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9 14: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5.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都”的本义是王或诸侯的统治中心,“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到了春秋末期,势力较大的卿大夫封邑也被称为“都”,如孔子相鲁时欲“隳(毁坏)三都”,“三都”即鲁国三位卿大夫的私邑。这一变化表明(  )
A.经济发展壮大城市规模 B.贵族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C.王室衰微引发诸侯争雄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考古发现,唐代后期江南地区普遍使用曲辕犁,而西北地区以直辕犁为主。学者指出,这与两地耕地环境和作物种类差异有关。由此可知,唐代(  )
A.政府统一各地农具形制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铁制农具开始全面推广 D.耕作工具适应地域需求
3.南朝齐、梁统治者以自己为正统,贬斥同时期的北魏为“索虏”。而北魏则以占据中土为理由,力主自己是正统,否定对手的合法性。这实质上说明(  )
A.南北朝时期夷夏之别的深化 B.华夏文化得到各民族认同
C.南北政权之间缺乏交流交往 D.血缘聚居的隔阂根深蒂固
4.下图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省西安何家村,是唐代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员折纳的银饼。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选官制度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赋税制度
5.明代以来,随着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的改进,江南地区民间书坊异军突起。民间书坊围绕社会需求刻书,因而书坊的刻书范围很广,大致可分成“科举应试之书”“日常参考书”(类似百科全书)以及“通俗文学作品”三大类。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  )
A.促成雇佣劳动的普及 B.推动活字印刷技术出现
C.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 D.助推江南文化繁荣发展
6.乾隆年间开始在西藏发行乾隆宝藏币,所铸银钱其正面用汉字铸“乾隆宝藏”四字,背面用唐古忒字(藏文)亦铸“乾隆宝藏”四字,以汉藏均熟知的吉祥符号取代了此前更具藏传佛教特色的“八瓣莲花”。这(  )
A.开启了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B.强化了西藏对国家的认同
C.表明白银成为了主要支付手段 D.彰显了中原文化的优越性
7.1895年康有为主张开议院,后又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由此推知,制度局(  )
A.利于推进维新变法进程 B.得到保守势力的支持
C.严重威胁到皇帝的权威 D.成为政府的行政中枢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者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华工们漂洋过海,将中华的语言文字、宗教、戏剧表演等,传播到海外。由此可见,华工出国(  )
A.成为各国建设的主要劳动力 B.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C.为中国带来了巨额外汇收入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保留
9.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合璧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这反映出(  )
A.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B.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C.传统服饰体系的瓦解 D.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10.1922年,欧洲考古学家卡特发现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他认为埃及人的技术手段落后,难以胜任对古埃及文明的发掘任务。1924年,埃及总理扎格鲁尔推动埃及自主考古发掘活动,强调古埃及是现代埃及国家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格鲁尔这一举措反映了埃及(  )
A.与欧洲的文物保护理念冲突 B.从文化遗产中寻找国家认同
C.通过自主考古揭示历史真相 D.完全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11.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悲剧《安提戈涅》讲述女主角以个人良知反抗不义法令,展现对人性尊严的诉求,并在剧中歌颂:“人世间奇迹虽多,却无一比人更卓越。”这折射出古希腊文化(  )
A.规范社会契约行为 B.摆脱宗教神学影响
C.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D.凸显女性政治地位
12.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首陀罗(奴隶)只可从事仆役工作,若聆听吠陀诵读须灌熔蜡入耳。”“首陀罗即使获得财产,其主人也可夺取,因为奴隶不能拥有任何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些规定旨在(  )
A.维护佛教教义 B.强化种姓隔离 C.缓和社会矛盾 D.完善法律体系
13.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16世纪后,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以上现象反映了(  )
A.西方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差异 B.茶叶成为国际贸易主要商品
C.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D.新航路的开辟沟通全球贸易
14.阿尔弗雷德·蒙德爵士在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开馆仪式致辞中说:“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建立并不是为了纪念帝国在军事方面的荣光,而是记录国家和人民在战火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做出的牺牲。这些无法估量的损失和国家的磨难让我们更加渴望一个更好的新世界的诞生。”这反映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  )
A.推动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 B.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C.为普通民众提供专业化服务 D.具有鲜明的社会教化的作用
15.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邀请国际知名儒学家到新加坡考察研究,为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提供各种支持,支持新加坡“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儒学活动。新加坡此举意在(  )
A.阻挡西方文化的蔓延 B.加速东西方文化交汇
C.推动国内现代化建设 D.增强儒学的感召力
16.1834—1841年,英国开始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部门进行入门考试。后来,济贫办、教育部、公共建设工程部的总务办等部门也采用考试入职并取得较好成效。随之,考试开始从中央向地方普及,许多城镇都不再接受赐官制。上述变化(  )
A.确认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B.扩大了行政部门职能
C.体现了官僚体系的理性化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依据上述材料,围绕“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商法是由中世纪的国际商法向国家制定法发展的一个时期。受法国《奥内隆法典》、意大利《威尼斯航海条例》等商法的影响,英国开始了商人法的制定和执行,议会、都铎王室政府(枢密院)商人法院以及商人行会组织等都参与了商法的制定和完善。这一时期制定的商法包括公司法、买卖法及行业内部规范、票据法、保险法、海运管理制度和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通商条约等。商业和商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为英国成为海上强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磊《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商法研究》
材料二
在内外压力下,晚清一些督抚大臣,如张之洞、李鸿章等均上奏要求仿照欧美等国制定商律。19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仿行西法建立自己的法制。1903年,清政府命载振(满族王室的贝子爷)袁世凯(当时是北洋大臣)和伍廷芳起草商律。12月,起草完毕定名为《钦定大清商律》,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组成。其中《商人通例》9条,主要就商人从商的资格、商号及商事账簿管理等进行规定,第三、四条专门规定了女子从商的资格。《公司律》131条,主要规定了公司的种类和运作方式,其中确立了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独立产权制度等。在公司的安全运行制度方面,《商人通例》中没有涉及,《公司律》中也规定甚少。
——摘编自张雪菲《晚清<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商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钦定大清商律》和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商法具有的相似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汝瓷发展史汝瓷,即汝窑瓷器,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历史悠久,至宋代达到鼎盛。其风格古朴典雅,釉面温润如玉,釉色如雨后天青,将传统陶瓷之美推向极致。然而,金灭北宋之后,汝瓷烧制逐渐衰落,传世品极为稀少。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占领汝州期间,对汝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性盗掘,大量古汝瓷产品和瓷片被运走,给遗址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伴随着私人瓷厂转公,汝州先后成立起一批国营汝瓷厂并设立科研机构,主要产品为粗瓷民用碗、盆等,此时烧制的产品还不具有古汝瓷的工艺水平。
20世纪80年代后,汝州国有汝瓷厂在企业改制中实行整体承包、租赁经营。汝州先后出现了众多民营汝瓷厂和民营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超千人。在几代汝瓷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下,成功烧制出汝瓷天蓝釉、“汝官瓷”天青釉,并在仿古造型、制胎、配釉等方面有所创新。至此,中断了数百年的汝瓷生产又全面恢复。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7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宝丰汝瓷博物馆先后开馆;2024年,汝州职业学院成立“汝瓷产业学院”。随着汝瓷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拓展销售渠道。通过举办拍卖会、展览、艺术品交易活动,以及利用线上销售平台等方式,汝瓷的制作工艺和产品得到了广泛宣传,产品远销海外。此外,汝瓷还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成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1)根据材料,概述近代以来汝瓷的发展历程。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汝瓷生产实现“全面恢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汝瓷的现代发展历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何启示?
2025届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D D B A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商业贸易发展
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商业贸易局限于大洲内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殖民掠夺,欧洲商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亚洲贸易中心形成。使流通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数量急剧增多。在欧亚市场上,出现了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可可、玉米、番茄、马铃薯等新品种,来自东方的香料也大量涌入欧洲国家。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如出现了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型经营方式。
世界市场的形成,改变了以往的国际贸易格局。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商业贸易的整体发展。
18.【答案】
(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旧的国际商法无法适应英国发展的需要;其他国家商法的影响;重商主义政策的盛行;国家间贸易竞争激烈。(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促进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本国的权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法制的近代化;对后世相关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借鉴。(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9.【答案】
(1)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的掠夺和盗掘,汝瓷大量流失,汝窑遗址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汝州地区涌现出众多国营汝瓷厂,尽管这些汝瓷厂恢复了生产,但在瓷器制作工艺上,并未恢复传统的汝瓷制作技艺;改革开放以来,制瓷科研实力的增强,天青釉等汝瓷技艺得以复兴,汝瓷生产全面恢复,其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步入新时代,电商等新型销售模式助力汝瓷产业现代化,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汝瓷产品远销国际。
(2)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人才与技术积累;文化保护意识增强。
(3)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传承不能拘泥于传统,要在技艺、造型等方面不断创新;重视人才培养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和交流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宣传传统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