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课题2 原子结构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课件+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课题2 原子结构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课件+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21:35:4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
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了解典型原子(稀有气体原子、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可转化为离子,形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规律总结,能借助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离子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科学研究历程(如玻尔模型到量子力学模型),体会科学发展的批判性与创新性。
素养目标
情境导入
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内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当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它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将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大家猜一猜,我和我的同伴在原子里是怎样运动的呢?
氢原子
(1个电子)
新知探究
任务一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轨道运动及行星轨道运动模型
新知探究
任务一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区域内出现,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
电子层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理论上的假设。
新知探究
任务一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依次类推为第二、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1 2 3 4 5 6 7
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新知探究
任务一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新知探究
任务一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电子由内向外分层排布。
(2)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3)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只有一
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2 个。
新知探究
任务二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原子核带正电
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电子层
氢原子结构示意图
新知探究
任务二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练习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出氧原子、钠原子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
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新知探究
任务二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氧、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分别表示的意义。
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
核电核数
电子层
该电子层
上电子数
原子核
核电核数
电子层
该电子层
上电子数
新知探究
任务二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
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新知探究
任务二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结构是 否稳定 推测原 子性质 得失电子
稀有气体 原子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归纳总结
8个(He为2个)
稳定
比较稳定
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
一般少于4个
不稳定
不稳定
易失电子
一般多于4个
不稳定
易得电子
不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通常,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新知探究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反应中的得失电子趋势。
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易失去1个电子
易得到1个电子
新知探究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11
+11
+17
+17
失去1个电子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得到1个电子
Na
Cl
Na+
Cl-
氯化钠(NaCl)是由 和 构成的,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Cl-
Na+
新知探究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1.离子的定义: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作离子。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质子数<电子数)
3.离子的形成
新知探究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3.原子团:
由多个原子组成的集合体。如氢氧根离子(OH-),
铵根离子(NH4+ ) 等。
4.离子符号的书写: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数字在前,符号(“+”或“-”)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 1 省略不写。如:钠离子(Na+ ) , 氯离子(Cl- )。
新知探究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1)离子符号的意义:
氯离子
1个氯离子
1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Cl-
表示一种离子及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2)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2Mg2+
表示2个镁离子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5.意义
新知探究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练习
分别画出氧离子、镁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并写出氧离子、镁离子的离子符号。
2
+8
8
O2-
2
+12
8
Mg2+
新知探究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思考交流
(1)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什么有关?
离子所带电荷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为了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而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
(2)怎样区分阳离子、阴离子和原子
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是原子。
(3)组成物质的粒子主要有哪些
分子、原子、离子
新知探究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微粒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 结构
粒子 电性
符号
联系 核电荷数=质
子数=电子数
不显电性
如氧原子表示为O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核电荷数=质
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
子数<电子数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如钠离子表示为Na+
如氯离子表示为Cl-
课堂小结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分类
离子的形成
定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
分层运动
电子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团
意义
书写
当堂反馈
1.右图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
B.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C.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D
+17
当堂反馈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结构示意图为 的粒子一定是氖原子
B.M2+的核电荷数是12,则其核外电子数为14
C.Na和Na+的化学性质相同
D.原子变成离子时,得失电子都有可能
D
当堂反馈
3. 根据下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7
2
+9
7
+17
2
+12
+11
8
2
+18
2 8
+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
(2)核电荷数相同的的是______;
(3)在反应中易失电子的是_____,易得电子的是_____;
(4)属于原子的是____________,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
2 8
2 8
2 8
8
②③⑥
①②

①⑤
①④⑤⑥

②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
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了解典型原子(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可转化为离子,形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规律总结,能借助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离子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科学探究历程(如玻尔模型到量子力学模型),体会科学发展的批判性与创新性。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化学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离子的形成。
[科普短文]漫游原子世界(见PPT)。
[问题驱动]核外电子在原子里是如何排布的 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
任务一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过渡]1913年,玻尔提出电子分层运动模型,却遭到其他科学家的嘲笑:“电子运动像行星绕太阳 太荒谬了!”但玻尔用氢原子光谱实验证明:电子只能在特定轨道跃迁,释放固定波长的光。 [动画演示]电子轨道运动及行星轨道运动模型。 [讲解]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在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高低是不一样的,能量低的电子离原子核较近,能量较高的电子离原子核较远。就好比地球是原子核,我们是电子,“蹦跳”时,用的“力量”越大,蹦得越高,就相当于我们离原子核越远。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依次为二、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作最外层。 [引导]阅读教材P66内容及“资料卡片”,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观看动画]直观感受电子运动形态。 [听讲,记笔记] [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1)电子由内向外分层排布。 (2)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3)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2个
任务二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过渡]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图形来直观、形象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呢 [讲解]以氢原子为例,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 圈内数字“1”表示氢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 数字前面的“+”表示原子核带正电; 圆圈外的“1”表示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 弧线表示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叫电子层。 [练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出氧原子、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分析钠、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分别表示的意义 [听讲,记笔记] [练习展示] [讨论交流]
[提问]根据教材P66“资料卡片”,分析稀有气体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律 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何规律 [总结]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化学性质稳定,这种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提问]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觉得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哪层电子数有关 [讨论交流] 稀有气体的原子每层的电子都排满了; 金属原子最外层少于4个电子; 非金属原子最外层多于4个电子。 [回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任务三 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过渡]请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如何达到稳定结构。 [图示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讲解]原子通过得失电子(改变最外层电子数)向稳定结构转化。原子得失电子转化成的带电的原子叫作离子。 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3.原子团:由多个原子组成的集合体。如氢氧根离子:OH-,铵根离子:N等。 4.离子符号的书写。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 如钠离子:Na+;氯离子:Cl-。 [练习]分别画出氧离子、镁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并写出氧离子、镁离子的离子符号。 [思考] (1)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什么有关 (2)怎样区分阳离子、阴离子和原子 (3)组成物质的粒子主要有哪些 [师生共同总结]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见PPT) [练习展示] [讨论交流]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分别形成稳定结构。 [听讲,记笔记] [练习展示] [讨论交流] (1)离子所带电荷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为了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而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 (2)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 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是原子。 (3)分子、原子、离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任务]请结合已学知识画出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的关系图 [总结]梳理联系,绘制关系图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的形成
成功之处 以趣味科普短文激发兴趣,借助动画演示,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任务层层递进,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电子分层排布运动理解困难,可增加虚拟仿真实验辅助教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