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7兼爱教学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7兼爱教学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8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09: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兼 爱
墨 子
导入:
现代的中国,有“中国梦”,奔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先秦时代的智者,也发挥着他们的智慧,畅想着一幅幅社会蓝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墨子的理想世界。一起学习这篇《兼爱》。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及其思想主张。
2.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知人论世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约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 子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被誉为“科圣”。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非儒即墨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
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墨子思想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今人评价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快马寓人
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
墨子轶事
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象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
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广大劳动人民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1.范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明确字音:
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ū)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交相恶(wù) 故盗贼有(yòu)亡(wú)
诵读感悟
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文章结构
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议论的重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祸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段:指出祸乱产生的原因是“起不相爱”。
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
第四段: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文本研读
第一段
圣人①以治天下为事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③,焉④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⑤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⑥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⑦?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①古时对君主的尊称②事务③起源的地方,由何引起④于是⑤治疗⑥不⑦这样
【译文】
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于是能治理它;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理。//比如医生治疗人的疾病,必须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于是能治疗它;不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疗。//治理混乱的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于是能治理它;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理。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比喻)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更加生动形象。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提出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观点做了铺垫。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①乱之所自起。当②察乱何自起③?起不相爱④。臣子⑤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⑥,不爱父,故亏⑦父而自利⑧;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①考察②同“尝”,尝试③由什么引起④互相关爱
⑤臣下和儿子⑥“爱自”,爱自己⑦使受损失⑧使自己得利、获利
【译文】
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尝试考察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起于不互相关爱。臣下和儿子不孝敬国君和父亲,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
虽①父之不慈②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①即使 ②慈爱
【译文】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所说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哥哥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国君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关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①者,亦然。盗爱其②室③,不爱异室④,故窃⑤异室以利其室;贼⑥爱其身,不爱人,故贼⑦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①偷窃和抢劫财物的人。盗:小偷;贼:强盗。
②自己的 ③家 ④别人的家 ⑤偷窃
⑥名词,强盗 ⑦动词,伤害
【译文】即使是天下偷窃和抢劫财物的人,也是这样。
小偷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的家得利;强盗爱自己,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关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①、诸侯之相攻国②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③,具此④而已矣。
①卿大夫的封地 ②诸侯的封地
③纷乱之事 ④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
【译文】即使是大夫互相扰乱封地,诸侯互相攻占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扰乱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占别人的封国来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
这些乱象是如何产生的?
①“子不爱父” “亏父”
“弟不爱兄” “亏兄”
“臣不爱君” “亏君”
②“父不爱子” “亏子”
“兄不爱弟” “亏弟”
“君不爱臣” “亏臣”
③“盗不爱异室 “窃异室”
“贼不爱人” “贼人”
④“大夫不爱异家”
“乱异家”
“诸侯不爱异国”
“攻异国”
不相爱 乱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①天下兼相爱②,爱人③若④爱其身,犹⑤有不孝者乎?视⑥父兄⑦与君若其身,恶⑧施⑨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⑩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
①假使,假如,如果 ②全部相亲相爱 ③爱别人
④像,如 ⑤还,仍 ⑥看待,对待 ⑦父亲、兄长 ⑧相当于“何”,怎么 ⑨实行,施行 ⑩弟弟、子女 同“无”,没有
【译文】考察这是由什么引起的?都起于不互相关爱。
如果天下全部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顺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顺不慈爱就没有了。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译文】
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
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
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
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译文】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占封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制造混乱?
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占?
因此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别人的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占别人的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译文】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占,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扰乱,盗贼没有了,君主、臣子、父亲、子女之间都能孝顺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2.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①得不禁恶②而劝③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④恶则乱。故子墨子⑤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①怎么 ②憎恨,讨厌,厌恶 ③鼓励、劝勉 ④相互 ⑤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憎恨而鼓励相爱呢?
所以天下的人全部相亲相爱就能治理的好,互相憎恨就会发生混乱。
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归纳总结
主旨归纳
墨子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
于是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墨子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即论证说理结构。
文章开篇提出要圣人治理好天下的祸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以实例论证,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然后,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最后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总结全文。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论证结构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说理特点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语言特点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拓展延伸
儒墨之爱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
1.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
1.爱的基础
①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②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
2.爱的关系
①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
②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3.爱的含量
①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②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探究墨家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墨子的理想能实现吗
孟子曾批评道:“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你如何理解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评价?
1.破坏血亲伦理
①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和血缘意识。
②兼爱要求爱别人的父亲犹如爱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本是唯一的,爱人父若己父无异于消解了父亲的唯一性,也就破坏了最基本的血亲伦理。
2.空想脱离实际生活
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否定,实际上是因为看到了兼爱缺乏人性基础和伦理基础,过于空想化,难以操作。
除此,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①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②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③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下,墨家的 “兼爱”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