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15:59:54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

01
素养目标—明确要求
02
激趣导入—提高兴趣
03
要点精讲—典例精析
04
知识总结—加强记忆
05
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素养目标
01
01
02
03
04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判断物质的类别学习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
探索过程中,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通过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和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
激趣导入
02
海水
水蒸气
水的形态有哪些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冰川
典例精析
要点精讲
要点精讲
03
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
19 个零
1滴水中约有: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
宏观
微观
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通常都很小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
26 个零
要点精讲
03
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证实猜想
银原子图像
某种有机物分子图像
扫描隧道显微镜
要点精讲
03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构成
水和气体(稀气除外)如:水、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水是由 构成的
原子构成
金属、“石”旁、稀有气体如:铁、硅、石墨、金刚石、氦气
铜是由________构成的
水分子
铜原子




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要点精讲
03
二、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出问题:
1.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2.在热水中品红扩散快,为什么?
1.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不断扩散而使溶液变红。
2.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溶液变红快。
【实验3-1】
实验步骤:
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要点精讲
03
分子运动现象
问题
怎样才能认识分子运动呢?
预测
氨(NH3)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实验
要点精讲
03
实验步骤: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 象
结 论1
现 象
结 论2
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溶液为无色
酚酞溶液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溶液变为红色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运动现象
要点精讲
03
烧 杯 A 烧 杯 B
现象
解释 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色。
氨分子运动,进入 A 烧杯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步骤: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要点精讲
03
分子运动现象
①整个反应控制在一个密闭试管中进行,没有氨气外逸,安全环保。
②实验只需要很少量的药品,符合节约药品的原则。
③实验操作简单,时间短,现象明显。
实验优点:
实验现象:
滤纸条从试管口到试管底逐渐变红。
要点精讲
03
认为水结冰后分子静止不动( )
×
液体和气体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固体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
×
尘土飞扬
尘土飞扬
大雪纷飞
大雪纷飞
柳絮飞舞
柳絮飞舞
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
01 以下现象不能用“分子在不断运动”来解释
02 其它一些对分子运动现象的错误认识
易错点点拨
要点精讲
03
三、分子之间有间隔
酒精溶于水
酒精溶于水后混合溶液的体积小于原来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分子之间有间隔
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要点精讲
03
探究: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同吗?利用以下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可用的仪器和试剂
气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态物质。
吸入空气的针管容易被压缩,而吸入水的针管不易被压缩。
三、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要点精讲
03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体积不同,表明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固体 液体 气体
一般情况下:气体 > 液体 > 固体
思考:你能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物质状态变化吗?
要点精讲
03
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该事实说明分子还有什么性质?
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2.热水能使压瘪的乒乓球复原。
热胀冷缩
分子之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加强记忆
知识总结
知识总结
04
分子和原子(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微观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通常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
原子
……
巩固提升
练习与应用
练习应用
05
1.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甲两烧杯内品红的扩散速度相同
B.实验乙可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C.实验乙中浓氨水变红
D.实验甲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无关
B
练习应用
05
2.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 公园里花香四溢 B. 春天里柳絮飞扬
C. 海面上浪花飞溅 D. 天空中乌云翻滚
3. 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
A. 分子的质量变大 B. 分子的体积变小
C. 分子的数目减少 D. 分子的间隙变小
A
D
练习应用
05
4.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 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 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 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 1 L大豆与1 L小米混合后体积小于2 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5.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 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B. 甘蔗甜,苦瓜苦——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 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大
D.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C
B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xxxxxxx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第1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课标分析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素养目标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判断物质的类别学习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 通过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和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 探索过程中,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重点 难点 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水的形态有哪些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交流讨论 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
讲授新课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教师讲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和气体(稀气除外)如:水、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石”旁、稀有气体如:铁、硅、石墨、金刚石、氦气 学生思考、观看图片,认识分子及其性质。 通过客观事实,证明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出问题: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2.在热水中品红扩散快,为什么? 【实验探究】 步骤1:向盛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步骤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步骤3:领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回答问题。 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验,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探究】: 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20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为什么? 气体能够压入轮胎中? 为什么等质量的水沸腾后体积变大? 为什么变瘪乒乓球能复原? 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学生合作参与实验,展示实验,确定气体分子间有间隔。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但是分子本身的大小是不改变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体会生活的细节,增加个人体验,培养学科素养。
课堂小结 分子的性质:分子质量小体积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分子和原子》同步分层练习
【基础篇】
1.相同质量的固态氮和气态氮所占的体积不同,原因是因为它们
A.分子间隔不同 B.分子体积不同
C.分子数量不同 D.分子质量不同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给轮胎打气—分子之间有间隔
D.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3.深秋初冬是大雾的多发期。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微水滴悬浮于空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形成雾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是
A.种类变少 B.体积变大 C.间隔变小 D.质量变大
4.“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积很小
B 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 分子停止了运动
C 水烧开时,壶盖被顶开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 氧气可供给呼吸,臭氧却不能 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A.A B.B C.C D.D
5.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能力篇】
一、单选题:
1.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 端午粽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夏天汽车轮胎炸裂——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A.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是由于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
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D.糖在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在冷水中快,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一定条件下,6000L氧气可压入40L的钢瓶中。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D.氧分子的数目减少
4.如图所示,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这一实验现象主要说明的是
A.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B.微粒很小
C.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D.液体(水)中,微粒之间是没有空隙的
5.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挤瘪后把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如图所示。鼓起的过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 )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种类增多 D.数目增多
二、填空探究题:
1.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物质却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下面是探究微粒性质的实验。
(1)如图1, 在A烧杯中加入浓氨水,在B烧杯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和水。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由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在课堂上,魏老师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如图2), 发现盛空气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其原因是 。
2.为解释下面各项事实,请在后面的空格里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①湿衣服晒一段时间会变干 。 ( )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 ( )
③假如一滴水的分子个数由10亿人同时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 ( )
④墨水滴入一杯清水里,清水很快就变黑了。 ( )
⑤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 ( )
⑥可将大量的氧气压缩到钢瓶中。 ( )
⑦氧气与液氧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 ( )
⑧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
3.利用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资料: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1)实验1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此实验采用的是 方法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2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带有单孔橡皮塞的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刻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几分钟。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 ;得出分子运动结论:温度越 ,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拔高篇】
1.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装置对比图】
【实验操作】
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如图为探究微粒性质的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如下:
(1)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即弹簧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关闭止水夹,观察到气球膨胀且一段时间后气球 ,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用注射器抽取30mL浓氨水。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注入两侧玻璃管内,此时观察到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 ,还说明 (填物质名称)有挥发性。
(3)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 (选填“左侧”或“右侧”)玻璃管中滤纸条变红的速率加快,说明 。
(4)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有 。(填序号)
A.调节压强,防止橡皮塞冲出
B.保持装置密闭,防止氨气逸出
同步分层练习答案
【基础篇】:
1.A 2.B 3.C 4.B 5.C
【能力篇】:
一、选择题:
1.D 2.D 3.A 4.C 5.A
二、填空探究题
1. (1) B烧杯中酚酞试液逐渐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2)气体微粒间空隙大于液体微粒间空隙
2.①C ②C ③A ④C ⑤B ⑥B ⑦D ⑧B
3.(1) 溶液变红色 ; 对比 ; 分子在不断运动
(2) B试管中酚酞先变红,A试管中酚酞后变红; 高
【拔高篇】:
1.(1)水(或溶液中的水等)(2)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2.(1)保持膨胀状态不变
(2) 在不断运动 浓氨水  (3) 左侧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A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