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大家都来学化学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广安中考)2024年广安市博物馆开馆运行。现代的3D数字画卷与传统的铁犁、石磨、风车等展品让广大市民大饱眼福。下列选项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铁犁生锈 B. 纺纱织布
C. 石磨磨豆 D. 风车吹谷
2.在做实验时,当老师打开试剂柜拿出试剂时,你看到试剂柜上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说明该试剂( )
A.有毒 B.易爆品
C.有腐蚀性 D.易燃烧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硫黄的国家,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纯硫提炼法。下列关于硫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淡黄色固体 B.难溶于水
C.熔点低 D.能在空气中燃烧
4.(2025西安月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化学研究的问题是 ( )
A.煤炭是由什么组成的 B.铁矿石是如何炼铁的
C.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运动的 D.用粮食怎样酿造出白酒
5.实验中正确使用仪器是保证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下列仪器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
A.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B.对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拿在手上,视线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C.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要垫一张陶土网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
6.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加热液体 B.闻气体气味 C.溶解固体 D.添加酒精
7.根据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得尝试剂的味道
B.注意节约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5~10 mL)取用液体
C.实验剩余试剂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D.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8.实验室中,试剂的存放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下列存放试剂时所选择的仪器及存放方式正确的是 ( )
A B C D
9.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水的比热容大,用作制冷剂 B.铜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造电线
C.铁有良好的导热性,用于制作铁锅 D.木炭可以燃烧,用作燃料
10.在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不适宜运用物理性质区别的是 ( )
A.氧化镁粉末和蔗糖 B.酒精和食醋
C.食盐和面粉 D.氧化铜和木炭粉
11.下列是某同学整理实验室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C.实验剩余试剂放入指定容器 D.归类整理试剂瓶并使标签朝外
12.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中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13.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化学性质,后者是能表现出该项性质的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
A.酒精易燃烧——将酒精滴在手心中感到凉意
B.汽油能燃烧——在加油站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C.铜的熔点高达1 083.4 ℃——铜片在空气中加热,表面生成黑色物质
D.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反应通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D.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的转化
15.(2024吉林中考改编)为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
B.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拐点C至终点D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
D.通过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43分)
16.(10分)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请回答:
(1)图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下同),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 ;用来暂时存放气体的仪器是 ;某同学要量取46 mL的液体,所用到仪器有 和 。
(2)取用固体试剂于试管中,试管要 ;对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水平面成 ;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试剂,要保持胶头滴管 上方。
(3)如图对铜片加热,夹持铜片的仪器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17.(6分)小林同学通过课外书查到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⑦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干冰”。用序号填空。以上述叙述中: 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 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是现象; 是用途。
18.(5分)在物质的下列性质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
①可燃性 ②溶解性 ③导热性 ④熔点 ⑤沸点 ⑥密度 ⑦硬度
(1)天然气能燃烧,说明天然气具有 。
(2)氦气能用来充气球,说明 比空气的小。
(3)将食盐和蔗糖同时加热,蔗糖先由固体变为液体,说明食盐的 高。
(4)用薄木片即可在蜡烛上刻画出痕迹,说明石蜡的 小。
(5)将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充分振荡,石蜡固体不减少,说明石蜡的 差。
1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①镁带燃烧 ②蜡烛燃烧 ③灯泡发光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①,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如图②中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20.(12分)如图是实验课上某同学给一定量液体加热的操作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写出倾倒液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 。
(2)步骤二: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试剂,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量取液体的体积是 mL,如果操作的过程中俯视读数,量取液体的体积会 (填“偏小”或“偏大”)。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先捏住胶帽的目的是 。使用过程中不能倒持,防止 。
(3)步骤三: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先对试管进行 ,若试管口对着人可能会造成 。
(4)在实验过程中小明不小心碰倒了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他此时应该进行的正确操作是 ,实验结束,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 。
三、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21.(2025合肥包河区月考)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③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1)填写上表中的空白。
(2)小明指出实验1中①操作不严谨,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实验操作为 。
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
【实验2】已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总体积的21%,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3)由实验2中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4)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 。
【实验反思】
(5)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
C.若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详解答案】
1.A
2.C
3.D 解析: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硫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4.C 解析:煤炭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铁矿石是如何冶炼成铁的,是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运动的,是天文学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用粮食怎样酿造出白酒,是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5.B
6.B 解析: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应与桌面约成45°夹角,以使受热面积更大,且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A错误;量筒只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溶解,C错误;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防引发火灾,D错误。故选B。
7.B 解析: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 mL)取用液体。
8.C 解析:为防止漏气,玻璃片打磨面应向下,A错误;块状大理石应存放于广口瓶内,B错误;稀硫酸可存放于滴瓶内,滴管专用,C正确;稀盐酸应存放于细口瓶内,并用玻璃塞塞紧,D错误。
9.B 解析:铜的导电性好,可用于制造电线;铜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作饰品。
10.D 解析:氧化镁是白色粉末,蔗糖是小颗粒状白色固体,则可通过外观鉴别,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酒精和食醋的气味不同,可通过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气味属于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食盐为颗粒状固体,面粉为粉末状固体,通过外观可鉴别,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C不符合题意;氧化铜和木炭粉均为黑色固体,不能通过物理性质鉴别,D符合题意。
11.A 解析:实验后的废液若直接倒入下水道,会污染水源,应倒入指定容器中。
12.C 解析: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⑤预热后不用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⑥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中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故选C。
13.D 解析:A项,酒精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将酒精滴在手心中感到凉意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项,汽油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汽油的化学性质,在加油站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项,铜的熔点高达1 083.4 ℃,属于铜的物理性质,铜片在空气中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说明铜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项,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条的化学性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且能表现出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14.C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但有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但是物理变化。
15.C 解析:由图像信息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观察到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通过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
16.(1)试管 烧杯 集气瓶 胶头滴管 50 mL量筒
(2)放平 45°角 竖立在试管口
(3)坩埚钳 铜+氧气氧化铜
17.① ② ⑦ ③ ④ ⑥
18.(1)① (2)⑥ (3)④ (4)⑦ (5)②
解析:(4)用薄木片即可在蜡烛上刻画出痕迹,说明石蜡的硬度小。(5)将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充分振荡,石蜡固体不减少,说明石蜡的溶解性差。
19.(1)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镁+氧气氧化镁
(2)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
(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0.(1)标签朝向手心 瓶塞要倒放(合理即可) (2)量筒平放,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35.0 偏小 排出滴管中一部分空气 腐蚀胶帽
(3)1/3 预热 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4)用湿布盖灭 用灯帽盖灭
21.(1)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2)向等量的空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3)不成立 (4)①与③(或①与④)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