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历史押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两宋时,我国的南方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下列所述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 北宋的开封发展成为最大的商业大都市 B. 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C.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D.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等地,他率部队在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是( )
A. 寇准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如图所展示的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是( )
A. 商朝造纸业发达 B. 周朝制瓷业发达
C. 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 D. 周朝冶铁业发达
4.从下面图示中林则徐和魏源的言论判断,在右面方框横线上应该填写的与之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林则徐:“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839年6月3日至25日_____
魏源:“今则蔓延中国,横被海内,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A. 虎门销烟 B. 三元里抗英 C. 金田起义 D. 镇南关大捷
5.观察如图中货币的形制、文字,可知当时中国历史呈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
A. 完全相同 B. 四分五裂 C. 民族交融 D. 各具特色
6.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 陕西省 B. 北京市 C. 云南省 D. 河南省
7.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有两大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下列结构图反映明朝这一趋势的是( )
A.
B.
C.
D.
8.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 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 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9.自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业政策进行了两次调整即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都( )
A. 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B. 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C.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0.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据此推测他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军阀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直系 冯国璋、曹锟为首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 段祺瑞为首 控制北京政府,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 张作霖为首 控制东北地区
滇系 唐继尧为首 控制着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为首 控制着广东、广西
A. 近代化探索 B. 列强瓜分中国 C. 军阀割据 D. 中国人民的抗争
11.20世纪初,李大钊提出“速向农村去吧”、“庶民的胜利”等口号,郭沫若称赞农民为“全人类的保姆”,鲁迅的《一件小事》、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则指向了人力车夫等劳动群体。材料反映出( )
A.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B. 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C. 五四运动推动了平民文学的发展 D. 中共借助文学宣扬革命
12.观察下列图片,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水利工程建设 B. 百家争鸣兴起 C. 城市商业繁荣 D. 城市规划治理
13.“经此一战,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由此可知,此战对中国的影响是( )
A. 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B.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
C. 加强了中国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D. 洗雪了百年国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4.“一站到底”主持人给了如表格的提示,请你据此猜测出表格描述的是( )
功能 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地位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A. 象形文字 B. 太阳历 C. 金字塔 D. 狮身人面像
15.九年级(1)班正在制作历史主题小报,收集了如图历史图片,他们的主题小报可以取的名称( )
A. 政治领袖引领国家发展 B. 科学巨匠改变世界样貌
C. 文艺大师展现时代风貌 D. 改革大家推动社会进步
16.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材料中的“再创造”指( )
A.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B. 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C. 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D. 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17.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一项能成为元朝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理权有力佐证的是( )
A. 汉归义羌长印 B. 宣政院印 C. 锦衣卫印 D. 达赖金印
18.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 昂扬进取,充满活力 B. 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C. 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D. 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19.袁国平,邵东范家山人,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该材料反映了袁国平当时革命活动的主题是( )
A. 推翻清王朝统治 B. 打倒北洋军阀 C. 反抗国民党统治 D. 投身抗日战争
20.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 )
A.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21.烟标是一门艺术,方寸之间展示历史文化和科技的综合形态。如图所示烟标反映了建国初期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 )
A.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B.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C.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D.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22.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人民大街……1949年以后“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我国( )
A. 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 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23.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控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从这材料来看,当时( )
A. 平民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 B. 法律仅仅维护平民的利益
C. 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被废除 D. 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
24.下面两个水利工程均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分别是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为解决失业问题而修建 B. 都体现了五年计划的成就
C. 都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作用 D. 都使经济大危机得到缓解
25.罗马帝国从公元前27年开始不断扩张,在公元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这一扩张时期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朝时期 C. 两汉时期 D. 三国两晋时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各国发展模式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主权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正当权利理应得到尊重。
材料一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摘录( 17世纪中期~20世纪后期)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861年 俄国废除农奴制
1689年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68年 日本实行明治维新
1775年 美国爆发独立战争 1911年 中国发生辛亥革命
1787年 美国通过宪法确立联邦制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789年 法国大革命开始 1922年 苏联成立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61年 美国内战爆发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材料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模式。
——摘编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1) 指出材料一中,以“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奴隶制度”为目的的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其中,有的国家并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其他发展道路,指出这一发展道路。
(3) 材料二提到“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体制简要分析此观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 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2) 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方向呈现的特点。北方人民的南下对江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 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28.某校历史社团围绕“世界格局的演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第一小组以“矛盾丛生 波诡云谲”为主题,搜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图片材料
材料一:
①《纽约时报》对萨拉热窝事件的报道 ②1916年英国制造的新式武器坦克 ③被炮轰后的凡尔登 ④《凡尔赛条约》文本
⑤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签订现场
⑥1913-1914列强工业生产和殖民地面积统计表
(1) 请从中选择两则材料,参照示例归纳一个视角,并分别说明选择这两则材料的理由。(要求:不得选用示例)
【示例】材料:①⑥
视角:战争爆发的必然与偶然
理由:①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反映了战争爆发的偶然性;
⑥反映了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争爆发有其必然性。
[任务二]第二小组以“此消彼长 风云变幻”为主题,绘制了二战后世界历史大事件年代尺
材料二:
(2) 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二年代尺中的A、B处补充完整。并归纳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任务三】第三小组以“和谐共生,美好愿景”为主题,整理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角色转变为主要内容的《人民日报》相关社论资料。
材料三:
年份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中国的国家角色观念表述(节选) 国家角色
2005 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承担者
2013 我们扬帆致远,开创外交新局,“一带一路”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引领者
2018 世界上仍有战争、贫穷、不公,还要我们完善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
2024 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国家角色转变的根本原因。你认为现代国际社会应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世界格局变动的因素。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C
16.【答案】A
17.【答案】B
18.【答案】D
19.【答案】C
20.【答案】A
21.【答案】D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C
25.【答案】C
26.【答案】【小题1】美国内战。
【小题2】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道路。
【小题3】同意;英国和美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
27.【答案】【小题1】①魏;②东晋。
【小题2】方向:由北向南;影响:北方人民的南下,为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小题3】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发展趋势: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28.【答案】【小题1】示例:材料:②③。
视角:一战中的军事技术与残酷战役。
理由:②1916年英国制造的新式武器坦克,体现一战期间军事技术的创新,反映战争对科技发展的推动;
③被炮轰后的凡尔登,呈现凡尔登战役的惨烈
【小题2】A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处:苏联解体。
局势变化:二战后形成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小题3】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
构建建议:各国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经济上,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
【小题4】因素:大国博弈;经济实力变化;军事冲突与战争;国际条约与会议;新兴力量崛起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