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25年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25·长沙模拟)考古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彩陶器制作工艺较高超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据题干“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结合所学知识,材料阐述了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墓葬大小规模不同,随葬品多少不同,说明陶寺遗址出现了明显的财富不均的现象,反映了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故选B项。
材料描述的是墓葬陪葬物的多寡,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情况,排除A项;
山西陶寺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排除C项;
材料没有明确表明陪葬品涉及彩陶器,无法得出彩陶器制作工艺高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2025·长沙模拟)《史记》:“……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反映的是( )
A.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B.西域都护的设立
C.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D.丝绸之路的路线
【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据题干“《史记》记载‘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道路,增强了外国对汉朝的信任,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故选A项。
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与张骞凿空不符合,排除B项;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材料强调了张骞出使西域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没有描述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3.(2025·长沙模拟)知识结构图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构建知识框架。下列选项符合该知识结构图的最佳主标题是(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据题干知识结构图“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农业,蜀锦冠于全国”“如玉如冰的青瓷”“造船业颇具规模”“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农业进步,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全面地展示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故选A项。
材料描述了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主要表现在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等,排除B项。
材料描述了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体现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科技著作,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强调晋商等商帮,以及国内商业市镇、跨区域贸易等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经济繁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4.(2025·长沙模拟)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没有取得成就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表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故选D项。
材料强调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成就,排除A项;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并非停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列强经济侵略的相关史实。
5.(2025·长沙模拟)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这充分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答案】A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选A项。
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排除B项;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排除C项;
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为切入点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5·长沙模拟)“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解决诗中反映的历史问题,我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建立民族自治区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据材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解决诗中反映的历史问题,我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分离,是历史遗留的内政问题,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故选C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用于解决国家间的外交问题,而台湾问题是祖国统一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排除A项;
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促——亚非国家团结协作,与和解决台湾问题无关,排除B项;
建立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用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台湾问题不相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7.(2025·长沙模拟)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诞生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位置与图②相符,故选B项 。
①位于非洲东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所在地区,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西亚,排除A项;
③位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西亚,排除C项;
④位于地中海地区,是古希腊文明的诞生地,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西亚,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谟拉比法典》。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8.(2025·长沙模拟)14世纪晚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新创办了一批学校,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 )
A.直接推动资产阶级革命 B.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摆脱了宗教的思想束缚 D.体现了理性主义精神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据题干“14世纪晚期”“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佛罗伦萨的新式学校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潜能,注重现世生活和个性发展,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核心,故选B项。
17-18世纪,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与14世纪的教育改革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14世纪晚期的新式学校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未反映摆脱了宗教思想束缚,排除C项;
17-18世纪,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精神,而文艺复兴运动关注的是人性而非理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9.(2025·长沙模拟)下列历史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都( )
玻利瓦尔 (1783—1830) 章西女王 (约1835—1858) 甘地 (1869—1948) 曼德拉 (1918—2013)
A.打击英国统治 B.推动改革内政
C.反对封建专制 D.反抗殖民压迫
【答案】D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据题干“玻利瓦尔、章西女王、甘地、曼德拉”,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玻利瓦尔领导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章西女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曼德拉领导南非黑人反抗南非白人种族主义,说明这些杰出人物都为都为摆脱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故选D项。
曼德拉斗争的对象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并非英国统治,排除A项;
材料中的四位人物领导反抗外来殖民统治,并非推动内政改革,排除B项;
材料中的四位人物领导反抗外来殖民统治,并非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0.(2025·长沙模拟)伊恩·布鲁玛在《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中说:“1945年不是一个胜利时刻,更是一个通向新的混乱的前奏。”下列有关“新的混乱”表述正确的是( )
A.促成了《联合国家宣言》成功签署
B.开始于美国“马歇尔计划”
C.源于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和利益冲突
D.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1945年不是一个胜利时刻,更是一个通向新的混乱的前奏”,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由战时盟友变成了战后对手,直接导致冷战格局形成,所以“新的混乱”源于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和利益冲突,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与材料时间“1945年后”不符,排除A项;
1947年,马歇尔计划启动,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而“新的混乱”始于战后初期美苏的矛盾斗争,排除B项;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与战后初期的“混乱”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11.(2025·长沙模拟)书法艺术是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国古代,在湖湘大地上诞生了众多的书法家,被李白盛赞“草书独步天下”的是( )
A.怀素 B.欧阳询 C.张旭 D.何绍基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据题干“湖湘大地”“草书独步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怀素是唐代湖南长沙人,以草书闻名,李白曾赞其草书“独步天下”,故选A项。
欧阳询是初唐书法家,以楷书为著,创立“欧体”,排除B项;
张旭是江苏苏州人,也是草书大家,但并非湖湘地域,排除C项;
何绍基是清代湖南人,唐代李白不可能赞誉其书法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书法艺术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书法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12.(2025·长沙模拟)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湖南近代教育开始于维新变法时期,湖南人熊希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他( )
A.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B.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
C.创办了长沙时务学堂 D.创建了长沙府中学堂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湖南近代教育开始于维新变法时期,湖南人熊希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1897年,正值维新变法时期,熊希龄联合谭嗣同等创办长沙时务学堂,推广新学,培养维新人才,创办湖南近代新式教育,故选C项。
洋务运动开设近代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排除A项;
1905年,清末新政推行,废除了科举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04年,清末新政期间,创建了长沙府中学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
13.(2025·长沙模拟)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材料二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并简要说明。
(2)请将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写序号),并依据其内容概括这一时期政局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为加强边疆治理、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4)进入近代,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试列举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著名湖南籍艺术家。
【答案】(1)信息及说明:鲜卑族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加速了汉化进程。
(2)排序:③④②①;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3)措施:改土归流、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
(4)艺术家:罗裕庭、张天翼、田汉等。(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可知,拓跋姓改为元姓、拔拔性改为长孙姓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改汉姓加强民族认同,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进而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排序:据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结合所学可知,916年辽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形成辽宋夏并立局面。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灭辽;形成了北宋、金和西夏短暂并立局面。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形成了南宋与金和西夏的并立。蒙古崛起后,1227年灭了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元朝建立,元朝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因此,先后顺序为:③④②①。
特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未形成统一局面。故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3)措施:据材料三“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通过改土归流、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艺术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如罗裕庭是著名的湘剧艺术家,曾协助田汉组织抗日救亡宣传,为湘剧抗日宣传第二队的领队之一。1944年,罗裕庭在耒阳的涌金戏院演出时被日军杀害 。张天翼是著名的左翼作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以笔为枪,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田汉是著名的戏剧艺术家,他与聂耳合作创作了抗战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在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戏剧和歌曲创作,通过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
故答案为:(1)信息及说明:鲜卑族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加速了汉化进程。(2)排序:③④②①;特点:民族政权并立。(3措施:改土归流、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4)艺术家:罗裕庭、张天翼、田汉等。(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守元时期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清朝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信息及说明:根据材料一“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可知,表格信息反映了鲜卑族将鲜卑姓改为汉姓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改汉姓加强民族认同,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进而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排序: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北宋建立,之后与北面的辽(916年建立)和西北的西夏(1038年建立)并立;金(1115年建立)崛起后灭辽(1125年),北宋与金和西夏形成短暂的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形成了南宋与金和西夏的并立;蒙古崛起后灭了西夏(1227年)和金(1234年),建立元朝(1271年),元朝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因此,先后顺序为:③④②①。
特点: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可知,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未形成统一局面。故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3)措施:根据材料三“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可知,清朝通过改土归流、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艺术家:本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如:罗裕庭是著名的湘剧艺术家,曾协助田汉组织抗日救亡宣传,为湘剧抗日宣传第二队的领队之一。1944年,罗裕庭在耒阳的涌金戏院演出时被日军杀害 。张天翼是著名的左翼作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以笔为枪,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田汉是著名的戏剧艺术家,他与聂耳合作创作了抗战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在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戏剧和歌曲创作,通过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
14.(2025·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上述材料,请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任选一个作为观点,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阐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这些理论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质,不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 。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任选一个作为观点分析阐述即可。如选取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然后明确写出与观点有关的史实,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观点对史实进行阐述,从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上说明,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最后简要的对观点总结即可,这些理论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质,不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 。
故答案为: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这些理论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质,不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 。【点评】本题以马克思主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5·长沙模拟)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有离异和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和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角度,列举史实对“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图二共同反映了英国政治传统中哪一民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国哪一法制建设成就密切相关?其后确立起的政体在近代对亚洲哪一国家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两部法典的相同之处。综上,谈谈你对中外近现代民主法制的感悟与认识?
【答案】(1)说明: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如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决定城邦重大事务,这是从古希腊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的体现;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法治精神,是从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的表现。
(2)民主制度:议会制度;成就:《权利法案》;国家:日本。
(3)相同之处:都强调法律面前公民平等;都注重保护私有财产;都对社会民事等活动进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感悟与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以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中外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相互借鉴,推动人类社会治理体系的进步。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说明:据材料一“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成果突出表现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实践基础,公民参与政治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等法律成果,体现法治对人权、社会秩序的保障,契合人文主义追求,所以从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2)民主制度:据材料二“图一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主持议会”“图二1651年议会大印章呈现的共和国议会开会场景”,结合所学可知,图一的英国牌封建王权时期、而图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和国时期,虽然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核心都是围绕“议会”这一机构展开,凸显议会在英国政治运作里的持续性与重要性。不管是君主统治下,还是共和国阶段,议会都是政治活动、权力行使的关键平台,反映出议会制度是英国政治传统的核心民主制度。
成就:据材料二“图三威廉和玛丽加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终结君主专制复辟风险,使议会重掌实权,为限制王权、确立新法治秩序,扫清政治障碍。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法律形式明确限制王权让英国从君主专制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转型,使国家权力从君主向议会转移,奠定英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
国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幕藩体制瓦解。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推行维新改革,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看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在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优势,决定借鉴这一制度。
(3)共同之处:据材料三“《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可知,法国的《拿破仑法典》和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都有平等、保护私权、规范社会生活等共性。
感悟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基于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产物,结合两部法典及中外民主法制发展,总结出其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相互借鉴等要点。
故答案为:(1)说明: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如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决定城邦重大事务,这是从古希腊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的体现;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法治精神,是从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的表现。(2)民主制度:议会制度;成就:《权利法案》;国家:日本。(3)相同之处:都强调法律面前公民平等;都注重保护私有财产;都对社会民事等活动进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感悟与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以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中外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相互借鉴,推动人类社会治理体系的进步。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希腊罗马法制成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希腊罗马法制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的形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现代民主法制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说明:根据“材料一提到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可知,在民主与法制建设角度,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实践基础,公民参与政治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等法律成果,体现法治对人权、社会秩序的保障,契合人文主义追求,所以从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2)民主制度:根据图一“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主持议会”以及图二“1651年议会大印章呈现的共和国议会开会场景”可知,虽所处时代(封建王权时期、共和国时期)不同,但核心都是围绕“议会”这一机构展开,凸显议会在英国政治运作里的持续性与重要性。不管是君主统治下,还是共和国阶段,议会都是政治活动、权力行使的关键平台,反映出议会制度是英国政治传统的核心民主制度。
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终结君主专制复辟风险,使议会重掌实权,为限制王权、确立新法治秩序,扫清政治障碍。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法律形式明确限制王权让英国从君主专制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转型,使国家权力从君主向议会转移,奠定英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
国家: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幕藩体制瓦解。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看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在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优势,决定借鉴这一制度。
(3)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三可知,《拿破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都有平等、保护私权、规范社会生活等共性。
感悟认识,基于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产物,结合两部法典及中外民主法制发展,总结出其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相互借鉴等要点。
16.(2025·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运用预算政策刺激需求,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景治、林苏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三 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变化
年份 1994年 1999年 2005年 2012年
资产(亿美元) 海外资产 15879 21240 47320 76983
总资产 38631 50920 86830 128415
销售(亿美元) 海外销售额 18265 21230 37420 56620
总销售额 40023 43180 66230 87269
雇员(万人) 海外雇员 534 605 803 985
总雇员 1225 1328 1511 168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改革与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分析材料一中美国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1994年-2012年跨国公司的变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综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
(2)调整: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3)变化: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
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国际政治环境改善等。
启示:加强科技创新;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战后的欧洲的联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据材料一“英美两国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可知,美国工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充分采用了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北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度,维护了联邦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同时又统一扩大了国内市场。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这一切是20世纪初美国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调整:据材料二“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盛行凯恩斯主义,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干预,刺激需求,但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出现“滞胀”,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出现新的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各国开始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政策。故调整: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维持资本积累,西方国家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化之间寻找平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3)变化:据材料三“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变化”可知,1994到2012年,世界主要跨国公司的“资产、销售、雇员”的数据变化表明,1994—2012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表明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加深;据材料三“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海外雇员”可知,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反映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由此得出,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
原因:据材料三“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并且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进步缩短了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全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国际政治环境改善: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对抗减少,国际合作加强,贸易和投资壁垒降低。故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国际政治环境改善等。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可从技术、政策调整、全球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技术创新是关键: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我国也应加强科技创新;灵活调整经济政策: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表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应深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故启示:加强科技创新;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故答案为:(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2)调整: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3)变化: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国际政治环境改善等。启示:加强科技创新;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3)本题以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英美两国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可知,美国工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20世纪初美国工业快速发展的知识,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等史实进行分析,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
(2)调整:根据材料二“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初期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干预(盛行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但70年代出现“滞胀”(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后,出现新的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各国开始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政策。故调整: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实质: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维持资本积累,西方国家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化之间寻找平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3)变化:根据材料三1994到2012年跨国公司的“资产、销售、雇员”可知,1994—2012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表明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三“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海外雇员”可知,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反映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变化: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
原因:结合所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可从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国际政治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进步缩短了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全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国际政治环境改善: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对抗减少,国际合作加强,贸易和投资壁垒降低。故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国际政治环境改善等。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可从技术、政策调整、全球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技术创新是关键: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我国也应加强科技创新;灵活调整经济政策: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表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应深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故启示:加强科技创新;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1 / 1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25年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25·长沙模拟)考古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彩陶器制作工艺较高超
2.(2025·长沙模拟)《史记》:“……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反映的是( )
A.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B.西域都护的设立
C.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D.丝绸之路的路线
3.(2025·长沙模拟)知识结构图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构建知识框架。下列选项符合该知识结构图的最佳主标题是(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4.(2025·长沙模拟)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没有取得成就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5.(2025·长沙模拟)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这充分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6.(2025·长沙模拟)“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解决诗中反映的历史问题,我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建立民族自治区
7.(2025·长沙模拟)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诞生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25·长沙模拟)14世纪晚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新创办了一批学校,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 )
A.直接推动资产阶级革命 B.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摆脱了宗教的思想束缚 D.体现了理性主义精神
9.(2025·长沙模拟)下列历史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都( )
玻利瓦尔 (1783—1830) 章西女王 (约1835—1858) 甘地 (1869—1948) 曼德拉 (1918—2013)
A.打击英国统治 B.推动改革内政
C.反对封建专制 D.反抗殖民压迫
10.(2025·长沙模拟)伊恩·布鲁玛在《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中说:“1945年不是一个胜利时刻,更是一个通向新的混乱的前奏。”下列有关“新的混乱”表述正确的是( )
A.促成了《联合国家宣言》成功签署
B.开始于美国“马歇尔计划”
C.源于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和利益冲突
D.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11.(2025·长沙模拟)书法艺术是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国古代,在湖湘大地上诞生了众多的书法家,被李白盛赞“草书独步天下”的是( )
A.怀素 B.欧阳询 C.张旭 D.何绍基
12.(2025·长沙模拟)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湖南近代教育开始于维新变法时期,湖南人熊希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他( )
A.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B.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
C.创办了长沙时务学堂 D.创建了长沙府中学堂
二、非选择题
13.(2025·长沙模拟)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材料二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并简要说明。
(2)请将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写序号),并依据其内容概括这一时期政局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为加强边疆治理、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4)进入近代,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试列举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著名湖南籍艺术家。
14.(2025·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上述材料,请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任选一个作为观点,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15.(2025·长沙模拟)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有离异和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和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角度,列举史实对“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图二共同反映了英国政治传统中哪一民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国哪一法制建设成就密切相关?其后确立起的政体在近代对亚洲哪一国家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两部法典的相同之处。综上,谈谈你对中外近现代民主法制的感悟与认识?
16.(2025·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运用预算政策刺激需求,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景治、林苏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三 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变化
年份 1994年 1999年 2005年 2012年
资产(亿美元) 海外资产 15879 21240 47320 76983
总资产 38631 50920 86830 128415
销售(亿美元) 海外销售额 18265 21230 37420 56620
总销售额 40023 43180 66230 87269
雇员(万人) 海外雇员 534 605 803 985
总雇员 1225 1328 1511 168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改革与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分析材料一中美国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1994年-2012年跨国公司的变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综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据题干“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结合所学知识,材料阐述了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墓葬大小规模不同,随葬品多少不同,说明陶寺遗址出现了明显的财富不均的现象,反映了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故选B项。
材料描述的是墓葬陪葬物的多寡,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情况,排除A项;
山西陶寺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排除C项;
材料没有明确表明陪葬品涉及彩陶器,无法得出彩陶器制作工艺高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据题干“《史记》记载‘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道路,增强了外国对汉朝的信任,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故选A项。
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与张骞凿空不符合,排除B项;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材料强调了张骞出使西域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没有描述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据题干知识结构图“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农业,蜀锦冠于全国”“如玉如冰的青瓷”“造船业颇具规模”“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农业进步,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全面地展示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故选A项。
材料描述了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主要表现在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等,排除B项。
材料描述了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体现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科技著作,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强调晋商等商帮,以及国内商业市镇、跨区域贸易等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经济繁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表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故选D项。
材料强调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成就,排除A项;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并非停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列强经济侵略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选A项。
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排除B项;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排除C项;
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为切入点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据材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解决诗中反映的历史问题,我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分离,是历史遗留的内政问题,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故选C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用于解决国家间的外交问题,而台湾问题是祖国统一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排除A项;
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促——亚非国家团结协作,与和解决台湾问题无关,排除B项;
建立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用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台湾问题不相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位置与图②相符,故选B项 。
①位于非洲东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所在地区,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西亚,排除A项;
③位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西亚,排除C项;
④位于地中海地区,是古希腊文明的诞生地,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西亚,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谟拉比法典》。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据题干“14世纪晚期”“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佛罗伦萨的新式学校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潜能,注重现世生活和个性发展,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核心,故选B项。
17-18世纪,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与14世纪的教育改革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14世纪晚期的新式学校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未反映摆脱了宗教思想束缚,排除C项;
17-18世纪,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精神,而文艺复兴运动关注的是人性而非理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D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据题干“玻利瓦尔、章西女王、甘地、曼德拉”,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玻利瓦尔领导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章西女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曼德拉领导南非黑人反抗南非白人种族主义,说明这些杰出人物都为都为摆脱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故选D项。
曼德拉斗争的对象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并非英国统治,排除A项;
材料中的四位人物领导反抗外来殖民统治,并非推动内政改革,排除B项;
材料中的四位人物领导反抗外来殖民统治,并非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1945年不是一个胜利时刻,更是一个通向新的混乱的前奏”,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由战时盟友变成了战后对手,直接导致冷战格局形成,所以“新的混乱”源于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和利益冲突,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与材料时间“1945年后”不符,排除A项;
1947年,马歇尔计划启动,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而“新的混乱”始于战后初期美苏的矛盾斗争,排除B项;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与战后初期的“混乱”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据题干“湖湘大地”“草书独步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怀素是唐代湖南长沙人,以草书闻名,李白曾赞其草书“独步天下”,故选A项。
欧阳询是初唐书法家,以楷书为著,创立“欧体”,排除B项;
张旭是江苏苏州人,也是草书大家,但并非湖湘地域,排除C项;
何绍基是清代湖南人,唐代李白不可能赞誉其书法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书法艺术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书法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湖南近代教育开始于维新变法时期,湖南人熊希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1897年,正值维新变法时期,熊希龄联合谭嗣同等创办长沙时务学堂,推广新学,培养维新人才,创办湖南近代新式教育,故选C项。
洋务运动开设近代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排除A项;
1905年,清末新政推行,废除了科举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04年,清末新政期间,创建了长沙府中学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3.【答案】(1)信息及说明:鲜卑族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加速了汉化进程。
(2)排序:③④②①;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3)措施:改土归流、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
(4)艺术家:罗裕庭、张天翼、田汉等。(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可知,拓跋姓改为元姓、拔拔性改为长孙姓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改汉姓加强民族认同,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进而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排序:据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结合所学可知,916年辽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形成辽宋夏并立局面。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灭辽;形成了北宋、金和西夏短暂并立局面。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形成了南宋与金和西夏的并立。蒙古崛起后,1227年灭了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元朝建立,元朝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因此,先后顺序为:③④②①。
特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未形成统一局面。故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3)措施:据材料三“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通过改土归流、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艺术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如罗裕庭是著名的湘剧艺术家,曾协助田汉组织抗日救亡宣传,为湘剧抗日宣传第二队的领队之一。1944年,罗裕庭在耒阳的涌金戏院演出时被日军杀害 。张天翼是著名的左翼作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以笔为枪,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田汉是著名的戏剧艺术家,他与聂耳合作创作了抗战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在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戏剧和歌曲创作,通过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
故答案为:(1)信息及说明:鲜卑族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加速了汉化进程。(2)排序:③④②①;特点:民族政权并立。(3措施:改土归流、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4)艺术家:罗裕庭、张天翼、田汉等。(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守元时期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清朝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信息及说明:根据材料一“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可知,表格信息反映了鲜卑族将鲜卑姓改为汉姓的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改汉姓加强民族认同,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进而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排序: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北宋建立,之后与北面的辽(916年建立)和西北的西夏(1038年建立)并立;金(1115年建立)崛起后灭辽(1125年),北宋与金和西夏形成短暂的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形成了南宋与金和西夏的并立;蒙古崛起后灭了西夏(1227年)和金(1234年),建立元朝(1271年),元朝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因此,先后顺序为:③④②①。
特点: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可知,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未形成统一局面。故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3)措施:根据材料三“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可知,清朝通过改土归流、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艺术家:本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如:罗裕庭是著名的湘剧艺术家,曾协助田汉组织抗日救亡宣传,为湘剧抗日宣传第二队的领队之一。1944年,罗裕庭在耒阳的涌金戏院演出时被日军杀害 。张天翼是著名的左翼作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以笔为枪,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田汉是著名的戏剧艺术家,他与聂耳合作创作了抗战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在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戏剧和歌曲创作,通过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
14.【答案】示例一: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阐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这些理论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质,不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 。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任选一个作为观点分析阐述即可。如选取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然后明确写出与观点有关的史实,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观点对史实进行阐述,从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上说明,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最后简要的对观点总结即可,这些理论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质,不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 。
故答案为: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创立邓小平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这些理论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质,不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 。【点评】本题以马克思主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1)说明: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如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决定城邦重大事务,这是从古希腊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的体现;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法治精神,是从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的表现。
(2)民主制度:议会制度;成就:《权利法案》;国家:日本。
(3)相同之处:都强调法律面前公民平等;都注重保护私有财产;都对社会民事等活动进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感悟与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以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中外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相互借鉴,推动人类社会治理体系的进步。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说明:据材料一“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成果突出表现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实践基础,公民参与政治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等法律成果,体现法治对人权、社会秩序的保障,契合人文主义追求,所以从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2)民主制度:据材料二“图一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主持议会”“图二1651年议会大印章呈现的共和国议会开会场景”,结合所学可知,图一的英国牌封建王权时期、而图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和国时期,虽然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核心都是围绕“议会”这一机构展开,凸显议会在英国政治运作里的持续性与重要性。不管是君主统治下,还是共和国阶段,议会都是政治活动、权力行使的关键平台,反映出议会制度是英国政治传统的核心民主制度。
成就:据材料二“图三威廉和玛丽加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终结君主专制复辟风险,使议会重掌实权,为限制王权、确立新法治秩序,扫清政治障碍。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法律形式明确限制王权让英国从君主专制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转型,使国家权力从君主向议会转移,奠定英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
国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幕藩体制瓦解。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推行维新改革,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看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在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优势,决定借鉴这一制度。
(3)共同之处:据材料三“《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可知,法国的《拿破仑法典》和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都有平等、保护私权、规范社会生活等共性。
感悟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基于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产物,结合两部法典及中外民主法制发展,总结出其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相互借鉴等要点。
故答案为:(1)说明: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如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决定城邦重大事务,这是从古希腊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的体现;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法治精神,是从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的表现。(2)民主制度:议会制度;成就:《权利法案》;国家:日本。(3)相同之处:都强调法律面前公民平等;都注重保护私有财产;都对社会民事等活动进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感悟与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以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中外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相互借鉴,推动人类社会治理体系的进步。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希腊罗马法制成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希腊罗马法制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的形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现代民主法制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说明:根据“材料一提到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力量源泉”可知,在民主与法制建设角度,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实践基础,公民参与政治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等法律成果,体现法治对人权、社会秩序的保障,契合人文主义追求,所以从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2)民主制度:根据图一“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主持议会”以及图二“1651年议会大印章呈现的共和国议会开会场景”可知,虽所处时代(封建王权时期、共和国时期)不同,但核心都是围绕“议会”这一机构展开,凸显议会在英国政治运作里的持续性与重要性。不管是君主统治下,还是共和国阶段,议会都是政治活动、权力行使的关键平台,反映出议会制度是英国政治传统的核心民主制度。
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终结君主专制复辟风险,使议会重掌实权,为限制王权、确立新法治秩序,扫清政治障碍。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法律形式明确限制王权让英国从君主专制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转型,使国家权力从君主向议会转移,奠定英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
国家: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幕藩体制瓦解。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看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在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优势,决定借鉴这一制度。
(3)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三可知,《拿破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都有平等、保护私权、规范社会生活等共性。
感悟认识,基于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产物,结合两部法典及中外民主法制发展,总结出其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相互借鉴等要点。
16.【答案】(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
(2)调整: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3)变化: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
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国际政治环境改善等。
启示:加强科技创新;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战后的欧洲的联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据材料一“英美两国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可知,美国工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充分采用了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北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度,维护了联邦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同时又统一扩大了国内市场。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这一切是20世纪初美国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调整:据材料二“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盛行凯恩斯主义,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干预,刺激需求,但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出现“滞胀”,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出现新的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各国开始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政策。故调整: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维持资本积累,西方国家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化之间寻找平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3)变化:据材料三“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变化”可知,1994到2012年,世界主要跨国公司的“资产、销售、雇员”的数据变化表明,1994—2012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表明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加深;据材料三“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海外雇员”可知,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反映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由此得出,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
原因:据材料三“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并且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进步缩短了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全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国际政治环境改善: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对抗减少,国际合作加强,贸易和投资壁垒降低。故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国际政治环境改善等。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可从技术、政策调整、全球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技术创新是关键: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我国也应加强科技创新;灵活调整经济政策: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表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应深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故启示:加强科技创新;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故答案为:(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2)调整: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3)变化: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国际政治环境改善等。启示:加强科技创新;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3)本题以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英美两国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可知,美国工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20世纪初美国工业快速发展的知识,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等史实进行分析,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
(2)调整:根据材料二“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初期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干预(盛行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但70年代出现“滞胀”(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后,出现新的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各国开始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政策。故调整: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实质: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维持资本积累,西方国家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化之间寻找平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3)变化:根据材料三1994到2012年跨国公司的“资产、销售、雇员”可知,1994—2012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表明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三“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海外雇员”可知,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反映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变化: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数量均显著增加;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提高。
原因:结合所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可从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国际政治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进步缩短了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全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国际政治环境改善: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对抗减少,国际合作加强,贸易和投资壁垒降低。故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国际政治环境改善等。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可从技术、政策调整、全球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技术创新是关键: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我国也应加强科技创新;灵活调整经济政策: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表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应深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故启示:加强科技创新;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平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