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认识证明
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
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识别真、假命题.
难点: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老师出示题目:“若a>b,则a2>b2.请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若命题是真命题,请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为什么?
探究点一 定义
【例1】下列说法中,属于定义的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同角的余角相等
C.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解析】根据定义的概念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可知,A,B,D选项的说法不是定义,只有C选项说法是定义.
【答案】C
探究点二 命题
类型一 命题的概念
【例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高高的山 B.你好吗
C.同位角相等 D.在直线AB上取一点C
【解析】A,B,D选项的说法只是对一件事情的叙述或询问,不是命题.
【答案】C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命题应抓住两点:(1)命题是叙述某件事情的句子;(2)必须对某件事情作出判断.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和作图语句都不是命题.
类型二 命题的组成
【例3】将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其条件和结论.
【解析】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可得出答案.
【解】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条件: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方法总结】(1)改写条件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时,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掌握命题究竟对一个什么事件进行了判断;(2)改写时,要适当补充一些修饰成分,把原来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3)对于要讨论的命题,其条件与结论不一定只有一个,此时一定要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探究点三 真命题、假命题、反例
【例4】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对于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说明.
(1)末位数字是5的整数能被5整除;
(2)内错角相等.
【解析】分析是否为真命题,需要分别分析各题设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得出答案.
【解】(1)真命题.
(2)假命题.反例:如图所示,∠1与∠2是内错角,但是∠1≠∠2.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延长线段CD
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C.作平行线
D.取线段AB的中点M
2.按要求回答下列各小题.
(1)将命题“两个钝角的和一定大于180°”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判断该命题的真假.
(2)判断命题“若a2>b2,则a>b”的真假.若是假命题,则举一个反例.
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
1.定义;
2.命题;
3.真命题、假命题、反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任何一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在辨别真假命题时注意: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活动,了解定义的含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加深了学生对命题结构的理解与记忆.
答案
课堂训练
1.B
2.解:(1)如果两个角都是钝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和一定大于180°.真命题.
(2)假命题.反例:a=-2,b=-1时,a2>b2,但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