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父爱之舟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9.父爱之舟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10: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9.父爱之舟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紧紧围绕父爱这一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但却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父爱的感知往往弱于母爱,尤其父亲的情感表达多含蓄内敛(如《父爱之舟》中父亲“弯腰缝补的背影”“不肯换客栈”),学生易忽视平凡细节中蕴含的深情。当代学生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对父辈“吃苦”“节俭”行为的理解存在隔阂,难以体会“凑钱上学”“吃凉粽子”背后的艰辛。教学中需聚焦“缝补背影”“破旧篷船”等意象,通过场景还原和任务(如对比“我的第一次心酸的哭”与日常哭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唤醒对父母物质与精神双重付出的感恩意识,并联系“日积月累”中的节俭名言(如“由俭入奢易”),引导其珍惜当下生活,践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②语言运用: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能结合生活实际叙述,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思政元素:通过父亲省吃俭用、默默支持儿子求学的细节,引导学生感悟父爱的深沉与牺牲精神,树立勤俭节约、感恩父母付出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吴冠中的资料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创设情境。课件播放歌曲《父亲》,师激情谈话: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温暖的春风,那么父爱就是火热的太阳。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梁晓声的文字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吴冠中去体会那深沉的父爱。 2.揭示课题:父爱之舟。 3.读题质疑: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想问的? 1.感悟情境。 2.齐读课题。 3、生交流汇报。 用歌曲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读课题,发现题目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读书审题、提取信息和质疑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认识作者。 课件出示:吴冠中相关资料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 3.课件出示词语: 4、指导书写生字,提示“考、屑”两个字的写法。 5.检查初读情况:抽读、轮读,多种形式读,互相纠正,及时评价。 6.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7.引导梳理文章结构:开头写“我”刚从梦中醒来;中间具体写父爱的点点滴滴;结尾再次写梦醒,照应开头。 1.生交流作者 2.生自读生字词、课文 3.开火车认读词语 4.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成果。 通过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发挥学生自主认读生字的能力。
教学环节三: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文中哪个场景最打动你?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2.师小结 1.生默读课文,边读文边批注。 2.汇报交流默读成果。 教师把空间全部留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做批注谈感受。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读写词语,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巩固作业: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提升作业:搜集颂扬父母之爱的名句或诗歌,读一读,背一背,并抄录下来。
八、板书设计:
课题 19.父爱之舟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父母的爱,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②语言运用: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思维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④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能结合生活实际叙述,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吴冠中的资料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场景对比。 (1)回顾场景: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在梦境里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说一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与上节课自己写的场景对比,说一说:谁写的更感人?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打动你的场景。 1、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谈父亲留给自己的印象。 2、学生汇报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相关片段。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忆旧引新,再次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二:聚焦场景,体悟父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①读课文,想一想:父亲为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②教师带读:教师读句子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深刻感受父爱。同桌讨论: ③指导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我”的心情。 3.讨论:这一段写法跟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品读结尾: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 的形式来回忆往事?结尾与哪里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5.课文中的哪一部分最打动你?请再仔细读一读那一部分,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 1、生默读课文第5~9 自然段,按要求做批注。 2、同桌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父亲为 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4、背诵:全班一齐背诵《游 子吟》。 5、想象一下:粗手粗脚 的父亲做这样的事可能会怎么样? 6、对比:穿插朱自清的《背影》片段,对比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7、学生汇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最后自己独立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环节三:总结巩固,对比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回顾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将《父爱之舟》与《慈母情深》对比,找出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3.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吴冠中和朱自清表现父爱的方式。 1、学生自由表达理解。 2、学生在此回顾两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3、阅读背影,比较表达父爱的方式。 写作有法,但无定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个主题。通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文章的学习,再对比写法,对学习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能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的写作主题服务。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摘抄下来。 巩固作业:同步练习册对应课时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环节中,营造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再加上课堂上指导朗读还不够细致,学生读得不够多,读得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升华。 改进措施: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