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单元划分
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其中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运动变化的重要模型,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本节复习课研究“函数”中的一个分支——反比例函数。
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反比例函数是第四阶段(7-9年级)“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其教学内容安排在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它主要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几何意义,能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二)内容解析
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基础是反比例关系、函数的概念、函数的3种表示方法和描点法画函数图象,可类比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及实际问题。学生要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基础上,结合图象认识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对图象的形状、位置以及因变量如何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并借助GGB数学软件从几何直观的角度感受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学生从解析式和图象两方面通过数形结合再认识上,掌握矩形或三角形的面积与的关系,以及在同一个象限内,的大小对图象相较于坐标原点的位置远近的影响,培养学生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思维转化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几何意义.
2.能用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体会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学情分析
“反比例函数及应用复习”是中考冲刺复习非常重要的板块,本节课在已经学习了反比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后,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在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后,部分学生对解析式变式及数形结合解决相关问题思路朦胧,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抽象、类比能力不够,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中蕴涵的数学信息缺乏有效表征,尝试通过复习教学纠正解决此类问题存在的错误,了解几何图形构造规律,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分析能力。作为函数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应用,在已知函数图象的基础上对数与形的转化之间进行探讨,突出了数形互通有无的思想。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梳理知识
问题1:初中阶段学习了哪些函数?
问题2:我们学习这些函数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问题3:认真观察所给图象,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限时训练,巩固知识
下列式子是的反比例函数的是_______
① ② ③ ④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已知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的大小关系为( )
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则
5.已知反比例函数y=(k≠0)与一次函数y=2﹣x的图象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3,则k的值为( )
A.﹣3 B.﹣1 C.1 D.3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3个问题刺激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再认识,包括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与性质,解析式、的几何意义等,从而进行知识板块的归纳,引出整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以题固知,题目起点低,精准对应核心知识,复习巩固本章知识点.
三: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环节1:
如图,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分别作轴、轴的垂线所得的矩形的面积为________.
追问:若将 改为 , 矩形的面积为________.
GGB演示,直观感受,并总结:
练一练:
(课本49页)如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两点,分别过点作轴、轴的垂线,构成图中的三个相邻且不重叠的小矩形,已知,求的值.
如图,一次函数y=x+k(k>0)的图象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交于点C,CD⊥x轴,CE⊥y轴.垂足分别为点D,E.当矩形ODCE与△OAB的面积相等时,k的值为 .
GGB演示,直观感受,并总结:
(课本48页练习)如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平行于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作以为边的平行四边形,其顶点在上,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_________.
如图, OABC的顶点O是坐标原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B,C在第一象限,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C,y(k≠0)的图象经过点B.若OC=AC,则k= .
(课本48页习题21.5)如图,直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直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其中常数均大于0,点分别是x轴、轴上任意点,设和的面积分别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_______.
① ② ③ ④ ⑤ ⑥均为定值.
如图,O是坐标原点,Rt△OAB的直角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AB=2,∠AOB=30°,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斜边OB的中点C.
k= ;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题汇知,从特殊的数再到一般的式,再通过GGB数学软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向坐标轴做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与始终相等,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接着通过回归教材,链接中考让学生感受本块知识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我们经历了哪些研究环节?
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你领悟了哪些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结,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性质,的几何意义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梳理本节课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
五.作业布置:必做(第1-4题)
1.已知反比例函数,则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图象位于第一,第三象限 B.图象必经过点(4,)
C.图象不可能与坐标轴相交 D.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已知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3.如图,已知A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一点,过点A作AB⊥y轴,垂足为B,若△OAB的面积为2.5,则k的值为( )
A.2.5 B.-2.5 C.5 D.-5
4.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1,2),则k= .
(选做)
5.如图,点A是y轴正半轴上一点,过点A作y轴的垂线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B,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C,若AB=2AC,则m的值是 .
6.如图,已知等边,顶点在双曲线上,点的坐标为(2,0).过作,交双曲线于点,过作交轴于,得到第二个等边.过作交双曲线于点,过作交轴于点得到第三个等边;以此类推,…,则点的坐标为 ,的坐标为 .
【设计意图】
作业部分置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其中必做题4道,既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又可以为学生减轻负担,避免题海战术,体现“双减”政策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实。其中选做题,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去思考和提升思维.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