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玩偶之家》的核心问题探讨——“突转”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设计:《玩偶之家》的核心问题探讨——“突转”的意义与价值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突转”这一戏剧概念,抓住“突转”这一关键点分析剧情发展及人物关系。
2. 把握文章中的“突转”,理解“突转”在《玩偶之家》中的具体体现及作用。
3. 反思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问题,体会戏剧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探讨“突转”作为《玩偶之家》剧情转折的关键点如何推动人物性格转变和主题升华。
2. 教学难点:理解“突转”对戏剧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雷雨》情节品读:
情节一:
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哦。
周朴园:你知道么?
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情节二: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这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戏剧《雷雨》,这一部分选自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情节,相认前后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剧情的突然转变,在戏剧中我们称之为“突转”,这节课我们将从“突转”的视角走进《玩偶之家》,去探讨其背后的意义价值。
学习支架: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有时也用于文章剧情突然转变。最早运用于希腊悲剧,亚里士多德说:“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发生的。”突转是由情节结构中产生出来,往往是剧中人和观众始料不及的一百八十度的突然转变,由此造成强烈的戏剧性。
学习活动一:品读·寻找突转
梳理情节,并指出课文有哪些突转?
提示:第一个突转是看第一封信后,第二个突转是看第二封信后,第三次突转是娜拉的离家出走。
2.小组合作,品读前两次突转,分角色扮演朗读,讨论人物变化。
3.总结海尔茂的形象。
①虚伪暴戾、冷酷自私。
②反复无常、厚颜无耻的伪君子。
学习活动二:合作·探究突转
1.品读第三次突转,探讨娜拉的变化以及其人物形象?
①追求理想的爱情,甘愿为爱情舍弃一切甚至生命
②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2.突转对娜拉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①揭示人物真实性格
②推动人物命运的转变
③挑战观众对人物的初始认知
④体现人物成长的内在逻辑
3.娜拉为什么一定要出走?她的出走有什么意义?
她对婚姻生活的绝望。一方面,她认识到了自己在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发现了自己的“玩偶”身份;另一方面,她浪漫主义的爱情幻象被现实狠狠戳破,原来丈夫的爱只是风和日丽时候的爱,根本经不住风雨的侵袭,原来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奇迹”。
娜拉追求人格独立,不甘做丈夫的玩偶,毅然深夜离家出走。她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
4.突转对戏剧主旨有何作用?
易卜生通过戏剧的突转设置,揭示并强化了剧作的核心主题:个体自由的追求、父权制的批判以及社会规范与人性之间的冲突。突转在《玩偶之家》中不仅仅是情节设计的技巧,更是主旨表达的关键方式。通过揭示人物关系的深层矛盾和社会压迫的本质,突转将剧作的主题:个体觉醒、婚姻批判和社会变革——推向高潮,并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引人深思,使易卜生的思想力量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总结
突转的作用:增强情节的跌宕起伏,展露人物的思想性格变化以及揭示戏剧主旨和作者意图。
五、作业设置
200年前,易卜生以娜拉离家前的一声门响结束了全篇,宣告了娜拉的觉醒。那么如果没有突转,娜拉的选择会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