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省中考历史押题小样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39分。
1.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至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一一回族。这段话强调的是元朝( )
A. 经济发展 B. 贸易频繁 C. 民族交融 D. 疆域辽阔
2.监察制度,古已有之。我国秦汉时期,负责监察事务的分别是( )
A. 丞相和刺史 B. 太尉和御史大夫 C. 御史大夫和刺史 D. 郡守和太尉
3.历史课上针对下面反映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发表了如下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1895年(乙未年)4月22日
十八省举人署名《上今上皇帝书》
A. 该事件主要由孙中山领导 B. 该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 该事件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 D. 该事件诱因是义和团运动
4.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根据材料判断( )
A. 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化发展 B. 洋务运动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D. 洋务运动存在严重局限性
5.如图古代钱币形制的沿革体现了我国古代( )
秦圆形方孔半两钱 汉五铢钱 唐开元通宝 清康熙通宝
A. 文化的多样性 B. 思想的开放性 C. 文明的延续性 D. 外交的和平性
6.古代雅典的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属于古代雅典代表建筑艺术的是( )
A. 帕特农神庙 B. 大竞技场 C. 万神庙 D. 凯旋门
7.以下是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的剧集目录(部分),下列适合作为第十四集主题的是( )
第十二集古田会议
第十三集踏上征程
第十四集……
第十五集大会师
第十六集浴血坚持
第十七集西安事变
A. 中共二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8.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此书一经问世,便迅速畅销全国。这说明( )
A.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 革命成为历史潮流 C.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D. 抵御侵略热情高涨
9.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下列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通过改革,某市毛纺织厂1984年1至11月份完成产值505.3万元,比原计划超额33%,较1983年同期增长137.4万元,提前3个月完成产量、产值、成本和利润全年计划。材料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A.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 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C. 建立了市场经济 D. 加强了计划经济
11.“由于罗马社会陷入危机,为了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因此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材料叙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 )
A. 编纂背景 B. 适用范围 C. 具体内容 D. 历史地位
12.“生存还是毁灭”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最经典的独白。哈姆雷特最终选择为复仇和责任而生存,这是他生命的意义。这一选择体现出( )
A. 人文主义 B. 科学精神 C. 启蒙思想 D. 神权至上
13.历史史实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以下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汉高祖刘邦吸取秦速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 文帝和景帝减轻赋税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C. 汉文帝生活简朴,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D. “文景之治”为西汉王朝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1945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及变化趋势
材料二: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这一时期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革命形势依然处于低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毛泽东同志领导军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但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 请指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2) 从材料一①②中任选一个时间段,概述该时间段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的形成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从中获得的经验或教训。
(3) 观察材料一中的时间段③,并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从中获得的经验或教训。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以上图片分为两类(写序号),并写出分类依据。
(2)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张图片进行简要的解读。
(3)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53年 周恩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71年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1972年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14年 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 材料中的哪一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 阅读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17.《人民日报》被视作中国社会的风向标,是现代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日报》社论: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巨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报纸社论所评论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评论“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的理由。
材料二:
(2) 上述《人民日报》的三则报道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几件大事?这几个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材料三:“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3) 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体现在具体实践中的事件有哪些?
材料四:
(4) 材料四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A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小题1】中共一大的召开。
【小题2】时间段①: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呈增长(或上升)趋势。
形成原因:中共领导工人运动(或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经验或教训: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小题3】原因:“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或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或长征中的减员和损失)。
经验或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联系实际,中国革命须结合国情。
15.【答案】【小题1】文献史料:图①、图④;实物史料:图②、图③。依据:以上是按照史料的属性来分类的。
【小题2】①《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②罗马大竞技场是罗马的代表性建筑,坚固结实、华丽宏伟。③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④《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小题3】主题:西方文明之源。
16.【答案】【小题1】尼克松访华。
【小题2】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论述: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百年屈辱外交,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翻开外交事业新篇章。
17.【答案】【小题1】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小题2】大事: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主题: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小题3】主要问题: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盲目求快的“左倾”错误。(或是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小题4】关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变化:“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