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考前指导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考前指导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8 12: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考前指导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中国古人类遗址》形容“他”:(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与现代人类基本相同的身体上配着一颗有点像猿的头颅,……给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和口罩,混在人群之中很难被认出来,但是脱去他的帽子,摘掉口罩,马上便显出了猿人的本相。“他”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2.DNA技术从生物学的视角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依据。以下实物中能够提取到最可信的远古人类DNA信息的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B.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C. 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D. 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自称“大秦天王”,推崇儒学;北魏拓跋氏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而北周宇文氏认为自己的祖先出自炎帝神农氏。这些举措(  )
A. 使炎黄血缘关系得到科学考证 B. 使儒家思想成为各族唯一信仰体系
C. 使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完全消除 D. 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 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 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 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 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5.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学生学习书法,常常临摹的书体有“柳体”“颜体”“欧体”“魏碑”等。其中魏碑是指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这表明魏碑艺术(  )
A. 是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B. 是软笔书法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
C. 是“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 其字体的代表名家为曹魏时的锺繇和胡昭
6.一位洋务派代表认为: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科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这表明洋务运动(  )
A. 激发了新的思想文化 B. 建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C. 引进了先进生产技术 D. 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7.如表是战国时期主要国家变法介绍,从中可以得出(  )
改革 主要内容(部分) 作用
魏国李悝变法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任用人才。 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楚国吴起变法 剥夺旧贵族特权,同时发展经济等。 使楚国迅速强盛起来。
秦国商鞅变法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 秦国国势日强。
A. 变法根本目的是打击旧贵族 B. 多方面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成效最大 D. 变法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8.历史教科书上的时间主要采用公元纪年。按时间划分,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这段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 公元前4世纪早期至公元前2世纪晚期 B. 公元前4世纪晚期至公元前2世纪早期
C. 公元前5世纪早期至公元前3世纪晚期 D. 公元前5世纪晚期至公元前3世纪早期
9.有学者称,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由此可知,孔子的做法有利于(  )
A. 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 B. 弘扬正气和社会风化
C. 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 减轻压迫和改善民生
10.《中国通史简明教程》写道:“就思想领域来说,当时学派之多,争论问题之广,道理之深刻,空气之活跃,都是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和当时历史环境相联系的。”这表明百家争鸣(  )
A. 具有相同的政治诉求
B. 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
C. 具有相似的思想内涵
D. 为平民和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11.抗美援朝时大量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感染无药可用而牺牲,中国亟需建立自己的抗生素生产大厂。1953年底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厂作为全国156个大型重点项目之一,列入“一五计划”,并于1958年正式投产。这表明“一五计划”(  )
A. 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B. 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保障
C.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顺应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
12.在《南京工业遗产》一书中提到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挽救民族工艺,大力扶植传统优良产品云锦。1956年1月1日,中兴源丝织厂与南京11家小丝绸厂合并,经过改组实行公私合营,经政府正式批准挂牌,定名为公私合营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使云锦焕发生机的这一改组属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对农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3.有专家指出,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史实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 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
1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设立了经济特区,开放了沿海、沿江城市及内陆省会城市;21世纪初,先后设立上海自贸区、重庆两江新区、雄安新区等;近年来,我国多次举办进博会、链博会等。这表明(  )
A.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B. 部分地区需拉动经济促发展
C.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D. 对外开放反映人民群众心声
15.青岛市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梳理欧洲民法的形成过程时,制作了如图示意图。以下选项最适合填写在空白处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罗马民法大全》
C. 《权利法案》 D. 1787年《美国宪法》
16.16世纪的欧洲,厚重耐用的传统羊毛服饰逐渐被淘汰,轻便优雅、彰显个性且易于更换的时尚新服饰成为新宠。这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扩展丰富精神生活 B. 工业革命深刻改变社会时尚
C. 手工工场提升服饰生产效率 D. 人文主义发展影响审美观念
17.如图是印第安人和欧洲人对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新航路(  )
A. 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 不同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C. 历史事实模糊难辨 D. 观念冲突难以弥合
18.全球贸易争端时有发生,部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行径凸显资本逐利本质。“14-18世纪是大迷失的时代,人在这个时代丢掉了人性,没有了世界,只剩下市场。”下列哪个选项最能反映材料中描述的历史现象?(  )
A. 文艺复兴 B. 早期殖民掠夺 C. 《罗马民法大全》 D. 启蒙运动
19.简言之,唯物史观就是要求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全面、客观的评价。如图所示历史事件,从这一视角评价应该是(  )
A. “无穷无尽的苦难” B. “带着血泪的进步”
C. “走向整体的世界” D. “资本的原始积累”
20.英国学者安德鲁 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引起“又一次兴衰消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B. 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C. 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1.“由于国家保持食品的低价,不断扩大补贴规模,1989年用于食品需求的补贴金在国家预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左右,主要食品零售价的补贴份额已高达80%。”该材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C. 已经建立起“福利国家” D. 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
22.“1929年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这一“独特实验”的主导者是(  )
A. 彼得一世 B. 列宁
C. 斯大林 D. 赫鲁晓夫
23.如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和美国政策调整的部分内容,材料体现的共同点包括(  )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A. 维护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B. 调整农业政策扭转经济形势
C. 推行“以工代赈”降低失业率 D. 减少政府干预
24.“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1933年,政府查抄了他在柏林的寓所,焚毁了他的书籍,没收了他的财产,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人头。爱因斯坦当时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得知消息后,他便加入美国国籍。”材料所述事件的背景是(  )
A. 国际联盟的成立 B. 经济危机的爆发 C. 纳粹政府的建立 D. 绥靖政策的破产
25.1955—1961年,美国多次邀请一些文化学者访问欧洲和亚洲,希望利用他们的影响加强与盟国的关系;苏联对此作出应对,在东欧国家出版发行相关文艺作品,增进苏联与东欧国家的联系。这表明(  )
A. 冷战逐渐加剧 B. 文化交流加强 C. 国际关系缓和 D. 欧洲走向联合
26.“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它是在敌对双方皆拥有将对方彻底摧毁的武器,而彼此又无防御之策,形成‘恐怖平衡’——不敢打又不愿和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这场“战争”进入军事政治集团相互对峙阶段的标志是(  )
A.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7.观察如图的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美国与欧洲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 B. 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C.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正式形成 D. 资本主义国家商讨应对经济大危机
28.学者辛子陵指出,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平等的措施主要是(  )
A.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 B. 进行企业自我调节 C.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29.20世纪90年代,某学者谈道:“俄罗斯曾经是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是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但在当时,俄罗斯的颓落让我们吃惊。”这一“颓落”的直接原因是(  )
A. 苏联发生解体 B. 美苏冷战加剧 C. 欧洲加强联合 D. 世贸组织建立
30.海上格局指主要海洋强国间的海上力量对比状况。如表反映了21世纪以前的海上格局演变,观察表格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时期 格局特征 格局转换 关键变量1 关键变量2
1500年之前 无极(区域格局) 区域战争、慢速 指南针、火炮、造纸术、三桅帆船 丛林法则习惯法
1500—2000年 单极 洲际战争、快速 蒸汽动力及燃气轮机、现代火炮、无线电、导弹、核武器 民族国家体系海洋自由
A. 海上格局的区域化特征更加明显 B. 海上格局演变速度加快,走向单极
C. 科学技术是格局演变的重要变量 D. 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格局的演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 280年,秦将司马错从成都出发攻打楚国,在得到楚国黔中郡之后,军队却因粮草兵马补给不足而陷入瘫痪,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腹地。这次战争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按照秦国的耕战思想和司马错的战略构想,蜀国郡守李冰利用集权体制的强大动员能力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野。蜀地凭借强大的物资供给能力,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
——《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秦汉至隋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部分)
朝代 秦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隋唐
北方五省(:陕、豫、晋、冀、甘) 47 15 7 4 120
南方五省(苏、皖、浙、赣、闽) 7 8 8 15 131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1) 从材料一中提炼历史信息,绘制集权体制、农业发展、大型水利工程三者关系的思维导图,并结合材料一进行简要阐述。

(2) 据材料二,概括秦汉至隋唐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探究问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法治建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相关史实,围绕“法治(制)与社会发展”主题,从某一层面自拟一个小论题,列出史实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观点要明确。贴题;史事要用关键词,至少列出两个;论述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3.大型工程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九年级某班学生以“古今中外重大工程”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工程与国运】
战国后期,秦国极其注重农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李冰在岷江上以“循自然,顺水势”思想成功建成都江堰。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都江堰建成后不仅增强了秦国国力,更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异常重视大运河的开凿,前后调用360多万人力,耗时6年,最终开凿成功。大运河的走势尽量利用天然河道,减少了工程体量,同时修建堤坝时就地取材,也相应节省了成本。但是隋炀帝太过急切于“建功立业”,耗费民力过度,仅在开凿运河的第一年里就累死民夫达250多万人。大运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也成为隋王朝的“催命符”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 根据任务一,概括都江堰、大运河建成的共同因素。
(2) 两项水利工程的修建分别对秦国和隋朝的国运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请分析其原因,并谈谈你的感悟。
【任务二工程与机遇】
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1927年至1939年建设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建造的政府公共工程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和美国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这两项工程的建设的。
(4) 以任务二中的任意一项工程为切入点,分析两国是如何抓住机遇,化危机为转机的。
【任务三工程与复兴】
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
(5)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珠澳大桥得以建成的时代条件。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B
20.【答案】D
21.【答案】D
22.【答案】C
23.【答案】A
24.【答案】C
25.【答案】A
26.【答案】D
27.【答案】B
28.【答案】D
29.【答案】A
30.【答案】A
31.【答案】【小题1】
思维导图:
阐述:战国时期,秦国凭借集权体制的优势调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涝,提高了农业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造就了成都平原千里沃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战略支持;也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提供了物质支持
【小题2】
变化:修建数量总体增多;由重北轻南逐渐转向重南轻北。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重视农业;北方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南方水土资源丰富;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日益巩固(任答四点即可)
32.【答案】论点:法治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论证:古代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为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推动了罗马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促进了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如《民法典》的颁布,对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综上所述:法治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33.【答案】【小题1】共同因素:政府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设计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小题2】原因:都江堰的修筑耗费了大量人力,但是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人民的支持;隋朝大运河耗费民力过度,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因此成了隋王朝的“催命符”。感悟:统治者要爱护百姓,爱惜民力
【小题3】苏联:外部有西方国家仇视,国防压力巨大;经济上,工业水平落后,农业产量不足。美国:受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大量工人失业,国内形势动荡
【小题4】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修建。“一五”计划期间,苏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后续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成功地推动了农业集体化、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罗斯福新政期间“以工代赈”的代表,新政内容还包括整顿金融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通过新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同时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小题5】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