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3勾股定理的应用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巩固训练
05
课堂小结
06
作业设计
01
教学目标
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模型,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01
经历 “情境抽象 — 图形构建 — 代数求解” 的应用过程,体会转化思想与方程建模的逻辑。
02
通过解决装修检测、几何体展开等问题,提升从复杂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03
感受勾股定理在古代数学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数学应用意识。
04
02
新知导入
回顾引入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02
新知导入
勾股定理可以用于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勾股定理逆定理可以用于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作用是什么?
03
新知探究
装修工人李叔叔想检测某块装修用砖(如图1-16)的边AD和边BC是否分别垂直于边AB。
(1)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卷尺,那么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能.
若卷尺足够长,则只要量得AD,BC,AB,BD,AC 的长,然后验证AD2+AB2是否等于BD2及BC2+AB2是否等于AC2即可.
03
新知探究
(2)李叔叔测得边AD长30cm,边AB长40cm,点B,D之间的距离是50cm。边AD垂直于边AB吗?
边AD垂直于边AB.
因为AD2+AB2=302+402=2 500,BD2=502=2 500,
所以AD2+AB2= BD2,
所以△ABD 为直角三角形,且∠A=90°,
所以AD⊥AB.
03
新知探究
(3)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那么他能检验边AD是否垂直于边AB吗?
他能检验边AD是否垂直于边AB.
如在边AB,AD上各量出一段较短的线段AB’,AD’的长度,连接B’D’,再量出线段B’D’的长度,
若B’D’2=AB’2+AD’2,则边AD垂直于边AB;
否则,边AD不垂直于边 AB.
同样的方法可检验边BC是否垂直于边AB.
03
新知探究
如图1-17,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cm,点E是边AD的中点,将这张正方形纸片翻折,使点C落到点E处,折痕交边AB于点G,交边CD于点F。你能求出DF的长吗?
分析
仔细审题,根据折叠的性质得,,点为的中点,则,在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03
新知探究
解析
解:设,则.
因为点是的中点,
所以.
在中,由勾股定理,
得,
即,解得,
所以的长为.
03
新知探究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间的关系;
(2)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
04
例题讲解
今有池方一丈,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赴岸,适与岸齐。
问:水深、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题目大意: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丈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图1-18)。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那么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例1
分析
仔细审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
04
例题讲解
解析
解:设水池的深度为尺,则芦苇的长度为尺。由于芦苇位于水池中央,所以为尺。在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即
。
解得
。
因此,水池的深度是尺,芦苇的长度是尺。
04
例题讲解
分析
根据题意,求立体图形上最短路程,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
如图,有一底面周长为24dm,高为6dm的圆柱,在圆柱上底面的B点有一只蜗牛,要从B点爬到距底面1dm的A处,请计算蜗牛的最短路程.
例2
解析
解:如图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由题意知,
由勾股定理得:
故.
故蜗牛的最短路程为13dm.
04
例题讲解
04
新知讲解
解决立体图形上的最短距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
主要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方法总结
05
巩固训练
1.如图,一根直立于水中的芦苇BD高出水面1米,一阵风吹来,芦苇的顶端D恰好到达水面的C处,且点C到BD的距离AC=3米,则芦苇BD的长度为 米.
5
2.如图,将一根长为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高为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则的取值范围是 .
3.一消防队员要爬上高12米的建筑物,进行灭火抢险,为安全起见,梯子底端距建筑物至少5米,若梯子顶端恰好到达建筑物顶端,则梯子的长至少为( )
A.12米 B.7米 C.17米 D.13米
05
巩固训练
D
4.如图所示,一场暴雨过后,垂直于地面的一棵树在距地面米处折断,树尖恰好碰到地面,经测量米,则树高为( )
A.米 B. C.米 D.米
C
05
巩固训练
5.为了丰富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某社区计划建一座图书馆,地址计划选在如图所示的线段上,该社区有两所学校分别在点和点处,于,于已知,,,试问:图书馆应该建在距点多少处,才能使它到两所学校的距离相等?
解:设,则,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若,则,
解得:.
答:图书室应该建在距点处,才能使它到两所学校的距离相等
0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知识:勾股定理的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线段长,可结合方程.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方法: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间的关系;
(2)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
1.如图,从电线杆离地8m 的A处向地面B处拉一条长17m的缆绳,则B处到电线杆底部C处的距离为( )
A. B. C. D.
06
作业设计
基础达标:
C
C
2.如图,一木杆在离地面3m处折断,木杆顶端落在离木杆底端4m处,则木杆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
A.4m B.5m C.8m D.9m
3.一般轮船A以16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P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同时轮船B以30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P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2小时后,两船相距 海里.
06
作业设计
68
基础达标:
4.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是12,高是8,蚂蚁从下底面的点沿侧面爬到点,最短路径的长是 .
10
6.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为,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为,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为,则小巷的宽为( )
A.2m B. C. D.
5.如图所示,将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06
作业设计
能力提升:
D
D
8.如图,在四边形中,对角线分别为,,且于点,若,,则 .
7.如图,供给船要给C岛运送物资,从海岸线AB的港口A出发向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60nmile到达C岛.测得海岸线上的港口B在C岛南偏东50°方向.若A,B两港口之间的距离为65nmile,则C岛到港口B的距离是 nmile.
06
作业设计
能力提升:
40
25
06
作业设计
9.“村村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如图,、、三个村都分别修建了一条互通的公路,其中,现要在公路边修建一个景点,(、、在同一直线上),为方便村村民到达景点,又修建了一条公路,测得:,,.
(1)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求公路的长.
迁移拓展:
06
作业设计
(1)解: 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如下:在中,
∵,,,
∴,,
∴,
∴是直角三角形且;
(2)设,则,
在中,
由勾股定理得 ,
即,解得,
答:公路的长为.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学案
课题 1.3勾股定理的应用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模型,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2.经历 “情境抽象 — 图形构建 — 代数求解” 的应用过程,体会转化思想与方程建模的逻辑。 3.通过解决装修检测、几何体展开等问题,提升从复杂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4.感受勾股定理在古代数学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 1.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建模→设元→列方程→求解)。 2.典型问题模型的构建。
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尤其是隐含直角条件的挖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作用是什么?
新知讲解 探究活动一: 装修工人李叔叔想检测某块装修用砖(如图1-16)的边AD和边BC是否分别垂直于边AB。 (1)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卷尺,那么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测得边AD长30cm,边AB长40cm,点B,D之间的距离是50cm。边AD垂直于边AB吗? (3)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那么他能检验边AD是否垂直于边AB吗? 尝试思考: 如图1-17,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cm,点E是边AD的中点,将这张正方形纸片翻折,使点C落到点E处,折痕交边AB于点G,交边CD于点F。你能求出DF的长吗? 典例精讲 例1:今有池方一丈,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题目大意: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丈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图1-18)。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那么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总结归纳: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例2. 如图,有一底面周长为24 dm,高为6 dm的圆柱,在圆柱上底面的B点有一只蜗牛,要从B点爬到距底面1 dm的A处,请计算蜗牛的最短路程. 总结归纳: 解决立体图形上的最短距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 依据为:
课堂练习 巩固训练 1.如图,一根直立于水中的芦苇高出水面米,一阵风吹来,芦苇的顶端恰好到达水面的处,且点到的距离米,则芦苇的长度为 米. 2.如图,将一根长为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高为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则的取值范围是 3.一消防队员要爬上高米的建筑物,进行灭火抢险,为安全起见,梯子底端距建筑物至少米,若梯子顶端恰好到达建筑物顶端,则梯子的长至少为( ) A.米 B.米 C.米D.米 4.如图所示,一场暴雨过后,垂直于地面的一棵树在距地面米处折断,树尖恰好碰到地面,经测量米,则树高为( ) A.米 B. C.米 D.米 5.为了丰富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某社区计划建一座图书馆,地址计划选在如图所示的线段上,该社区有两所学校分别在点和点处,于,于已知,,,试问:图书馆应该建在距点多少处,才能使它到两所学校的距离相等?
作业布置 基础达标: 1.如图,从电线杆离地的处向地面处拉一条长的缆绳,则处到电线杆底部处的距离为( ) A. B. C. D. 2.如图,一木杆在离地面处折断,木杆顶端落在离木杆底端处,则木杆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 A. B. C. D. 3.一般轮船A以16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P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同时轮船B以30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P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2小时后,两船相距 海里. 4.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是12,高是8,蚂蚁从下底面的点沿侧面爬到点,最短路径的长是 . 能力提升: 5.如图所示,将一根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高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则h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6.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为,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为,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为,则小巷的宽为( ) A.2m B. C. D. 7.如图,供给船要给C岛运送物资,从海岸线AB的港口A出发向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60nmile到达C岛.测得海岸线上的港口B在C岛南偏东50°方向.若A,B两港口之间的距离为65nmile,则C岛到港口B的距离是 nmile. 8.如图,在四边形中,对角线分别为,,且于点,若,,则 . 拓展迁移 9.“村村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如图,、、三个村都分别修建了一条互通的公路,其中,现要在公路边修建一个景点,(、、在同一直线上),为方便村村民到达景点,又修建了一条公路,测得:,,. (1)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求公路的长.
参考答案:
例题精讲:
例1:解:设水池的深度OA为x尺,则芦苇的长度OB为(r+1)尺。由于芦苇位于水池中央,所以AC为5尺。在Rt△OA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AC2+QA2=OC2
即
52+x2=(x+1)2。
解得x=12
12+1=13。
因此,水池的深度是12尺,芦苇的长度是13尺。
例2:解:如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由题意知,
由勾股定理得:
所以.
故蜗牛的最短路程为.
课堂练习:
1.【答案】
2.【答案】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解:设,则,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若,则,
解得:.
答:图书室应该建在距点处,才能使它到两所学校的距离相等
作业布置:
1. .
2. C.
3. .
4. 10.
5. D.
6. D.
7. 25.
8. 40.
9.(1)解: 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如下:在中,
∵,,,
∴,,
∴,
∴是直角三角形且;
(2)设,则,
在中,
由勾股定理得 ,
即,解得,
答:公路的长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一单元
课题 1.3勾股定理的应用 课时 1
课标要求 依据 2022 新课标,本节课需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建模与直观想象素养,体会定理在跨学科情境中的应用价值,强化 “用数学” 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是勾股定理的应用专题,教材通过 “装修检测垂直”“正方形折叠”“《九章算术》葭生池中” 等经典案例,构建 “实际问题→几何建模→方程求解” 的应用链条。内容既衔接定理与逆定理的知识基础,又通过立体图形展开渗透转化思想,为中考几何应用题及函数建模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勾股定理的理论知识,但在 “实际问题数学化” 过程中存在三重困难:①几何图形的抽象;②跨学科情境的转化;③方程思想的应用。需通过分步拆解模型突破思维瓶颈。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模型,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2.经历 “情境抽象 — 图形构建 — 代数求解” 的应用过程,体会转化思想与方程建模的逻辑。 3.通过解决装修检测、几何体展开等问题,提升从复杂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4.感受勾股定理在古代数学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建模→设元→列方程→求解)。 2.典型问题模型的构建。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尤其是隐含直角条件的挖掘.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 “案例链式教学法”,以 “装修检测→纸片折叠→古代算题” 为主线,通过问题串引导建模,结合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折叠过程。 学法:小组合作完成 “卷尺测垂直” 模拟实验,绘制 “实际问题→数学模型” 转化流程图,强化建模步骤的可视化表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依标靠本,独立研学 回顾引入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作用是什么? 勾股定理可以用于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勾股定理逆定理可以用于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直角三角形. 以问题形式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思考问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探究活动一: 装修工人李叔叔想检测某块装修用砖(如图1-16)的边AD和边BC是否分别垂直于边AB。 (1)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卷尺,那么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1)能.若卷尺足够长,则只要量得AD,BC,AB,BD,AC 的长,然后验证 AD2+AB2是否等于BD2及BC2+AB2是否等于AC2即可. (2)李叔叔测得边AD长30cm,边AB长40cm,点B,D之间的距离是50cm。边AD垂直于边AB吗? (2)边AD垂直于边AB.
因为AD2+AB2=302+402=2 500,BD2=502=2 500,
所以AD2+AB2= BD2,
所以△ABD 为直角三角形,且∠A=90°,
所以AD⊥AB. (3)如果李叔叔随身只带了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那么他能检验边AD是否垂直于边AB吗? (3)他能检验边AD是否垂直于边AB.
如在边AB,AD上各量出一段较短的线段AB’,AD’的长度,连接B’D’,再量出线段B’D’的长度,
若B’D’2=AB’2+AD’2,则边AD垂直于边AB;
否则,边AD不垂直于边 AB. 同样的方法可检验边BC是否垂直于边AB. 根据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入新课。
环节二:同伴分享,互助研学 探究活动二: 尝试思考: 如图1-17,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cm,点E是边AD的中点,将这张正方形纸片翻折,使点C落到点E处,折痕交边AB于点G,交边CD于点F。你能求出DF的长吗? 解:设DF=x cm,则EF=FC=DC-DF=(8-x)cm. 因为点E是AD的中点,所以DE=1/2AD=4 cm. 在Rt△DEF中,由勾股定理,得DE2 +DF2 =EF2,即42 +x2 =(8-x)2,解得x=3, 所以DF的长为3 cm. 方法总结: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间的关系; (2)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用勾股定理结合方程思想解决正方形折叠问题 认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用勾股定理结合方程思想解决正方形折叠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环节三:全班展学,互动深入 探究活动三: 例题精讲: 例1:今有池方一丈,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题目大意: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丈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图1-18)。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那么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解:设水池的深度OA为x尺,则芦苇的长度OB为(x+1)尺。由于芦苇位于水池中央,所以AC为5尺。在Rt△OA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AC2+QA2=OC2 即 52+x2=(x+1)2。 解得x=12 12+1=13。 因此,水池的深度是12尺,芦苇的长度是13尺。 例2. 如图,有一底面周长为24 dm,高为6 dm的圆柱,在圆柱上底面的B点有一只蜗牛,要从B点爬到距底面1 dm的A处,请计算蜗牛的最短路程. 解:如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由题意知, 由勾股定理得: 所以. 故蜗牛的最短路程为. 方法总结: 解决立体图形上的最短距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主要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引导学生用勾股定理解决古典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通过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古典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应用意识.
环节四:巩固内化,拓展延伸 巩固训练 1.如图,一根直立于水中的芦苇高出水面米,一阵风吹来,芦苇的顶端恰好到达水面的处,且点到的距离米,则芦苇的长度为 米. 2.如图,将一根长为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高为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则的取值范围是 . 3.一消防队员要爬上高米的建筑物,进行灭火抢险,为安全起见,梯子底端距建筑物至少米,若梯子顶端恰好到达建筑物顶端,则梯子的长至少为( ) A.米 B.米 C.米 D.米 4.如图所示,一场暴雨过后,垂直于地面的一棵树在距地面米处折断,树尖恰好碰到地面,经测量米,则树高为( ) A.米 B. C.米 D.米 5.为了丰富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某社区计划建一座图书馆,地址计划选在如图所示的线段上,该社区有两所学校分别在点和点处,于,于已知,,,试问:图书馆应该建在距点多少处,才能使它到两所学校的距离相等? 答案: 1.【答案】 2.【答案】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解:设,则,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若,则, 解得:. 答:图书室应该建在距点处,才能使它到两所学校的距离相等 巡视课堂迅速掌握学情 当堂小测,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代表回答。 学以致用,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1.知识: 勾股定理的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线段长,可结合方程.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2.方法: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间的关系; (2)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 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小结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自我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板书设计 1.3勾股定理的应用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画出适当的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再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在直角三角形中,只知道一边的长度,另外两边只知道它们的关系时,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方法求解。 例1: 例2: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基础达标: 1.如图,从电线杆离地的处向地面处拉一条长的缆绳,则处到电线杆底部处的距离为( ) A. B. C. D. 2.如图,一木杆在离地面处折断,木杆顶端落在离木杆底端处,则木杆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 A. B. C. D. 3.一般轮船A以16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P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同时轮船B以30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P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2小时后,两船相距 海里. 4.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是12,高是8,蚂蚁从下底面的点沿侧面爬到点,最短路径的长是 . 能力提升: 5.如图所示,将一根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高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则h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6.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为,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为,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为,则小巷的宽为( ) A.2m B. C. D. 7.如图,供给船要给C岛运送物资,从海岸线AB的港口A出发向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60nmile到达C岛.测得海岸线上的港口B在C岛南偏东50°方向.若A,B两港口之间的距离为65nmile,则C岛到港口B的距离是 nmile. 8.如图,在四边形中,对角线分别为,,且于点,若,,则 . 拓展迁移: 9.“村村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如图,、、三个村都分别修建了一条互通的公路,其中,现要在公路边修建一个景点,(、、在同一直线上),为方便村村民到达景点,又修建了一条公路,测得:,,. (1)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求公路的长. 答案: 1. . 2. C. 3. . 4. 答案为:10. 5. D. 6. D. 7. 25. 8. 40. 9.(1)解: 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如下:在中, ∵,,, ∴,, ∴, ∴是直角三角形且; (2)设,则, 在中, 由勾股定理得 , 即,解得, 答:公路的长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真实情境激发了应用兴趣,但部分学生在折叠问题中仍难以准确找到不变量,反映出空间观念的薄弱。后续可增加 “立体图形展开路径” 的探究活动,并通过 “错题建模流程图” 分析错误成因,强化 “图形变换中边长不变” 的关键认知。同时,可引入无人机测距等现代科技案例,拓展定理的应用维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