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教案
22.1.3 二次函数 y = a(x h)2+k 的图象和性质
第 2 课时 二次函数 y = a(x h)2 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内容 第 2 课时 二次函数 y = a(x h)2 的图象和性质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会画出特殊二次函数y = a(x - h)2的图象,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能理解它们的图象与抛物线y=ax2的图象的关系,理解a,h,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2.经历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作图的能力,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以及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建立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表达式之间联系的必要性,发展几何直观.经历观察、猜想、总结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知识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y=a(x-h)2的图象. 2.掌握形如y=a(x-h)2的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并会应用. 3.理解二次函数y=a(x-h)2与y=ax2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形如y=a(x-h)2的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y=a(x-h)2与y=ax2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想一想:抛物线 y = ax2 还可以怎样平移,平移后会得到新的抛物线吗? 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回答.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问答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 知识点1: 二次函数 y = a(x - h)2 (a ≠ 0) 的图象和性质 操作与思考:画出二次函数 的图象. 探究1:从函数解析式研究图象和性质. 探究2:用“描点法”法作图 例1 画出二次函数 的图象,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 师生活动:师生一起完成画图,教师先出示表格,由学生说出x对应的y值,再描点、连线.教师强调在连线时,注意要用平滑的曲线连线,不能直接用线段把点与点之间连接. 解:列表如下: 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想一想:通过上述例子,得出函数 y = a(x - h)2 (a<0)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是什么? 做一做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顶点都是最____点,函数都 有最____值,都为_______; (2) 函数的增减性: 想一想:函数 y = a(x - h)2 (a<0) 的性质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例2 画出二次函数 y = 2(x + 1)2,y = 2(x - 1)2 的图象,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 解:列表如下: 想一想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图象的形状都是 ; (2) 图形的开口方向 ; (3) 从左到右对称轴分别是都 是 ; (4) 从左到右顶点坐标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 (5) 顶点都是最____点,函数都有最____值,都为_______; (6) 函数y = 2(x + 1)2的增减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函数 y = a(x - h)2 (a>0) 的性质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学时,给几分钟时间先让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在学生出现思维盲区时,教师给予详细分析,边讲边演示,在思维的激烈碰撞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二次函数性质的认识. 归纳总结 例3 已知二次函数 y= (x﹣1)2. 画出图象,并写出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预设:(1) 对称轴为直线 x = 1. 顶点坐标为 (1,0). (2) 当 x 取何值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预设:当 x>1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若 3≤x≤5,求 y 的取值范围; 预设:∵当 x>1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当 x = 3 时,y = 2;当 x = 5 时,y = 8, 想一想:若 1≤x≤5,y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当 1≤x≤5 时,y 的最小值为 0, ∴当 1≤x≤5时,y 的取值范围是 0≤y≤8. 注意:限定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的范围时,应结合图象根据增减性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取最值 (4) 若抛物线上有两点 A(x1,y1),B(x2,y2),且 x1<x2<1,试比较 y1 与 y2 的大小. 预设:∵ 当 x<1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 当 x1<x2<1 时,y1>y2.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对于回答正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回答不完整的小组教师及时补充. 变式:若点 A(m,y1),B(m + 1,y2) 在抛物线的图象上,且 m>1,试比较 y1,y2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解:∵ m>1,∴ 1<m<m + 1. ∵ 当 x>1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 y1<y2. 知识点2 二次函数y=ax2与y=a(x - h)2(a≠0)的图象的关系 想一想 抛物线 y = 2(x + 1)2,y = 2(x - 1)2 与抛物线 y = 2x2 有什么样的关系? 预设: 形状、大小、开口方向都相同,只是位置不同.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对于回答正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回答不完整的小组教师及时补充. 预设:形状、大小、开口方向都相同,只是位置不同. 归纳总结 当 h > 0: 左右平移规律: 自变量左加右减,括号外不变. 链接中考 1. (武汉) 将二次函数 y=-2x2 的图象平移后,可得到二次函数 y=-2(x+1)2 的图象,平移的方法是 ( ) A. 向上平移 1 个单位长度 B. 向下平移 1 个单位长度 C. 向左平移 1 个单位长度 D.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长度 师生活动: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互相交流、总结,归纳解题步骤,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活动,加以指导. 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1. 指出下列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 如果二次函数 y=a(x﹣1)2 (a≠0) 的图象在它的对称轴右侧部分是上升的,那么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3. 把抛物线 y = -x2 沿着 x 轴方向平移 3 个单位长度,那么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是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活动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画图等活动,在帮助学生获取感性材料的同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规律,揭示结论. 先猜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再画图验证,亲身经历探索函数性质的过程. 设计意图: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归纳出二次函数 y = a(x - h)2 (a<0) 的图象特征和性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类比 研究 a< 0 时二次函数的方法,归纳当a>0时二次函数 y = a(x - h)2 的图象特征和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意识.注意将图象与表达式进行联系, 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加强学生对二次函数增减性和对应取值范围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分别讨论三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将三个二次函数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形如y = a(x - h)2与形如y = ax2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类比学习,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验二次函数的系数对图象的影响,加强对二次函数性质的巩固,从图象直观理解函数图象之间的平移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二次函数y=a(x - h)2的平移性质的理解.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初步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性质 1.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性质 2.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 3.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的应用
课后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