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慈母情深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8.慈母情深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10:0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8.慈母情深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小学时代的事。作者在为一元五角的书去找母亲,最后得到了这本书。字里行间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情感认知能力,但对父母辛劳的体察多停留在表层,尤其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部分学生容易忽视家庭背后的付出。课文《慈母情深》中母亲在压抑的厂房工作、用皲裂的手掏钱支持孩子买书的场景,与学生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学生虽能理解“母爱”的抽象概念,但缺乏对“血汗钱”来之不易的直观感受,难以共情“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的复杂情感。教学中需借助场景想象、细节品读和“小练笔”中的生活回忆,唤醒学生对父母辛劳的觉察,引导其从“理所当然接受爱”转向“主动体谅与感恩”,进而践行勤俭节约、尊重劳动成果的行为准则。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②语言运用:默读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重点句段。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思政元素:通过母亲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支持孩子读书的细节,引导学生感悟无私奉献的母爱精神,树立珍惜教育资源、感恩家庭付出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与段落。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第六单元导语页的图片)引导:同学们,看到这幅图,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2)导入:今天我们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舐犊情深。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深”字用红色粉笔写) 3.描绘画面。 (1)引导:看到“慈母”两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母亲的形象?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 (2)过渡:那么作者笔下慈母情深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慈母情深》这篇课文。 1、学生看图,分享想到的词语。 2、齐读语文要素: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齐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学生汇报对母亲的印象。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课前通过看导语页,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揭示课题环节,先读“慈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或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出来。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3、师小结: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1、生自由读文,思考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认读情况 ①小老师领读词语 ②全班齐读 ③生分段朗读、正音 ④指名填空 ⑤理解词语 3、学生读词语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5、学生根据课件填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学生读文以后提出质疑的问题 从本课学生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和多音字入手,检查预习情况,再以填空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掌握,巧妙渗透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学法指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充分质疑,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学而导,使课堂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更感兴趣。
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回顾小结,引发期待。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知道了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那样的书价和“我”是那样渴望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满怀着对书的渴望,作者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的工作环境和怎样的母亲?他又有着怎样的心情?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请生简单谈谈本课的学习收获。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结,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读写词语,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巩固作业: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提升作业:观察父母的爱,并尝试记录下来。
八、板书设计:
课题 18.慈母情深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默读课文,借助文字,想象场景,从细节中感受“慈母情深”。 ②语言运用: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对比、反复的手法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并练习运用。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并能根据对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④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场景和细节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与段落。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忆旧引新,揭示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回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慈母情深》,了解到“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满怀着对书的渴望,“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找母亲要钱。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位母亲的慈爱之心和舐犊之爱吧。 请生简单回忆并分享上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忆旧引新,再次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二:走进场景,体会艰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走进场景了解母亲工作的地方。 2.仔细读这一段话,你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3.课件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真切感受缝纫机转动时发出的那种震耳欲聋的声响。 4.调动体验,体会反复的写法,指导朗读。 引导: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怎么样? 5.师小结:这就是慈母的心,这就是慈母的情。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场景越压抑,越闷热,越嘈杂,就越能体现——“慈母情深”。 1、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2、生自由读,谈体会。 3、反复读 狭小的空间,不能开窗,七八十只灯泡照射着,七八十个人身体散发的热量,“我”体会到酷热难挡的滋味。 (难受,受不了,想逃离……) 4、指导学生读出(辛苦,难挨……) 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内容包含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又能调动多种情感体验。这个部分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感受厂房的狭小;播放音频、视频来直接冲击感官,感受环境的嘈杂;调动生活体验,感受狭小屋子里酷热难挡的痛苦。这样以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教学环节三:走近母亲,感受深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关注细节,体会心情。 2.品读细节,感受形象。“我”看到的母亲是怎样的? (1)生反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师引导分析: ①背直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弯曲的背,僵硬的背,麻木的背……)想象一下:以前母亲的背在“我”心里是怎样的?(挺拔的,笔直的……)现在为什么这样了? (3)对比阅读。(4)练习朗读 3.感受母爱的无私。 ①小声读片段,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关键词理解:“揉得皱皱的、龟裂、塞”等词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1、生默读思考: (1)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仔细体会一下。 2、品读 (1)生反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再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3)对比阅读感受 (4)再自由读,指名读 (5)分角色读对话 3.自由练读后,比赛朗读。 抓住动词来理解重点语句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母亲哪怕自己吃苦受累也支持“我”买书,快速塞钱给“我”,生怕“我”不接受,从中能感受到她深深的母爱。母亲给了钱后的一连串“立刻”,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母亲动作的快速和争分夺秒,再次加深对母亲工作辛苦的感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那种深切无私的爱。
教学环节四:感恩母爱,感悟成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回顾前文:看到母亲如此艰辛,如此操劳,却把要买书的钱不由分说地塞给了“我”,“我”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1)读中体会: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2)想象体验:“我”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应该怎么做? (3)理解句义:为什么说“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2.那天,梁晓声在文中结尾说——(出示课件) 3.出示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4.推荐阅读梁晓声的《母亲》,将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记录下来。 1、默读文,找出对应文段,体会人物的心情。 2.合作感悟。 3.请生介绍作者。 4.请生汇报分享。 5.学生写下感受,交流分享。 适时适量的资料穿插会对理解课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一板块出示作者简介与《母亲》的选段,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作者最想表达的心声,懂得教材选用此文最大的教育意义。
教学环节五:升华情感,读中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拓展诗文,升华情感。(课件出示:可怜天下父母心) 2.链接生活,读后练写。 学生感悟,手写感受。 读中学写,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经历,既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慈母情深”,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同步练习册对应课时 巩固作业:再读一读让“我”鼻子一酸的句子,体会我的感受。 提升作业:尝试写一些自己的“鼻子一酸”的经历。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时代背景,讲一些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改进措施: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以及细节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