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位数与箱线图
第1课时 中位数
1.经历用中位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理解中位数的概念,能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量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重点:中位数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数学期中考试,小明同学得了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70分和1个60分.小明回家和妈妈说他这次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小明说谎了吗?
探究点一 中位数的概念
【例1】在一次马拉松长跑比赛中,其中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
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5 146 158 176 165 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从中位数角度分析,他的成绩如何?
【解析】(1)先把数据排序,再求出中位数.(2)把142分与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相比较,即可作出判断.
【解】(1)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24,129,136,140,145,146,148,154,158,165,176,180,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6+148)=147.
(2)由(1)中样本数据的结论,可以估计,在这次马拉松比赛的总体成绩中,约有一半的选手的成绩慢于147分,约有一半的选手的成绩快于147分,故成绩为142分钟的选手比一半以上选手的成绩要好.
探究点二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
【例2】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保底月销售量,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3 5 3 2
(1)求这15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名营销人员的保底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保底销售量,并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平均数=,即可求出平均数,再将这15名营销人员的月销售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解即可.(2)由于前面两人的销售量与其他人相差太大,他们对平均数影响较大,所以用众数作为月销售定额比较合理.
【解】(1)平均数为×(1800+510+250×3+210×5+150×3+120×2)=320(件),中位数为210件,众数为210件.
(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月销售量达不到320件.保底销售量定为210件较为合理.因为210件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保底销售量.
【方法总结】一般来说,当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特别大时,平均数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中位数或众数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1.热爱劳动,劳动最美!某合作学习小组6名同学一周居家劳动的时间(单位:h)分别为4,3,3,5,5,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2.某校教师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天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成下表:
零花钱数额/元 5 10 15 20
学生人数 10 15 20 5
(1)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天内的零花钱数额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1)中的哪个数据代表这50名学生每人一天内零花钱数额的一般水平较为合适?简要说明理由.
第1课时 中位数
1.中位数的概念;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
本节课掌握了中位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认识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代表,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使学生初步学会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让学生学会归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数据代表各自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案
课堂训练
1.4.5
2.解:(1)平均数是×(5×10+10×15+15×20+20×5)=12(元),
众数是15元,中位数是=12.5(元).
(2)用众数代表这50名学生每人一天内零花钱数额的一般水平较为合适.
因为15元出现次数最多,所以能代表这50名学生每人一天内零花钱数额的一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