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历史文物可用于探究( )
A. 早期人类起源 B. 早期国家产生 C. 炎黄部落联盟 D. 原始农耕文明
2.穿越时空,你来到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唐朝,你不能看到的景象是( )
A. 大运河上船只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
B. 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C. 在农村可以看到曲辕犁和筒车广泛应用于农业
D. 在上朝时,还常常可以看到魏征敢于直言的铁骨铮铮
3.自晚清以来中国人民就发动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也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这表明( )
A. 资本主义发展遭遇阻碍 B. 推翻封建帝制成为时代要求
C. 发展实业成为救国途径 D. 中国社会亟需新的革命力量
4.“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政策的变化立足于( )
A. 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 B. 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
C. 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D. 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
5.1979年9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率先恢复;1982年全国小商品市场现场会召开后,汉正街步入快速发展期。1992年以后,汉正街由20年前一条400米的街,发展成为占地1.67平方公里的商贸区域,成为华中地区最大商品集散地。汉正街的发展见证了( )
A. 改革开放的实行 B. 一国两制的构想 C. 各族人民的团结 D. 海峡两岸的交往
6.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的结果。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标志是( )
A.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B. 苏联人民开始卫国战争
C.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 D.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7.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着不断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版块一——农民阶级之抗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多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版块二——资产阶级之革新
版块三——青年学生之呼声
(1) 版块一中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哪一运动?写出版块一中文字材料所反映的运动的口号及意义。
(2) 分别写出与版块二中人物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各答出一点即可)
(3) 版块三的两次运动中,学生分别发出了怎样的时代呼声?从中感受到学生们的哪些优秀品质?(答出一点即可)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这项强健体魄、开放心胸的运动,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吴建华《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材料三: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外城的“坊”和“市”整齐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国内外商人在这里集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来到这里,雕塑、音乐、舞蹈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时的长安城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政府专设鸿胪寺、礼宾院管理外事,各国的使臣、学者、僧人、商人向这里汇聚,甚至迁居于此。
——摘编自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大运河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大运河开凿后影响。
(2) 根据材料二,简述“盛唐气象”的缩影事件,说说出现“盛唐气象”的社会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长安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长安城的地位。
(4)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隋唐时期的社会主题。
9.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制度探索与国家治理”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初探索学西方】
材料一
辛亥革命先驱效仿西方资产阶级建立起一套“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新航程。为防范个人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体现了“责任政府”的理念。辛亥革命先驱对规范政府权力运作、防范专制复辟的努力值得肯定,依法行政和责任政府的理念从此诞生于中华大地。
——摘编自胡海、周海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新制度固统一】
材料二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此外还成立了近千个民族乡,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补充……这一制度使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纪元。
——摘编自《中国民族报》
【新改革促发展】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变化示意图(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GDP 26923.48 35333.92 48197.86 60793.73
增长率 14.24% 13.96% 13.08% 10.92%
【新构想迈复兴】
材料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自诞生以来,始终像一座灯塔,指引祖国统一大业破浪前行,汇入民族复兴的筑梦伟业,照亮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前行的方向。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摘自新华社《新时代“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1) 图A场景与哪一场运动有关?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
(2) 图B会议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哪一制度?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分析“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
(3) 图C反映的制度于哪一年开始实施?依据材料三表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变化得益于哪一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分析该体制的建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的原因。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制度探索和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小题1】运动名称:太平天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小题2】梁启超:上书光绪帝(公车上书),参与戊戌变法运动,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思想等。(答出一点即可)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立同盟会,发表三民主义,成立中华民国等。(答出一点即可)
【小题3】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帝反封建(意思接近即可)一二 九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救亡(意思接近即可)优秀品质: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等等。(答出一点即可)
8.【答案】【小题1】洛阳。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小题2】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
【小题3】规模宏大、规划有序、坊市分开等。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小题4】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9.【答案】【小题1】戊戌变法;效仿西方建立起新的政治制度,推动 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规范了政府权力的运作,有利于防范专制复辟;推动了依法行政 和责任政府理念的诞生与发展;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 度的终结;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 由原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小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使各族人民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作主;终结了民族压迫与纷争的历史,推动了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 纪元的开启;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小题3】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小题4】“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引着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和实现民族复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推动香港、澳门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稳定;制度探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 的目标;制度探索和国家治理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制度探索和国家治理相互配 合、相互支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