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30 10:50:51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白云模拟)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下列关于蓝田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田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B.蓝田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C.实证了中华民族有百万年人类史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蓝田人”、“约160万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蓝田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存在时间为160万年,他的发现能够实证中华民族有百万年人类史,C正确;
蓝田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只会简单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时间不符,A错误;
最早掌握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B错误;
中国原始农业出现于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解题方法:结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025·白云模拟)黄帝命伶伦创制乐律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的文化生活。能印证这一传说的考古实物是(  )
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箭头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A B C D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乐器,可用于演奏音乐,能与黄帝命伶伦创制乐律的传说相呼应,印证中华先民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生活,D正确;
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主要体现当时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与乐律创制无关,A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农业生产工具,用于耕种土地,和乐律创制没有联系,B错误;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箭头是用于狩猎等活动的工具,和音乐、乐律没有关联,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原始农耕生活。解题方法:结合中国新石器时代地方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2025·白云模拟)战国时期,各学派主张中常有“天下”一词。孟子曰:“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曰:“一同天下之义。”韩非曰:“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B.各学派都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C.法家思想更有利于天下的治理 D.各学派都为治理国家提出策略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之义”“令行禁止于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期各学派用“天下”一词,提出各自治国主张,如儒家“仁”、墨家“一同天下之义”、法家“令行禁止”,反映各学派为治理国家提出策略,D正确;
题干中儒家(孟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都有关于“天下”的主张,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更适应社会需要,A错误;
孟子、墨子、韩非的主张未强调人民群众力量,B错误;
不同学派思想在不同方面对治理天下均有价值,尽管当时法家思想受重视,但不代表“更有利”具有绝对普遍性,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百家争鸣。解题方法:结合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思想和主张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2025·白云模拟)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因的是(  )
A.伐无道,诛暴秦 B.大楚兴,陈胜王
C.苟富贵,无相忘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陈胜、吴广起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伐无道,诛暴秦”意为讨伐无道的统治者,诛灭残暴的秦王朝。这一口号直接指出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核心原因——反抗秦朝的暴政和压迫。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严苛的法律和沉重的赋税,导致民不聊生,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A正确;
“大楚兴,陈胜王”意为大楚将复兴,陈胜将成为王,更多地反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的政治诉求和愿景,即推翻秦朝后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并非起义的爆发原因,B错误;
“苟富贵,无相忘”意为如果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彼此,更多地体现了起义者之间的团结和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非起义的爆发原因,C错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意为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描述了起义者最初起义时的简陋装备和坚定决心,但并未直接反映起义的爆发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末农民大起义。解题方法:结合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2025·白云模拟)魏晋时期,江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这些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
A.北人南迁带来技术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C.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北人南迁不仅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耕地开垦、水利兴修以及手工业如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方面的发展 ,A正确;
政权更迭频繁往往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不是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 ,B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江南地区(南方)的发展,且北方自然条件优越与江南地区发展并无直接关联 ,C错误;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权在北方推行的改革,主要影响北方地区,与江南地区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 ,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方法: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2025·白云模拟)隋文帝杨坚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朝廷,审慎对犯人进行处置,不得草菅人命。隋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维护平民百姓利益
C.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据题干“隋文帝杨坚废除多种酷刑……审慎处置犯人”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初期,社会历经长期分裂动荡,民众对严刑酷法积怨甚深,隋文帝为稳定政权,通过减轻刑罚、完善申诉程序等措施,旨在缓解社会矛盾,重塑统治合法性,巩固新生王朝的统治基础,C正确;
吸取前朝教训是隋文帝推行措施的背景和手段,根本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A错误;
维护平民百姓利益只是这些措施带来的客观效果,并非主要目的,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巩固统治,B错误;
休养生息主要指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等经济政策,与题干司法改革无直接关联,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本题考点是隋朝建立与统一。解题方法:结合隋朝统治时期的措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2025·白云模拟)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诗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诗句反映了文天祥(  )
A.英勇不屈的精神 B.改革领袖的形象
C.抵抗金军的决心 D.尊孔复儒的主张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表明自己为正义事业(抗元保宋)不惜牺牲的决心;“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则直接抒发在国家危亡之际坚守气节、视死如归的信念。因此这些诗句鲜明反映了他面对强权压迫时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精神标杆,A正确;
文天祥的主要事迹是抗元而非推动改革,其身份为抗元名臣与文学家,而非以改革者著称,B错误;
文天祥生活于南宋末年(1236—1283年),此时金国已被蒙古灭国(1234年),他面对的主要敌人是蒙古(元)军队,而非金军,C错误;
诗句虽引用孔孟言论,但目的是借儒家“仁”“义”理念表达气节与信念,而非系统阐述“尊孔复儒”的政治主张,其重点在于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而非单纯的思想复古,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元朝统一天下。解题方法:结合元朝统一天下的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2025·白云模拟)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上常见《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场景的纹饰,这一现象最直接反映了当时文学艺术(  )
A.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与追捧 B.融合了市民文化与传统工艺
C.主要通过瓷器纹饰传播海外 D.推动了制瓷技术的迅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据题干“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上常见《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场景的纹饰”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厢记》《牡丹亭》是具有市民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青花瓷是传统工艺,将戏曲场景绘制在青花瓷上,体现了市民文化与传统工艺的融合,B正确;
题干未提及宫廷贵族对这些纹饰的态度,不能得出受到宫廷贵族喜爱与追捧的结论,A错误;
题干仅表明青花瓷上有戏曲场景纹饰,没有关于这些纹饰通过瓷器传播海外的相关信息,C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文学艺术在瓷器纹饰上的体现,未表明文学艺术推动了制瓷技术迅速发展,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明清文学艺术。解题方法:结合明清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2025·白云模拟)中国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曾作诗赞美一位近代英雄:“扶妖江左成遗憾,抗法关南有大功。”他赞美的英雄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冯子材 D.邓世昌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抗法关南有大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冯子材。他是清末名将,在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中指挥清军击溃法军,取得近代反侵略战争的重要胜利,符合“抗法关南有大功”的描述,C正确;
林则徐主要功绩为虎门销烟(1839年),与“抗法”无关,A错误;
曾国藩是湘军统帅,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未直接参与抗法战争,B错误;
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牺牲的北洋水师将领,属“抗日”而非“抗法”,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解题方法:结合晚清边疆危机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0.(2025·白云模拟)下图为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展出的民国初年漫画《不离根本》。画中的猿猴左手拿着反过来的“民主”,右手拿着“君主”。作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建立了民主共和政治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猿猴手持“民主”与“君主”,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虽然在形式上带来了民主,但实际上封建君主思想的根基仍然存在。这反映出辛亥革命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如推翻帝制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社会的本质特征依旧保留着封建残余,该选项符合漫画作者想要传达的辛亥革命局限性这一意图,C正确;
辛亥革命确实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在这幅漫画《不离根本》中,重点并非展示清王朝统治被推翻这一事件,漫画主要是在揭示革命后社会深层次的状况,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A错误;
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然而,从漫画中猿猴左手拿“民主”、右手拿“君主”的形象来看,并没有体现出思想解放相关内容,没有涉及到民众思想层面因辛亥革命发生积极变化等方面,B错误;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治,这是其在政治制度变革方面的重大成就。但漫画所呈现的核心不是强调民主共和政治的建立,而是在展现民主表象下封建君主思想未根除的情况,所以D选项不符合漫画主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1.(2025·白云模拟)清朝末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无论盈亏,均需按年提官利,保证官府股东收益,这使企业背负固定支出,挤压再生产资金。这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  )
A.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B.得到了官府的资金支持
C.受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D.遭遇本国封建势力盘剥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大生纱厂要保证官府股本收益,背负固定支出,挤压再生产资金,说明封建势力(官府)对民族工业进行盘剥,民族工业遭遇本国封建势力盘剥,D正确;
大生纱厂需按年提官利,挤压再生产资金,这不利于企业发展,并非获得迅速发展良机,A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企业要保证官府股本收益,而非得到官府资金支持,B错误;
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晚清末年不存在官僚资本主义摧残民族工业的情况,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解题方法:结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2025·白云模拟)五四运动期间,广东国民大会出现这样的标语“国将亡,国将亡!速讨贼,速讨贼!国未亡,讨贼或可救亡;国既亡,讨贼徒自杀身!”这句标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  )
A.追求真理精神 B.自强不息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主平等精神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标语中“国将亡”“救亡”直接体现对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强调通过“讨贼”(惩办卖国贼)来挽救民族命运,符合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核心诉求;“国未亡,讨贼或可救亡”呼吁民众抓住最后时机救国,展现为国献身的担当;“国既亡,讨贼徒自杀身”暗含为国牺牲的决心。五四运动的本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语中救国、讨贼的急迫性与爱国精神完全契合,C正确;
追求真理精神表现为五四运动中提倡科学、民主,批判封建思想。但标语仅呼吁“救国”“讨贼”,未涉及思想启蒙、真理探索或知识革新,A错误;
自强不息精神强调通过自我革新实现强国,体现长期奋斗的韧性,标语中“速讨贼”是反抗卖国行为,而非渐进式自强(如发展工业、教育)。例如,张謇“实业救国”属此类,但标语未体现,B错误;
民主平等精神体现为五四运动中反对封建专制、争取平等权利,标语中“讨贼”针对卖国政府,未提及民主制度、阶级平等或权利诉求,D错误。
故选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五四运动。解题方法: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2025·白云模拟)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支持下,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旨在“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的创办(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B.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
C.有效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答案】B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这些人才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契合“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创办目的,B正确;
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并非黄埔军校创办,A错误;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与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在时间和逻辑上无关联,C错误;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主要是1922-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等运动,和黄埔军校创办没有直接联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黄埔军校建立。解题方法:结合黄埔军校建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2025·白云模拟)1946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发表郑重声明:“本党于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即从事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合作,以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艰巨努力,为此曾不惜再三让步。”体现中国共产党“让步”的史事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三大战役 D.土地改革
【答案】A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中共在谈判中作出重大让步,如同意和平建国、避免内战,承认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并在军队整编和解放区政权等问题上提出妥协方案(如主张将人民军队缩编为20个师)。尽管谈判最终未能避免内战,但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而作出的努力与让步,A正确;
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并转战陕北,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调整,属于应对国民党军事进攻的被动防御措施,并非主动让步,B错误;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宏大的战略决战,旨在推翻国民党统治,属于军事对抗而非让步,C错误;
土地改革是中共在解放区推行的社会改革,通过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属于巩固解放区政权的举措,与国共合作及让步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重庆谈判。解题方法:依据题干时间再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2025·白云模拟)《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作者认为:“即便苏联暂不出动空军,毛泽东也只能选择出兵,否则,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条约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据此可推测,作者认为中国出兵朝鲜(  )
A.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 B.动摇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C.使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D.增强了新中国的军事实力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据题干“毛泽东也只能选择出兵,否则,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条约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A正确;
美国霸主地位被动摇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越南战争的失败、美元危机等,B错误;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开始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C错误;
增强新中国的军事实力应该和国防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关,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抗美援朝。解题方法:结合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2025·白云模拟)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D.促进了中苏同盟关系的良好发展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据题干“1956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已经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了以苏联为借鉴,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正确;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A错误;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从1949线到1952年,时间不符,C错误;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探索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中苏同盟关系无直接关联,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解题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7.(2025·白云模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后,针对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  )
A.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D.战略规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后,针对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九大后,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和国家战略规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D正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早于十九大,A错误;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十九大后针对主要矛盾变化的举措无关,B错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明确,并非十九大后针对主要矛盾变化的新举措,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共十九大。解题方法;结合中共十九大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8.(2025·白云模拟)古印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严格限制人们的社会流动。这种制度是(  )
A.君主立宪制 B.种姓制度 C.民主共和制 D.封君封臣制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古印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严格限制人们的社会流动”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不同等级,等级间贵贱分明、职业受限、禁止通婚,严格限制社会流动,符合材料描述,B正确;
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通过议会等实现民主治理,与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无关,A错误;
民主共和制强调主权在民、通过选举等实现权力运行,是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古印度不存在这种制度,C错误;
封君封臣制是西欧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以土地为纽带,形成封君与封臣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没有关联,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种姓制度。解题方法:结合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9.(2025·白云模拟)文艺复兴时期,凡带着审美倾向研究人文学科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寻找源流,一些注重经验传统的思想家则更多地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由此可见(  )
A.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B.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生活在十四世纪
C.但丁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寻找到灵感
D.较多人接受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凡带着审美倾向研究人文学科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寻找源流,一些注重经验传统的思想家则更多地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分别受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说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A正确;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时期,而非14世纪,B错误;
虽然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物,但题干未具体提及但丁,C错误;
题干仅说明部分思想家倾向亚里士多德,未比较接受人数多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解题方法:结合古希腊时期的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0.(2025·白云模拟)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材料反映了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  )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客观效果和作用,属于对革命所产生的后续效应的概括,因此反映的是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D正确;
背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时代环境等前置条件,与题干描述的影响不符,A错误;
经过指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和关键节点,与题干描述的影响不符,B错误;
结果指事件的直接结局(如政权更迭、条约签订等),与题干描述的影响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1.(2025·白云模拟)下面内容摘编自一书中的目录。据此分析,与这本书相关的史事是(  )
第1章 德川的政治社会 …… 第4章 不平等条约 …… 第10章 维新运动
A.百日维新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罗斯福新政
【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德川的政治社会”可知,德川幕府(1603—1867 年)是日本最后一个武家政权,其统治末期因闭关锁国、政治腐败等问题引发社会危机,成为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根据“不平等条约”可知,19世纪中叶,美国通过 “黑船事件”(1853年)迫使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破锁国状态。此后,日本相继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加深,直接推动倒幕运动和维新改革;根据“维新运动”可知,“维新运动” 是指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通过政治改革(如废藩置县)、经济工业化(殖产兴业)、文化西化(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殖民危机。综上可知,与这本书相关的史事是明治维新,C正确;
百日维新清末光绪帝支持的改革(1898 年),与 “德川”“不平等条约” 无关,A错误;
大化改新是7 世纪日本学习唐朝制度的改革,早于德川幕府千年,无 “不平等条约” 背景,B错误;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实行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与题干描述的日本史事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明治维新。解题方法: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2025·白云模拟)下表中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  )
著作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达尔文《物种起源》
简介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人类是进化而来的。
A.揭露列强殖民掠夺的罪行 B.体现近代自然科学的探索
C.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D.展现顽强向上的精神力量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通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在物理学领域的重大成果;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是近代自然科学在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两部作品都体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探索,B正确;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主要是在物理学理论方面的突破,构建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物种起源》聚焦生物进化领域。二者均未涉及揭露列强殖民掠夺罪行相关内容,A错误;
牛顿生活于17-18世纪,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一定发展,并非萌芽阶段;达尔文生活在19世纪,当时资本主义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作品内容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无关联,C错误;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是科学理论的创新,并非侧重于展现顽强向上的精神力量,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科学发展。解题方法:结合近代科学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3.(2025·白云模拟)1947年苏联某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组织成立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对西欧进行大规模财政贷款和援助,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漫画中“美国新式战车”“财政贷款”符合马歇尔计划的特点,C正确;
罗斯福新政实施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美国为应对经济大危机采取的一系列国内经济改革措施,与1947年“财政贷款”及漫画所反映的国际背景不符,A错误;
杜鲁门主义出台主要是在政治外交上提出遏制苏联、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重点不是“财政贷款”,B错误;
“北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并非以“财政贷款”为主要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马歇尔计划。解题方法:结合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4.(2025·白云模拟)1960年,联合国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要求“迅速无条件结束殖民主义”。同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
A.“民族年” B.“非洲年” C.“殖民年” D.“解放年”
【答案】B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B正确;
“民族年”不是针对1960年非洲独立浪潮的特定称谓,不符合题意,A错误;
“殖民年”与非洲国家独立、反殖民主题相悖,C错误;
“解放年”不是对该事件的准确、特定称呼,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非洲独立运动。解题方法:结合非洲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5.(2025·白云模拟)广州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5G网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医疗服务和城市安防。这些举措最能体现的发展趋势是(  )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文化多样化 D.社会信息化
【答案】D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5G网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医疗服务和城市安防”可知,这些措施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属于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D正确;
世界多极化指国际政治格局中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与题目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无关,A错误;
经济全球化指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题目未涉及国际贸易或经济合作,B错误;
文化多样化指不同文化的共存与交流,题目未提及文化相关内容,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计算机网络。解题方法:结合所学把选项带入到题干中去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2分,共40分)
26.(2025·白云模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兼并纷争,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朝,开创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行政建置的新局面。
——安梅梅《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民族管理体制研究》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归降后,太宗诏议安边之策,魏征与温彦博讨论时说:“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西晋官员)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今河南省)。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第三十六》
材料三 宋、辽、金时期,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中原和边疆地区发生了长达百年富有特色的大融合。及至明清时期,消除边疆地区的割据势力和抵御外侮,成为这一时期边政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材料一中,“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   世纪   期;“行政建置”指的是在地方实行   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征对“胡部落分居近郡”的态度。你是否同意魏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个以上史事加以阐述。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选择一个时期,概述该时期对中国边疆治理的重要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上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1)后;3世纪末;郡县
(2)反对。不同意。理由: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设安西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说明民族交融利于巩固统治。
(3)元朝:设宣政院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加强边疆管辖。(或清朝:设驻藏大臣、台湾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秦灭六国;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1)填空: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百位前面数值加1,公元前221年百位数字是2,2+1 =3,所以是公元前3世纪。
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公元前的纪年,数字越小越接近公元元年,也就越靠后,公元前221年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00—公元前201年)里,时间靠后 ,所以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 。
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态度:根据材料二“前代覆车,殷鉴不远”可知,魏征对“胡部落分居近郡”的态度是不支持,以前朝的经验警示唐太宗。
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少数民族应该是柔和的政策,以安抚为主,加强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归属感,所以不同意魏征的观点。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出现了文成公主入藏、设置安西都护府等史实。所以理由是: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设安西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说明民族交融利于巩固统治。
(3)时期: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元朝。
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如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所以贡献是:设宣政院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加强边疆管辖。
若选择清朝,则可以列举驻藏大臣、台湾府等史实。
(4)主题:根据材料一、二、三可知,这主要阐述了历代王朝对边疆治理的重视,加强了民族交融和中央集权,所以主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唐朝民族交往、元朝边疆管理。解题方法:(1)填空:结合时间换算方法进行换算即可。
行政建置: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即可。
(2)态度:一: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前代覆车,殷鉴不远”,结合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结合唐朝民族交往的政策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理由: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边疆管理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理由。
(3)时期:依据自身历史知识储备情况进行选择即可。如:元朝。
贡献: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即可。
(4)主题:结合所学对上述材料和结论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主题。
(1)填空: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百位前面数值加1,公元前221年百位数字是2,2+1 =3,所以是公元前3世纪。
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公元前的纪年,数字越小越接近公元元年,也就越靠后,公元前221年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00—公元前201年)里,时间靠后 ,所以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 。
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态度:根据材料二“前代覆车,殷鉴不远”可知,魏征对“胡部落分居近郡”的态度是不支持,以前朝的经验警示唐太宗。
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少数民族应该是柔和的政策,以安抚为主,加强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归属感,所以不同意魏征的观点。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出现了文成公主入藏、设置安西都护府等史实。所以理由是: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设安西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说明民族交融利于巩固统治。
(3)时期: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元朝。
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如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所以贡献是:设宣政院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加强边疆管辖。
若选择清朝,则可以列举驻藏大臣、台湾府等史实。
(4)主题:根据材料一、二、三可知,这主要阐述了历代王朝对边疆治理的重视,加强了民族交融和中央集权,所以主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7.(2025·白云模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
  1952年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1957年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1952—1957年年均增长率
农业生产总值 58.5% 43.5% 4.5%
工业生产总值 41.5% 56.5% 18%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薛培松《四个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形成》
材料三
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开始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
美丽乡村 汽车进入千家万户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1952—1957年经济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周恩来提出的“现代化”的内涵,并结合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史事说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哪些领域。
【答案】(1)情况: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工业增长迅速。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推动。
(2)内涵: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
史实:两弹一星成功,提升科技与国防实力。
(3)领域:科技、交通、城乡经济、国际合作。
【知识点】三大改造;“两弹一星”;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1)情况:根据材料“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可知,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58.5%,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41.5%。1957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43.5%,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56.5%。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工业增长迅速。
原因:根据材料“1952—1957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推动经济的发展。
(2)内涵:根据材料“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可知,周恩来提出的“现代化”的内涵是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
史实:根据材料“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坚实的话语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3)领域:根据材料“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科技领域;根据材料“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交通领域;根据材料“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城乡经济;根据材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国际合作。
【点评】本题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解题方法:(1)情况:依据题干再结合该时段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分析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结合所学分析该时段国家工业发展措施即可得出原因。
(2)内涵: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结合所学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史实: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国防成就的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3)领域: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从科技、交通、城镇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1)情况:根据材料“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可知,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58.5%,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41.5%。1957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43.5%,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56.5%。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工业增长迅速。
原因:根据材料“1952—1957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推动经济的发展。
(2)内涵:根据材料“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可知,周恩来提出的“现代化”的内涵是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
史实:根据材料“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坚实的话语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3)领域:根据材料“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科技领域;根据材料“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交通领域;根据材料“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城乡经济;根据材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国际合作。
28.(2025·白云模拟)科学技术的突破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所属时代 代表性成果 时间 引领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①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②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 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英、美、德等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 信息化时代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美、苏等国
第四次工业革命 ④ 时代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 21世纪初 中、美等国
——摘编自褚君浩、周戟著《迎接智能时代:智慧融物大浪潮》
(1)根据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并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属时代命名。
(2)从材料中选择两个角度,结合所学归纳四次工业革命呈现的发展规律并分析原因。
【答案】(1)①:蒸汽机、火车;②:英国。③:电气时代。④:智能时代。
(2)规律1:动力革新推动时代变革。原因: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改变生产生活。
规律2:引领国家从单一到多元。原因: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主导,后期多国参与,全球化下技术竞争与合作加剧。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英国取得突出成就,代表性成果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和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等;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可知,第二次工业的突出成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根据材料“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可知,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故①:蒸汽机、火车;②:英国。③:电气时代。④:智能时代。
(2)规律1、原因:根据材料代表性成果“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可知,历次工业工业革命都出现了动力发明,推动人类进入不同的时代,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故规律1:动力革新推动时代变革。原因: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改变生产生活。
规律2、原因:根据材料“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可知,引领国由最初的英国,到后来多国的参与,这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竞争与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剧,故规律2:引领国家从单一到多元。原因: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主导,后期多国参与,全球化下技术竞争与合作加剧。
【点评】本题考点是数次工业革命。解题方法:(1)结合数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分析表格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规律1: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再结合所学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即可。
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即可得出答案。
规律2: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再结合所学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范围和影响即可。
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涉及范围即可。
(1)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英国取得突出成就,代表性成果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和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等;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可知,第二次工业的突出成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根据材料“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可知,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故①:蒸汽机、火车;②:英国。③:电气时代。④:智能时代。
(2)规律1、原因:根据材料代表性成果“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可知,历次工业工业革命都出现了动力发明,推动人类进入不同的时代,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故规律1:动力革新推动时代变革。原因: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改变生产生活。
规律2、原因:根据材料“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可知,引领国由最初的英国,到后来多国的参与,这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竞争与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剧,故规律2:引领国家从单一到多元。原因: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主导,后期多国参与,全球化下技术竞争与合作加剧。
1 / 1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白云模拟)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下列关于蓝田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田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B.蓝田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C.实证了中华民族有百万年人类史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2.(2025·白云模拟)黄帝命伶伦创制乐律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的文化生活。能印证这一传说的考古实物是(  )
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箭头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A B C D
A.A B.B C.C D.D
3.(2025·白云模拟)战国时期,各学派主张中常有“天下”一词。孟子曰:“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曰:“一同天下之义。”韩非曰:“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B.各学派都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C.法家思想更有利于天下的治理 D.各学派都为治理国家提出策略
4.(2025·白云模拟)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因的是(  )
A.伐无道,诛暴秦 B.大楚兴,陈胜王
C.苟富贵,无相忘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2025·白云模拟)魏晋时期,江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这些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
A.北人南迁带来技术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C.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6.(2025·白云模拟)隋文帝杨坚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朝廷,审慎对犯人进行处置,不得草菅人命。隋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维护平民百姓利益
C.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7.(2025·白云模拟)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诗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诗句反映了文天祥(  )
A.英勇不屈的精神 B.改革领袖的形象
C.抵抗金军的决心 D.尊孔复儒的主张
8.(2025·白云模拟)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上常见《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场景的纹饰,这一现象最直接反映了当时文学艺术(  )
A.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与追捧 B.融合了市民文化与传统工艺
C.主要通过瓷器纹饰传播海外 D.推动了制瓷技术的迅速发展
9.(2025·白云模拟)中国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曾作诗赞美一位近代英雄:“扶妖江左成遗憾,抗法关南有大功。”他赞美的英雄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冯子材 D.邓世昌
10.(2025·白云模拟)下图为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展出的民国初年漫画《不离根本》。画中的猿猴左手拿着反过来的“民主”,右手拿着“君主”。作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建立了民主共和政治
11.(2025·白云模拟)清朝末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无论盈亏,均需按年提官利,保证官府股东收益,这使企业背负固定支出,挤压再生产资金。这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  )
A.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B.得到了官府的资金支持
C.受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D.遭遇本国封建势力盘剥
12.(2025·白云模拟)五四运动期间,广东国民大会出现这样的标语“国将亡,国将亡!速讨贼,速讨贼!国未亡,讨贼或可救亡;国既亡,讨贼徒自杀身!”这句标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  )
A.追求真理精神 B.自强不息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主平等精神
13.(2025·白云模拟)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支持下,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旨在“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的创办(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B.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
C.有效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4.(2025·白云模拟)1946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发表郑重声明:“本党于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即从事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合作,以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艰巨努力,为此曾不惜再三让步。”体现中国共产党“让步”的史事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三大战役 D.土地改革
15.(2025·白云模拟)《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作者认为:“即便苏联暂不出动空军,毛泽东也只能选择出兵,否则,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条约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据此可推测,作者认为中国出兵朝鲜(  )
A.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 B.动摇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C.使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D.增强了新中国的军事实力
16.(2025·白云模拟)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D.促进了中苏同盟关系的良好发展
17.(2025·白云模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后,针对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  )
A.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D.战略规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18.(2025·白云模拟)古印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严格限制人们的社会流动。这种制度是(  )
A.君主立宪制 B.种姓制度 C.民主共和制 D.封君封臣制
19.(2025·白云模拟)文艺复兴时期,凡带着审美倾向研究人文学科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寻找源流,一些注重经验传统的思想家则更多地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由此可见(  )
A.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B.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生活在十四世纪
C.但丁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寻找到灵感
D.较多人接受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20.(2025·白云模拟)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材料反映了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  )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21.(2025·白云模拟)下面内容摘编自一书中的目录。据此分析,与这本书相关的史事是(  )
第1章 德川的政治社会 …… 第4章 不平等条约 …… 第10章 维新运动
A.百日维新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罗斯福新政
22.(2025·白云模拟)下表中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  )
著作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达尔文《物种起源》
简介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人类是进化而来的。
A.揭露列强殖民掠夺的罪行 B.体现近代自然科学的探索
C.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D.展现顽强向上的精神力量
23.(2025·白云模拟)1947年苏联某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组织成立
24.(2025·白云模拟)1960年,联合国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要求“迅速无条件结束殖民主义”。同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
A.“民族年” B.“非洲年” C.“殖民年” D.“解放年”
25.(2025·白云模拟)广州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5G网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医疗服务和城市安防。这些举措最能体现的发展趋势是(  )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文化多样化 D.社会信息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2分,共40分)
26.(2025·白云模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兼并纷争,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朝,开创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行政建置的新局面。
——安梅梅《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民族管理体制研究》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归降后,太宗诏议安边之策,魏征与温彦博讨论时说:“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西晋官员)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今河南省)。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第三十六》
材料三 宋、辽、金时期,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中原和边疆地区发生了长达百年富有特色的大融合。及至明清时期,消除边疆地区的割据势力和抵御外侮,成为这一时期边政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材料一中,“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   世纪   期;“行政建置”指的是在地方实行   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征对“胡部落分居近郡”的态度。你是否同意魏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个以上史事加以阐述。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选择一个时期,概述该时期对中国边疆治理的重要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上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27.(2025·白云模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
  1952年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1957年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1952—1957年年均增长率
农业生产总值 58.5% 43.5% 4.5%
工业生产总值 41.5% 56.5% 18%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薛培松《四个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形成》
材料三
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开始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
美丽乡村 汽车进入千家万户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1952—1957年经济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周恩来提出的“现代化”的内涵,并结合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史事说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哪些领域。
28.(2025·白云模拟)科学技术的突破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所属时代 代表性成果 时间 引领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①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②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 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英、美、德等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 信息化时代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美、苏等国
第四次工业革命 ④ 时代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 21世纪初 中、美等国
——摘编自褚君浩、周戟著《迎接智能时代:智慧融物大浪潮》
(1)根据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并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属时代命名。
(2)从材料中选择两个角度,结合所学归纳四次工业革命呈现的发展规律并分析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蓝田人”、“约160万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蓝田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存在时间为160万年,他的发现能够实证中华民族有百万年人类史,C正确;
蓝田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只会简单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时间不符,A错误;
最早掌握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B错误;
中国原始农业出现于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解题方法:结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乐器,可用于演奏音乐,能与黄帝命伶伦创制乐律的传说相呼应,印证中华先民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生活,D正确;
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主要体现当时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与乐律创制无关,A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农业生产工具,用于耕种土地,和乐律创制没有联系,B错误;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箭头是用于狩猎等活动的工具,和音乐、乐律没有关联,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原始农耕生活。解题方法:结合中国新石器时代地方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之义”“令行禁止于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期各学派用“天下”一词,提出各自治国主张,如儒家“仁”、墨家“一同天下之义”、法家“令行禁止”,反映各学派为治理国家提出策略,D正确;
题干中儒家(孟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都有关于“天下”的主张,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更适应社会需要,A错误;
孟子、墨子、韩非的主张未强调人民群众力量,B错误;
不同学派思想在不同方面对治理天下均有价值,尽管当时法家思想受重视,但不代表“更有利”具有绝对普遍性,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百家争鸣。解题方法:结合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思想和主张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陈胜、吴广起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伐无道,诛暴秦”意为讨伐无道的统治者,诛灭残暴的秦王朝。这一口号直接指出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核心原因——反抗秦朝的暴政和压迫。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严苛的法律和沉重的赋税,导致民不聊生,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A正确;
“大楚兴,陈胜王”意为大楚将复兴,陈胜将成为王,更多地反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的政治诉求和愿景,即推翻秦朝后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并非起义的爆发原因,B错误;
“苟富贵,无相忘”意为如果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彼此,更多地体现了起义者之间的团结和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非起义的爆发原因,C错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意为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描述了起义者最初起义时的简陋装备和坚定决心,但并未直接反映起义的爆发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末农民大起义。解题方法:结合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北人南迁不仅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耕地开垦、水利兴修以及手工业如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方面的发展 ,A正确;
政权更迭频繁往往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不是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 ,B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江南地区(南方)的发展,且北方自然条件优越与江南地区发展并无直接关联 ,C错误;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权在北方推行的改革,主要影响北方地区,与江南地区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 ,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方法: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据题干“隋文帝杨坚废除多种酷刑……审慎处置犯人”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初期,社会历经长期分裂动荡,民众对严刑酷法积怨甚深,隋文帝为稳定政权,通过减轻刑罚、完善申诉程序等措施,旨在缓解社会矛盾,重塑统治合法性,巩固新生王朝的统治基础,C正确;
吸取前朝教训是隋文帝推行措施的背景和手段,根本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A错误;
维护平民百姓利益只是这些措施带来的客观效果,并非主要目的,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巩固统治,B错误;
休养生息主要指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等经济政策,与题干司法改革无直接关联,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本题考点是隋朝建立与统一。解题方法:结合隋朝统治时期的措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表明自己为正义事业(抗元保宋)不惜牺牲的决心;“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则直接抒发在国家危亡之际坚守气节、视死如归的信念。因此这些诗句鲜明反映了他面对强权压迫时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精神标杆,A正确;
文天祥的主要事迹是抗元而非推动改革,其身份为抗元名臣与文学家,而非以改革者著称,B错误;
文天祥生活于南宋末年(1236—1283年),此时金国已被蒙古灭国(1234年),他面对的主要敌人是蒙古(元)军队,而非金军,C错误;
诗句虽引用孔孟言论,但目的是借儒家“仁”“义”理念表达气节与信念,而非系统阐述“尊孔复儒”的政治主张,其重点在于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而非单纯的思想复古,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元朝统一天下。解题方法:结合元朝统一天下的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据题干“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上常见《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场景的纹饰”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厢记》《牡丹亭》是具有市民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青花瓷是传统工艺,将戏曲场景绘制在青花瓷上,体现了市民文化与传统工艺的融合,B正确;
题干未提及宫廷贵族对这些纹饰的态度,不能得出受到宫廷贵族喜爱与追捧的结论,A错误;
题干仅表明青花瓷上有戏曲场景纹饰,没有关于这些纹饰通过瓷器传播海外的相关信息,C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文学艺术在瓷器纹饰上的体现,未表明文学艺术推动了制瓷技术迅速发展,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明清文学艺术。解题方法:结合明清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抗法关南有大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冯子材。他是清末名将,在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中指挥清军击溃法军,取得近代反侵略战争的重要胜利,符合“抗法关南有大功”的描述,C正确;
林则徐主要功绩为虎门销烟(1839年),与“抗法”无关,A错误;
曾国藩是湘军统帅,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未直接参与抗法战争,B错误;
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牺牲的北洋水师将领,属“抗日”而非“抗法”,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解题方法:结合晚清边疆危机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0.【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猿猴手持“民主”与“君主”,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虽然在形式上带来了民主,但实际上封建君主思想的根基仍然存在。这反映出辛亥革命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如推翻帝制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社会的本质特征依旧保留着封建残余,该选项符合漫画作者想要传达的辛亥革命局限性这一意图,C正确;
辛亥革命确实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在这幅漫画《不离根本》中,重点并非展示清王朝统治被推翻这一事件,漫画主要是在揭示革命后社会深层次的状况,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A错误;
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然而,从漫画中猿猴左手拿“民主”、右手拿“君主”的形象来看,并没有体现出思想解放相关内容,没有涉及到民众思想层面因辛亥革命发生积极变化等方面,B错误;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治,这是其在政治制度变革方面的重大成就。但漫画所呈现的核心不是强调民主共和政治的建立,而是在展现民主表象下封建君主思想未根除的情况,所以D选项不符合漫画主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1.【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大生纱厂要保证官府股本收益,背负固定支出,挤压再生产资金,说明封建势力(官府)对民族工业进行盘剥,民族工业遭遇本国封建势力盘剥,D正确;
大生纱厂需按年提官利,挤压再生产资金,这不利于企业发展,并非获得迅速发展良机,A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企业要保证官府股本收益,而非得到官府资金支持,B错误;
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晚清末年不存在官僚资本主义摧残民族工业的情况,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解题方法:结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标语中“国将亡”“救亡”直接体现对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强调通过“讨贼”(惩办卖国贼)来挽救民族命运,符合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核心诉求;“国未亡,讨贼或可救亡”呼吁民众抓住最后时机救国,展现为国献身的担当;“国既亡,讨贼徒自杀身”暗含为国牺牲的决心。五四运动的本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语中救国、讨贼的急迫性与爱国精神完全契合,C正确;
追求真理精神表现为五四运动中提倡科学、民主,批判封建思想。但标语仅呼吁“救国”“讨贼”,未涉及思想启蒙、真理探索或知识革新,A错误;
自强不息精神强调通过自我革新实现强国,体现长期奋斗的韧性,标语中“速讨贼”是反抗卖国行为,而非渐进式自强(如发展工业、教育)。例如,张謇“实业救国”属此类,但标语未体现,B错误;
民主平等精神体现为五四运动中反对封建专制、争取平等权利,标语中“讨贼”针对卖国政府,未提及民主制度、阶级平等或权利诉求,D错误。
故选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五四运动。解题方法: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答案】B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这些人才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契合“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创办目的,B正确;
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并非黄埔军校创办,A错误;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与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在时间和逻辑上无关联,C错误;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主要是1922-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等运动,和黄埔军校创办没有直接联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黄埔军校建立。解题方法:结合黄埔军校建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中共在谈判中作出重大让步,如同意和平建国、避免内战,承认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并在军队整编和解放区政权等问题上提出妥协方案(如主张将人民军队缩编为20个师)。尽管谈判最终未能避免内战,但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而作出的努力与让步,A正确;
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并转战陕北,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调整,属于应对国民党军事进攻的被动防御措施,并非主动让步,B错误;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宏大的战略决战,旨在推翻国民党统治,属于军事对抗而非让步,C错误;
土地改革是中共在解放区推行的社会改革,通过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属于巩固解放区政权的举措,与国共合作及让步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重庆谈判。解题方法:依据题干时间再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据题干“毛泽东也只能选择出兵,否则,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条约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A正确;
美国霸主地位被动摇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越南战争的失败、美元危机等,B错误;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开始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C错误;
增强新中国的军事实力应该和国防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关,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抗美援朝。解题方法:结合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据题干“1956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已经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了以苏联为借鉴,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正确;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A错误;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从1949线到1952年,时间不符,C错误;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探索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中苏同盟关系无直接关联,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解题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7.【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后,针对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九大后,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和国家战略规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D正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早于十九大,A错误;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十九大后针对主要矛盾变化的举措无关,B错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明确,并非十九大后针对主要矛盾变化的新举措,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共十九大。解题方法;结合中共十九大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8.【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古印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严格限制人们的社会流动”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不同等级,等级间贵贱分明、职业受限、禁止通婚,严格限制社会流动,符合材料描述,B正确;
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通过议会等实现民主治理,与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无关,A错误;
民主共和制强调主权在民、通过选举等实现权力运行,是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古印度不存在这种制度,C错误;
封君封臣制是西欧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以土地为纽带,形成封君与封臣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没有关联,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种姓制度。解题方法:结合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9.【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凡带着审美倾向研究人文学科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寻找源流,一些注重经验传统的思想家则更多地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分别受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说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A正确;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时期,而非14世纪,B错误;
虽然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物,但题干未具体提及但丁,C错误;
题干仅说明部分思想家倾向亚里士多德,未比较接受人数多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解题方法:结合古希腊时期的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0.【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客观效果和作用,属于对革命所产生的后续效应的概括,因此反映的是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D正确;
背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时代环境等前置条件,与题干描述的影响不符,A错误;
经过指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和关键节点,与题干描述的影响不符,B错误;
结果指事件的直接结局(如政权更迭、条约签订等),与题干描述的影响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1.【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德川的政治社会”可知,德川幕府(1603—1867 年)是日本最后一个武家政权,其统治末期因闭关锁国、政治腐败等问题引发社会危机,成为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根据“不平等条约”可知,19世纪中叶,美国通过 “黑船事件”(1853年)迫使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破锁国状态。此后,日本相继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加深,直接推动倒幕运动和维新改革;根据“维新运动”可知,“维新运动” 是指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通过政治改革(如废藩置县)、经济工业化(殖产兴业)、文化西化(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殖民危机。综上可知,与这本书相关的史事是明治维新,C正确;
百日维新清末光绪帝支持的改革(1898 年),与 “德川”“不平等条约” 无关,A错误;
大化改新是7 世纪日本学习唐朝制度的改革,早于德川幕府千年,无 “不平等条约” 背景,B错误;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实行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与题干描述的日本史事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明治维新。解题方法: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通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在物理学领域的重大成果;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是近代自然科学在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两部作品都体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探索,B正确;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主要是在物理学理论方面的突破,构建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物种起源》聚焦生物进化领域。二者均未涉及揭露列强殖民掠夺罪行相关内容,A错误;
牛顿生活于17-18世纪,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一定发展,并非萌芽阶段;达尔文生活在19世纪,当时资本主义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作品内容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无关联,C错误;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是科学理论的创新,并非侧重于展现顽强向上的精神力量,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科学发展。解题方法:结合近代科学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3.【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对西欧进行大规模财政贷款和援助,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漫画中“美国新式战车”“财政贷款”符合马歇尔计划的特点,C正确;
罗斯福新政实施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美国为应对经济大危机采取的一系列国内经济改革措施,与1947年“财政贷款”及漫画所反映的国际背景不符,A错误;
杜鲁门主义出台主要是在政治外交上提出遏制苏联、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重点不是“财政贷款”,B错误;
“北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并非以“财政贷款”为主要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马歇尔计划。解题方法:结合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4.【答案】B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B正确;
“民族年”不是针对1960年非洲独立浪潮的特定称谓,不符合题意,A错误;
“殖民年”与非洲国家独立、反殖民主题相悖,C错误;
“解放年”不是对该事件的准确、特定称呼,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非洲独立运动。解题方法:结合非洲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5.【答案】D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5G网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医疗服务和城市安防”可知,这些措施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属于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D正确;
世界多极化指国际政治格局中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与题目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无关,A错误;
经济全球化指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题目未涉及国际贸易或经济合作,B错误;
文化多样化指不同文化的共存与交流,题目未提及文化相关内容,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计算机网络。解题方法:结合所学把选项带入到题干中去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6.【答案】(1)后;3世纪末;郡县
(2)反对。不同意。理由: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设安西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说明民族交融利于巩固统治。
(3)元朝:设宣政院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加强边疆管辖。(或清朝:设驻藏大臣、台湾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秦灭六国;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1)填空: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百位前面数值加1,公元前221年百位数字是2,2+1 =3,所以是公元前3世纪。
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公元前的纪年,数字越小越接近公元元年,也就越靠后,公元前221年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00—公元前201年)里,时间靠后 ,所以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 。
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态度:根据材料二“前代覆车,殷鉴不远”可知,魏征对“胡部落分居近郡”的态度是不支持,以前朝的经验警示唐太宗。
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少数民族应该是柔和的政策,以安抚为主,加强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归属感,所以不同意魏征的观点。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出现了文成公主入藏、设置安西都护府等史实。所以理由是: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设安西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说明民族交融利于巩固统治。
(3)时期: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元朝。
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如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所以贡献是:设宣政院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加强边疆管辖。
若选择清朝,则可以列举驻藏大臣、台湾府等史实。
(4)主题:根据材料一、二、三可知,这主要阐述了历代王朝对边疆治理的重视,加强了民族交融和中央集权,所以主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唐朝民族交往、元朝边疆管理。解题方法:(1)填空:结合时间换算方法进行换算即可。
行政建置: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即可。
(2)态度:一: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前代覆车,殷鉴不远”,结合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结合唐朝民族交往的政策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理由: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边疆管理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理由。
(3)时期:依据自身历史知识储备情况进行选择即可。如:元朝。
贡献: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即可。
(4)主题:结合所学对上述材料和结论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主题。
(1)填空: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百位前面数值加1,公元前221年百位数字是2,2+1 =3,所以是公元前3世纪。
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公元前的纪年,数字越小越接近公元元年,也就越靠后,公元前221年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00—公元前201年)里,时间靠后 ,所以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 。
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态度:根据材料二“前代覆车,殷鉴不远”可知,魏征对“胡部落分居近郡”的态度是不支持,以前朝的经验警示唐太宗。
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少数民族应该是柔和的政策,以安抚为主,加强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归属感,所以不同意魏征的观点。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出现了文成公主入藏、设置安西都护府等史实。所以理由是: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设安西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说明民族交融利于巩固统治。
(3)时期: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元朝。
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如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所以贡献是:设宣政院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加强边疆管辖。
若选择清朝,则可以列举驻藏大臣、台湾府等史实。
(4)主题:根据材料一、二、三可知,这主要阐述了历代王朝对边疆治理的重视,加强了民族交融和中央集权,所以主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7.【答案】(1)情况: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工业增长迅速。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推动。
(2)内涵: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
史实:两弹一星成功,提升科技与国防实力。
(3)领域:科技、交通、城乡经济、国际合作。
【知识点】三大改造;“两弹一星”;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1)情况:根据材料“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可知,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58.5%,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41.5%。1957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43.5%,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56.5%。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工业增长迅速。
原因:根据材料“1952—1957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推动经济的发展。
(2)内涵:根据材料“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可知,周恩来提出的“现代化”的内涵是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
史实:根据材料“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坚实的话语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3)领域:根据材料“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科技领域;根据材料“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交通领域;根据材料“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城乡经济;根据材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国际合作。
【点评】本题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解题方法:(1)情况:依据题干再结合该时段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分析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结合所学分析该时段国家工业发展措施即可得出原因。
(2)内涵: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结合所学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史实: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国防成就的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3)领域: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从科技、交通、城镇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分析关键信息即可。
(1)情况:根据材料“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可知,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58.5%,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41.5%。1957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43.5%,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56.5%。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农业,工业增长迅速。
原因:根据材料“1952—1957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推动经济的发展。
(2)内涵:根据材料“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可知,周恩来提出的“现代化”的内涵是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
史实:根据材料“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坚实的话语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3)领域:根据材料“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科技领域;根据材料“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交通领域;根据材料“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城乡经济;根据材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国际合作。
28.【答案】(1)①:蒸汽机、火车;②:英国。③:电气时代。④:智能时代。
(2)规律1:动力革新推动时代变革。原因: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改变生产生活。
规律2:引领国家从单一到多元。原因: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主导,后期多国参与,全球化下技术竞争与合作加剧。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英国取得突出成就,代表性成果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和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等;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可知,第二次工业的突出成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根据材料“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可知,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故①:蒸汽机、火车;②:英国。③:电气时代。④:智能时代。
(2)规律1、原因:根据材料代表性成果“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可知,历次工业工业革命都出现了动力发明,推动人类进入不同的时代,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故规律1:动力革新推动时代变革。原因: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改变生产生活。
规律2、原因:根据材料“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可知,引领国由最初的英国,到后来多国的参与,这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竞争与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剧,故规律2:引领国家从单一到多元。原因: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主导,后期多国参与,全球化下技术竞争与合作加剧。
【点评】本题考点是数次工业革命。解题方法:(1)结合数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分析表格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规律1: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再结合所学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即可。
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即可得出答案。
规律2: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再结合所学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范围和影响即可。
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四次工业革命的涉及范围即可。
(1)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英国取得突出成就,代表性成果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和斯蒂芬森发明的火车等;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可知,第二次工业的突出成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根据材料“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可知,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故①:蒸汽机、火车;②:英国。③:电气时代。④:智能时代。
(2)规律1、原因:根据材料代表性成果“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可知,历次工业工业革命都出现了动力发明,推动人类进入不同的时代,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故规律1:动力革新推动时代变革。原因: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改变生产生活。
规律2、原因:根据材料“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可知,引领国由最初的英国,到后来多国的参与,这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竞争与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剧,故规律2:引领国家从单一到多元。原因: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主导,后期多国参与,全球化下技术竞争与合作加剧。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