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确定圆的条件
课题 确定圆的条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85-88
教学目标 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 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会用尺规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及其第一个推论。 难点:圆周角和圆心角关系的证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图,有一片破碎的圆镜,如果想买一个一样大的镜子,你能确定这面镜子的大小吗 (多媒体呈现)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我们想要确定这个圆的大小,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活动:需要知道圆的半径。 教师活动:是的,我们知道一个圆如果确定了它的圆心和半径,这个圆也就确定了,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就能够确定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确定圆的条件) 以“碎镜”为背景,创设情境,渗透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在学生观察思考后,引出本节课课题。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确定圆的条件 我们知道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A能作几个圆?为什么?请动手作图试一试。(多媒体呈现)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交流回答展示。 学生活动:作图并回答展示。过一点能画出无数个圆,因为半径和圆心的位置都是不确定的,如图所示。 教师:那么经过两点是不是就只能作一个圆了?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并思考交流。 学生活动:先独立作图,然后交流讨论,并选学生代表回答展示。过两点能作无数个圆,如图所示。 教师:过两点作的这些圆,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它们的圆心都在同一直线上。 教师追问:那这条直线和线段AB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条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B。 教师:那同学们,试一试经过3个点可以作几个圆?为什么? 教师活动:在学生作图过程中注意引导,即①要作一个圆经过A,B,C三点,就要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使它到三点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心怎么确定?②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到B,C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不是就是到A,B,C三点距离相等的点?也就是所作圆的圆心。 学生活动:先独立作图,然后交流讨论,并选学生代表回答展示。分两种情况: ①经过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作不出圆。 ②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只能作出一个圆。 理由:因为圆心到点A,B,C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心一定在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上,而当点A,B,C在同一直线上时,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没有交点,当点A,B,C不在同一直线上时,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会有1个交点,所以只能作出一个圆,如图所示。 教师追问:那经过4个点可以作圆吗?小组讨论。 学生:不一定,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圆,也可能作不出圆。 教师活动:归纳并引出外接圆与外心的定义。所以,只有在3个点不共线时,才会可以只确定一个圆,即: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板书或多媒体呈现) 教师活动:因为不共线的3个顶点同时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因此我们会发现,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圆上,所以我们也把这个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而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它同时也是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多媒体呈现) 教师:分别作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并说明它们外心的位置情况。 学生活动:作图交流并展示。 锐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内,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外。 以问题的形式逐层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展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归纳思想。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确定圆的条件 下列条件中,可以画出唯一一个圆的是( ) A.已知圆心 B.已知半径 C.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D.已知圆上一点 答案:C 考点2 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2 cm、5 cm,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是( ) A.5 cm B.12 cm C.13 cm D.6.5 cm 答案:D 学以致用,通过及时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运用。
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 △ABC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则△ABC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判断 答案:A 2. 小明不慎把家里的圆形玻璃打碎了,其中四块碎片如图所示,为配到与原来大小一样的圆形玻璃,小明带到商店去的一块玻璃碎片应该是( ) A.第①块 B.第②块 C.第③块 D.第④块 答案:B 3. 如图,⊙O是等边△ABC的外接圆,若AB=3,则⊙O的半径是( ) A. B. C. D. 答案:C 4. 已知△ABC和△ABD有相同的外心,∠D=70°,则∠C的度数是( ) A.70° B.110° C.70°或110° D.不能确定 答案:C 5.如图,在5×7网格中,各小正方形边长均为1,点O,A,B,C,D,E均在格点上,点O是△ABC的外心,在不添加其他字母的情况下,则除△ABC外把你认为外心也是O的三角形都写出来 。 答案:△ABD,△ACD,△BCD 进一步巩固新知,同时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缺补漏。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探究掌握了确定圆的方法。 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通过小结,回顾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6.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习题3.6。 让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运用,在巩固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减轻学生负担。
板书设计 确定圆的条件确定圆的条件 三角形的外接圆、外心教师题目讲解 学生活动区投影区
提纲掣领,重点突出。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碎镜”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身到课堂的探究活动中。同时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合作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并且从经过一点、两点、三点画直线过渡到经过一点、两点、三点能作几个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类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对学生探究本课的问题有一个很好铺垫和引导作用。整体而言,本节课充分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把数学的课堂变成数学探讨的课堂,学生探究的课堂。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