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专题二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沿革
——纵览华夏发展历程
主题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主题二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主题三 古代著名帝王
主题四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主题五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拓展感悟】
1.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局面,这一局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
(2)前期统治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3)隋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上述因素促使隋唐两代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
2.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两朝在君权上具有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两朝均加强或强化了君权。利弊在于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完善民主法制。
3.从中国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有哪些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体制,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3)对人民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4.谈谈你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导致专制独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中国向世界各国学习,导致了中国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
5.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使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经济发展需要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人才的交流、科技创新、因地制宜,要注意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发展。
6.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
(2)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
(3)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4)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5)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6)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7)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热点主题一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相反,制度的僵化与滞后则会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读图,图三所处的时代是 。
(2)分析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3)自秦朝起,专制帝王不断改善地方制度,根据线索填写相关内容。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4)上述材料说明明太祖认为丞相的设置存在什么问题 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即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清代史学家赵翼
(5)材料二中,赵翼形容的是清代的哪一个机构 这个机构是谁设立的
(6)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明代还设立了什么特殊的机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及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能力。第(1)题分析图片,根据“跪受笔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朝军机处的职能,所以图三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第(2)题分析图一至图三,由“坐而论道”“站议时政”“跪受笔录”可以看出大臣与皇帝的地位的变化,体现了君权不断加强。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
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第(4)题根据材料一中“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第(5)题“只供传述缮撰”是解题的关键,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
门去执行。第(6)题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可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答案:(1)清朝
(2)君权不断加强
(3)三司
(4)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5)军机处;雍正帝。
(6)锦衣卫、东厂。
热点主题二 杰出的封建帝王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历史的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
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
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长远的眼光设计”是指秦始皇创立了哪一中央政治制度 列举他开发岭南地区这一“精到的手腕”的措施。
材料二 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汉武帝传》
(2)写出材料二“变更制度”的思想措施。“出师征伐”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论政体》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哪一治国思想
写出唐太宗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措施。
材料四 康熙帝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康熙帝“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的措施。为“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康熙帝于1684年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为“巩固东北边疆”,他派军抗击哪国的侵略 签订什么条约
(5)归纳上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封建帝王。第(1)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关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兵攻打越族,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
水系和珠江水系,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第(2)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有关史实。第一问,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的人物还很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第二问,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
的反击,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第(3)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有关史实。材料三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犹如船,百姓犹如水,水能承载船行走,也能将船掀翻。体现了唐太宗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第(4)题考查的是康
熙帝的有关史实。第一问解题时抓住关键词“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第二问,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第三问,17世
纪,沙俄侵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了沙俄侵略者,俄国被迫同意用谈判的方式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第(5)题考查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共同作用。
答案:(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修灵渠,攻打越族。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3)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或轻徭薄赋)。
(4)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设置台湾府;沙俄(或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5)都维护(巩固)国家统一(或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