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5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隋朝 D. 元朝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请完成下面小题。
2. 唐朝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赞美秘色瓷“九秋风俗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1987年,陕西抉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十多件精美秘色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由此可见( )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A 《秘色越器》属于口述史料 B. 文献史料能够取代实物史料
C 法门寺秘色瓷属于图像史料 D. 不同类型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3.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工匠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将氧化铁转化为氧化亚铁的比例从4.5%提高到54%左右的结果。据此可知唐朝( )
A. 制瓷技术高超 B. 商业贸易繁荣
C. 瓷器种类丰富 D. 文学艺术昌盛
4.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5. 为了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以下图片可以反映出( )
A. 工人运动的开展 B. 领导阶级的变化
C. 北伐战争的进军 D. 革命重心的转移
6. 秦汉同学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填写下图①②处内容( )
A 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C.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D.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
7.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2012年,中国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B. 2015年,中国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C. 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
D. 1949年以来,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
8. 服饰承载时代记忆。下列服饰变化反映了( )
A. 审美观念的趋同 B. 休闲方式的多元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设计风格的单一
9. 世界古代文明多姿多彩。下表所示成就产生于( )
领域 文学 法学 历法 建筑
成就 《荷马史诗》 《十二铜表法》 儒略历 帕特农神庙
A. 古代印度 B. 拜占庭帝国
C. 古代希腊罗马 D. 阿拉伯帝国
10. 下图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示意图,与①处有关的内容是(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11. 下面为秦汉同学整理的历史知识小卡片。他整理的主题可能是( )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2.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文化多样化互鉴与冲突 B.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与曲折
C. 社会信息化的便利与弊端 D.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波折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A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的_____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B所示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古埃及的_______________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材料二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内涵 慎战不战 消除战争,安定百姓
相互协调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彼此尊重,社会和谐
共生并进 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对外交流,互学互鉴
图C据玉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塑造了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和平性……科举制对于维系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完备的气候类型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性格。 ——摘编自刘丰《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图D
(2)依据图C,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例史事,说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依据图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有何借鉴意义?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伸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图B
(1)图A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依据图B,概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2)指出材料二时间轴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时间轴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观点:①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②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我选择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史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觉醒】
材料一
图A 图B
(1)图A漫画创作于哪一战争之后?题词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依据图B,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团结抗战】
材料二
图C“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党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摘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
图D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C所示事件发生的国际背景。从图D“社会动员之广泛”“战斗意志之顽强”中任选一个,列举一例史事对其进行说明,并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和平发展】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截然对立的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相处中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图E
图F
(3)依据图E,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创举”之处。请选择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促进本国和平发展的做法,并参照图F示例填写①处内容。
【和合共生】
材料四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永享和平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同时,我们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时代以来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举措。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凝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5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隋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公元前221年)首次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文字等,符合题干描述,B项正确;夏朝是奴隶制王朝且未统一全国,排除A项;隋朝虽统一但晚于秦朝,且郡县制始于秦,排除C项;元朝实行行省制,时间更晚,排除D项。故选B项。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请完成下面小题。
2. 唐朝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赞美秘色瓷“九秋风俗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1987年,陕西抉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十多件精美秘色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由此可见( )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A. 《秘色越器》属于口述史料 B. 文献史料能够取代实物史料
C. 法门寺秘色瓷属于图像史料 D. 不同类型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3.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工匠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将氧化铁转化为氧化亚铁的比例从4.5%提高到54%左右的结果。据此可知唐朝( )
A. 制瓷技术高超 B. 商业贸易繁荣
C. 瓷器种类丰富 D. 文学艺术昌盛
【答案】2. D 3. A
【解析】
【2题详解】
据题干“唐朝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赞美秘色瓷……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十多件精美秘色瓷”和所学知识可知,唐诗《秘色越器》是文献史料,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实物史料,文献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证明了秘色瓷的存在及特点,D项正确;《秘色越器》是唐诗,属于文献史料,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讲述流传的史料,排除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各有价值,实物史料能直观呈现历史,文献史料可提供文字记载,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排除B项;法门寺秘色瓷是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是对事物的图像记录,排除C项。故选D项。
【3题详解】
据题干“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工匠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将氧化铁转化为氧化亚铁的比例从4.5%提高到54%左右的结果”和所学知识可知,秘色瓷的制作需要严格控制复杂反应条件,体现出唐朝制瓷技术高超,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秘色瓷制作的技术条件,未涉及商业贸易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仅围绕秘色瓷展开,没有提及瓷器种类丰富,排除C项;题干说的是制瓷技术,与文学艺术昌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图强”直接对应维新派通过政治改革(如君主立宪)实现国家富强的核心主张,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与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救国思想,与题干中“君主立宪”这一政治主张不符,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目标,与维新派保留君主的立场矛盾。题干明确强调“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为了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以下图片可以反映出( )
A. 工人运动的开展 B. 领导阶级的变化
C. 北伐战争的进军 D. 革命重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最终证明“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而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果断做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的决定,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革命军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等人会师,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革命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D项正确;从南昌起义发动夺取敌人中心城市的起义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党的革命重心的转移,并不是反映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政党,排除B项;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国共合作转变为国共内战,排除C项。故选D项。
6. 秦汉同学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填写下图①②处内容( )
A. 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C.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D.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人民政权巩固,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②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所以捍卫了新中国安全的是抗美援朝,①处应填“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②处应填“土地改革”,B项正确;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一五”计划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C项;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
7.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2012年,中国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B. 2015年,中国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C. 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
D. 1949年以来,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以来,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并不是单纯地陈述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对1949年以来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这一较长历史时期的整体状况进行了一种基于客观事实的评价和分析,体现了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2012年,中国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这只是在陈述一个明确发生的时间和具体事件,是对客观事实的简单罗列,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2015年,中国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同样是在说明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发生的部队名称变更这一事件,是已经发生的客观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这也是在阐述特定年份发生的军队改革方面的客观事件,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 服饰承载时代记忆。下列服饰变化反映了( )
A. 审美观念趋同 B. 休闲方式的多元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设计风格的单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清朝民间女性着装”“20世纪前期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21世纪的中国女性着装”可以看出,清朝末年女性穿的旗袍宽大、线条平直,有宽阔的花边;20世纪前期即民国时期,上海女人穿的旗袍袖口缩小,滚边变窄,领子由高领至低领;21世纪的中国女性衣着丰富多彩起来,既能显示风度,又能展示个性,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开展,由此可知,女性服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C项正确;题干服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不能体现审美观念的趋同,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与休闲方式无关,排除B项;21世纪的中国女性衣着样式丰富多彩起来,设计风格多样,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世界古代文明多姿多彩。下表所示成就产生于( )
领域 文学 法学 历法 建筑
成就 《荷马史诗》 《十二铜表法》 儒略历 帕特农神庙
A. 古代印度 B. 拜占庭帝国
C. 古代希腊罗马 D. 阿拉伯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代表作;《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最早成文法;儒略历由古罗马凯撒颁布;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代表。这些成就分属古希腊和古罗马,C项正确;古代印度文明是佛教、种姓制度等,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主要法律成就是《罗马民法大全》,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成就有《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图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示意图,与①处有关的内容是(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示意图”可知,①处有关的内容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前提,结合所学知识,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使英国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而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制度的保障,推动了此后工业革命的开展,因此①是《权利法案》,A项正确;《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776年颁布的文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排除B项;《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年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排除C项;《拿破仑法典》是拿破仑执政时期颁布的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面为秦汉同学整理历史知识小卡片。他整理的主题可能是( )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 二战后世界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关键词涉及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美国内战(1861-1865年)和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美国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综上所述,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它们反映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对应17-18世纪的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不符,排除C项;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包括:冷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文化多样化的互鉴与冲突 B.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与曲折
C. 社会信息化的便利与弊端 D.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波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一部手机走天下”“学习、娱乐、沟通、个人信息安全、上网成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学习、娱乐、沟通等,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个人信息安全、上网成瘾等社会问题,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社会信息化的便利与弊端,未体现文化多样性即不同文化的区域特色,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社会信息化的便利与弊端,与世界多极化无关,世界多极化侧重于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目前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社会信息化的便利与弊端,与经济全球化无关,经济全球化侧重于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A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的_____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B所示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古埃及的_______________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材料二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内涵 慎战不战 消除战争,安定百姓
相互协调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彼此尊重,社会和谐
共生并进 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对外交流,互学互鉴
图C据玉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塑造了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和平性……科举制对于维系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完备的气候类型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性格。 ——摘编自刘丰《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图D
(2)依据图C,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例史事,说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依据图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 ①. 半坡 ②. 尼罗河
(2)民族关系:如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交流,体现“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展现“相互协调,彼此尊重”。
对外交往: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对外交流,互学互鉴”;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彰显“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形成基础: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追求稳定;科举制维系社会结构稳定;东亚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共同塑造中华文明和平性。
(3)借鉴:可助力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促进国际间和平交流、合作发展,避免冲突战乱,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引导个人追求内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个人在和谐人际与社会环境中成长,实现身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人面鱼纹彩陶盆”和结合所学半坡遗址知识可知,图A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半坡居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代表,彩陶是其文化特征之一。
根据图示信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和结合所学古埃及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定期泛滥孕育肥沃土壤,为农业发展与文明诞生提供条件。
【小问2详解】
民族关系:根据图C“民族和睦,多元包容”“相互协调,彼此尊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文化、技术,促进汉藏友好交流,长期和平相处。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交流,体现“民族和睦,多元包容。“根据图C强调“相互协调,彼此尊重”,结合所学宋辽战争后签订“澶渊之盟”,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辽撤兵、宋给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边境和平,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可得出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展现“相互协调,彼此尊重”。
对外交往:根据图C“对外交流,互学互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往西域及中亚、欧洲,西域的葡萄、苜蓿等传入中原,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长期友好往来,可得出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对外交流,互学互鉴”;根据图C强调“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玄奘为探究佛法,西行至印度取经,带回大量佛经,回国后翻译、传播,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不同宗教、文化在交流中和谐共存,可得出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彰显“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形成基础:根据图D“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塑造了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和平性”,可知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追求稳定(农民安土重迁,向往和平环境从事生产),是和平性形成基础之一;根据图D“科举制对于维系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可知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维系社会阶层流动与结构稳定,减少社会冲突,利于和平性形成;根据图D“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完备的气候类型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性格”,可知东亚独特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适宜农耕)与气候类型(多样且适宜农业),使文明发展注重内部和谐、和平,共同塑造和平性。
【小问3详解】
根据以上材料中华文明和平性倡导的“消除战争,安定百姓”“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等理念,可从助力国际和平稳定的角度回答。助力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促进国际间和平交流、合作发展,避免冲突战乱,推动全球共同繁荣;根据以上材料“天人合一,身心和谐”“彼此尊重,社会和谐”等,可从助力个人成长的角度回答。能引导个人追求内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个人在和谐人际与社会环境中成长,实现身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伸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图B
(1)图A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依据图B,概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2)指出材料二时间轴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时间轴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观点:①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②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我选择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史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象: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促进了物种的交换。
特点:扩张性,不断扩大市场、开拓疆域。
(2)领导人:列宁。
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促进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3)若选观点①: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可选择史事:“万隆会议召开”“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阐述: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亚非国家倡导和平、合作,促进亚非团结,为世界和平增添助力;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促进全球贸易有序发展,各国在经济合作中增进交流、减少冲突,体现各国共同维护经济秩序与和平。(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若选观点②: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可选择史事:“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纳米比亚独立”。
阐述:印度民族大起义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彰显亚非拉民族独立诉求,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助力世界和平力量成长;纳米比亚独立标志非洲殖民体系崩溃,亚非拉更多独立国家涌现,增强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现象:根据图示信息“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及贸易物品等元素,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掠夺,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换,丰富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物种。
特点:依据材料“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开拓市场”,可得出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具有扩张性,不断扩大市场、开拓疆域。
【小问2详解】
领导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列宁。
影响: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革命曙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还推动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促进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阶段。
【小问3详解】
若选观点①: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阐述:结合观点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该观点强调和平不是单一国家或地区能实现的,需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通过合作交流、遵循共同规则等方式,携手守护。所以选择“万隆会议召开”“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新独立亚非国家渴望摆脱殖民影响,探索自主发展道路,同时面临维护和平、合作发展的共同诉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分歧,聚焦亚非国家摆脱殖民压迫、争取发展的共“同”,包容国家间差异的“异”。这促进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搭建起和平交流平台,让亚非国家在维护地区和平、反对殖民主义上达成共识,为世界和平增添了亚非集体力量,彰显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和平的行动价值。经济全球化深入,原有贸易机制难以适应多元、复杂的国际贸易需求,贸易摩擦、无序竞争影响世界经济稳定与和平氛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起规范、透明的全球贸易规则体系,促进各国商品、服务、资本等有序流动。各国在经济合作中,通过协商、遵循规则解决贸易争端,增进经济交流与互信,减少因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国际矛盾,以经济合作推动和平局面,体现各国在经济领域共同维护全球秩序与和平的实践。
若选观点②: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阐述:结合观点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亚非拉曾长期受殖民统治,其国家独立、自身发展,能改变世界力量格局,削弱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根基,为和平创造有利条件。选择“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纳米比亚独立”。英国对印度残酷殖民统治,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深重,印度各阶层不堪忍受,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虽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彰显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追求独立的决心,激发后续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它打破殖民统治“不可撼动”的假象,推动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为更多国家独立斗争树立榜样,逐步瓦解殖民体系,让追求独立、和平的力量在亚非拉汇聚成长,成为世界和平力量的重要源头。非洲长期受西方殖民掠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多数非洲国家独立后,纳米比亚仍被南非殖民统治,成为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堡垒”。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非洲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亚非拉殖民时代基本终结,众多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积极倡导和平、合作,在国际舞台发声,反对霸权与战争,以独立主权国家身份参与构建公平、和平的世界秩序,大幅增强世界和平力量基数,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和平化发展。
15. 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觉醒】
材料一
图A 图B
(1)图A漫画创作于哪一战争之后?题词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依据图B,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团结抗战】
材料二
图C“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党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摘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
图D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C所示事件发生的国际背景。从图D“社会动员之广泛”“战斗意志之顽强”中任选一个,列举一例史事对其进行说明,并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和平发展】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截然对立的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相处中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图E
图F
(3)依据图E,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创举”之处。请选择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促进本国和平发展的做法,并参照图F示例填写①处内容。
【和合共生】
材料四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永享和平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同时,我们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时代以来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举措。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凝练)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呼吁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或呼吁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振兴中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学生、商人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社会压力;北洋政府迫于民众压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国际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为转嫁矛盾,加紧侵华。欧美列强忙于应对危机,对日本侵略采取纵容态度。日本军国主义与德、意法西斯形成侵略联盟。史事及说明:社会动员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如农民、妇女、华侨支援前线)。战斗意志之顽强:台儿庄战役(或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重创日军。历史意义:中国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百年屈辱。国际地位提升: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跻身世界四强,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贡献,牵制日军主力,支援盟军战场。
(3)超越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综合性原则:涵盖政治(主权平等)、经济(互利)等多领域关系。自我约束机制:强调对等约束,避免霸权干涉。图F填写①加入WTO(2001年)→ 深化全球经济合作。
(4)维护和平的举措: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球合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维和部队至冲突地区(如南苏丹)。活动主题:“中华民族的和平追求:从觉醒到复兴”。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时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题干中漫画题词为"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这是清末《时局图》的典型题词,反映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呼吁:根据材料一“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可知,诗中"国民知醒宜今醒"明确呼吁民族觉醒,反对"土分裂似瓜"的亡国危机。因此题词作者发出了唤醒民众爱国意识,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吁,或呼吁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振兴中华
原因:根据材料一“巴黎和会”“反调干运动始终与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密切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学生组织爱国运动,史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使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学生、商人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社会压力;北洋政府迫于民众压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些都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小问2详解】
国际背景:根据材料二“图C“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转嫁危机发动侵华,国际社会绥靖政策纵容侵略,日本军国主义与德、意法西斯形成侵略联盟,这些都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国际背景。
史事及说明:根据材料二“社会动员之广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抗战,或者华侨陈嘉庚组织"南侨总会"捐款捐物。
根据材料二“战斗意志之顽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重要基础。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牵制日军主力,支援盟军战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华民族赢得崇高的声誉,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小问3详解】
“重大创举”之处:根据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相处中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创举”之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根据材料三“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创举”之处是涵盖政治(主权平等)、经济(互利)等多领域关系。自我约束机制:根据材料三“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创举”之处是强调对等约束,避免霸权干涉。
填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促进本国和平发展的做法,为加入WTO,深化全球经济合作。因此①填写加入WTO(2001年),深化全球经济合作。
【小问4详解】
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活动,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活动主题:根据本次探究活动内容,从民族危机到国家独立逐步发展强调,国家地位提高,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得出活动主题,“民族觉醒铸就和平发展之路”“从救亡图存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