅随行,并且要将抬祖父的奥(类似担架)拿回家。父亲大怒,因为这个奥已经是“凶具”,原毂说:“恐怕以后父亲年老时,我做不了这种與,所以要拿回家以备将来使用。”其父感悟愧惧,就带老人回家,后成为孝子。左图中,原叙与舆处于画面的中间,身材高大的父亲站在右边,祖父坐在左边,眼巴巴地望着原毅父子。 ——摘编自黄宛峰《汉画像石与汉代民问丧葬观念》
一耕者单手扶犁,一手扬鞭,二耕牛颈上架一横杠曳引耕犁,耕者身后跟一儿童,似在播种。 ——摘编自夏享廉、林正同《汉代农业画像砖石》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石中儿童形象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项目二】了解童话世界里的近代欧洲儿童形象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概括以上三部欧洲童话著作反映的共同主题,并其分析创作的历史背景。
(3)【项目三】认识新中国儿童杂志中的儿童形象
材料三:
左侧封面中,有15个蓝底和白底的方格相间排列,每一格中都有一幅儿童形象的线描,这些儿童形象没有五官和表情,不体现穿着和装扮,看不出身份与家境、民族与地域,性别以头发的形状来猜测。他们或拿着工具在工厂里生产、工地上建设,或怀抱作物在农田里插秧、收获,还有读书、演讲、拿着武器放哨和操演的动作。
20世纪60年代封面上仍是体现职业分工的形象,儿童手中持有各式各样的工具和物品,与农民、工人、战士、知识分子等职业和身份特征密切相关,新增了手握乒乓球拍或者抱着排球的运动员形象,具有时代气息。与工农业生产有关的封面,在描绘劳动中的儿童形象的同时,还表现劳动成果之丰硕。
1980年以来的封面,孩子们手中的物品变为气球、小提琴、飞机模型、熊猫玩偶等。80年代封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美术类型,如木偶摄影、剪贴画等,传统水墨画、油画、水彩画等类型的艺术手法也更为丰富,画面的构图更为新颖,在主题上,想象主题的占比大幅提高;现实主题多描绘日常题材,但在技法上描绘楼房、游乐场、村庄等场景时,并不写实而是进行了艺术的夸张与改造,几乎每期都对所描绘对象进行浪漫化的表现。
——摘编自李怀志《新中国儿童美术形象的塑造及观念流变——以《儿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等
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时期,概括这期间儿童形象展现出的精神风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精神风貌与当时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如何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儿童形象?
19.(2025·深圳模拟)饮食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印记。请完成下列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的相关任务。
(1)【任务一】从饮食结构的变迁探究经济格局的演变
材料一:唐代的主粮结构主要由费、麦、稻构成。唐代中期以后,麦、稻地位上升,粟的地位下降。宋代的主粮结构也主要由粟、麦、稻构成,不过三者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唐代的柔、麦、稻格局变成了稻、麦、粟格局。
——摘编自刘朴兵《从饮食文化的差异看唐宋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主食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2)【任务二】从饮食器具探究区域经济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图片史料
文献史料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气孔率少、吸水率低,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能保证食物的卫生清洁,非常适合盛装食品。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在欧洲,丰富了当地的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以景德镇陶瓷为主的中国陶瓷以洁净的胎体、淡雅的花面、优美的造型、配以动人的故事,蕴含朴实的真理走进人们的家庭,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清时期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的影响。
(3)【任务三】从餐桌革命探究经济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
大机器生产提高了效率,塑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劳动者们不得不早出晚归,在流水线上工作,不得不在外解决温饱问题。也正是这一前所未有的需求让餐馆大规模出现。184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已有大约15500名大饭店与小食坊的经营者,外出就餐就此开始盛行。 ——摘编自〔英]威廉·席特维尔《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人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饮食文化与历史变证”的主旨,自拟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紧扣主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符合唯物史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宫殿区居于古城的正中心,依托自然山体进行堆筑,建筑设计以中为尊、以高为崇"可知,良渚古城的这一设计展现出统治者对权力的凸显,C符合题意;
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城址,当时还没有封建皇权,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华夏文明的丰富传说,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建筑水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良渚古城遗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大象图像多富有宗教色彩,佛教色彩尤为浓厚,驯象图反而不多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B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汉代追求理性幸福,排除A;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艺术看,其结字、行文、布局自然,删改处更显情感流动,具有极高书法审美价值;从精神看,作品饱含忠烈气节与骨肉深情,将艺术表达与家国情怀融合,符合传统文人对"书以载道"的推崇,B符合题意;
文中虽提及安史之乱中颜季明抗叛牺牲的片段,但仅为事件局部,无法涵盖"全部过程"。该选项夸大了作品的历史记录范围,与事实不符,排除A;
题干明确《祭侄文稿》为"行书",而非楷书。此选项混淆书体类型,与作品实际不符,排除C;
唐代书法风格多样(如楷书的法度严谨、草书的狂放不羁),且"大众审美"概念模糊。《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更多体现在文人圈层的专业认可,而非大众层面的普及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文学艺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颜真卿书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朝廷设立机构、组建团队专门从事宫廷戏曲的编写",体现了统治者加强对文化的控制,B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排除A;
材料中没有体现艺术呈现商品化、世俗化,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伶人与文人协同创作,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戏曲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戏曲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将孔子宗教化,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资源;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孔子为宗教家的论调基本消退,转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学问家、教育家等。这表明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A符合题意;
历史解释与真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
材料未涉及考辨史料。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未体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很难还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国初年""各层的四周外墙皆设有通气和采光孔洞,顶层有凸出墙面的防卫设施"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C符合题意;
碉楼的功能主要用于防卫,排除A;
题干碉楼未涉及西方的建筑风格,排除B;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居民生活并不富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治统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统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刊文主张在宣传标语中不再使用'蛮'字,并将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如'蛮''稠''豫'等,一律纠正为'倔''悯''催'等"可知,红军在宣传标语中不再使用"蛮"字,并将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一律纠正,这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尊严。A符合题意;
大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材料中红军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一律纠正,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尊严,与抗日无关,排除C;
材料中红军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与歧视性称谓一律纠正,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尊严,与巩固边疆领土安全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第个人之安危为念"可知,谢晋元在国难当头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D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对淞沪会战的胜利充满信心,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激发全国民的斗志,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寄予厚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淞沪会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淞沪会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高校的调整重点是整顿原来多科系的综合类院校,组建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和独立的专门学院"可知,高校的调整重点是培养工业人才,为工业化建设服务,A符合题意;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
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重视理工科建设,而不是人文学科建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三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一些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可知,从中共十大到十二大,"阶级""斗争"等词提及次数变化,"经济建设"相关词提及增多,反映从重视阶级斗争到重视经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C符合题意;
"历来"错误,十大、十一大并非以经济建设为主题,排除A;
"弃用"不准确,十二大仍有提及,排除B;
"始终"错误,十二大后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1972年以后,美国成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客户来源地",说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C符合题意;
材料中"1972年以后,美国成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客户来源地",说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排除A;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交,排除B;
材料中"1972年以后,美国成为广交会最重要的客户来源地",说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与美国的经济繁荣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马赛当局的主持下,6名市民和1名计算专家一起对不同档次面包的价格及重量做出精细的规定"可知,中世纪的马赛城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D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业贸易活动十分繁荣,排除A;
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排除B;
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人经商普遍缺乏诚信,排除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兴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城市兴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王提议下院给两家保险公司颁发特许状,下院投票表决国王的提议,最终以186票对72票通过"可知,国王的提议需要经过议会通过,说明议会主权原则得到落实,B符合题意;
国王完全失去行政权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下院对国王负责,但材料未体现,排除C;
材料未体现国王支持金融企业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权利法案》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甘地将服饰作为西方身份的标志,认为洋布象征着炫耀财富、对外国事物的迷恋,焚烧洋布就是'清除'或'净化'自己内心的污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D符合题意;
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助力印度实现近代化,排除A;
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排除B;
甘地抵制洋布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而不是推广印度的传统服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苏联先后设立了'劳动红旗勋章''劳动英勇奖章''劳动优秀奖章'等多种民事类荣誉奖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苏联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设立"劳动红旗勋章""劳动英勇奖章""劳动优秀奖章"等多种民事类荣誉奖章,是为了表彰在劳动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功绩的个人和机构。这有助于激发苏联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A符合题意;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于1941年,与这些荣誉奖章设立的时间不符,这些奖章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设立的,并非为了见证卫国战争的胜利,排除B;
这些荣誉奖章主要是针对苏联国内的人民和机构设立的,其主要目的是激励国内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为了扩大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排除C;
苏联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是高度集中的划经济体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等,这些荣誉奖章的设立并不能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经济体制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表面与盟友合作,实际通过军事捆绑让盟友承担高额开支(如武器采购、基地建设),苏联借此揭露不平等的盟友关系,B符合题意;
A选项涉及杜鲁门主义(意识形态对抗),但漫画中的“军事工业”“北约伙伴”更指向军事经济层面的压榨,排除。
C选项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援助西欧,与“军事工业”无直接关联,排除。
D选项涉及殖民地,但北约盟友是主权国家而非殖民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歇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材料中"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说明美国不重视全球气候问题,说明环境问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C符合题意;
材料中"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说明美国不重视全球气候问题,不能体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排除A;
材料中"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说明美国不重视全球气候问题,不能体现联合国代表世界各国的利益,排除B;
材料中"美国却两次宣布退出"说明美国不重视全球气候问题,不能体现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灵活性,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联合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1)特点:聪慧,有孝心,参与农业劳动;原因:汉代社会期望儿童早日成才,汉代推崇儒家孝道思想,汉代重视农业生产。
(2)儿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挣扎成长;这些童话创作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阶级矛盾尖锐。
(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热爱祖国、身强体健、积极向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背景下,塑造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牛产劳动,巩固新牛政权。
(4)树立儿童榜样,进行引导;大力发展经济,为儿童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相关儿童刊物传播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代尊崇儒术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聪颖多才,后成为孝子,耕者身后跟一儿童,似在播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儿童聪明,有孝心,和家人一起劳动。可概括汉代画像石中儿童形象的特点是:聪慧,有孝心,参与农业劳动;根据材料一"儒家神童成为父母们梦想中的男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儒家思想特别是孝道思想备受推崇,同时注重农业生产,让让孩子一起劳动,所以汉代儿童形象的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汉代社会期望儿童早日成才;汉代推崇儒家孝道思想;汉代重视农业生产。
(2)本题考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历尽种种磨难,最后长大成人的故事。家境贫寒,夜里在阁楼偶遇北风女神,北风带他游历并告诉他许多人生真理的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三部欧洲童话著作的共同主题是儿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挣扎成长;根据材料"1846年,1863年,1871年"给出的时间可知,这些童话创作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阶级矛盾尖锐。
(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的精神风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儿童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是热爱祖国、身强体健、积极向上;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背景下,塑造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巩固新生政权。
(4)本题考查如何塑造新时代儿童形象。综合上述材料,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儿童形象应做到:①树立儿童榜样,进行引导。②大力发展经济,为儿童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③相关儿童刊物传播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
故答案为:
(1)特点:聪慧,有孝心,参与农业劳动;原因:汉代社会期望儿童早日成才,汉代推崇儒家孝道思想,汉代重视农业生产。
(2)儿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挣扎成长;这些童话创作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阶级矛盾尖锐。
(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热爱祖国、身强体健、积极向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背景下,塑造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牛产劳动,巩固新牛政权。
(4)树立儿童榜样,进行引导;大力发展经济,为儿童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相关儿童刊物传播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尊崇儒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的精神风貌、如何塑造新时代儿童形象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答案】(1)唐宋时期,推广应用了筒车、占城稻及复种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增加了稻、麦产量。(农业技术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水稻生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增长。(写出两点即可)
(2)影响: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促进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或"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的发展。(写出两点即可)
(3)发展趋势:出现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食品。外出就餐开始盛行。(写出一点即可)
(4)【示例】论题:饮食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论述:①唐宋时期,灌溉工具的改进和高产稻种的推广,使得稻麦产量增加,改变了主食结构。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罐头食品的出现和流水线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对饮食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②唐宋时期,主食结构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明清时期,景镇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交流的加强,双方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推动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近代罐头食品的现和外出就餐的盛行,加快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些都证明饮食文化的变迁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结论:饮食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反映,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推动饮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宋时期主食变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让稻、麦产量增加。比如占城稻耐旱早熟,适合南方种植,大幅提升粮食产量,为主食结构变化提供物质基础,更多水稻可用于主食,推动结构改变;南方自然条件好,水稻种植优势大,粮食产量高,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先进技术传入,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使稻米在主食中地位上升,改变唐以来主食结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大,南方水稻高产,能满足需求,促使主食结构向稻、麦、粟格局转变,适应人口增长后的饮食供应。
(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瓷器传入欧洲的影响。根据材料"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可知,中国瓷器制作精良,密封好,利于食物储存保鲜,减少欧洲因食物腐坏引发疫病的情况,所以"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像瓷器储存食物,能避免细菌滋生,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在欧洲,丰富了当地的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可知,中国瓷器、茶、咖啡等传入,丰富欧洲饮食,改变生活方式,促进饮食文化发展,让欧洲饮食更丰富多样,融入新元素;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以景德镇陶瓷为主的中国陶瓷以洁净的胎体、淡雅的花面、优美的造型、配以动人的故事,蕴含朴实的真理走进人们的家庭"可知,文艺复兴时中国瓷器审美影响欧洲,助推思想解放和艺术发展,为欧洲思想文化变革提供审美借鉴,促进思潮与艺术创新。
(3)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饮食变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三"19世纪初期,英国罐头厂流水线生产罐头"可知,体现工业革命下,生产方式变革,出现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食品,这是饮食文化适应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三"184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已有大约15500名大饭店与小食坊的经营者,外出就餐就此开始盛行"可知,反映工业革命改变生活节奏,人们工作模式变化(如流水线工作),外出就餐需求增长,成为饮食文化发展趋势。
(4)本题考查饮食文化与历史变化的关系。论题: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曲辕犁等促进粮食生产;宋朝主食结构变化、欧洲饮食文化受中国影响后,都带动相关产业(如农业、瓷器贸易等)发展,从而促进经济交流,从而可以提炼出饮食文化和社会经济相互影响。
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结合饮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和经济对饮食的影响进行论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唐宋时期,灌溉工具的改进和高产稻种的推广,使得稻麦产量增加,改变了主食结构。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罐头食品的出现和流水线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对饮食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主食结构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交流的加强,双方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推动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近代罐头食品的出现和外出就餐的盛行,加快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些都证明饮食文化的变迁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饮食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反映,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推动饮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
(1)原因:唐宋时期,推广应用了筒车、占城稻及复种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增加了稻、麦产量。(农业技术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水稻生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增长。(写出两点即可)
(2)影响: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促进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或"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的发展。(写出两点即可)
(3)发展趋势:出现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食品。外出就餐开始盛行。(写出一点即可)
(4)(以下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论题:饮食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论述:唐宋时期,灌溉工具的改进和高产稻种的推广,使得稻麦产量增加,改变了主食结构。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罐头食品的出现和流水线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对饮食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主食结构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明清时期,景镇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交流的加强,双方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推动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近代罐头食品的现和外出就餐的盛行,加快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些都证明饮食文化的变迁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结论:饮食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反映,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推动饮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主食的变化、明清时期瓷器传入欧洲的影响、工业革命对饮食变化的影响、饮食文化与历史变化的关系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