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实中教联体中考历史质检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实中教联体中考历史质检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3 18: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实中教联体中考历史质检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分。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一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这可以佐证中国(  )
A. 成为最早的文明古国 B. 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C. 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D. 考古工作的成就辉煌
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原理的是(  )
A. 山顶洞人掌握人工取火和磨光钻孔技术,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B. 河姆渡居民学会建造房屋和种植水稻,推动中国历史进入到奴隶制社会阶段
C.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促使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发展过渡
D. 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国富兵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此后的统一奠定基础
3.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图时间轴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 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
C. 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 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
4.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打破自然的山川之险,使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域交织在一起,从而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
A. 优化了官僚系统 B.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有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舆地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流缅划界图说》等等,其范围和规模大为壮观。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自然科学研究逐步兴起
C. 主权意识日益增强 D.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潮流
6.在古埃及,国家动乱,人们埋怨国王:“权威、知识和真理在你一边,然而你为全国所安排的是混乱”;国家繁盛,人们颂扬国王:“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这反映古埃及(  )
A. 民众享有充分自由 B. 缺乏统一道德标准 C. 国王拥有专制权力 D. 法律制度体系完备
7.欧洲名画《波尔戈的火灾》描绘了面对火灾时人们的不同反应,或惊恐,或祷告,或奋不顾身救人,真实再现了灾情与人性。在该画作中,人类自救灭火的比重大于教皇的祈祷,对世人的怜悯之情大于对神权的仰赖。由此判断,该画作创作于(  )
A. 新航路开辟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工业革命时期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8.在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文明繁荣发展,而东亚的中国则处于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A. 阿拉伯人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B. 农业经济在当时的繁荣发展
C. 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D. 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与融合
9.从1933年到1940年,罗斯福主导美国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政府改革项目,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经济复兴计划对金融市场、农业和工业重点领域展开整治。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 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彻底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B. 使美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
D. 证明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可以在一个国家同时并存
10.历史往往就“藏”在我们容易忽视的生活日常中。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人类科技发展史,1914年的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交通信号灯,它最有可能是(  )
A. 人工挥动红、绿小旗子 B. 手拉皮带控制的煤气信号灯
C. 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信号灯 D. 电气信号灯
11.“许多西方著名学者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依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科学理论 B. 得到了世界所有国家的一致认可
C. 主张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D.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1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两幅图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13.【青年与先锋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历史上涌现了很多优秀的青年,他们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时代潮流】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封面和目录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中心就是民主与科学。
——摘编自《青年杂志 敬告青年》
(1) 请列举1位与材料一相关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分析《青年杂志》寄语青年人的核心思想。
【中国青年】
材料二: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的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被破坏了,中国就亡了!今与全国同胞立如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我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摘编自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2) 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
【先锋力量】
材料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都为改变国家命运进行了艰难探索。但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3) 依据材料三,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吹响了创建共产党的集结号,从南湖红船中扬帆起航,一路驶来,栉风沐雨,劈波斩浪…它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谈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意义。
14.有学者认为:发现人、发现女性、发现儿童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世纪国家,过渡到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也同样是不可想像的事。
(1) 依据材料一的内容,概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却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妇女从社会舞台退入家庭小岁月绵延几千年后,历史对妇女的命运作出了新的安排。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这种新安排的起点。社会化大工业的兴起,呼唤着一支劳动大军,特别是纺织等部门,格外适合妇女劳动;她们有了固定的工资,有了自由支配劳动果实的权利:不再孤陋寡闻,社会舞台造就了她们精神上的初步独立,工厂制度使她们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表上受尊敬的、一切实际劳动的文明时代的贵妇人,比起野蛮时代辛苦劳动的妇女来其社会地位是无比低下的”。
——赵晓兰《论英国工业革命对女工的影响》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历史对妇女的命运作出了新的安排”有哪些表现。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由于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高技术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因此,政府立法规定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受教育而不是赚钱。例如,英国1881年规定,5至10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3) 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工业化国家的儿童能够接受教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儿童接受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5.【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时期 事件
公元前138年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倭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75-1878年 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1919年 五四运动
根据以上材料,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小题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双向交流、双向学习、兼容并包、平等团结、和平交往等)。
【小题2】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小题3】史实: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小题4】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13.【答案】【小题1】陈独秀;民主与科学
【小题2】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小题3】政治上: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干涉。思想上: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因素导致近代化探索失败。即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
【小题4】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壮大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中国经验和借鉴
14.【答案】【小题1】影响: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基础;推动后续思想与学术发展;助力从中世纪国家向现代国家过渡
【小题2】表现:工业革命使妇女进入工厂劳动,获得固定工资与劳动果实支配权;精神初步独立,家庭地位改变。
原因:工业革命中社会化大工业兴起,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纺织等行业适合妇女;工厂制度等推动
【小题3】原因:政府立法规定(如英国1881年义务教育法规);源于对现代社会需高技术,良好教育劳动力的认识。
影响: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科技文化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助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15.【答案】观点:爱国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论述: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爱国精神始终是支撑民族存续与发展的强大精神脊梁。从古代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以行动诠释爱国内涵,张骞出使西域、林则徐虎门销烟便是生动例证。西汉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俘获。面对匈奴的威胁利诱,他坚守“持汉节不失”,历经艰辛,开辟出联通欧亚的丝绸之路。这一壮举,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更彰显了他对国家使命的忠诚,以坚韧与执着捍卫国家开拓交流的意志,是古代爱国精神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近代以来,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深重。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直面英国鸦片贸易的侵略,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坚决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打击列强嚣张气焰,唤醒国人爱国意识,成为近代反抗外来侵略、彰显爱国精神。综上可知,的标志性事件。张骞与林则徐,虽身处不同时代,但都以爱国为内核,或开拓交流、或抵御侵略,展现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一脉相承。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后世中华儿女在国家面临挑战时,挺身而出,成为民族奋进的动力源泉,也让爱国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永远的精神脊梁,推动着国家在历史浪潮中砥砺前行,守护着民族的存续与荣耀。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