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为它千顷澄碧。
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所写的,表达了对焦裕禄由衷的崇敬之情。201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河南兰考县,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重诵此词,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了对焦裕禄由衷的崇敬之情。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焦裕禄精神
走近人物
焦裕禄,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 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办公室
带领兰考县人民治沙
兰考泡桐成兰考县特产,泡桐被称为“焦桐”
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兰考人民送别焦裕禄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焦裕禄一生未见过毛泽东,1966年9月15日,13岁的女儿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父亲一生的老师毛泽东。
榜样的感召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 冯建 周原
1、结合典型材料,把握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体会焦裕禄精神的价值。
2、领会作品小标题的作用。
3、结合有关新闻的知识,把握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1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但从1958年起,由于“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危机。自1961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此时,作为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脑海中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该怎样将蕴含于人民之中的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通过新华社的报道,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穆青决定到自己熟悉的故乡河南去。这片土地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饱受水旱灾害的地方,他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新闻素材。到河南后,根据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提供的线索,穆青得知,在豫东兰考县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开展除“三害”斗争被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穆青决定深挖焦裕禄这个典型。
写作背景2
自从焦裕禄同志逝世后50年来,全国共出现三次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高潮。第一次,1964年11月20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公开报道焦裕禄事迹后的一段宣传、学习活动。第二次是从穆青等3人合写的、发表在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刻的影响下开展的宣传、学习活动。第三次是在1989年后,我们党重新提出了要发扬延安精神,发扬雷锋精神,发扬焦裕禄精神。
要求:
1.速读课文,对照课文小标题,划出焦裕禄的典型事例,分析这些典型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走近文本,感知人物
2.再读课文,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容,体会人物精神
小标题 典型事迹 人物精神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深入一线调研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心系群众,亲民爱民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带病痛,斗灾害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给治好。 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兰考发生巨大变化
风雪天,送温暖
坚忍顽强,公而忘私
积劳成疾,不幸离世
一心为民,深受爱戴
细致深入,求真务实
思考
3.文章为什么从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写起?
①人物刻画,文章开篇描绘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严重的灾荒景象,具体展现了摆在焦裕禄面前的重重困难,有助于突出焦裕禄临危受命,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
②文章结构,为下文写焦裕禄,深入一线调研、带领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在工作岗位上逝世等情节埋下伏笔。
③文章主题,开篇兰考县遭受伤害的情形与文章最后一节兰考县粮食“初步自给”“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家的灾害”等面貌改变形成对比,突出了在党的好干部的领导下“人定胜天”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巨大胜利。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文中小标题的作用:
展示: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材料,表达主题)
2.作为线索,条理清晰
3.作者情感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
7.吸引读者兴趣
聚焦重点,体会作用
当年为了写这篇通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带领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采访群众和干部,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采访、座谈、写稿、改稿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在七易其稿后发表了本文,感动了全中国。
新闻的核心就是事实,但本文作为人物通讯,和作为消息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读起来感觉很不一样,你能结合文本谈谈通讯和消息的异同吗?可以结合消息(新闻)的三个特点来思考。
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比较阅读,感知不同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当代新闻作品中的名篇。同为新闻类文体,消息和通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这两篇作品加以探究。
比较阅读,感知不同
相同点: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都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不同点:
①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②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③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朴素实用;通讯手法多样,富有文采
④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通讯一般有以下特征:一是报道详细深入,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环境、背景做具体描写,这是区别于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二是注重思想意义,要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还要讲究主题的开掘;三是强调用形象说话,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有情节、有联想,用形象说话;四是突出评论性,思想观点要一目了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知识必备
这样一个人物,这样感人的事迹,怎样才能抓住事件的本质,凸显人物的精神呢?这是本篇报道所要把握的关键。也是所有新闻报道应该关注的重点。那么,这篇报道是怎样体现的呢?
①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②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
③运用典型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
④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感染力。
回顾文本,体会技巧
今日兰考,风姿灿然
今日兰考,风姿灿然
“焦裕禄精神”是否应该进入我校文化橱窗?请就此问题发表你的看法,陈述你的理由,写成300-500字左右的小作文,小组推选优秀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实地参观,按照展板体例撰写一份文案,提交学校。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