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4.珍珠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叙事散文。课文以细腻的笔触、充满温情的语言,生动地记叙了“我”与一对珍珠鸟从相识、相疑到相知、相伴,最终建立起深厚信赖关系的过程。文章不仅描绘了珍珠鸟的可爱形象,更深刻地揭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人生哲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疏通字词、理清珍珠鸟(尤其是雏鸟)的活动范围变化及其与“我”关系的发展脉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他们对小动物有天然的喜爱之情,对人与动物相处的故事感兴趣。但对于文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和“信赖”这一抽象哲理的体会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梳理具体事件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人与鸟之间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蔓、哟、享、趴、睑、眸”等6个生字,会写“巢、蔓、幽、哟、享、趴、睑、眸、陪、待、趴”等11个生字,理解“垂蔓、深幽、雏儿、眼睑、眸子、流泻、信赖”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珍珠鸟外形、动作的句子。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珍珠鸟(雏鸟)活动范围的变化线索(笼子四周→屋里→书桌→茶杯→稿纸→肩上),初步感知“我”与鸟关系的变化(陌生→试探→亲近→信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识字、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和图片等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运用默读、圈画关键词句、填写表格或流程图等方法,梳理珍珠鸟活动范围的变化过程。 学习抓住主要线索(活动范围变化)把握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 初步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呵护与尊重,激发爱护小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新词,特别是“蔓、幽、睑、眸”等易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形象。 3.梳理并理清珍珠鸟(雏鸟)活动范围的变化过程,初步感知“我”与鸟关系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垂蔓、深幽、眼睑、眸子”等词语的准确含义。 2.清晰、有条理地梳理珍珠鸟活动范围的变化线索及其背后隐含的关系变化。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字词、珍珠鸟图片、鸟笼示意图、活动范围变化流程图框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珍珠鸟。
六、教学过程(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约4分钟) 1. 展示珍珠鸟图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展示珍珠鸟清晰图片)。它叫珍珠鸟,看它圆圆的肚子,红红的小嘴,羽毛上还有珍珠似的小白点,多么小巧玲珑,惹人喜爱啊!你们喜欢它吗?” 2. 揭示课题: “这么可爱的小鸟,如果和你生活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散文——(板书课题)《珍珠鸟》。” 3. 简介作者: 简单介绍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关注民俗文化,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4. 设疑引思: “看到这个题目,结合图片,你想知道关于珍珠鸟的什么?”(预设:它长什么样?作者怎么得到它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观察珍珠鸟图片,感受其外形特点,表达喜爱之情。 齐读课题。 倾听作者简介。 4. 围绕珍珠鸟和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直观形象的图片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喜爱之情。简介作者增加背景知识。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二) 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约13分钟) 1. 明确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我’和珍珠鸟之间发生的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巡视指导: 关注学生朗读情况,特别是生字词读音和长句子的停顿,留意学生初步感受。 3. 检查生字词: 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巢、蔓、幽、哟、享、趴、睑、眸、陪、待、趴),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重点正音:“蔓”(wàn, 垂蔓)、“睑”(jiǎn)、“眸”(móu)、“哟”(yō, 轻声)。 识记字形: 重点指导易错字书写和形近字辨析。 “巢”(上部是“巛”,下部是“果”,鸟窝)、“蔓”(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垂下的枝条)、“幽”(笔顺:先中间后两边,注意与“函”区别)、“睑”(月字旁,与身体有关)、“眸”(目字旁,与眼睛有关)。 示范书写“巢、蔓、幽、睑、眸”,强调结构(如“巢”的上下结构、“幽”的半包围结构、“睑”“眸”的左窄右宽)。 理解词语: 结合课文语境、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垂蔓”:出示图片(吊兰等垂挂植物的藤蔓),理解文中指吊兰垂挂下来的绿蔓。 “深幽”:结合上下文(“茂盛的法国吊兰…如同…幽深的丛林”)和图片,理解指(丛林)深远、幽静。体会营造安全环境的作用。 “雏儿”:指幼小的鸟(文中指小珍珠鸟)。 “眼睑”:结合图片指出位置(眼皮)。 “眸子”:结合图片指出位置(瞳仁,泛指眼睛)。 “流泻”:结合月光意象,理解(月光)自然地流淌、照射。 “信赖”:初步理解(信任并依赖),具体内涵第二课时深入。 4. 检查朗读: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重点选择描写珍珠鸟外形、活动场景的段落,如第1、3、4、5、7段),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读音和停顿。 5. 初步交流感受: “读了课文,你觉得珍珠鸟怎么样?它和‘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印象最深?”(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可爱、怕人、后来亲近人等初步印象)。 1. 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初读任务。 2. 积极参与生字认读、组词活动。 3. 观察教师范写,书空练习,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重点生字。 4. 结合课文、图片和教师讲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 按要求朗读课文段落,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6. 简单交流初读感受。 落实识字写字基础,扫清阅读障碍。利用图片等直观手段帮助理解“垂蔓、深幽、眼睑、眸子”等词语。检查朗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珍珠鸟形象。
(三) 再读梳理,理清变化 (约15分钟) 1. 明确核心任务: “课文详细描写了小珍珠鸟出生后,它的活动范围一点点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它和‘我’之间关系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4到第7自然段,找一找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有哪些变化?用‘____’画出来。想一想,它在每个地方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 引导梳理与填写: 活动地点小鸟的表现/动作说明了什么(小鸟对“我”的态度)笼子四周飞来飞去,……很少飞出来。陌生、害怕屋里落柜顶、站书架、撞灯绳、逃到画框上试探、好奇、依然警觉(离我较远)书桌上一点点挨近 → 蹦到杯子上喝茶 → 偏脸瞧我反应胆子变大、试探接近(离我很近)稿纸上绕着笔尖蹦 → 啄笔尖 → 啄“我”颤动的笔尖亲近、玩耍、不再害怕(亲密接触)肩上落肩上 → 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完全放心、信赖
3. 组织交流与归纳: 指名汇报填写内容,共同完善表格。 引导发现变化线索: “从小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笼周→屋里→书桌→稿纸→肩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活动范围由远及近,胆子越来越大,与“我”越来越亲近)。 初步感知关系变化: “小鸟的表现从最初的‘飞来飞去’‘很少飞出来’到最后的‘落肩上’‘睡着了’,这说明了它对‘我’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陌生、害怕 → 好奇、试探 → 亲近、玩耍 → 完全信赖)。板书关键词:害怕 → 试探 → 亲近 → 信赖。 4. 初步点题: “这种奇妙的变化,这种最终在‘我’肩头安睡的信赖,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作者在文章结尾点明了这种美好源于什么?找到那句话。”(引出结尾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该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创造出美好境界?我们下节课再深入探讨。” 1. 快速默读指定段落(4-7段),边读边圈画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及表现。 2. 在教师提供的表格或流程图支架上填写关键信息。 3. 积极参与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4.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小鸟行为变化的动词,体会其情感态度变化。 5. 尝试概括小鸟活动范围变化规律和关系变化线索。 6. 找到文章中心句,初步朗读。 这是本课时的核心环节。通过设计清晰的梳理支架表格,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提取、整合与对比,将散落在文中的信息结构化,清晰呈现小珍珠鸟活动范围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及其行为表现,从而直观、具体地感知小鸟对“我”情感态度的变化(害怕→信赖)。为第二课时深入理解“信赖”的内涵及其如何创造美好境界奠定坚实基础。培养信息提取、概括和分析能力。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约3分钟) 1. 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珍珠鸟》,学习了生字新词,认识了一只可爱又胆小的珍珠鸟。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梳理它活动范围的变化,清晰地看到了它从害怕、试探到亲近、信赖‘我’的过程。这真是一个奇妙而温馨的故事!作者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美好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又是怎样赢得小鸟的信赖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 2. 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认真书写本课生字新词(“巢、蔓、幽、睑、眸”各写3遍并组词)。 朗读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练习读好描写小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句子(如第3、5、7段)。 观察思考: (为下节课铺垫)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我”为珍珠鸟做了些什么?哪些举动可能赢得了小鸟的信赖?用横线画出来。 1. 聆听教师小结,回顾本课所学重点(小鸟活动变化与关系变化)。 2. 明确作业要求并记录。 总结本课核心收获,强化对小鸟行为及关系变化线索的理解。设置悬念(美好境界、“我”的行为),激发下节课学习兴趣。分层布置作业,巩固基础(写字),提升朗读能力,并设置探究性问题为第二课时理解“信赖”的条件做铺垫。
七、 板书设计
4. 珍珠鸟 (冯骥才) 外形:红嘴红脚...珍珠似的白点 (可爱) 活动地点变化 小鸟行为/表现 态度/关系变化 笼子四周 飞来飞去, 很少出来 害怕、陌生 屋里(柜顶、书架...)落、站、撞、逃 试探、好奇、警觉 书桌上(远处→近处)挨近→蹦(杯)→偏脸瞧 胆子变大、试探接近 稿纸上 蹦→啄(笔尖) 亲近、玩耍 肩上 落→睡着了 信赖 (安心) 变化规律:活动范围由(远) → (近) 胆子由(小) → (大) 关系发展:害怕 → 试探 → 亲近 → 信赖 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初步感知)
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图片导入效果良好,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珍珠鸟的喜爱和学习兴趣。 字词教学扎实,特别是结合图片理解“垂蔓、深幽、眼睑、眸子”效果显著。 核心环节“梳理活动范围变化”设计清晰(表格/流程图),学生能有效提取信息,梳理变化线索,对小鸟态度变化感知明显。 板书设计直观、系统地呈现了变化过程和关系发展,重点突出。 不足之处与改进: 在梳理活动变化环节,____部分学生概括小鸟行为表现不够准确/简洁,可提供更多关键词提示或在巡视时加强个别指导。 对于小鸟行为背后心理的揣摩(如“偏脸瞧我”)引导还可更深入些,可设计简单的想象说话环节(“小鸟当时可能在想什么?”)。 时间分配上,____环节(如:____)可以更紧凑些,确保小结和作业布置时间充裕。 朗读指导在重点句上(如小鸟睡着的描写)可更充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