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2023级
8 考历史试卷
时间:2025年 8 15
、选择题:本 题共 15 题,共 45分。在每 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个是符合题 要
求的。
1.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 挑选使节,必求“ 容 可观, 学优赡者”。北朝使节
皆为汉族 物, 鲜卑 弟。这说明( )
A.南 政权整体实 占优 B.南北政权 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 控制南北政权
2.据如表可知,北魏意在( )
出处 相关内容
律由 帝创设,三代“ 共 ”;汉、魏、晋予以 新与校改;北魏“ 太和
《魏书· 律历志》
中,诏中书监 闾修正 律”。
太和中,“ 祖诏群僚议定百官,著于令……降 、骠将军,侍中, 秩,
《魏书· 官 志》
依魏晋旧事”。
A.弥合南北 化差异 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
C. 新传统修史体例 D.加速 族交融进程
3.东晋时开始以品级评定围棋 ,王导被评为第五品。南朝宋设置棋 品评机构,以宗室刘休
仁为围棋 中正、琅琊王抗等 为 中正,宋明帝被中正评为第三品。南朝梁多次编撰《棋
品》,为当时棋 排定品级次序。以上史实可以 来说明( )
A.九品中正制增设棋艺品评 B.社会崇尚以品级评定 才
C. 第是品评棋 主要标准 D.围棋 靡于当时上流社会
4.表 1是北魏皇族 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表 1
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 义三恪,道著 王,肃穆闺闱, 重君 。
乐 公主元瑛 六 允备,四德 违,孝友出于 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表 1反映了当时( )
A. 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 治政策得到推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第 1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5.吐鲁番出 的 书中有 份盖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价表,记载了 、铛釜 、帛练
等各种 铺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质分为上、次、下三等,依等标价。《唐六典· 两京诸市署》
记载:“ 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原注: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
下贾。)” 这两条史料互证,可知唐代吐鲁番( )
A. 铺林 商品多样 B.推 了羁縻府州管理体制
C.商品价格同于内地 D.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
6.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 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央朝廷丧失权威 B.儒家理念深
C.崇 抑武 渐显 D. 统秩序受到挑战
7.下图为唐朝不同时期刑部尚书出身阶层变化图。据此可知,唐朝( )
(注:郡姓, 郡的 姓望族)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九品中正制影响权 分配
C.尚书省地位上升 D. 族阶层仍有较 影响
8.835年的“ 露之变” 是唐代 官集团试图铲除宦官势 的 次政变。政变失败后,宦官集团
“ 迫胁天 ,下视宰相,陵暴朝 为草芥”“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指宫内宦官机构),宰相
书 已。” 该现象( )
A.导致了朋党之争的终结 B.反映了社会 盾的激化
C.体现了皇权 上的实质 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变
9.唐弘道元年(683),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将原设在 下省的政事堂迁 中书省。神 元年
(705), 卢钦望担任尚书右仆射,因未获得“ 同中书 下三品” 的称号 法参加宰相议
事会议。这说明唐代( )
A.宰相的 政权 进 步加强 B.政事堂成为三省权 核
C.中枢机构呈现出 体化趋势 D.三省 官可共同商议国政
第 2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0.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 “ 作镇藩部,贻厥 孙”;637年, 下诏荆王李元景
等 王所任刺史,令 孙世袭……以功 孙 忌等 四 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
令的颁布( )
A.加速了藩镇割据局 的形成 B.意在维护王朝的 治久安
C.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 D.推动地 制度的逐步完善
11.据学者研究,唐朝“ 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2所示。
表 2 “ 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 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 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2.某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掘了 座唐代墓葬,墓志题为“ 开元 年岁次已 甲 廿 故翊
卫张 良之灵”,同时出 庸调布 件,布的 端 楷体墨书:“ 河南府 县归仁乡刘元楷”,
墨书上钤朱 篆 “ 县印” ,下有倒写草书“ 达” 字。这表明当时( )
①中央政权对 域实施有效管理 ②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发达
③ 域地区与内地 化交流频繁 ④实物是重要的赋税形式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 》,其“ 肘后” 者,犹 “ 袖珍”,意为可藏于 肘之后;“ 备急” 者,
“ 预先备办临急可 之要 ”。唐朝孙思邈认为,“ 命 重,有贵千 ”,遂著成《千 》。
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
A.以 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 的理论总结
C. 与 然的有机联系 D.药 与辨证施治的结合
14.如表为唐建中元年(780年)两税的中央与地 分配情况,这 分配在当时( )
出总额
项 收 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 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 215.7万 1400万
合计 4755.5万贯 1305.5万贯 3450万贯
A.推动了 身依附的强化 B.不利于统 国家的巩固
第 3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C.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 地兼并的缓和
15.公元 5世纪, 本使 汉字作为表 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 万叶假名”;公元 6世纪,越南
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 法,创造出了“ 喃字”;公元 7世纪,朝鲜使 汉字的 和
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 吏读 ”。这表明,公元 5 7世纪中国( )
A.汉字外传促进 化多样化发展 B.宋元 化影响 波及四邻
C. 字创制推动区域 明的进步 D.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 选择题(共 4题共 55分)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赵宋读书蔚然成 。宋太祖“ 独喜观书,虽在军中, 不释卷”,他还曾说“ 今之武 欲尽令
读书”。宋代书院等乡党之学发展,“ 学校之设遍天下”。北宋时,雕版印刷术被 量使 于书籍印
制。许多宋版书籍图 并茂、内容完整,且传播迅速,以 “ 家 户到”“ 即 传播”。
——摘编 华 琴《 化 信视阈下宋代群体阅读意识、阅读 为与阅读 化探究》等
材料
宋代书院 阅读 重四书五经,围绕“ 诗赋经义” 的科举阅读也是书院 阅读的重要
环,但相对于官学 ,书院 不拘于科举之畴。朱熹 励学 读史,“《论》《孟》固当读,《六
经》亦当读,史书 不可不读”“ 学经以探圣 之 ,考史以验时事之变”。书院众儒均认为疑则
精进,提倡以问激疑,有疑便问,多闻阙疑的深层次阅读和学术上的切磋。
——摘编 顾婷《 化场域下的宋代书院 阅读与当代启示》等
(1)根据材料 ,简析“ 赵宋读书蔚然成 ” 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 ,概括宋代书院 阅读主张的特点。(6分)
第 4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7.以史为鉴观治道,得失犹待后 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上谥 孝 皇帝(北魏拓跋宏)……焕乎其有 章,海内 咸受 之赐。加以雄才 略,
爱奇好 ,视下如伤,役 利物,亦 得 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引 《魏书· 祖纪》
(杨 )负强富之资,逞 厌之欲……游幸不息……兴师百万,亲征 丽,政繁赋重…… 凶
问(死讯) ,(唐 祖)追恶谥 炀(去礼远众 炀)。
——摘编 《历代通略》
材料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谥 皇帝)以公侯、功 及其奴仆冒犯国典,作铁榜,申明律令,
违者究治。其 节略如下:
、不得强占官 场、湖泊、茶园等。
、管庄 等不得倚势在乡欺殴 。
三、屯 佃户、奴仆及其亲属 等,不得倚势凌 ,侵夺财产。
四、不得私托 下,隐蔽差徭。
五、欺压良善者,侵夺 地、房屋、孳畜者,四犯与庶 同罪。
六、不得受诸 投献物业,四犯与庶 同罪。
——据《续 献通考》等摘编
(1)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列举事实说明拓跋宏“ 孝 ” 谥号 虚谥,杨 之“ 炀” 为恶谥的
原因。(6分)
(2)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试对明太祖作铁榜申诫举措从背景、 的和作 三 予以简要评
价。(9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代诏令 书由中书省起草, 下省审核,尚书省执 ,形成相对成熟的起草章程、审核机
制和运 流程。尚书省对于 书的处理,按照其重要与否和繁复程度,分别规定不同的期限,并
规定“ 延缓 笞五 , 徒 年”。地 上报 书分为重要 书、较为重要政事 书和 常政
第 5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事 书三类,“ 事之 者奏闻,次申中书 下, 者各牒诸司处理。” 书传递主要依靠驿传系统,
普通诏令 书 120 ,皇帝敕书则“ 五百 ”。
——摘编 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
清康熙年间的奏密 书称为奏折,直接进呈于皇帝,并由皇帝亲 批答, 不经内阁票拟和
批红。雍正时期,奏折应 更加 泛,军机处逐渐成为全国 书政令的策源地及决策中 。清廷
沿 明代贴 制度,要求奏疏附百字摘要。 晚清, 书 政发 重 变化,设 了机要科、秘
书科等新机构;传达 式上,光绪 四年(1898年)规定“ 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传知,
各省督抚即 遵照办理”;外交 书形式亦因时局变 调整。
——摘编 郭睿君、 宪群《中国古代 书 政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 ,概括唐代 书 政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 、 ,指出清代 书 政相较于唐代的变化,并简析其成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 开皇之治” 事简表(部分) “ 康乾盛世” 事简表(部分)
开皇元年, 三省六部制。 康熙 五 年,平定三藩之乱。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 级制。 康熙 三年,巡视 河。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 。 雍正 年, 摊丁 亩,整顿保甲制。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 阳渎,以通漕运。 雍正 年,设军机处。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 年赋税。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 。
开皇 年,遣使均 。 乾隆三 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隋书》等 ——据《清史稿》等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 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
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第 6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沙市中学 2025-2026学年上学期 三年级历史第 次 考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D D D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B A
1.【答案】B【解析】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北朝挑选的使节容貌“ 可观”, 学“ 优
赡” 且皆为“ 汉族 物”,可知经过汉法改 、 族交融的北朝在 化上向南朝靠拢,故
选 B项;“ 南 政权整体实 占优” 不合史实,450年元嘉之战后,南朝的实 再也 不上北
朝,排除 A项;南北朝政权间战争频繁,北朝外戚杨坚建 隋朝后,于 589年灭亡南朝 完
成统 ,排除 C项;汉族 物仅为北朝使节,控制北魏政权的是鲜卑贵族,排除 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北魏在其统治期间参照前代进 新,例如修正 律、议定百官
制度,北魏通过这种 式表明其政权是中原王朝的正统延续,证明 身统治的合法性,故选 B
项;北魏学习中原政权的 律、官制,有利于减少南北 化的差异,A项是影响不是 的,排
除 A项;材料是史书中对北魏修正 律、议定百官制度的记载,没有涉及北魏修史的体例,
排除 C项;加速 族交融是材料活动的影响不是 的,且材料不体现 族关系,排除 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以品级评定围棋 ,南朝宋设置棋 品评机构给棋
评品,南朝梁编撰《棋品》排定棋 品级次序,这说明当时社会崇尚以品级评定包括棋 在
内的各类 才,故选 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主要 于选拔官
员,并 于棋艺品评,材料中棋 品评机构与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性质不同,排除 A项;材
料中“ 王导被评为第五品”“ 宋明帝被中正评为第三品”,意为还有其他棋 的品级位于皇室
和世家 族成员之前,这说明 第并不是品评棋 的主要标准,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
品级评定棋 ,没有充分信息表明围棋只在上流社会 靡,不能排除围棋在其他阶层也受欢
迎的可能,选项说法 ,排除 D项。
4.【答案】D【官 解析】材料中“ 义三恪…… 重君 ”“ 四德” “ 孝友”“ 柔恭”“ 妇道显于
邦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在北魏得到认同,故选 D项;材料没有涉及“ 第观念”“ 因俗
治政策”,排除 A项、B项;“ 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C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 交河郡物价表......‘ 以三贾均市’ ” 可知,交河郡物价表反映了政
府对交河郡的商品价格按照等次进 了规定,与《唐六典》这 政性质法典中的相关规定
吻合,据此可知唐代吐鲁番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故选 D项;据材料“ 、铛釜 、
帛练 等各种 铺所售商品” 可知,反映了 铺林 ,商品多样,但“《唐六典· 两京诸市署》”
只强调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没有涉及商品的多样,“ 铺林 商品多样” 的说法不能体现两
条史料的互证,排除 A项;据材料“ 吐鲁番......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价表” 可知,唐朝对这
地区实施了直接的管辖,这与羁縻府州因俗 治的松散制度不符,排除 B项;两则史料分别
涉及政府对交河郡和京都商业的管理,但没有涉及两地具体的物价情况,不能得出吐鲁番“ 商
品价格同于内地” 的结论,排除 C项。
6.【答案】D【官 解析】考 调动春秋时期周天 “ 天下共主” 地位丧失的历史知识,即可理
解河朔地区的节度使把 作春秋时期的诸侯,实际是在挑战李唐王朝的 统权威,故选
项 D正确。河朔地区的节度使虽然可以挑战唐王朝的中央权威,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的藩
镇均有此动机与实 ,中央朝廷的权威并未丧失,故选项 A不正确;“ 孔 成《春秋》 乱
贼 惧”,河朔地区的节度使把《春秋》《左传》等儒家典籍当成他们与中央朝廷对抗的理论
第 7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武器,并不符合儒家之义,也就 法得出儒家理念深 的结论,故选项 B不正确;河朔
地区的节度使虽然 度热衷于阅读儒家典籍,但并未改变崇尚武 的 ,“ 崇 抑武” 之
要迟 宋代 才兴起,故选项 C不正确。
7.【答案】D【解析】从图表可以看出,地 郡姓出身的刑部尚书在前期、中期、后期都占有
定 例,尤其是前期和中期 例较 ,说明 族阶层(地 郡姓属于 族)在唐朝仍有较
影响 ,故选 D项;君主专制加强主要体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控制等 ,图表中主要展示的
是刑部尚书出身阶层的情况,与君主专制加强并 直接关联,排除 A项;九品中正制在隋唐
时期已被科举制取代,唐朝主要实 科举取 选拔官员,并 九品中正制影响权 分配,排
除 B项;图表围绕刑部尚书出身阶层,未给出任何尚书省地位变化的信息, 法得出此结论,
排除 C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指宫内宦官机构),宰相 书 已” 可知宦
官集团在 露之变后权势迅速增 ,甚 宰相 乎成为虚设机构,这说明当时皇权异变转移
到宦官集团后,权 进 步加强,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 C项;唐朝朋党之争
只是 官集团内部的争夺,材料强调的是 官集团与宦官势 之间的争夺,排除 A项;当时
社会 盾激化主要体现在地主阶级与农 阶级之间,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 盾,
材料只能体现统治集团内部 盾激化,排除 B项;宦官集团是皇权异变的产物,不是正式的
中枢机构,排除 D项。
9.【答案】C【解析】唐弘道元年政事堂迁 中书省,神 元年 卢钦望因缺"同中书 下三品"
衔不得参政,显示中书、 下、尚书三省 官需通过加衔实现职权整合,中枢决策呈现跨部
协同趋势,故选 C项;侍中改任中书令属职务调整,政事堂迁移未扩 具体 政权,排除
A项;政事堂始终是议事场所 独 权 实体,迁移不改变其协调职能,排除 B项; 卢
钦望任尚书仆射却 权议政,证明三省 官未 然共享决策权,需皇帝特授衔职,排除 D项。
( 官答)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 作镇藩部,贻厥 孙’ ......世袭” 可知,唐初,为巩固统治,统
治者通过分封皇家宗室及勋贤之 的做法来取得世家 族对政权的 持,意在维护王朝的
治久安,故选 B项;唐 宗时期为加强边防使得军镇节度使的兵 扩 ,安史之乱后即唐朝
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 ,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A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发 于
755年,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的说法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 C项;唐初分封皇家宗室及
勋贤之 为唐后期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并 地 制度的完善,排除 D项。
11.【答案】D【官 解析】本题提供了唐朝“ 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表,要求考
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表中所列出的各种信息,并进 有机的综合与概括,从 得出正确答案。
表中列有 4种藩镇类型,分别将各类型藩镇的数量、官员任免( 事)、赋税供纳(财政)、
兵额与功能(军事)的基本情况,展现给考 。从中能够发现,实际上唐朝后期 部分时间内,
真正割据的只有河朔型藩镇,在全国数 个藩镇中,只占很 的 例,因此,唐朝在“ 安史
之乱” 爆发后,还能延续 160多年统治;且直到“ 巢起义” 之前的百余年间,维持了基本
的政治稳定,所以正确答案是 D。 A、B、C选项,都是从表格材料的某 栏提取的 信
息,且均不准确。从官员任免( 事) 来说,除了河朔型藩镇,其他都是听命于中央的,
但这是客观的情况,并不能得出藩镇“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这样的结论, 且将河朔型藩
镇排除在外,也是不全 的。从赋税供纳(财政) 来说,唐后期许多藩镇是不给中央上
交两税收 的,“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 ” 然 从谈起。事实上,唐后期的中央财政收 ,除
了藩镇上交的两税外,还有盐、铁等中央直接掌握的税收。从兵额与功能(军事) 来说,
河朔型藩镇是割据 的, 中原型藩镇设置的主要 的就是防遏河朔型藩镇, 者之间是
种制衡的关系,但要说“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则过于夸 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并且
边疆型藩镇主要是防御外敌, 东南型藩镇兵额较少, 般不参与藩镇间的 争。但 B选项
有 定的迷惑性,因为中学历史教材 般对藩镇持负 评价,容易导致错选。本题选项设置
有 扰性,层次感较强,需全 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对有效信息进 完整、准确、合理
的解读,要求考 具备较强的综合能 。
12.【答案】C【解析】由材料“ 在吐鲁番地区发掘了 座唐代墓葬” 可知,位于 域的吐鲁番地
区的墓葬 格和出 物都带有明显的唐代特征,说明当时中央政权对 域有 定的管理,
故①正确;“ 出 庸调布” 可知,出 的庸调布上带有内地的地 印记,表明这件物品是从内
地运 域的,这 件物品是赋税征收的实物, 法断定内地与边疆地区商业贸易发展情况,
第 8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故②错误;虽然墓志和庸调布表明 域与内地有 化上的交流,但不能仅凭这些就断定交流
“ 频繁”,故③错误;庸调布是唐代的赋税之 ,其存在直接证明了实物是赋税的 种形式,
故④正确;选择 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A【解析】晋朝葛洪《肘后备急 》的书名中,“ 肘后” 表示袖珍便携,“ 备急” 意为
预先备办临急可 之要 ,强调实 性和快速应对急症;唐朝孙思邈在《千 》中提出“
命 重,有贵千 ”,直接体现了对 命的极度珍视,两书取名均突出以 类 命健康为核 ,
反映中医药学将 本关怀置于 位,致 于急救与 命保护的价值追求,故选 A项;两书名
称侧重 剂的应急应 ,如“ 备急” 和“ 命 重”,但未涉及药物性质、配伍等理论体系总
结,排除 B项;材料关键词如“ 备急”“ 命” 聚焦 类健康需求,未体现阴阳五 或天 合
等 然关联思想,排除 C项;书名强调药 的便捷性和普适性,如“ 备急” 要 ,但未包
含根据个体症状差异进 辨证施治的内容,排除 D项。
14.【答案】B【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地 留成的钱税和粮税数额远 于中央提成额,这
使得地 在经济上有较 的 主权和实 ,容易形成地 割据势 ,不利于统 国家的巩固,
故选B项;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 “ 舍地税 ” 到 “ 舍
税地” 向发展,放松了对农 的 身控制,排除 A项;表格中主要呈现的是两税的中央
与地 分配情况,没有直接体现出与商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 C项;两税法实 后, 地
兼并现象并没有得到缓和。因为两税法规定按照资产和 亩征税, 地多的 交税多,但
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 地私有制,只要这 制度存在, 地兼并就难以得到有效抑制,排
除 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 本使 汉字作为表 符号”“ 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
和 法,创造出了‘ 喃字’ ”“ 朝鲜使 汉字的 和义标记朝鲜语” 可知, 本、越南、朝鲜
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 字,这说明汉字外传促进 化多样化发展,故选 A项;公
元 5 7世纪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不是宋元时期,排除 B项;材料体现 本、越
南、朝鲜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 字,但没有 字创制的影响,排除 C项;材料反
映的是汉字外传,但 法说明汉字开始向外传播的时间,排除 D项。
、 选择题
16.【答案】
(1)背景: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崇 抑武的 针;书院的快速发展;科举制的发展;版刻
印刷技术和产业的进步。(每点 2分,任答四点 8分)
(2)特点:重视儒家经典;经史并重;突出读与思的结合;注重学术交流。(每点 2分,任
答三点 6分)
【解析】
(1)据材料 “ 宋太祖‘ 独喜观书,虽在军中, 不释卷’,他还曾说‘ 今之武 欲尽令读
书’ ” 可知,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实 崇 抑武的 针,是读书
蔚然成 的重要政策背景;据材料 “ 宋代书院等乡党之学发展,‘ 学校之设遍天下’ ”
可知,书院的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读书 在社会上
的盛 ;据材料 “ 北宋时,雕版印刷术被 量使 于书籍印制……以 ‘ 家 户到’
‘ 即 传播’ ” 可知,版刻印刷技术和产业的进步。
(2)据材料 “ 宋代书院 阅读 重四书五经” 可知,重视儒家经典;据材料 “《论》
《孟》固当读,《六经》亦当读,史书 不可不读”“ 学经以探圣 之 ,考史以验时事
之变” 可知,经史并重;据材料 “ 书院众儒均认为疑则精进,提倡以问激疑,有疑便
问,多闻阙疑的深层次阅读” 可知,突出读与思的结合;据材料 “ 多闻阙疑…… 学
术上的切磋” 可知,注重学术交流。
17.【答案】
(1)(15分)
虚谥:实 俸禄制;推 均 制、三 制;迁都洛阳;促进 族交融(或易服装、改
汉姓、通婚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统 多 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4
分)
恶谥: 兴 ;穷奢极欲(游幸不息/政繁负重);三征 丽; 产遭到严重破坏;
不聊 /隋灭亡。(2分)
第 9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背景:公侯、功 骄纵,违法乱纪,危害公私利益。(2分)
的:加强皇权;政治上约束公侯,整顿吏治;经济上禁 公侯、功 侵吞公私财产,
防抑 地兼并;稳定社会,缓和 盾。(5分)
作 :铁榜作为 种法律 告, 定程度上震慑了公侯、功 ;但治标不治本,效果有
限,难以 治久安。(2分)
( 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1)第 问 虚谥的原因,由材料 “ 孝 皇帝北魏拓跋宏” 结合孝 帝改 的举措对北
魏的政治、经济、 化等 产 了深远影响得出实 俸禄制,推 均 制、三 制,
迁都洛阳;由材料 “ 经纬天地” 结合孝 帝改 的影响得出促进 族交融,推动社会
经济发展,为统 多 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第 问恶谥的原因,由材料 “ 逞
厌之欲” 得出 兴 ,穷奢极欲;由材料 “ 兴师百万,亲征 丽” 得出三征 丽;
由材料 “ 政繁赋重” 结合隋炀帝暴政的影响得出 产遭到严重破坏, 不聊 。
(2)材料 “ 申明律令,违者究治” 得出政治上约束公侯,整顿吏治;由材料 “ 不得强占
官 场、湖泊、茶园” 得出经济上禁 公侯、功 侵吞公私财产,防抑 地兼并;由
材料 “ 不得倚势在乡欺殴 ”“ 不得倚势凌 ,侵夺财产” 得出稳定社会,缓和
盾。第三 问作 ,由材料 “ 作铁榜,申明律令,违者究治”“ 不得强占”“ 不得私托”
得出铁榜作为 种法律 告, 定程度上震慑了公侯、功 ;由材料 “ 不得私托 下,
隐蔽差徭” 结合所学,实际操作中,如果地 官员和公侯勾结,监督机制失效,这 规
定就难以真正落实得出治标不治本,效果有限,难以 治久安。
18.【答案】
(1)主要特点:三省分 协作,流程成熟;有严格的时效管理;地 书分类、分级处理;
书传递依托驿传,快速通达;规范化、制度化。(每点 2分,答出 3点即
可,共 6分)
(2)变化:直接上呈皇帝(皇帝直接掌握信息,减少官僚层级 预),军机处主导;贴 制
度简化流程( 书处理效率提 ); 书形式与 书机构变 ;传递 式和 书
形式逐渐近代化(利 电报传递)(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可,共 4分)
原因:专制皇权的强化;中枢机构的调整;国家疆域辽阔,政务繁重;近代化的冲击。
(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可,共 4分)
【解析】
(1)据材料 “ 唐代诏令 书由中书省起草, 下省审核,尚书省执 ,形成相对成熟的起
草章程、审核机制和运 流程”,可得三省分 协作,流程成熟;据材料 “ 分别规定
不同的期限,并规定‘ 延缓 笞五 , 徒 年’ ”,可得有严格的时效管理;据材
料 “ 地 上报 书分为重要 书、较为重要政事 书和 常政事 书三类”,可得地
书分类、分级处理;据材料 “ 书传递主要依靠驿传系统,普通诏令 书 120
,皇帝敕书则‘ 五百 ’ ”,可得 书传递依托驿传,快速通达;据材料 信息,
注意从整体上看,可得规范化、制度化。
(2)第 问变化,据材料 “ 清康熙年间的奏密 书称为奏折,直接进呈于皇帝,并由皇
帝亲 批答”、“ 军机处逐渐成为全国 书政令的策源地及决策中 ”,对 材料 ,可
得直接上呈皇帝,军机处主导;据材料 “ 清廷沿 明代贴 制度,要求奏疏附百字摘
要”,对 材料 ,可得贴 制度简化流程;据材料 “ 书 政发 重 变化,设
了机要科、秘书科等新机构”,对 材料 ,可得 书形式与 书机构变 ;据材料
“ 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传知,各省督抚即 遵照办理”、“ 外交 书形式亦因时局
变 调整”,对 材料 ,可得传递 式和 书形式逐渐近代化。第 问原因,据
材料 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 思考,如专制皇权的强化、中枢机构的调
整、国家疆域辽阔,政务繁重以及近代化的冲击等,符合相关史实, 之成理即可。
19.【答案】(12分)
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 新。
阐述:在中国古代, 些朝代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很多盛世景象,如:“ 开皇之治”
“ 康乾盛世” 等。在隋朝的“ 开皇之治” 时,隋 帝建 隋朝后,在中央为削弱相权,实
了三省六部制;地 上确定州县两级制;同时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实 索貌阅; 开通
第 10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漕运,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形成了“ 开皇之治” 的盛世景象。清朝时,“ 康乾盛世” 之下,
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时,实 摊丁 亩,中央设 了军机处,到乾隆时设特科取 ,始修
《四库全书》,从 形成了“ 康乾盛世” 的景象。
总之,在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进 了 系列的制度 新,加强了 身的封建统治,
形成了古代的诸多的盛世景象。
【解析】
“ 开皇之治” 和“ 康乾盛世” 都是历史上的治世时期,国家统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结
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政治上,隋朝“ 三省六部制……定州县 级制”,清
朝“ 设军机处”;经济上,隋朝“ 开 阳渎,以通漕运……遣使均 ”,清朝“ 巡视 河……
摊丁 亩”;选官制度上,隋朝分科考试,清朝“ 设特科取 ”;思想 化上,清朝“ 始修《四
库全书》”,综合上述信息,可拟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 新,从政治、经济、
化等 阐述隋朝和清朝的 新措施及带来的影响即可。
第 11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