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时练习卷(3课)
3 桂 花 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同学们准备组织一次“桂花寄相思”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课文基础进阶
一、【了解桂花】小语要制作一张“桂花”的名片,查看了资料,请根据资料完成练习。
名 称 桂花 开放时间 中秋前后
外 形 桂花树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桂花的花朵小小的,不像mùlán( )那样又白又大
作 用 jiǎn( )起一箩(luó lǒu)新鲜、完整的桂花,晒几天太阳,可用来 pàochá( ),还可以做成 gāo bǐng( )
价 值 桂花树终年常绿,枝繁叶茂,花开满枝时,芳香四溢,供人观赏。
产 地 杭(háng káng)州、广州等
1.用“ ”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字词。
3.根据右边词典中的解释,与上面表格中“姿态”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香山公园的花,姿态各异,万紫千红。
B.姿态万千的牡丹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C.园里的假山和水池,道旁的绿柳和鲜花,各有姿态,又相映成趣。
D.他姿态很高,主动承认错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研读桂花】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和“资料链接”,体会感情,回答问题。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资料链接]琦君与母亲原住在浙江省温州市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陇”的地方,也种满了桂花,一到秋日,香气浓郁。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位老人了,她一直没能再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1.结合课文和“资料链接”,我知道母亲比的不是桂花香味的 ,而是情感的 。在母亲看来,桂花是 的代名词,她闻着桂花的香气,思念着的却是 。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下列诗句与该句中母亲对桂花的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
A.近乡情更怯。 B.每逢佳节倍思亲。
C.月是故乡明。 D.乡音无改鬓毛衰。
阅读素养攀升
三、【读懂桂花】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9分)
(一)桂花 雨(节选)
琦 君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二)炒米(节选)
汪曾祺
小时候读《板桥家书》,读到“天寒岁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时,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蒒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的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瓢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选自《草木春秋》,有删改)
1.桂花茶和柚子壳的制作很有讲究,阅读两篇选文,完成流程图。(3分)
2.有人说,选文(一)画“ ”的句子中的“浸”字用得特别好,你同意吗 请说说理由。(4分)
3.下列有关家乡炒米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介绍炒米糖的作坊。B.用柚子壳当舀炒米的勺子。
C.炒米是请了人来炒的。D.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用了一辈子。
4.阅读妥善仔细品读后,同学们发现两篇选文有很多异同点,填一填。(6分)
5.琦君散文的结尾大多与回忆有关,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含蓄细腻的情感,仿照选文(一)中画“ ”的句子设计选文(二)的结尾,下列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的炒米,还有祖母制作的柚子壳。
B.炒米嚼在嘴巴里唇齿留香。
C.真好,我很想念祖母制作的柚子壳。
D.柚子壳已经破旧,但依然陪伴着我。
综合探究拓展
四、【探究桂花】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是在秋季,恰逢桂花盛开的时候,由此可猜测“蟾宫折桂”代表( )
A.出师不利 B.得意门生
C.应考得中 D.弄巧成拙
3 桂 花 雨
一、1. luó háng 2. 木兰 捡 泡茶 糕饼
D解析:资料中的“姿态”是“姿势,样儿”的意思,A、B、(`三项中的“姿态”都是“姿势,样儿”的意思,1)项中的“姿态”是“态度,气度”的意思.
二、1.浓与淡 深与浅 家乡 故乡和亲人
2. C解析:这句话表达的是母亲对家乡的桂花有着特殊的情感,认为家乡的桂花是最好的。这与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和认为 乡的事物是最好的情感是相似的。都是通过对不同地点的相同特定事物(桂花、月亮)之间的比较,突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三、(1)晒上几天太阳 (2)把里面的赢掏出来 (3)再塞上米糠,风干(每空1分)2.示例:同意。(1分)“浸”字用得好,写出桂花香气的浓郁,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3分)
3. A(3分)解析:文中介绍了炒米糖,但没有介绍炒米糖的作坊。
4. (1) 清新质朴(1分) (2) 口语化(1分)
(3)对比 家乡(高邮)的炒米 四川的炒米(每空1分) (4) 思念家乡(1分)
5. A(3分)解析:选文(一)的结尾用平实的语言回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借桂花雨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仿照它给选文(二)设计结尾,A 项既在句子结构上与选文(一)结尾相似,又在语言风格与表达的情感上与其相似。
四、C解析:“蟾宫折桂”的字面意思是攀折月宫中的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