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江淮名卷大联考中考历史“最后一卷”
一、选择题
1.在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至6600年)中出土了渔猎(骨镖)、采集(鹿角钩形器)、农业生产(石斧、石铲)、谷物加工(圆饼、石棒)等工具。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B.社会分工的专业化
C.安徽农耕技术领先 D.生产方式的多样化
2.下列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孔子 主张的“礼”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了君主、臣子、父亲、儿子各自应有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观念
韩非 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董仲舒 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A.礼具有阶级和差别性 B.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C.儒、法思想相互融合 D.诸子百家积极探索
3.在九品中正制实施之初,家世仅是一个参考因素。但后来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逐渐维护士族特权 B.旨在强化中央集权
C.提升庶族地主地位 D.保证官员清正廉洁
4.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保存了下列图片:图一:光明皇后本姓藤原,为模仿唐人的单姓,在其临摹王羲之《乐毅论》的落款处署“藤三娘”;图二:女性丰颊、粗眉,体现了盛唐审美趣味。这反映出( )
A.唐朝与日本交往的频繁 B.唐朝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C.唐朝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D.日本全面模仿中华文化
5.宋时江南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但也出现了“建安品茶,甲于天下”“(吴兴)山乡以蚕桑岁计,富室育蚕有数百箔”“(长江流域)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
A.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经济作物发展
C.社会风气更是格外开放 D.种植业与纺织业的分离已经完成
6.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整顿中书省,裁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洪武十年,又设通政使司,后诏令六部诸司“奏事毋关白中书”,夺丞相专掌章奏之权。以上措施的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行政效率
C.完善官吏选拔 D.重视官制改革
7.《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北京条约》则是由清政府代表恭亲王与英法等国代表在北京进行谈判并签署的,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这说明当时( )
A.英国扩大了在华的势力范围 B.清政府被迫进行外交转型
C.清政府已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近代外交体制确立
8.1941年10月,中共在延安召开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指出:“中国与英美……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胜利。”1942年1月由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反映了( )
A.中国抗日战争是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C.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日本侵略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
9.下图是画家徐寄萍1956年创作的《帮助妈妈学文化》的年画,图中红领巾小男孩拿出自己的课本,教妈妈学习认字。辛苦劳动一天的妈妈在照看年幼孩子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文化。这反映了( )
A.热爱劳动的群众形象 B.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
C.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D.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10.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空间站向全球开放,吸引多国科研项目入驻,共同展开太空实验并共享数据。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与多国国家空间中心等机构开展广泛合作。这说明我国( )
A.坚持开放包容与互利共赢的发展观 B.推动了国际关系和谐发展
C.推动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D.积极融入区域集团化潮流
11.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政府一方面通过修建大量公共工程,发放份地给贫困农民;另一方面对参加公民大会工作的人、参加陪审法庭的人及五百人会议的成员发给一定的报酬金。这些措施( )
A.维护了各阶层的利益 B.保障并强化了民主政治制度
C.培养积极参政的意识 D.充分体现了以工代赈的色彩
1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大学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这说明大学课程的设置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外,还反映了( )
A.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B.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C.国家间经济联系的紧密 D.西欧工商业缺乏活力
13.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又在伦敦指导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把同盟的旧口号“人人皆兄弟”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 )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说明无产阶级斗争有科学理论指导
C.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D.推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4.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印度通过长期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于1947年脱离英国获得独立;阿尔及利亚经过八年武装斗争,摆脱法国殖民统治;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史称“非洲年”。这些斗争( )
A.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B.建立广泛的社会主义制度
C.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D.力求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15.2025年,在第九届亚冬会比赛场馆内,环保、节能又高效的新型电动浇冰车取代了以往的燃油浇冰车;数字传感技术的应用,则能精准控制场馆能耗,通过智能化管理,优化能源分配。这体现了( )
A.安全办赛,合作交流 B.科技节能,绿色亚运
C.人工智能,信息时代 D.公平竞争,共创和谐
二、改错题
16.绘画是一定社会现实的表达。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反映了唐朝与匈奴的友好往来。
(2)宋元时期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如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山水画——《清明上河图》。
(3)启蒙运动时期的《蒙娜丽莎》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富有生命活力,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4)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
三、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70年代末,晚清政府作出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派遣一批幼童前往美国留学。这些被称作“中国公使派美学童”的孩子们,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以]利尔·莱博维茨、[美]马修·米勒《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更多青年选择出国留学。留学生们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例如,1905年,留日学生成立了“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织基础。许多留学生在国外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回国后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王晓明《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中西近代化历程对比示意图
(1)材料一中留学事业反映的改革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中示意图及所学,运用近代英国的相关史实来说明西方近代化历程中制度变革与器物变革之间的联系并说明中西近代化历程的不同之处。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瓦特在1768年研制出新的蒸汽机,工作效率是纽科门机的三倍,耗煤量却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很快就在各个煤矿取代了纽科门蒸汽机的位置。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既安全又稳定,不仅运行成本低廉,还是一种广泛适用于各种制造业领域的“万能机”,除了在煤矿中抽水、运煤,还迅速被应用到冶金、面粉、铸币、纺织等行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将蒸汽机运用于轮船上,建成“克勒蒙特”号汽船,开辟了蒸汽动力船新时代。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把蒸汽机装在火车上,开始了陆路运输的新时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26年开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的。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特点及对工业革命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点及其实施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工业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发展模式上的不同。
四、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从小就缺乏耐性、好动。1794年7月28日,罗伯斯庇尔兄弟在巴黎被推上断头台,8月9日,拿破仑被视为罗伯斯庇尔的党羽,以涉嫌叛国罪被捕。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804年称帝,并与同年3月21日颁布《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奠定现代法律体系基础,推动法治、教育及行政现代化。1814年,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退位并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逃回巴黎,建立百日王朝,同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战败,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1821年逝世。
——摘编自郑州师范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人物拿破仑》
(1)依据材料与所学,分析归纳《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影响。
(2)从材料中选取适当信息,然后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拿破仑·波拿巴年谱。
(3)综合所学与材料信息,谈谈你对拿破仑·波拿巴统治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2.A
3.A
4.C
5.B
6.A
7.B
8.C
9.C
10.A
11.B
12.A
13.A
14.C
15.B
16.(1)错误,将“匈奴”改为“吐蕃”
(2)错误,将“山水”改为“风俗”
(3)错误,将“启蒙运动”改为“文艺复兴”
(4)正确
17.(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影响:为辛亥革命等民主革命奠定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瓦解;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3)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不同:顺序不同,西方近代化先是思想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技术层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化历程正好相反,由学习器物(技术、物质)到学习制度,最后再学习思想;背景不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充分,主动走上近代化道路,而中国遭到西方列强侵略,在殖民者冲击下被迫进行,并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18.(1)特点:工作效率高,耗煤量低;安全稳定,运行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
影响:推动蒸汽机在各行业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革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重点:发展重工业。
原因:苏联面临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发展重工业能增强国防力量;斯大林认为重工业是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建立本国完整的机器制造业,实现工业化。
(3)不同:英国工业革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从轻工业开始,逐步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注重技术积累与创新。苏联由政府主导,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速度快,但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19.(1)影响: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近代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等。
(2)示例一:拿破仑·波拿巴年谱
1769年8月15日 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
1794年8月9日 以涉嫌叛国罪被捕
1799年 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 称帝并颁布《法国民法典》
1814年 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退位并被放逐到厄尔巴岛
1815年 逃回巴黎,建立百日王朝,同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战败,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
1821年 逝世于圣赫勒拿岛
示例二:拿破仑·波拿巴年谱
(3)认识:拿破仑的统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他的对外战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多个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但也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拿破仑的侵略行为也引发了广泛的反抗,最终导致他的帝国崩溃。因此,评价拿破仑时,必须考虑到他的行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复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