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评估测试卷B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云南中考)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 )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1.68 g/cm3
C.熔点高于280 ℃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
2.(2024广安中考改编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闻气味 B.滴加液体 C.试管与橡皮塞连接 D.振荡试管
3.(2024烟台中考改编)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也是重要的资源
B.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C.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约占空气体积的21%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制作霓虹灯
4.(2024陕西中考改编)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氧化物的是 ( )
A.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B.冰、干冰 C.硫、硫酸 D.水、海水
5.(2024济南中考)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是由木炭、硫黄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S+2KNO3+xCK2S+N2↑+3CO2↑。其中x的数值和K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 )
A.2,-2 B.2,+3 C.3,+4 D.3,-2
6.百合具有润肺止咳等功效,其有效成分为秋水仙碱(化学式为C22H25NO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秋水仙碱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B.秋水仙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9 g
C.秋水仙碱分子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比为22∶25∶1∶6
D.秋水仙碱由22个碳原子、2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7.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知识归纳正确的是 ( )
A.分子、原子、离子都不显电性
B.利用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D.自然界中的氧、碳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8.如图是教材中两个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两个实验均可以探究水的组成
B.实验②与a管相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
C.实验①中点燃氢气之前需要检验其纯度
D.实验②中a、b两管上方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9.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2H ②2NH3 ③SO2 ④ ⑤Mg2+ ⑥2OH- ⑦H2O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10.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木柴架空,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篝火燃烧更旺
B.油灯中的油通常是煤油为燃料,煤油是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产品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D.灯泡中常填充氮气,防止灯丝氧化,延长灯泡使用寿命
11.近年来研究发现,新形态存在的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在诸多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石墨粉和黏土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制铅笔芯
B.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在材料、催化、信息等诸多领域中有重要应用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金刚石、石墨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明显差异
12.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对应元素在同一周期 B.②③⑤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上述五种粒子只涉及四种元素
13.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中含有CO和NO等,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CO和NO在经过催化转化器时相互反应,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B.CO和NO按个数比1∶1进行该反应
C.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1∶7
D.安装了催化转化器的汽车,尾气中不含CO和NO
14.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相应说法正确的是 ( )
A.化学观念: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科学思维: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一定是二氧化碳
C.科学探究与实践:可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D.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后废液集中回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15.下列图像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用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反应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共17分)
16.(10分)(2024枣庄中考)实验室中对某河水的水样进行净化处理,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明矾的作用是 。
(2)操作1的名称是 ,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一种即可)。
(3)加活性炭是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异味等。
(4)净化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7.(7分)图a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b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c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
(1)由图a可知,铯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图b方框内的数字是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3)下列有关图c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原子序数:Z>Y B.X和Y元素的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 D.X和Y的电子层数相同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28分)
18.(14分)(2024江西中考)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 ,与装置B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导管口 (填字母)通入。
(4)将收集的氧气倒入装置E的烧杯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自下而上依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和 。
19.(14分)(2024青岛中考节选)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 ℃,红磷着火点240 ℃。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疑问,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应用有方】
(3)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
四、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20.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往盛有300 g稀盐酸的烧杯中依次加入粉碎后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石灰石样品/g 25 15 10
烧杯中物质总质量/g 316.2 326.8 m
(1)表中m= ,产生的CO2的总质量为 g。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详解答案】
1.D
2.A
3.A
4.B 解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高锰酸钾、硫酸都含有氧元素但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是氧化物;冰是水的固态,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都是氧化物;海水是混合物。
5.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碳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x=3;K2S中钾元素显+1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0,则x=-2。
6.C 解析:秋水仙碱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一个秋水仙碱分子由22个碳原子、2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7.D 解析:分子、原子都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利用化学反应不能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化石燃料燃烧、动植物呼吸等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氧、碳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8.B 解析:实验①中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实验②中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两个实验均可以探究水的组成;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与正极的气体体积比为2∶1,根据图示可知,a、b两管上方生成气体的体积比为2∶1,则a管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不纯的氢气可能发生爆炸,则点燃氢气之前需要检验其纯度。
9.C 解析:①2H中的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②2NH3的2表示氨气分子的个数为2;③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④O中的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⑤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⑥2OH-中的2表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为2;⑦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A错误;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B错误;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C正确;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D错误。
10.B 解析:为了让篝火燃烧得更旺,常常把木柴架空,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篝火燃烧更旺;油灯中的油通常是煤油为燃料,煤油是石油分馏得到的产品;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石蜡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灯泡中常填充氮气,能防止灯丝氧化,延长灯泡使用寿命。
11.C 解析:石墨质软,呈灰黑色,画在纸上有痕迹,石墨粉和黏土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制铅笔芯,A正确;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在材料、催化、信息等诸多领域中有重要应用,B正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错误;金刚石、石墨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两者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明显差异,D正确。
12.D 解析:①是氟元素,在第二周期,②是氖元素,在第二周期,③是钠元素,在第三周期; ②是氖原子,③是钠离子,⑤是氯离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小于最外层电子数,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最外层电子数,故①②④属于原子,③属于阳离子,⑤属于阴离子; ③和④属于同一种元素,故上述五种粒子只涉及四种元素。
13.B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CO和NO反应生成CO2和N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和种类都改变; 该反应中CO和NO的分子个数比为2∶2=1∶1;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的质量比为[(12+16×2)×2]∶(14×2)=22∶7; 由题干信息可知,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但尾气中仍含有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
14.D 解析: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H2O和Ne的质子数均为10;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生成物应为固体,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反应前后集气瓶内无法形成压强差,水无法进入集气瓶,因此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实验后废液集中回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15.C 解析: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备氧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混合物的质量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要变大,反应完全后不再变大,A不正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质量比为1∶8,B不正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C正确;镁燃烧生成氧化镁,恰好完全反应时镁和氧气质量比是48∶32,用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反应,最终氧气过量,有剩余,D不正确。
16.(1)对悬浮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
(2)过滤 漏斗(或玻璃棒、烧杯等) (3)吸附 (4)混合物
17.(1)金属 55 132.9
(2)3 失去 Al3+
(3)ABC
18.(1)铁架台 (2)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可控制反应速率(或获得平稳气流等)
(3)2KMnO4K2MnO4+MnO2+O2↑ a
(4)密度比空气大 能支持燃烧(或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等)
解析:(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C中的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能控制反应的速度,与装置B相比,装置C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速率(或获得平稳气流等)。(3)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导管口a通入,水从b 端排出。(4)将收集的氧气倒入装置E的烧杯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能支持燃烧(或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等),带火星的木条自下而上依次复燃,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19.【生火有道】(1)物质具有可燃性
(2)【现象与结论】①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评价与反思】①环保 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氧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 【应用有方】(3)①调大
②盖上锅盖(合理即可)
解析:【生火有道】(1)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可燃物,具有可燃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不是可燃物,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2)【现象与结论】①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能够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这个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因此不能燃烧,这个现象进一步证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评价与反思】①图1装置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而图2装置形成密闭条件,产生的白烟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有效地防止了空气污染。②小明设计的图3装置通过测定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得到了图4所示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在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含量逐渐降低,最后趋于平稳,这说明可燃物与氧气并不是简单的“接触”或“不接触”,而是氧气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或比例。【应用有方】(3)①用天然气做饭时如果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且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说明天然气没有充分燃烧。为了促进天然气的充分燃烧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以增加氧气的供应。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以采取多种灭火措施,例如可以盖上锅盖以隔绝氧气使火焰熄灭,也可以放入较多的蔬菜以降低油的温度到其着火点以下使火焰熄灭,还可以关闭燃气阀门以切断可燃物的来源使火焰熄灭等。
20.解:(1)336.8 13.2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5 g石灰石样品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300 g+25 g-316.2 g=8.8 g。
设25克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y 8.8 g
= y=20 g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