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5·怀化模拟)汉字是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被誉为“活着的图腾”。已知最早的汉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2025·怀化模拟)《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唱道:“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要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最可信的资料是( )
A.《史记·秦始皇本纪》 B.李白的《古风》组诗
C.《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D.秦始皇陵兵马俑
3.(2025·怀化模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关系的发 B.专制统治的加强
C.北方人口的南迁 D.经济重心的南移
4.(2025·怀化模拟)上映于2025年年初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目前已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影片对经典神话的现代化改编,引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共鸣。片中人们熟知的哪吒形象原型主要出自( )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牡丹亭》
5.(2025·怀化模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洞开,列强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这些条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B.《马关条约》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辛丑条约》使上海、重庆等地成为了通商口岸
D.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6.(2025·怀化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研究指出从20世纪初年开始,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列为必修课。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倾力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另一方面则创办各类科学杂志,如《科学世界》等。据此可知( )
A.当时的新式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教育
B.民主与科学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共识
C.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D.传统的儒学课程已经没有学校开设
7.(2025·怀化模拟)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下图中C处文明古国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是( )
A.种姓制度、佛教 B.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C.象形文字、金字塔 D.宙斯像、《荷马史诗》
8.(2025·怀化模拟)浏览目录是阅读书籍的重要环节。下图中“第三单元”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第三单元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第8课 西欧庄园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A.古代亚非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D.走向近代
9.(2025·怀化模拟)《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一书描画了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速度模拟图(1300—1800年),其中英国在1700—1800年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人口的迅速增长
C.自然科学飞速发展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0.(2025·怀化模拟)某中学历史社团围绕“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斗争和殖民体系的崩溃”主题,准备在学校公众号上推送一篇文章,下列选项适合该文章的是( )
A.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D.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11.(2025·怀化模拟)湖南的开发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大多数时候湖南都属于当时的南方霸主楚国的地盘。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楚国黔中郡,在湘江流域设立( )
A.长沙郡 B.长沙国 C.湖南路 D.湖南省
12.(2025·怀化模拟)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有“人民公仆”美誉的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罗荣桓 D.任弼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2025·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肯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材料
项目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背景 经历秦末长期战乱,经济凋敝 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隋朝,唐朝建立,百废待兴
统治者 汉文帝、汉景帝 东汉光武帝 唐太宗
主要措施 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勤俭治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14.(2025·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 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 ——摘编自贺绿汀《游击队歌》(节选)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摘编自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告谕官兵的信(节选)
材料二
——根据《二战全史》等统计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摘编自王建朗《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张自忠为代表的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什么优良传统?《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是湖南邵阳人,他是宣传抗日救亡的音乐家,有什么美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一事件导致美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写出你从材料二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3)根据材料三,从国际关系角度说说为什么“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综上,我国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什么现实意义?
15.(2025·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相关史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材料三 西欧六国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比表
国民生产总值(百万1990年国际元)
项目 1952年 1967年 1975年 1983年 1991年 1999年
西欧六国 1215855 2433880 3213870 3836859 4672299 5403597
美国 1625245 2847549 3516825 4433129 5775948 7651223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1)提取材料一的主要信息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1999年西欧六国经济呈现增长趋势的外部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16.(2025·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徐蓝《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1)观察材料一中图片,从巴黎和会到雅尔塔会议,“三巨头”成员有何变化?反映出当时国际格局正在发生什么演变?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美国在这一时期调整对中国的政策,有何突出表现?
(3)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是什么?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A项正确;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时间晚于甲骨文,排除B项;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时间晚于甲骨文,排除C项;
隶书汉代发展成熟,时间晚于甲骨文,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最可信的资料也就是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而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的实物遗存,属于第一手史料,能直观、真实反映秦代风貌,是了解秦统一中国历史最可信资料,D项正确;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文献资料,虽有价值,但经过后人编撰,存在主观记录可能 , 排除A项;
李白《古风》组诗是文学作品,为艺术创作,有虚构、夸张,不能作为信史,排除B项;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是通俗历史读物,为了趣味化会简化、改编内容,可信度有限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秦朝统一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南移,北宋以前我国的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区,北方人才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江浙地区。北宋以后文化中心是江浙地区,南方人才所占比例迅速上升,超过了北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南北方人才的比重,不涉及少数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A项;
从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至清朝,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与图示各地人才的比重变化无关,排除B项;
北方人口的南迁属于南方人才比重上升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经典人物,其故事原型主要出自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哪吒作为托塔李天王的第三子出现,他的形象广为流传。因此哪吒形象原型主要出自《西游记》,C项正确;
《三国志通俗演义》主要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主要人物是刘备、周瑜等,与哪吒无关,排除A项;
《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主要人物是宋江、李逵等,不涉及哪吒,排除B项;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属于爱情题材,与哪吒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游记》,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B项正确;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但仅限于沿海地区,排除A项;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赔款、驻军、划定使馆区等,并未涉及新增通商口岸,排除C项;
《辛丑条约》未直接破坏关税主权(如协定关税)或割让领土,而是以政治控制(如使馆区驻军、禁止反帝活动)为主。《南京条约》破坏了关税主权(协定关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但三者破坏的侧重点不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关条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明确提到“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列为必修课”,这直接体现出当时新式学校普遍重视科学,A项正确;
材料仅提及先进中国人传播民主思想、创办科学杂志等,不能得出民主与科学成为当时全体中国人共识,“共识”范围过大,排除B项;
材料重点在新式学校对科学的重视以及先进中国人传播民主思想等,未体现政治近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儒学课程是否还有学校开设的内容,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题干“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地图中C处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和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的代表性文化成就有象形文字、金字塔,C项正确;
“种姓制度、佛教”是古代印度文明(对应地图中B处)的内容,古代印度位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种姓制度是其社会等级制度,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与C处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无关,排除A项;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应地图中D处)的成果,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不属于C处古代埃及文明,排除B项;
“宙斯像、《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明的内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不是大河流域文明,且与C处古代埃及文明不相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埃及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埃及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封建国家的形成,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封建时代的欧洲,B项正确;
古代亚非文明以古埃及、古印度等为代表,排除A项;
封建时代的亚洲以阿拉伯帝国和古代日本为代表,排除C项;
走向近代的欧洲体现为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封建时代的欧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欧洲封建时代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建立,大量的农民融入城市,进入工厂成为劳动力,这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D符合题意;
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与工业革命有关,但与“城市化急剧加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
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与“城市化急剧加速”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工业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独立和争取国际地位的新高潮,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正是亚非各国团结合作、反对殖民主义的重要标志,符合“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斗争和殖民体系的崩溃”主题,C项正确;
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二战前,排除A项;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二战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反封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发生在二战前,不符合“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斗争和殖民体系的崩溃”主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会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楚国黔中郡,在湘江流域设立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是长沙郡,A项正确;
长沙国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时间晚于秦朝,排除B项;
湖南路为宋代行政区划,与题干“战国后期”不符,排除C项;
湖南省始于清代,与题干“战国后期”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郡县制度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少奇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被誉为“人民公仆”,B项正确;
毛泽东未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排除A项;
罗荣桓曾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排除C项;
任弼时1950年英年早逝,未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领导职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公仆”刘少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3.【答案】观点: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论述: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如材料中,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政策,开创“文景之治”,使汉初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东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负担,造就“光武中兴”,重塑社会秩序;唐太宗轻徭役、劝农,桑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盛世基础 。这些帝王作为杰出人物,以合理政策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有效治理推动历史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的关键推力 。
【知识点】“贞观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观点:根据材料“人物和贡献”选取的观点是“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论述:根据材料“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初经济恢复,社会稳定;“东汉光武帝推行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成就了“光武中兴”局面;“唐太宗李世民推行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史论结合论证了领导人的正确决策推动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观点: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论述: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如材料中,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政策,开创“文景之治”,使汉初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东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负担,造就“光武中兴”,重塑社会秩序;唐太宗轻徭役、劝农,桑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盛世基础 。这些帝王作为杰出人物,以合理政策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有效治理推动历史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的关键推力 。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1)原因:全民抗战,团结一致,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坚定信念。
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美称:人民音乐家。
(2)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
历史结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日军主力,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牺牲,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3)原因:中国打败日本,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现实意义: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发展道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昭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体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 根据材料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知,展现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根据 材料一“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可知,表明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优良传统:根据材料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知,体现以张自忠为代表的中华儿女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美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是湖南邵阳人,他是宣传抗日救亡的音乐家, 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对日宣战。
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作战时间”各国对比可以得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牵制日军兵力,为盟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国抗击的日军人数”和“日、德、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人数”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巨大,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可知,抗战胜利为后续废除列强特权、实现完全独立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三“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盟国平等地位。根据材料三“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可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现实意义:根据上述材料,中国全民抗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的贡献,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利于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发展道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昭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故答案为:(1)原因:全民抗战,团结一致,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坚定信念。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历史结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日军主力,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牺牲,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3)原因:中国打败日本,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现实意义: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发展道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昭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体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 根据材料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知,展现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根据 材料一“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可知,表明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优良传统:根据材料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知,体现以张自忠为代表的中华儿女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美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是湖南邵阳人,他是宣传抗日救亡的音乐家, 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对日宣战。
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作战时间”各国对比可以得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牵制日军兵力,为盟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国抗击的日军人数”和“日、德、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人数”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巨大,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可知,抗战胜利为后续废除列强特权、实现完全独立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三“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盟国平等地位。根据材料三“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可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现实意义:根据上述材料,中国全民抗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的贡献,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利于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发展道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昭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15.【答案】(1)主要信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背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经营方式变化: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反应:热烈拥护这一政策,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大锅饭”模式,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后续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2)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做法:“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是指罗斯福新政中保留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鼓励竞争。“看得见的手”是指金融领域: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体系,恢复金融信用。工业领域: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行业竞争和劳工权益。农业领域:实施《农业调整法》,调控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社会保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法案),缓解社会矛盾。
(3)外部原因:马歇尔计划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冷战背景下的美国支持。
经验:注重改革与创新;政府与市场平衡;开放合作等。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罗斯福新政;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1)主要信息:根据材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背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根据材料一“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可得出,经营方式变化: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根据材料一“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可得出,农民反应:热烈拥护这一政策,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说明: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可从生产自主权、分配原则、对后续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大锅饭”模式,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后续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2)特征:根据材料二“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可得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做法: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知识可知,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危害,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其中“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是指罗斯福新政中保留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鼓励竞争。“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分别表现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金融领域: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体系,恢复金融信用。工业领域: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行业竞争和劳工权益。农业领域:实施《农业调整法》,调控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社会保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法案),缓解社会矛盾。
(3)外部原因:结合所学二战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可从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马歇尔计划援助:二战后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帮助西欧重建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如美元与黄金挂钩)为贸易提供金融保障;冷战背景下的美国支持:美国为对抗苏联,在西欧驻军并投资,刺激经济需求。
经验:根据上述材料描述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欧洲一体化进程,可从改革创新、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角度继续分析,例如注重改革与创新(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灵活干预。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与市场平衡(中国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美国与西欧均注重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结合);开放合作(西欧通过一体化整合资源,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同时,各国均需结合国情,协调市场活力与政府引导,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对外开放。
故答案为:(1)主要信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背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经营方式变化: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反应:热烈拥护这一政策,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大锅饭”模式,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后续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2)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做法:“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是指罗斯福新政中保留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鼓励竞争。“看得见的手”是指金融领域: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体系,恢复金融信用。工业领域: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行业竞争和劳工权益。农业领域:实施《农业调整法》,调控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社会保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法案),缓解社会矛盾。(3)外部原因:马歇尔计划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冷战背景下的美国支持。经验:注重改革与创新;政府与市场平衡;开放合作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主要信息:根据材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背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根据材料一“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可得出,经营方式变化: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根据材料一“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可得出,农民反应:热烈拥护这一政策,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说明: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可从生产自主权、分配原则、对后续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大锅饭”模式,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后续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2)特征:根据材料二“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可得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做法: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知识可知,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危害,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其中“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是指罗斯福新政中保留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鼓励竞争。“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分别表现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金融领域: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体系,恢复金融信用。工业领域: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行业竞争和劳工权益。农业领域:实施《农业调整法》,调控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社会保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法案),缓解社会矛盾。
(3)外部原因:结合所学二战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可从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马歇尔计划援助:二战后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帮助西欧重建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如美元与黄金挂钩)为贸易提供金融保障;冷战背景下的美国支持:美国为对抗苏联,在西欧驻军并投资,刺激经济需求。
经验:根据上述材料描述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欧洲一体化进程,可从改革创新、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角度继续分析,例如注重改革与创新(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灵活干预。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与市场平衡(中国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美国与西欧均注重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结合);开放合作(西欧通过一体化整合资源,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同时,各国均需结合国情,协调市场活力与政府引导,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对外开放。
16.【答案】(1)成员:英、法、美三国代表到美、英、苏三国首脑。格局:由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向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演变。
(2)变化: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
影响: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是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
表现: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3)潮流:和平与发展。应对: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提升自身实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美国的冷战政策;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图1、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 “三巨头” 主要是 英、法、美 三国代表(如英国劳合 乔治、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 );雅尔塔会议 “三巨头” 是 美、英、苏 三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变化在于苏联成为 “三巨头” 之一,取代了法国在重要国际会议核心决策层的地位 。
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国际格局从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向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演变。一战后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欧洲强国主导 )把控,欧洲仍为国际政治中心;二战中欧洲实力被严重削弱,苏联凭借强大军事力量崛起,雅尔塔会议体现美苏在战后秩序构建中占据主导,欧洲中心地位动摇,美苏两极格局雏形显现。
(2)变化:根据材料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可知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出现转变。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力量制衡美苏,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然而新旧力量博弈,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所以影响是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是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突出表现为 改善中美关系,谋求中美和解 ,如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
(3)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愈发强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规律不会改变,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势也不可阻挡。
应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合作、扩大开放等角度作答,如: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提升自身实力等。
故答案为:(1)成员:英、法、美三国代表到美、英、苏三国首脑。格局:由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向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演变(2)变化: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影响: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是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表现: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3)潮流:和平与发展。应对: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提升自身实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变化:根据材料一图1、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 “三巨头” 主要是 英、法、美 三国代表(如英国劳合 乔治、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 );雅尔塔会议 “三巨头” 是 美、英、苏 三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变化在于苏联成为 “三巨头” 之一,取代了法国在重要国际会议核心决策层的地位 。
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国际格局从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向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演变。一战后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欧洲强国主导 )把控,欧洲仍为国际政治中心;二战中欧洲实力被严重削弱,苏联凭借强大军事力量崛起,雅尔塔会议体现美苏在战后秩序构建中占据主导,欧洲中心地位动摇,美苏两极格局雏形显现。
(2)变化:根据材料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可知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出现转变。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力量制衡美苏,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然而新旧力量博弈,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所以影响是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是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突出表现为 改善中美关系,谋求中美和解 ,如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
(3)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愈发强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规律不会改变,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势也不可阻挡。
应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合作、扩大开放等角度作答,如: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提升自身实力等。
1 / 1湖南省怀化市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5·怀化模拟)汉字是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被誉为“活着的图腾”。已知最早的汉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A项正确;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时间晚于甲骨文,排除B项;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时间晚于甲骨文,排除C项;
隶书汉代发展成熟,时间晚于甲骨文,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2.(2025·怀化模拟)《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唱道:“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要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最可信的资料是( )
A.《史记·秦始皇本纪》 B.李白的《古风》组诗
C.《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D.秦始皇陵兵马俑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最可信的资料也就是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而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的实物遗存,属于第一手史料,能直观、真实反映秦代风貌,是了解秦统一中国历史最可信资料,D项正确;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文献资料,虽有价值,但经过后人编撰,存在主观记录可能 , 排除A项;
李白《古风》组诗是文学作品,为艺术创作,有虚构、夸张,不能作为信史,排除B项;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是通俗历史读物,为了趣味化会简化、改编内容,可信度有限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秦朝统一的相关史实。
3.(2025·怀化模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关系的发 B.专制统治的加强
C.北方人口的南迁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南移,北宋以前我国的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区,北方人才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江浙地区。北宋以后文化中心是江浙地区,南方人才所占比例迅速上升,超过了北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南北方人才的比重,不涉及少数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A项;
从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至清朝,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与图示各地人才的比重变化无关,排除B项;
北方人口的南迁属于南方人才比重上升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2025·怀化模拟)上映于2025年年初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目前已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影片对经典神话的现代化改编,引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共鸣。片中人们熟知的哪吒形象原型主要出自( )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牡丹亭》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经典人物,其故事原型主要出自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哪吒作为托塔李天王的第三子出现,他的形象广为流传。因此哪吒形象原型主要出自《西游记》,C项正确;
《三国志通俗演义》主要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主要人物是刘备、周瑜等,与哪吒无关,排除A项;
《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主要人物是宋江、李逵等,不涉及哪吒,排除B项;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属于爱情题材,与哪吒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游记》,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5.(2025·怀化模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洞开,列强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这些条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B.《马关条约》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辛丑条约》使上海、重庆等地成为了通商口岸
D.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B项正确;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但仅限于沿海地区,排除A项;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赔款、驻军、划定使馆区等,并未涉及新增通商口岸,排除C项;
《辛丑条约》未直接破坏关税主权(如协定关税)或割让领土,而是以政治控制(如使馆区驻军、禁止反帝活动)为主。《南京条约》破坏了关税主权(协定关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但三者破坏的侧重点不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关条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2025·怀化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研究指出从20世纪初年开始,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列为必修课。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倾力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另一方面则创办各类科学杂志,如《科学世界》等。据此可知( )
A.当时的新式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教育
B.民主与科学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共识
C.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D.传统的儒学课程已经没有学校开设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明确提到“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列为必修课”,这直接体现出当时新式学校普遍重视科学,A项正确;
材料仅提及先进中国人传播民主思想、创办科学杂志等,不能得出民主与科学成为当时全体中国人共识,“共识”范围过大,排除B项;
材料重点在新式学校对科学的重视以及先进中国人传播民主思想等,未体现政治近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儒学课程是否还有学校开设的内容,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7.(2025·怀化模拟)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下图中C处文明古国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是( )
A.种姓制度、佛教 B.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C.象形文字、金字塔 D.宙斯像、《荷马史诗》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题干“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地图中C处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和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的代表性文化成就有象形文字、金字塔,C项正确;
“种姓制度、佛教”是古代印度文明(对应地图中B处)的内容,古代印度位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种姓制度是其社会等级制度,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与C处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无关,排除A项;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应地图中D处)的成果,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不属于C处古代埃及文明,排除B项;
“宙斯像、《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明的内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不是大河流域文明,且与C处古代埃及文明不相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埃及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埃及的相关史实。
8.(2025·怀化模拟)浏览目录是阅读书籍的重要环节。下图中“第三单元”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第三单元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第8课 西欧庄园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A.古代亚非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D.走向近代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封建国家的形成,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封建时代的欧洲,B项正确;
古代亚非文明以古埃及、古印度等为代表,排除A项;
封建时代的亚洲以阿拉伯帝国和古代日本为代表,排除C项;
走向近代的欧洲体现为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封建时代的欧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欧洲封建时代的相关史实。
9.(2025·怀化模拟)《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一书描画了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速度模拟图(1300—1800年),其中英国在1700—1800年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人口的迅速增长
C.自然科学飞速发展 D.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建立,大量的农民融入城市,进入工厂成为劳动力,这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D符合题意;
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与工业革命有关,但与“城市化急剧加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
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与“城市化急剧加速”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工业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5·怀化模拟)某中学历史社团围绕“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斗争和殖民体系的崩溃”主题,准备在学校公众号上推送一篇文章,下列选项适合该文章的是( )
A.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D.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独立和争取国际地位的新高潮,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正是亚非各国团结合作、反对殖民主义的重要标志,符合“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斗争和殖民体系的崩溃”主题,C项正确;
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二战前,排除A项;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二战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反封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发生在二战前,不符合“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斗争和殖民体系的崩溃”主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会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
11.(2025·怀化模拟)湖南的开发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大多数时候湖南都属于当时的南方霸主楚国的地盘。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楚国黔中郡,在湘江流域设立( )
A.长沙郡 B.长沙国 C.湖南路 D.湖南省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楚国黔中郡,在湘江流域设立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是长沙郡,A项正确;
长沙国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时间晚于秦朝,排除B项;
湖南路为宋代行政区划,与题干“战国后期”不符,排除C项;
湖南省始于清代,与题干“战国后期”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郡县制度的相关史实。
12.(2025·怀化模拟)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有“人民公仆”美誉的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罗荣桓 D.任弼时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少奇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被誉为“人民公仆”,B项正确;
毛泽东未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排除A项;
罗荣桓曾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排除C项;
任弼时1950年英年早逝,未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领导职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公仆”刘少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2025·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肯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材料
项目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背景 经历秦末长期战乱,经济凋敝 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隋朝,唐朝建立,百废待兴
统治者 汉文帝、汉景帝 东汉光武帝 唐太宗
主要措施 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勤俭治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答案】观点: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论述: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如材料中,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政策,开创“文景之治”,使汉初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东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负担,造就“光武中兴”,重塑社会秩序;唐太宗轻徭役、劝农,桑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盛世基础 。这些帝王作为杰出人物,以合理政策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有效治理推动历史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的关键推力 。
【知识点】“贞观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观点:根据材料“人物和贡献”选取的观点是“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论述:根据材料“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初经济恢复,社会稳定;“东汉光武帝推行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成就了“光武中兴”局面;“唐太宗李世民推行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史论结合论证了领导人的正确决策推动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观点: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论述: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如材料中,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政策,开创“文景之治”,使汉初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东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负担,造就“光武中兴”,重塑社会秩序;唐太宗轻徭役、劝农,桑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盛世基础 。这些帝王作为杰出人物,以合理政策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有效治理推动历史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的关键推力 。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4.(2025·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 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 ——摘编自贺绿汀《游击队歌》(节选)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摘编自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告谕官兵的信(节选)
材料二
——根据《二战全史》等统计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摘编自王建朗《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张自忠为代表的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什么优良传统?《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是湖南邵阳人,他是宣传抗日救亡的音乐家,有什么美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一事件导致美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写出你从材料二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3)根据材料三,从国际关系角度说说为什么“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综上,我国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原因:全民抗战,团结一致,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坚定信念。
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美称:人民音乐家。
(2)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
历史结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日军主力,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牺牲,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3)原因:中国打败日本,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现实意义: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发展道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昭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体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 根据材料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知,展现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根据 材料一“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可知,表明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优良传统:根据材料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知,体现以张自忠为代表的中华儿女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美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是湖南邵阳人,他是宣传抗日救亡的音乐家, 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对日宣战。
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作战时间”各国对比可以得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牵制日军兵力,为盟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国抗击的日军人数”和“日、德、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人数”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巨大,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可知,抗战胜利为后续废除列强特权、实现完全独立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三“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盟国平等地位。根据材料三“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可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现实意义:根据上述材料,中国全民抗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的贡献,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利于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发展道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昭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故答案为:(1)原因:全民抗战,团结一致,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坚定信念。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历史结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日军主力,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牺牲,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3)原因:中国打败日本,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现实意义: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发展道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昭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体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 根据材料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知,展现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根据 材料一“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可知,表明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优良传统:根据材料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知,体现以张自忠为代表的中华儿女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美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是湖南邵阳人,他是宣传抗日救亡的音乐家, 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对日宣战。
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作战时间”各国对比可以得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牵制日军兵力,为盟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国抗击的日军人数”和“日、德、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人数”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巨大,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可知,抗战胜利为后续废除列强特权、实现完全独立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三“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盟国平等地位。根据材料三“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可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现实意义:根据上述材料,中国全民抗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的贡献,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利于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发展道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昭示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15.(2025·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相关史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材料三 西欧六国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比表
国民生产总值(百万1990年国际元)
项目 1952年 1967年 1975年 1983年 1991年 1999年
西欧六国 1215855 2433880 3213870 3836859 4672299 5403597
美国 1625245 2847549 3516825 4433129 5775948 7651223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1)提取材料一的主要信息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1999年西欧六国经济呈现增长趋势的外部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答案】(1)主要信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背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经营方式变化: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反应:热烈拥护这一政策,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大锅饭”模式,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后续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2)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做法:“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是指罗斯福新政中保留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鼓励竞争。“看得见的手”是指金融领域: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体系,恢复金融信用。工业领域: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行业竞争和劳工权益。农业领域:实施《农业调整法》,调控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社会保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法案),缓解社会矛盾。
(3)外部原因:马歇尔计划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冷战背景下的美国支持。
经验:注重改革与创新;政府与市场平衡;开放合作等。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罗斯福新政;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1)主要信息:根据材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背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根据材料一“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可得出,经营方式变化: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根据材料一“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可得出,农民反应:热烈拥护这一政策,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说明: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可从生产自主权、分配原则、对后续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大锅饭”模式,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后续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2)特征:根据材料二“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可得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做法: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知识可知,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危害,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其中“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是指罗斯福新政中保留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鼓励竞争。“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分别表现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金融领域: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体系,恢复金融信用。工业领域: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行业竞争和劳工权益。农业领域:实施《农业调整法》,调控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社会保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法案),缓解社会矛盾。
(3)外部原因:结合所学二战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可从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马歇尔计划援助:二战后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帮助西欧重建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如美元与黄金挂钩)为贸易提供金融保障;冷战背景下的美国支持:美国为对抗苏联,在西欧驻军并投资,刺激经济需求。
经验:根据上述材料描述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欧洲一体化进程,可从改革创新、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角度继续分析,例如注重改革与创新(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灵活干预。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与市场平衡(中国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美国与西欧均注重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结合);开放合作(西欧通过一体化整合资源,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同时,各国均需结合国情,协调市场活力与政府引导,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对外开放。
故答案为:(1)主要信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背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经营方式变化: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反应:热烈拥护这一政策,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大锅饭”模式,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后续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2)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做法:“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是指罗斯福新政中保留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鼓励竞争。“看得见的手”是指金融领域: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体系,恢复金融信用。工业领域: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行业竞争和劳工权益。农业领域:实施《农业调整法》,调控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社会保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法案),缓解社会矛盾。(3)外部原因:马歇尔计划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冷战背景下的美国支持。经验:注重改革与创新;政府与市场平衡;开放合作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主要信息:根据材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背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根据材料一“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可得出,经营方式变化: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根据材料一“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可得出,农民反应:热烈拥护这一政策,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说明: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可从生产自主权、分配原则、对后续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大锅饭”模式,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后续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2)特征:根据材料二“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可得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做法: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知识可知,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危害,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其中“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是指罗斯福新政中保留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鼓励竞争。“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分别表现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金融领域: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体系,恢复金融信用。工业领域: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范行业竞争和劳工权益。农业领域:实施《农业调整法》,调控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社会保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险法案),缓解社会矛盾。
(3)外部原因:结合所学二战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可从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马歇尔计划援助:二战后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帮助西欧重建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如美元与黄金挂钩)为贸易提供金融保障;冷战背景下的美国支持:美国为对抗苏联,在西欧驻军并投资,刺激经济需求。
经验:根据上述材料描述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欧洲一体化进程,可从改革创新、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角度继续分析,例如注重改革与创新(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灵活干预。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政府与市场平衡(中国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美国与西欧均注重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结合);开放合作(西欧通过一体化整合资源,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同时,各国均需结合国情,协调市场活力与政府引导,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对外开放。
16.(2025·怀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徐蓝《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1)观察材料一中图片,从巴黎和会到雅尔塔会议,“三巨头”成员有何变化?反映出当时国际格局正在发生什么演变?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美国在这一时期调整对中国的政策,有何突出表现?
(3)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是什么?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1)成员:英、法、美三国代表到美、英、苏三国首脑。格局:由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向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演变。
(2)变化: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
影响: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是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
表现: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3)潮流:和平与发展。应对: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提升自身实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美国的冷战政策;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图1、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 “三巨头” 主要是 英、法、美 三国代表(如英国劳合 乔治、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 );雅尔塔会议 “三巨头” 是 美、英、苏 三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变化在于苏联成为 “三巨头” 之一,取代了法国在重要国际会议核心决策层的地位 。
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国际格局从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向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演变。一战后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欧洲强国主导 )把控,欧洲仍为国际政治中心;二战中欧洲实力被严重削弱,苏联凭借强大军事力量崛起,雅尔塔会议体现美苏在战后秩序构建中占据主导,欧洲中心地位动摇,美苏两极格局雏形显现。
(2)变化:根据材料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可知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出现转变。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力量制衡美苏,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然而新旧力量博弈,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所以影响是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是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突出表现为 改善中美关系,谋求中美和解 ,如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
(3)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愈发强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规律不会改变,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势也不可阻挡。
应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合作、扩大开放等角度作答,如: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提升自身实力等。
故答案为:(1)成员:英、法、美三国代表到美、英、苏三国首脑。格局:由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向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演变(2)变化: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影响: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是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表现: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3)潮流:和平与发展。应对: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提升自身实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变化:根据材料一图1、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 “三巨头” 主要是 英、法、美 三国代表(如英国劳合 乔治、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 );雅尔塔会议 “三巨头” 是 美、英、苏 三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变化在于苏联成为 “三巨头” 之一,取代了法国在重要国际会议核心决策层的地位 。
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国际格局从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向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演变。一战后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欧洲强国主导 )把控,欧洲仍为国际政治中心;二战中欧洲实力被严重削弱,苏联凭借强大军事力量崛起,雅尔塔会议体现美苏在战后秩序构建中占据主导,欧洲中心地位动摇,美苏两极格局雏形显现。
(2)变化:根据材料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可知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出现转变。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力量制衡美苏,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然而新旧力量博弈,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所以影响是一定程度缓解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合作,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是地区冲突、意识形态矛盾等交织,使世界局势呈现既缓和又紧张的复杂状态 。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突出表现为 改善中美关系,谋求中美和解 ,如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
(3)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愈发强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规律不会改变,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势也不可阻挡。
应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合作、扩大开放等角度作答,如: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提升自身实力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