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06:3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4.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本课时聚焦于深入理解“信赖”的建立过程、感悟“美好境界”的内涵以及学习“借事寓理”的表达方法,升华情感,落实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品读描写“我”的举动和小珍珠鸟信赖表现的语句。
深入理解“我”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具体行为及其意义。
准确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体会其表达的情感与哲理。
初步了解课文“通过具体事件揭示深刻道理(借事寓理)”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精读批注、对比分析、情境想象、角色体验等方法,深入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我”的呵护与鸟的信赖。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信赖”的内涵及其创造的“美好境界”。
学习抓住关键事件和细节感悟文章主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信赖带来的美好与温暖。
领悟“尊重生命、给予空间、付出耐心”是建立信赖的基础,培养爱护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激发在生活中创造和守护“美好境界”的愿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我”为赢得珍珠鸟信赖所做的具体举动(不打扰、提供安全环境、尊重其天性、付出耐心)。
2. 品读小珍珠鸟最终在“我”肩头安睡的细节描写,感受“信赖”的具体表现和“美好境界”的温馨画面。
3. 准确、深刻地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教学难点:
1. 理解“美好境界”的丰富内涵(安全、自由、和谐、信任、温馨)。
2. 领悟“信赖”是双向的(“我”的付出与鸟的回应),并体会其建立过程的微妙与不易。
3. 初步认识“借事寓理”(通过叙述养鸟的具体事件来揭示人生哲理)的表达方法。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重点段落、描写“我”举动的句子、小珍珠鸟安睡图、中心句、背景音乐)、上节课的板书(关系变化线索)、关键词卡片(如“不打扰”、“尊重”、“安全”、“耐心”、“信赖”、“美好境界”)。
学生:课本、预习时画的“我”赢得信赖的举动、对结尾句的初步理解。
四、 教学过程 (40分钟)
复习回顾,聚焦“信赖”之问 (约3分钟)
教师活动:
1. 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珍珠鸟。它从最初的(指板书)‘害怕’,到‘试探’,再到‘亲近’,最后在‘我’肩头——(生答)‘信赖’地睡着了。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变化!作者在结尾感叹道——(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 设疑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两个核心问题:(板书核心问题)
问题一: ‘我’ 究竟 做了什么,赢得了小珍珠鸟如此珍贵的信赖?
问题二: 这‘美好的境界’指的 是什么?它究竟 ‘美好’ 在哪里?”
学生活动:
1. 回顾上节课梳理的小鸟态度变化过程(害怕→试探→亲近→信赖)和中心句。
2. 明确本课学习的核心任务(两个核心问题)。
设计意图: 快速衔接第一课时内容,巩固“关系变化”认知,引出中心句。通过提出两个核心问题,明确本课时探究方向,激发深度思考的兴趣。
精读文本,探究“信赖”之因(“我”做了什么) (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1. 任务驱动: “信赖不是凭空产生的。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尤其是第1、2、4、6、7段),找出描写‘我’如何对待珍珠鸟(尤其是小雏鸟)的语句,用‘~~~’画出来。思考:从这些举动中,你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他遵循了哪些与动物相处的原则?”
2. 引导品读与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聚焦关键句子,深入体会“我”的行为内涵。
提供安全环境: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品析“挂”、“蒙盖”、“深幽的丛林”—— 创设安全、隐蔽的栖息地,尊重其怕人天性。 原则:安全、尊重天性)
不惊扰,给予空间: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品析“很少”、“决不”、“也不惊动”—— 克制好奇心,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 原则:不打扰、给予空间)
尊重其探索行为: “它先是离我较远…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品析“微微一笑”、“不动声色”、“默默享受”—— 对小鸟的试探和亲近行为,保持平和、不惊扰,默许其靠近。 原则:尊重、不惊扰、耐心)
宽容与接纳: “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品析“完全放心”、“索性”、“啄笔尖”、“抚一抚”、“啄手指”—— 默许甚至享受小鸟的亲近,动作轻柔,充满善意。 原则:宽容、接纳、善意)
3. 归纳提炼: 引导学生将“我”的行为提炼为关键词:提供安全环境、尊重天性、不打扰、给予空间、付出耐心、保持善意、宽容接纳。板书:“我”:安全、尊重、不扰、空间、耐心、善意。
4. 小结过渡: “‘我’不是强行去抓鸟、逗鸟,而是像一个体贴的朋友,默默地守护、耐心地等待,给予它最需要的安全感和自由空间。正是这份无言的尊重与持久的耐心,像涓涓细流,最终融化了小鸟心中的戒备,赢得了它的信赖。那么,这份信赖最终呈现出的‘美好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学生活动:
1. 默读指定段落,圈画描写“我”举动的句子,进行批注思考。
2. 积极汇报找到的句子,并阐述从中体会到的“我”的用心和遵循的原则。
3. 在教师引导下,品读关键词句(如“决不”、“微微一笑”、“不动声色”、“索性”等),感受“我”的克制、平和与善意。
4. 参与提炼“我”赢得信赖的关键行为原则。
设计意图: 紧扣核心问题一,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品析具体词句,深刻理解“我”赢得信赖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系列尊重生命规律、充满善意与耐心的具体行动。将抽象的信赖建立过程具象化,明确其基础是“尊重与不打扰”。
品读“境界”,感悟“信赖”之美 (约12分钟)
教师活动:
1. 聚焦画面: “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在文中有一个最集中、最动人的体现。是哪一幅画面?” (生答:小珍珠鸟在“我”肩头睡着)
2. 深情朗读与想象: (配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提问: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这份境界的‘美好’?”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小家伙在作者肩头睡着了,周围是怎样的氛围?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3. 引导品析“美好”内涵: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亲密无间、毫无戒备。小鸟将最脆弱的睡眠状态暴露在“我”面前,是信赖的最高体现。
“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 安详、宁静。睡得非常香甜、安稳。
“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舒适、自在。完全放松的状态。
“轻轻嚅动”: 生命细微的美好。观察得如此细致,饱含怜爱。
“像… …小绒球”: 可爱、温馨。画面充满柔情。
整体氛围: 和谐、宁静、温暖、信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人与鸟之间无声的交流与信赖。
作者心境: 满足、幸福、感动、敬畏。享受这来之不易的信任,内心充满温情。
4. 理解“美好境界”: “这‘美好的境界’仅仅是指小鸟睡着的样子吗?它还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其丰富内涵:是生命之间(人与鸟)建立起的深厚信任;是彼此给予安全感与自由带来的和谐共处;是超越物种的温情与宁静;是心灵相通的美好体验。板书:美好境界 = 信任安全自由和谐温情。
5. 回扣中心句: 再次深情朗读结尾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提问:“‘往往’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体会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重要条件,但非唯一条件,体现语言的严谨)。
学生活动:
1. 找到描写“美好境界”的核心段落(第7段)。
2. 在音乐和朗读中沉浸式感受画面的美好与温馨。
3. 品读关键词句,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美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安全、宁静、亲密、和谐、温情等)。
4. 尝试用语言描述这幅“美好境界”的画面和氛围。
5. 理解“美好境界”的深层内涵,体会“信赖”的力量。
6. 思考“往往”一词的作用,理解中心句表达的哲理。
设计意图: 聚焦文本最动人的画面,通过朗读、想象、品析,引导学生多感官、多维度地感受“美好境界”的具体表现和丰富内涵。将抽象的哲理(中心句)与具象的画面、情感紧密联系,使学生深刻领悟“信赖”创造的奇迹般的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细腻的观察与饱含的情感。
升华主题,领悟写法 (约7分钟)
教师活动:
联系生活,拓展理解: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或经历过类似因‘信赖’而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吗?”(如:流浪猫狗亲近帮助它的人;朋友/亲人间的信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瞬间)。引导学生分享交流。
强调:“信赖”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它是创造一切美好关系的基础。
2. 揭示写法: “作者想告诉我们‘信赖能创造美好境界’这个道理,他是怎么写的呢?是直接讲大道理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通过具体、生动地记叙“我”养珍珠鸟,特别是小雏鸟从怕人到信赖地在‘我’肩头安睡的全过程,最后水到渠成地点明这个道理。 板书:写法:借事寓理(通过具体事件揭示深刻道理)。
3. 主题升华: “冯骥才先生用他温暖的笔触告诉我们:生命与生命之间,尊重是前提,不打扰是智慧,耐心是桥梁。当我们怀着一颗真诚、尊重、不打扰的心去对待另一个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并愿意付出时间和耐心去等待,信赖的种子就会悄然发芽,最终绽放出如珍珠鸟安睡肩头那般宁静而美好的境界之花。 让我们都努力去做一个值得信赖、也懂得创造信赖的人吧!”
学生活动:
1. 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分享关于“信赖创造美好”的见闻或感受。
2. 在教师引导下,回顾课文叙述方式,理解“通过具体故事讲道理”(借事寓理)的表达方法。
3. 聆听教师总结,深化对“信赖”价值与如何建立信赖的认识。
设计意图: 将文本感悟迁移到生活,深化对“信赖”普遍意义的理解。点明课文“借事寓理”的表达特点,渗透写作方法的学习。最后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引导学生将“尊重生命、建立信赖”的理念内化于心。
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约3分钟)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我’用尊重、不打扰和耐心赢得珍珠鸟信赖的过程,细细品味了由信赖创造出的‘肩头安睡’这一美好境界的温馨与深刻,也领悟了‘信赖创造美好’的人生哲理。希望这只会信赖人的小珍珠鸟,能永远栖息在我们心中,提醒我们善待生命,珍视信赖。”
2. 分层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7自然段(描写美好境界的段落)。
提升作业(二选一):
小练笔: 以“信赖”为主题,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生活中因信赖而美好的瞬间(可以是人与动物,也可以是人与人)。
角色代入: 假如你是那只小珍珠鸟,写一段心理独白,描述你从害怕到信赖作者的心路历程。
拓展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其他散文(如《挑山工》、《快手刘》),体会其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特点。
学生活动:
1. 聆听总结,回顾本课核心收获。
2.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并记录作业。
设计意图: 总结本课核心内容,强化情感与认知。分层作业设计兼顾基础巩固(朗读背诵)、能力提升(迁移运用写作/角色体验)和视野拓展(延伸阅读),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实践。
五、 板书设计
4. 珍珠鸟 (第二课时)
核心问题: 美好境界:
1. “我”做了什么? → 赢得信赖 信任 (最高体现:肩头安睡 安全 (如丛林般深幽)
2. “美好境界”是什么? 自由 (屋里、桌上自在探索) 和谐 (人鸟无声交融)
温情 (观察细致,内心感动)
“我”的举动 (赢得信赖之因):
提供安全环境 (垂蔓蒙盖)
尊重天性 (不掀开看, 不惊动)
不打扰 (微微一笑, 不动声色)
给予空间 (任其探索)
付出耐心 (默默等待)
善意宽容 (享受亲近, 轻抚)
信赖的建立:双向奔赴 (我的尊重+耐心 鸟的试探→信赖)
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哲理升华)
写法: 借事寓理 (通过养鸟故事揭示人生道理)
六、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紧扣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有效突破了重难点。
2. 精读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析“我”的举动和“美好境界”的描写,理解深刻,情感体验充分。
3. 对“美好境界”内涵的挖掘比较到位,学生能联系文本多角度阐述。
4. “借事寓理”写法的点明适时适度,学生能初步感知。
5. 板书设计系统、直观地呈现了“因-果-理-法”的脉络,逻辑清晰。
不足之处与改进:
1. 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是双向的”以及建立过程的“微妙”时,部分学生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可设计更直观的互动(如简单角色扮演体会小鸟心理)。
2. 联系生活谈“信赖”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分享不够具体,可提前布置小调查或提供图片启发。
3. 时间分配上,____环节(如:____)的讨论可以更聚焦些,确保升华环节更充分。
4. 朗读指导在升华主题时(如最后齐读中心句)可更注重情感投入。
本设计力求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事入情,由情悟理,学习写法,实现语言、思维、审美的协同发展。教学过程紧密衔接第一课时,重点突出“信赖”的建立过程与“美好境界”的感悟,避免重复。祝您教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