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商洛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分。
1.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一号墓出土大量文物,含三晋文化铜豆、秦文化漆木耳杯等非楚器物,体现了战国时期( )
A. 手工器物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复杂 B. 铁器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C. 在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民族交融 D. 诸侯争霸加速了各地区社会发展
2.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发展,以改变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垄断官场中高级职位的现象,为此,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以上表述旨在介绍科举制产生的( )
A. 背景 B. 过程 C. 影响 D. 地点
3.《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蕴含治国、为人等智慧。下列史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
A. 大泽乡起义 B. 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 岳飞抗金 D. 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
4.“宋朝富有者可以投资城市土地,也可以经营珠宝店铺、茶楼酒肆、塌坊邸店,成为‘上等有店业’者;‘中等得过之家并公人等’,或经营百货,或以力谋生;‘买卖不多’的贫穷者也可以经营‘些小店业’,成为‘下等贫乏小经纪人’。”由此可见( )
A.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 宋朝市民生活多样化
C. 宋朝商品经济较繁荣 D. 宋朝的农业生活丰富
5.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通过向信徒出售赎罪券大发横财,但同时也制定了懒惰、贪婪等七宗罪和“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十诫。这反映出中世纪时期的教会( )
A. 促进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 加速专制王权国家诞生
C.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性 D. 维护罗马法的权威地位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如表有关先进人物与其典型事迹和称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人物 典型事迹及称号
A 王进喜 乐于助人,“解放军的好战士”
B 焦裕禄 兰考治理风沙,“党的好干部”
C 雷锋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D 袁隆平 开钻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铁人”
A. A B. B C. C D. D
7.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词汇可能出现在( )
A. 1956年 B. 1978年 C. 1984年 D. 1992年
8.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下面法律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
——《汉谟拉比法典》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戒。
——《罗马民法大全》
A. 维护平民利益 B. 反映商业繁荣 C. 保护私有财产 D. 印证法治完备
9.小明同学在历史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如图数据图。该图所示内容可以纳入到的学习主题是( )
A.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B. 经济大危机下的世界
C.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D.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0.通过解读历史上的漫画可以找到留存在那些夸张画面中的历史信息,如图漫画( )
A. 揭露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B. 彰显国联处理国际争端的作用
C. 暗示了战后世界和平前景黯淡 D. 凸显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11.传说黄河流域的部落领袖黄帝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诸侯咸服,黄帝部落还与炎帝部落联合。炎黄传说在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影响广泛,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中华儿女也有“炎黄子孙”之称。这表明( )
A. 古史传说皆确凿可信 B. 黄帝时代已经出现分封制
C. 黄帝陵是黄帝安葬地 D. 炎黄认同推动了华夏认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向中原迁徙,……各有各的语言,发展速度也不一致,即使一族内部,如鲜卑,也分成好多部,互相争斗。这就使十六国和北魏初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内徙诸族不得不适应被他们征服后的汉族的较高文明,甚至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民族融合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了。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的方向是哪里?谈谈这次民族迁徙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要实行“汉化”的原因。概括他为实施“汉化”采取的措施。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要树立什么样的民族观念?
13.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扩大的交往、交流将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李老师以“交往”为主题整合相关知识后,设计了如下课后作业题,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1:释读图示——经济交流中促进交往
(1) 如图所示的人口流动现象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在下面图示①②处填写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任务二【走近人物——感受使命担当】
(3) 危机关头见证人物担当。根据下面图示,分别从两组人物中各选一人,简述其面对危机时是如何承担使命的。
任务三【评述史事——体会国家发展】
(4) 变革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富强是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革命与改革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重要途径。请以“变革的力量”为主题,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工业革命、1861年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中国土地改革、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为从政治和经济上保障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起步顺利完成,在土地改革后,又继续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分别合作化和公私合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材料三:40多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7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摘编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四:深圳原属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野岭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
(1) 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 材料三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被推向全国”所反映的农村改革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改革模式“被推向全国”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4) 据材料四指出,深圳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与深圳同年建立的经济特区。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小题1】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方向:由北向南;影响:加剧民族间的争斗,使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动荡;促进民族大交融。
【小题2】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措施:迁都洛阳,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从中任选两点)。
【小题3】方面:生活习俗、政治制度、语言观念等;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4】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观。
13.【答案】【小题1】影响: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动力,社会经济倒退,文明衰落;三角贸易为欧洲聚敛了大量财富,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三角贸易给美洲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美洲开发。
【小题2】主要方式:①商品输出②资本输出。
【小题3】人物及担当:第一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发表《共产党宣言》,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组: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担任临时大总统等;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等。
【小题4】观点:变革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工业革命涌现出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大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中,采取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工业,调整农业政策,“以工代赈”,进行社会立法等措施,使美国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
结论:总之,积极的变革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
14.【答案】【小题1】实现国家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小题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小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小题4】原因:划为经济特区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