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向情境题分层练习】人教九上化学 绪论+第1单元(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考向情境题分层练习】人教九上化学 绪论+第1单元(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14 18:24:1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新考向情境题分层练习】
人教九上化学 绪论+第1单元绪论+第一单元
新考向情境题 分考点分层训练
绪论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
绚丽多彩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化学的研究范畴及作用9考
1. (教材素材改编)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领域中,化学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D )
A. 粮食增产 B. 环境保护
C. 新材料研制 D. 以上都是
2. (教材素材改编)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
A.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B. 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C. 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规律
D.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3. (教材素材改编)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下列科技成果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B )
A. 用常见物质合成新材料
B. 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C. 优化煤的综合利用,发展煤制乙醇的技术
D. 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等物质
知识点2 化学发展史25考
4. (教材图片改编)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认知顺序符合这一过程的是( C )
①陶器 ②有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 ③青铜器 ④石器
A. ①③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5. (黑白卷改编)(中考新考法·连线)仿照示例,把下列科学家与其重要成就用线连接起来。
[云南、吉林等地中考已考查]
《黑白卷》命题专家联合命制,预见中考。
知识点3 低碳发展5考
6. 下列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是( B )
A. 积极植树造林
B. 外出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C. 减少使用私家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D. 超市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7.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化学可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B. 粮食和蔬菜的丰产需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C. 人类能通过先进仪器探测物质中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情况
D. 我国在化学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8. 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等。请你指出下列研究涉及水的哪个方面。
(1)水的颜色、密度及味道: 性质 。
(2)水中含有哪些元素: 组成 。
(3)水结冰后水分子的排布: 结构 。
(4)水通电后生成的物质: 转化 。
(5)水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应用 。
9 . (中考新考法·辩论)某课外活动小组以“化学对生活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组织了一场辩论赛 。请你搜集信息、资料,一同参与辩论。
你支持哪一方?论据是什么?
支持正方(或反方); 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或化学试剂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与所选支持方对应,合理即可)
[福建、嘉兴等地中考已考查]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1 物质的变化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19考
1. (教材习题改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C )
A. 有无发光放热 B. 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
C. 有无新物质生成 D. 有无颜色变化
知识点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293考
2.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②③⑦ (填序号,后同)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④⑤⑥⑧ 。
①石蜡受热熔化 ②汽油挥发 ③铁水凝固 ④铁生锈
⑤天然气燃烧 ⑥粮食酿酒 ⑦水沸腾 ⑧火药爆炸
3.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变化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 枯木腐朽 B. 冰雪融化
C. 蜡炬成灰 D. 火上浇油
4. (定心卷)五育并举,劳育先行。下列班级劳动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A. 教室消毒 B. 擦拭黑板
C. 打扫地板 D. 摆放桌椅
5. (教材图片改编)认真观察下图,按要求填空。
(1)图1中两种溶液混合有 蓝 色沉淀生成。
(2)图2中固体不断减少,且固体表面不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判断该变化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由图3可知,发光、放热的变化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 新物质 生成。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6. 科技前沿 航空航天 载人飞船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
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 分解 B. 熔化 C. 蒸发 D. 升华
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2024年12月4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请完成第7~8题。
7. 我国春节例行焚香祭祖,下列春节的传统习俗发生的变化与“焚香”相同的是( D )
A. 贴春联 B. 逛庙会 C. 挂彩灯 D. 酿米酒
8. 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展现了春节辞旧迎新的快乐氛围,下列诗中描绘的场景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
A. 燃放鞭炮 B. 春风送暖
C. 旭日初升 D. 更换桃符
9. 劳育 传统工艺制作 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
(1)制作手工陶瓷时,先将黏土塑形,再进行高温烧制,烧制过程中黏土中的矿物质发生复杂反应,生成新的物质。有关陶瓷制作过程中的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将黏土塑形 ,理由是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高温烧制 。
(2)打铁是一种传统的劳动技艺。有关打铁的过程有以下描述:①铁块加热到红热;②将红热铁块反复捶打塑型;③捶打过程中铁块表面会生成一层黑色物质;④淬火时,高温的铁与水接触,发生剧烈的热传递,并产生一些气体。以上描述中证明打铁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有黑色物质生成(或有气体产生) (写一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2 物质的性质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判断81考
1. (教材习题改编)酒精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下列描述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B )
A. 无色透明 B. 易燃烧
C. 易挥发 D. 有特殊气味
2.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C )
A. 铁的导热性 B. 铜的导电性
C. 石蜡的可燃性 D. 玻璃的透明性
3. (教材思考与讨论改编)常温下,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③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④能溶于水,⑤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⑥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凝华成固态二氧化碳。
(1)以上属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①②④⑦ (填序号,下同)。
(2)以上属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③⑤⑥ 。
知识点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99考
4. 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马术馆屋面系统采用了新型材料。该材料可轻松满足轻质、透光、结实等要求。这说明该材料具有的性质是( B )
A. 导电性好 B. 密度较小
C. 延展性好 D. 导热性好
5.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D )
A. 用树根雕刻工艺品 B. 用金属铝制作易拉罐
C. 用大理石作装修材料 D. 用天然气作燃料
6.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叙述中,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是( A )
A. 酒精易挥发——用作消毒杀菌
B. 汽油能燃烧——用作汽车燃料
C. 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制作铅笔芯
D. 铁制品具有导热性——用作炒锅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7. 传统文化 经典篇目 古籍和诗句能展现出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
思考,以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C )
A. 《无题》记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Hg)”
C. 《天工开物》记载:“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
D. 《天工开物》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8. (中考新考法·结论开放)仿照示例,观察生活中的物质,任选三种,分别写出它们的一个性质和与之对应的用途。
物质 性质 用途
例:铜 导电性 作导线
(1) 铝 导热性 作铝锅
(2) 氧气 供给呼吸 用于医疗急救
(3) 天然气 可燃性 作燃料(物质、性质和用途一一对应,合理即可)
9. 社会热点 全民健身大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滑雪分站赛于 2024 年 12 月在西北多地举行。
滑雪板上的石蜡作为润滑剂,能提高滑行速度。低温时石蜡变硬,滑行速度可能减慢,高温时石蜡变软,不易控制滑雪板。滑雪板底板常采用聚乙烯塑料,其硬度较高,能在高速下抵抗磨损,不易出现划痕。
(1)低温时石蜡变硬,高温时石蜡变软,主要发生的是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上文中主要描述的是聚乙烯塑料的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滑雪分站赛于 2024 年 12 月在西北多地举行。
滑雪板上的石蜡作为润滑剂,能提高滑行速度。低温时石蜡变硬,滑行速度可能减慢,高温时石蜡变软,不易控制滑雪板。滑雪板底板常采用聚乙烯塑料,其硬度较高,能在高速下抵抗磨损,不易出现划痕。
(3)上述描述中属于用途的是 石蜡作为润滑剂(或聚乙烯塑料用于滑雪板底板) (写一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1 常用的化学仪器 化学试剂的取用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实验室安全常识52考
1.(黑白卷改编) 安全 实验安全 存放具有易燃固体的试剂柜上应该张贴的标志是( A )
2. (教材资料卡片改编)下列行为不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B )
A. 实验时为防止液体溅入眼睛应佩戴护目镜
B. 可以不经老师允许, 自行动手做实验
C. 不能在实验室嬉戏打闹、高声喧哗
D.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的气味
知识点2 常用的化学仪器269考
3. 下列仪器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A )
A. 燃烧匙 B. 广口瓶 C. 烧瓶 D. 烧杯
4. (教材习题改编)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几种仪器,请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
a: 试管 b: 锥形瓶 c: 量筒
(2)用适当仪器的字母填空。
①用于过滤、分离、注入液体的仪器是 d 。
②用于计量的仪器是 c 。
③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e 。
知识点3 化学试剂的取用174考
5. 安全 实验安全 正确的操作是确保实验安全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C )
6 .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和保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用试剂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按最少量 1~2 mL取用,固体只需 铺满试管底部 。
(2)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广口瓶 (填“广口瓶”或“细口瓶” ,后同)里,液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细口瓶 里。
(3)实验室取用45 mL的液体试剂时应选用 50 (填“50”或“100”) mL的量筒进行量取,先将量筒倾斜,再倾倒液体,待液体接近刻度线时改用 胶头滴管 (填仪器名称)吸取液体滴加至刻度线。
7. (教材习题改编)下面是小明同学的实验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的原因是 防止液体试剂倾倒在外面 ;倾倒液体时为控制液体的加入量,应该 缓慢 (填“快速”或“缓慢”)地倒。
(2)如图B所示,读数时,量筒必须 水平放置 ,视线要与量筒内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保持水平。
(3)如图A 、B所示,在倾倒液体的过程中,瓶塞均要倒放在实验台上的原因是 防止试剂被污染 ;试剂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的原因是 防止残留试剂流下腐蚀标签 。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8. 指出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1)实验室用手取用试剂,后果是 污染试剂或损伤手 。
(2)实验室用剩的试剂放回原试剂瓶,后果是 污染瓶内试剂 。
(3)量取液体试剂时俯视读数,后果是 所取液体体积偏小 。
(4)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后果是 污染试剂或腐蚀橡胶帽 。
(5)胶头滴管没有清洗直接取用其他液体试剂(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后果是 污染试剂 。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2 物质的加热 仪器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物质的加热172考
1. (教材图片改编)正确使用仪器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有关酒精灯的操作或使用不正确的是( C )
2. (教材图片改编)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是( D )
3.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 5 mL。
(2)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不当的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列举一种: 试管外壁有水(或试管未均匀受热等,合理即可) 。
(3)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烫伤自己或他人 。
知识点2 仪器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34考
4.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B )
5. (教材图片改编)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后,应先 B (填字母,后同)再 A 。
A. 用手紧握试管
B. 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
(2)(定心卷改编)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处很快会出现的现象是 B (填字母,后同) ,过一会儿松手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6. 下列关于实验中操作先后顺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试剂
B.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伸入液体中,再挤压胶头
C. 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固定加热
D. 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管
7. 实验课上,同学们按照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胶头滴管 。
(2)(中考新考法·改错)步骤二中有一处操作错误,请纠正: 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
(3)①步骤二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夹应从 试管底部 (填“试管底部”或“试管口”)套上,并夹在距试管口 ~ 处。
②加热过程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措施是 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
(4)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仪器,判断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山西、河南等地中考已考查]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3 走进科学探究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7考
1. 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B )
A. 查阅资料 B. 化学实验
C. 逻辑推理 D. 精确运算
2. (教材探究改编)观察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C )
A. 用眼睛看现象是观察
B. 用感觉器官感觉现象是观察
C. 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肯定也观察不到
D. 应从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三个方面多感官进行观察
实验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废弃的蜡烛一起制作“兔子”形状的蜡烛,过程如图所示。
请完成第3~4题。
3. (教材探究改编)用小刀切下蜡烛并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该过程不能说明石蜡( C )
A. 硬度比较小
C. 只有固态
B. 难溶于水
D. 密度比水小
4 . 倒入“兔子”模具后,再加上一根棉线可制成如图所示的“兔子”形状蜡烛。
(1)蜡烛很容易从固态熔化成液态,说明蜡烛具有的一条物理性质是熔点 较低 。
(2)蜡烛由液态蜡油变成固态“兔子”蜡烛的过程属于 物理 变化。
(3)蜡烛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是发光, 放 热,火焰分 三(或3) 层, 外 焰最亮。
5. 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
(1)如图A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 二氧化碳 。
(2)如图B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干燥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可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
(3)如图C所示,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这说明白烟具有 可燃 性。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6. (中考新考法·装置创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用导管从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引出一缕“白
烟” ,点燃形成子火焰。据此实验,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B. 引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C. 该实验中导管的长度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 若用冷的湿毛巾包住玻璃导管,子火焰处的实验现象不受影响
[安徽、广西等地中考已考查]
7. 学习小组对蜡烛开展下列实践活动。
(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漏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所以需要适时修剪烛芯的原因是 减少空气污染(或使石蜡燃烧得更完全
等,合理即可) 。
(2)现象探究:①蜡烛燃烧时,蜡烛火焰与烛身接触的部位,易烧成凹
槽,可能的原因是 蜡烛火焰与烛身接触的部位温度高,其附近的石蜡易熔化,而外围温度低,石蜡熔化较慢 。
②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太空舱(微重力环境)中点燃蜡烛,火焰形状近似球形,在实验时观察到容器内蜡烛燃烧时火焰形状形似水滴,猜测蜡烛火焰形状可能与 重力 有关。
(3)蜡烛吸水:如图中蜡烛燃烧会出现“吸水”现象(即烧杯中液面上升) ,产
生“吸水”现象的原因是蜡烛燃烧会导致烧杯内压强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6张PPT)
九年级化学同步课件
人教2024版
(人教版九年级
人教新版九上化学新考向情境题分层练习讲解课件
九上化学新考向情境题分层练习
新考向情境题 分考点分层训练
绪论+第一单元
绪论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
绚丽多彩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化学的研究范畴及作用9考
1. (教材素材改编)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领域
中,化学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D )
A. 粮食增产 B. 环境保护
C. 新材料研制 D. 以上都是
D
2. (教材素材改编)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
A.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B. 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C. 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规律
D.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D
3. (教材素材改编)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下列科技成果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B )
A. 用常见物质合成新材料
B. 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C. 优化煤的综合利用,发展煤制乙醇的技术
D. 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等物质
B
知识点2 化学发展史25考
4. (教材图片改编)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认知顺序
符合这一过程的是( C )
①陶器 ②有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 ③青铜器 ④石器
A. ①③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C
5. (黑白卷改编)(中考新考法·连线)仿照示例,把下列科学家与其重要成就
用线连接起来。
[云南、吉林等地中考已考查]
《黑白卷》命题专家联合命制,预见中考。
知识点3 低碳发展5考
6. 下列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是( B )
A. 积极植树造林
B. 外出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C. 减少使用私家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D. 超市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7.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化学可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B. 粮食和蔬菜的丰产需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C. 人类能通过先进仪器探测物质中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情况
D. 我国在化学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B
8. 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等。请你指出下列研究涉及水的哪个方面。
(1)水的颜色、密度及味道: 。
(2)水中含有哪些元素: 。
(3)水结冰后水分子的排布: 。
(4)水通电后生成的物质: 。
(5)水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
性质
组成
结构
转化
应用
9. (中考新考法·辩论)某课外活动小组以“化学对生活的利大于弊还是
弊大于利”为辩题,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请你搜集信息、资料,一同
参与辩论。
你支持哪一方?论据是什么?
支持正方(或反方); 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
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或化学试剂的使用会造
成环境污染,与所选支持方对应,合理即可)
[福建、嘉兴等地中考已考查]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1 物质的变化
基础题
知识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19考
1. (教材习题改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C )
A. 有无发光放热 B. 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
C. 有无新物质生成 D. 有无颜色变化
C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293考
2.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后
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石蜡受热熔化 ②汽油挥发 ③铁水凝固 ④铁生锈
⑤天然气燃烧 ⑥粮食酿酒 ⑦水沸腾 ⑧火药爆炸
3.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变化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 枯木腐朽 B. 冰雪融化
C. 蜡炬成灰 D. 火上浇油
①②③⑦
④⑤⑥⑧
B
4. (定心卷)五育并举,劳育先行。下列班级劳动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A. 教室消毒 B. 擦拭黑板
C. 打扫地板 D. 摆放桌椅
A
5. (教材图片改编)认真观察下图,按要求填空。
(1)图1中两种溶液混合有 色沉淀生成。

(2)图2中固体不断减少,且固体表面不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
,判断该变化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变浑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由图3可知,发光、放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
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 生成。
不一定
新物质
中档题
6. 载人飞船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
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
的是( A )
科技前沿
航空航天
A. 分解 B. 熔化 C. 蒸发 D. 升华
A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春节成功申遗
主题情境
  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2024年12月4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请完成第7~8题。
7. 我国春节例行焚香祭祖,下列春节的传统习俗发生的变化与“焚香”相同
的是( D )
A. 贴春联 B. 逛庙会 C. 挂彩灯 D. 酿米酒
D
9. 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
劳育
传统工艺制作
(1)制作手工陶瓷时,先将黏土塑形,再进行高温烧制,烧制过程中黏土
中的矿物质发生复杂反应,生成新的物质。有关陶瓷制作过程中的描述属
于物理变化的是 ,理由是 ,属于化学
变化的是 。
将黏土塑形
没有新物质生成
高温烧制
8. 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展现了春节辞旧迎新的快乐氛围,下列诗中
描绘的场景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
A. 燃放鞭炮 B. 春风送暖
C. 旭日初升 D. 更换桃符
A
(2)打铁是一种传统的劳动技艺。有关打铁的过程有以下描述:①铁块加
热到红热;②将红热铁块反复捶打塑型;③捶打过程中铁块表面会生成一
层黑色物质;④淬火时,高温的铁与水接触,发生剧烈的热传递,并产生
一些气体。以上描述中证明打铁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写一条)。
有黑色物质
生成(或有气体产生)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2 物质的性质
基础题
知识点1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判断81考
1. (教材习题改编)酒精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下列描述属于酒精的
化学性质的是( B )
A. 无色透明 B. 易燃烧
C. 易挥发 D. 有特殊气味
2.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C )
A. 铁的导热性 B. 铜的导电性
C. 石蜡的可燃性 D. 玻璃的透明性
B
C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3. (教材思考与讨论改编)常温下,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③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④能溶于水,⑤与水反
应会生成碳酸,⑥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凝华
成固态二氧化碳。
(1)以上属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
(2)以上属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
①②④⑦
③⑤⑥
知识点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99考
4. 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马术馆屋面系统采用了新型材料。该材料可轻松满
足轻质、透光、结实等要求。这说明该材料具有的性质是( B )
A. 导电性好 B. 密度较小
C. 延展性好 D. 导热性好
5.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D )
A. 用树根雕刻工艺品 B. 用金属铝制作易拉罐
C. 用大理石作装修材料 D. 用天然气作燃料
B
D
6.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叙述中,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是( A )
A. 酒精易挥发——用作消毒杀菌
B. 汽油能燃烧——用作汽车燃料
C. 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制作铅笔芯
D. 铁制品具有导热性——用作炒锅
A
中档题
7. 古籍和诗句能展现出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
思考,以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C )
传统文化
经典篇目
A. 《无题》记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Hg)”
C. 《天工开物》记载:“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
D. 《天工开物》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C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8. (中考新考法·结论开放)仿照示例,观察生活中的物质,任选三种,分别
写出它们的一个性质和与之对应的用途。
物质 性质 用途
例:铜 导电性 作导线
(1)
(2)
(3)


导热性
作铝锅
氧气
供给呼吸
用于医疗急救
天然气
可燃性
作燃料(物质、性质和用途一一对
应,合理即可)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热点
全民健身大赛
  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滑雪分站赛于 2024 年 12 月在西北
多地举行。
  滑雪板上的石蜡作为润滑剂,能提高滑行速度。低温时石蜡变硬,滑
行速度可能减慢,高温时石蜡变软,不易控制滑雪板。滑雪板底板常采用
聚乙烯塑料,其硬度较高,能在高速下抵抗磨损,不易出现划痕。
(1)低温时石蜡变硬,高温时石蜡变软,主要发生的是 (填“物理”
或“化学”)变化。
(2)上文中主要描述的是聚乙烯塑料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物理
物理
(3)上述描述中属于用途的是
(写一条)。
石蜡作为润滑剂(或聚乙烯塑料用于滑雪板
底板)
  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滑雪分站赛于 2024 年 12 月在西北
多地举行。
  滑雪板上的石蜡作为润滑剂,能提高滑行速度。低温时石蜡变硬,滑
行速度可能减慢,高温时石蜡变软,不易控制滑雪板。滑雪板底板常采用
聚乙烯塑料,其硬度较高,能在高速下抵抗磨损,不易出现划痕。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1 常用的化学仪器 化学试剂的取用
基础题
知识点1 实验室安全常识52考
1.(黑白卷改编) 存放具有易燃固体的试剂柜上应该
张贴的标志是( A )
安全
实验安全
A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2. (教材资料卡片改编)下列行为不.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B )
A. 实验时为防止液体溅入眼睛应佩戴护目镜
B. 可以不经老师允许,自行动手做实验
C. 不能在实验室嬉戏打闹、高声喧哗
D.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的气味
B
知识点2 常用的化学仪器269考
3. 下列仪器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A )
A. 燃烧匙 B. 广口瓶 C. 烧瓶 D. 烧杯
A
4. (教材习题改编)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几种仪器,请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
a: b: c:
试管
锥形瓶
量筒
(2)用适当仪器的字母填空。
①用于过滤、分离、注入液体的仪器是 。
②用于计量的仪器是 。
③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d
c
e
知识点3 化学试剂的取用174考
5. 正确的操作是确保实验安全和成功的关键,下列
操作正确的是( C )
安全
实验安全
C
6.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和保证。请回答下
列问题:
(1)取用试剂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按最少量 mL取
用,固体只需 。
(2)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填“广口瓶”或“细口瓶”,后同)里,液
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里。
(3)实验室取用45 mL的液体试剂时应选用 (填“50”或“100”) mL的量
筒进行量取,先将量筒倾斜,再倾倒液体,待液体接近刻度线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吸取液体滴加至刻度线。
1~2
铺满试管底部
广口瓶
细口瓶
50

头滴管
7. (教材习题改编)下面是小明同学的实验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的原因是
;倾倒液体时为控制液体的加入量,应该 (填“快
速”或“缓慢”)地倒。
(2)如图B所示,读数时,量筒必须 ,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防止液体试剂
倾倒在外面
缓慢
水平放置
液体
凹液面的最低处
(3)如图A、B所示,在倾倒液体的过程中,瓶塞均要倒放在实验台上的原
因是 ;试剂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的原因是

防止试剂被污染

止残留试剂流下腐蚀标签
8. 指出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1)实验室用手取用试剂,后果是 。
(2)实验室用剩的试剂放回原试剂瓶,后果是 。
(3)量取液体试剂时俯视读数,后果是 。
(4)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后果是 。
(5)胶头滴管没有清洗直接取用其他液体试剂(滴瓶上的滴管除外),后果
是 。
污染试剂或损伤手
污染瓶内试剂
所取液体体积偏小
污染试剂或腐蚀橡胶帽
污染试剂
中档题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2 物质的加热 仪器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
基础题
知识点1 物质的加热172考
1. (教材图片改编)正确使用仪器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有关酒精灯的操
作或使用不.正.确.的是( C )
C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2. (教材图片改编)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是( D )
D
3.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 mL。
(2)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不当的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列举一
种: 。
(3)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可能导致的后果
是 。
5
试管外壁有水(或试管未均匀受热等,合理即可)
烫伤自己或他人
知识点2 仪器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34考
4.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B )
B
5. (教材图片改编)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后,应先 (填字母,后同)再 。
A. 用手紧握试管
B. 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
B
A
(2)(定心卷改编)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处很快会出现
的现象是 (填字母,后同),过一会儿松手后可观察到的现象
是 。
B
A
6. 下列关于实验中操作先后顺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试剂
B.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伸入液体中,再挤压胶头
C. 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固定加热
D. 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
璃导管插入乳胶管
B
中档题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7. 实验课上,同学们按照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中考新考法·改错)步骤二中有一处操作错误,请纠正:

胶头滴管
应用酒精灯
外焰加热
(3)①步骤二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夹应从
(填“试管底部”或“试管口”)套上,并夹在距试管口 处。
②加热过程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
应采取的措施是 。
试管底


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仪器,判断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

[山西、河南等地中考已考查]

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3 走进科学探究
基础题
知识点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7考
1. 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B )
A. 查阅资料 B. 化学实验
C. 逻辑推理 D. 精确运算
B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2. (教材探究改编)观察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说法你认为
不.正.确.的是( C )
A. 用眼睛看现象是观察
B. 用感觉器官感觉现象是观察
C. 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肯定也观察不到
D. 应从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三个方面多感官进行观察
C
主题情境
自制“兔子”形状蜡烛
  实验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废弃的蜡烛一起制作“兔子”形状的蜡
烛,过程如图所示。
请完成第3~4题。
3. (教材探究改编)用小刀切下蜡烛并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该过程
不能说明石蜡( C )
A. 硬度比较小 B. 难溶于水
C. 只有固态 D. 密度比水小
C
4. 倒入“兔子”模具后,再加上一根棉线可制成如图所示的“兔子”形状
蜡烛。
(1)蜡烛很容易从固态熔化成液态,说明蜡烛具有的一条物理性质是熔
点 。
(2)蜡烛由液态蜡油变成固态“兔子”蜡烛的过程属于 变化。
(3)蜡烛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是发光, 热,火焰分 层,
焰最亮。
较低
物理

三(或3)

5. 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
(1)如图A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蜡烛燃烧
后生成了 。
(2)如图B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
可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
二氧化碳
干燥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3)如图C所示,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
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这说明白烟具有 性。
可燃
6. (中考新考法·装置创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
“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用导管从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引出一缕“白
烟”,点燃形成子火焰。据此实验,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B. 引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C. 该实验中导管的长度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 若用冷的湿毛巾包住玻璃导管,子火焰处的实验现象不受影响
[安徽、广西等地中考已考查]
B
中档题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7. 学习小组对蜡烛开展下列实践活动。
(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漏出
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所
以需要适时修剪烛芯的原因是

减少空气污染(或使石蜡燃烧得更完全
等,合理即可)
(2)现象探究:①蜡烛燃烧时,蜡烛火焰与烛身接触的部位,易烧成凹
槽,可能的原因是

②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太空舱(微重力环境)中点燃蜡烛,火焰形状近似
球形,在实验时观察到容器内蜡烛燃烧时火焰形状形似水滴,猜测蜡烛火
焰形状可能与 有关。
蜡烛火焰与烛身接触的部位温度高,其附近的石蜡易
熔化,而外围温度低,石蜡熔化较慢
重力
(3)蜡烛吸水:如图中蜡烛燃烧会出现“吸水”现象(即烧杯中液面上升),产
生“吸水”现象的原因是蜡烛燃烧会导致烧杯内压强 (填“大于”或
“小于”)外界大气压。
小于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新考向情境题分层练习】
人教九上化学 绪论+第1单元绪论+第一单元
新考向情境题 分考点分层训练
绪论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
绚丽多彩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化学的研究范畴及作用9考
1. (教材素材改编)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领域中,化学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D )
A. 粮食增产 B. 环境保护
C. 新材料研制 D. 以上都是
2. (教材素材改编)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
A.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B. 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C. 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规律
D.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3. (教材素材改编)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下列科技成果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B )
A. 用常见物质合成新材料
B. 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C. 优化煤的综合利用,发展煤制乙醇的技术
D. 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等物质
知识点2 化学发展史25考
4. (教材图片改编)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认知顺序
符合这一过程的是( C )
①陶器 ②有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 ③青铜器 ④石器
A. ①③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5. (黑白卷改编)(中考新考法·连线)仿照示例,把下列科学家与其重要成就用线连接起来。
[云南、吉林等地中考已考查]
《黑白卷》命题专家联合命制,预见中考。
知识点3 低碳发展5考
6. 下列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是( B )
A. 积极植树造林
B. 外出就餐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C. 减少使用私家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D. 超市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7.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化学可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B. 粮食和蔬菜的丰产需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C. 人类能通过先进仪器探测物质中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情况
D. 我国在化学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8. 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等。请你指出下列研究涉及水的哪个方面。
(1)水的颜色、密度及味道: 性质 。
(2)水中含有哪些元素: 组成 。
(3)水结冰后水分子的排布: 结构 。
(4)水通电后生成的物质: 转化 。
(5)水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应用 。
9 . (中考新考法·辩论)某课外活动小组以“化学对生活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组织了一场辩论赛 。请你搜集信息、资料,一同参与辩论。
你支持哪一方?论据是什么?
支持正方(或反方); 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或化学试剂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与所选支持方对应,合理即可)
[福建、嘉兴等地中考已考查]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1 物质的变化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19考
1. (教材习题改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C )
A. 有无发光放热 B. 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
C. 有无新物质生成 D. 有无颜色变化
知识点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293考
2.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②③⑦ (填序号,后同)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④⑤⑥⑧ 。
①石蜡受热熔化 ②汽油挥发 ③铁水凝固 ④铁生锈
⑤天然气燃烧 ⑥粮食酿酒 ⑦水沸腾 ⑧火药爆炸
3.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变化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 枯木腐朽 B. 冰雪融化
C. 蜡炬成灰 D. 火上浇油
4. (定心卷)五育并举,劳育先行。下列班级劳动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A. 教室消毒 B. 擦拭黑板
C. 打扫地板 D. 摆放桌椅
5. (教材图片改编)认真观察下图,按要求填空。
(1)图1中两种溶液混合有 蓝 色沉淀生成。
(2)图2中固体不断减少,且固体表面不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判断该变化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由图3可知,发光、放热的变化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 新物质 生成。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6. 科技前沿 航空航天 载人飞船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
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 分解 B. 熔化 C. 蒸发 D. 升华
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2024年12月4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请完成第7~8题。
7. 我国春节例行焚香祭祖,下列春节的传统习俗发生的变化与“焚香”相同的是( D )
A. 贴春联 B. 逛庙会 C. 挂彩灯 D. 酿米酒
8. 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展现了春节辞旧迎新的快乐氛围,下列诗中描绘的场景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
A. 燃放鞭炮 B. 春风送暖
C. 旭日初升 D. 更换桃符
9. 劳育 传统工艺制作 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
(1)制作手工陶瓷时,先将黏土塑形,再进行高温烧制,烧制过程中黏土中的矿物质发生复杂反应,生成新的物质。有关陶瓷制作过程中的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将黏土塑形 ,理由是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高温烧制 。
(2)打铁是一种传统的劳动技艺。有关打铁的过程有以下描述:①铁块加热到红热;②将红热铁块反复捶打塑型;③捶打过程中铁块表面会生成一层黑色物质;④淬火时,高温的铁与水接触,发生剧烈的热传递,并产生一些气体。以上描述中证明打铁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有黑色物质生成(或有气体产生) (写一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2 物质的性质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判断81考
1. (教材习题改编)酒精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下列描述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B )
A. 无色透明 B. 易燃烧
C. 易挥发 D. 有特殊气味
2.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C )
A. 铁的导热性 B. 铜的导电性
C. 石蜡的可燃性 D. 玻璃的透明性
3. (教材思考与讨论改编)常温下,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③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④能溶于水,⑤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⑥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凝华成固态二氧化碳。
(1)以上属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①②④⑦ (填序号,下同)。
(2)以上属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③⑤⑥ 。
知识点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99考
4. 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马术馆屋面系统采用了新型材料。该材料可轻松满足轻质、透光、结实等要求。这说明该材料具有的性质是( B )
A. 导电性好 B. 密度较小
C. 延展性好 D. 导热性好
5.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D )
A. 用树根雕刻工艺品 B. 用金属铝制作易拉罐
C. 用大理石作装修材料 D. 用天然气作燃料
6. (教材习题改编)下列叙述中,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是( A )
A. 酒精易挥发——用作消毒杀菌
B. 汽油能燃烧——用作汽车燃料
C. 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制作铅笔芯
D. 铁制品具有导热性——用作炒锅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7. 传统文化 经典篇目 古籍和诗句能展现出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
思考,以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C )
A. 《无题》记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Hg)”
C. 《天工开物》记载:“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
D. 《天工开物》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8. (中考新考法·结论开放)仿照示例,观察生活中的物质,任选三种,分别写出它们的一个性质和与之对应的用途。
物质 性质 用途
例:铜 导电性 作导线
(1) 铝 导热性 作铝锅
(2) 氧气 供给呼吸 用于医疗急救
(3) 天然气 可燃性 作燃料(物质、性质和用途一一对应,合理即可)
9. 社会热点 全民健身大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滑雪分站赛于 2024 年 12 月在西北多地举行。
滑雪板上的石蜡作为润滑剂,能提高滑行速度。低温时石蜡变硬,滑行速度可能减慢,高温时石蜡变软,不易控制滑雪板。滑雪板底板常采用聚乙烯塑料,其硬度较高,能在高速下抵抗磨损,不易出现划痕。
(1)低温时石蜡变硬,高温时石蜡变软,主要发生的是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上文中主要描述的是聚乙烯塑料的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滑雪分站赛于 2024 年 12 月在西北多地举行。
滑雪板上的石蜡作为润滑剂,能提高滑行速度。低温时石蜡变硬,滑行速度可能减慢,高温时石蜡变软,不易控制滑雪板。滑雪板底板常采用聚乙烯塑料,其硬度较高,能在高速下抵抗磨损,不易出现划痕。
(3)上述描述中属于用途的是 石蜡作为润滑剂(或聚乙烯塑料用于滑雪板底板) (写一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1 常用的化学仪器 化学试剂的取用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实验室安全常识52考
1.(黑白卷改编) 安全 实验安全 存放具有易燃固体的试剂柜上应该张贴的标志是( A )
2. (教材资料卡片改编)下列行为不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B )
A. 实验时为防止液体溅入眼睛应佩戴护目镜
B. 可以不经老师允许, 自行动手做实验
C. 不能在实验室嬉戏打闹、高声喧哗
D.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的气味
知识点2 常用的化学仪器269考
3. 下列仪器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A )
A. 燃烧匙 B. 广口瓶 C. 烧瓶 D. 烧杯
4. (教材习题改编)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几种仪器,请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
a: 试管 b: 锥形瓶 c: 量筒
(2)用适当仪器的字母填空。
①用于过滤、分离、注入液体的仪器是 d 。
②用于计量的仪器是 c 。
③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e 。
知识点3 化学试剂的取用174考
5. 安全 实验安全 正确的操作是确保实验安全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C )
6 .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和保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用试剂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按最少量 1~2 mL取用,固体只需 铺满试管底部 。
(2)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广口瓶 (填“广口瓶”或“细口瓶” ,后同)里,液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细口瓶 里。
(3)实验室取用45 mL的液体试剂时应选用 50 (填“50”或“100”) mL的量筒进行量取,先将量筒倾斜,再倾倒液体,待液体接近刻度线时改用 胶头滴管 (填仪器名称)吸取液体滴加至刻度线。
7. (教材习题改编)下面是小明同学的实验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的原因是 防止液体试剂倾倒在外面 ;倾倒液体时为控制液体的加入量,应该 缓慢 (填“快速”或“缓慢”)地倒。
(2)如图B所示,读数时,量筒必须 水平放置 ,视线要与量筒内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保持水平。
(3)如图A 、B所示,在倾倒液体的过程中,瓶塞均要倒放在实验台上的原因是 防止试剂被污染 ;试剂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的原因是 防止残留试剂流下腐蚀标签 。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8. 指出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1)实验室用手取用试剂,后果是 污染试剂或损伤手 。
(2)实验室用剩的试剂放回原试剂瓶,后果是 污染瓶内试剂 。
(3)量取液体试剂时俯视读数,后果是 所取液体体积偏小 。
(4)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后果是 污染试剂或腐蚀橡胶帽 。
(5)胶头滴管没有清洗直接取用其他液体试剂(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后果是 污染试剂 。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2 物质的加热 仪器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1 物质的加热172考
1. (教材图片改编)正确使用仪器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有关酒精灯的操作或使用不正确的是( C )
2. (教材图片改编)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是( D )
3.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 5 mL。
(2)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不当的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列举一种: 试管外壁有水(或试管未均匀受热等,合理即可) 。
(3)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烫伤自己或他人 。
知识点2 仪器的连接与玻璃仪器的洗涤34考
4.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B )
5. (教材图片改编)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后,应先 B (填字母,后同)再 A 。
A. 用手紧握试管
B. 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
(2)(定心卷改编)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烧杯内导管处很快会出现的现象是 B (填字母,后同) ,过一会儿松手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6. 下列关于实验中操作先后顺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试剂
B.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伸入液体中,再挤压胶头
C. 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固定加热
D. 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管
7. 实验课上,同学们按照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胶头滴管 。
(2)(中考新考法·改错)步骤二中有一处操作错误,请纠正: 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
(3)①步骤二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夹应从 试管底部 (填“试管底部”或“试管口”)套上,并夹在距试管口 ~ 处。
②加热过程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措施是 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
(4)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仪器,判断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山西、河南等地中考已考查]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时3 走进科学探究
基础题 教材改编练
知识点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7考
1. 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B )
A. 查阅资料 B. 化学实验
C. 逻辑推理 D. 精确运算
2. (教材探究改编)观察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C )
A. 用眼睛看现象是观察
B. 用感觉器官感觉现象是观察
C. 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肯定也观察不到
D. 应从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三个方面多感官进行观察
实验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废弃的蜡烛一起制作“兔子”形状的蜡烛,过程如图所示。
请完成第3~4题。
3. (教材探究改编)用小刀切下蜡烛并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该过程不能说明石蜡( C )
A. 硬度比较小
C. 只有固态
B. 难溶于水
D. 密度比水小
4 . 倒入“兔子”模具后,再加上一根棉线可制成如图所示的“兔子”形状蜡烛。
(1)蜡烛很容易从固态熔化成液态,说明蜡烛具有的一条物理性质是熔点 较低 。
(2)蜡烛由液态蜡油变成固态“兔子”蜡烛的过程属于 物理 变化。
(3)蜡烛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是发光, 放 热,火焰分 三(或3) 层, 外 焰最亮。
5. 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
(1)如图A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 二氧化碳 。
(2)如图B所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干燥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可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
(3)如图C所示,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这说明白烟具有 可燃 性。
中档题 能力提升练
6. (中考新考法·装置创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用导管从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引出一缕“白
烟” ,点燃形成子火焰。据此实验,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B. 引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C. 该实验中导管的长度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 若用冷的湿毛巾包住玻璃导管,子火焰处的实验现象不受影响
[安徽、广西等地中考已考查]
7. 学习小组对蜡烛开展下列实践活动。
(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漏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所以需要适时修剪烛芯的原因是 减少空气污染(或使石蜡燃烧得更完全
等,合理即可) 。
(2)现象探究:①蜡烛燃烧时,蜡烛火焰与烛身接触的部位,易烧成凹
槽,可能的原因是 蜡烛火焰与烛身接触的部位温度高,其附近的石蜡易熔化,而外围温度低,石蜡熔化较慢 。
②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太空舱(微重力环境)中点燃蜡烛,火焰形状近似球形,在实验时观察到容器内蜡烛燃烧时火焰形状形似水滴,猜测蜡烛火焰形状可能与 重力 有关。
(3)蜡烛吸水:如图中蜡烛燃烧会出现“吸水”现象(即烧杯中液面上升) ,产
生“吸水”现象的原因是蜡烛燃烧会导致烧杯内压强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