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3 09:1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教案
23.2 中心对称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教学内容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类比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通过具体图形旋转研究活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掌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培养应用意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两点关于原点对称时,横纵坐标的关系. 2.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3.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教学难点 掌握两点关于原点对称时,横纵坐标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把中心对称的图形移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背景中,以原点为对称中心,你会画出一个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图形吗 此时,你会求对应点的坐标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预测学生可能无法完全正确完成,教师由此引出后面的活动探究.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1: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探究1 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已知点关于原点 O 的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这些坐标与已知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A(4,0),B(0,-3), C(2,1),D(-1,2), E(-3,-4). 问题1 你知道 A′的位置吗? 问题2 点 A′的坐标是多少? 问题3 那么关于B点的原点对称点在哪 坐标是多少 师生活动:分别请3名学生回答这3个问题,教师适时评价并结合PPT讲解. 问题4 如果点不在坐标轴上,比如点C(2,1),又该如何求它关于原点的对称的点 C′坐标 如何确定点 C′坐标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分析思路并整理板书: 解:连 CO,并延长 CO 至点 C',使 CO = C'O; 易证△CMO≌△C'M'O (AAS) 由 C (2,1),得 C' (-2,-1). 教师追问:那么点 D、E 关于原点的对称的点坐标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展示. 填一填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如下: 教师追问:观察上表各对对称点坐标,对坐标值数据有何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评价并引导学生总结,然后拓展. 归纳总结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关系 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即点 P (a,b)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a,-b). 拓展 点P(A,B)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a,-b), 点P(A,B)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a, b). 简记为:“关于谁,谁不变,关于原点都改变”. 例题精析 例1 已知点 P (2a + b,-3a) 与点 P' (8,b + 2) 关于原点对称,求 A,B 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代表回答讲解思路,教师给予恰当评析,并整理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解题时可以直接根据此性质列方程(组)求解. 链接中考 1. (贵州)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抛物线 y = x2 + 2x - 1 先绕原点旋转 180°,再向下平移 5 个单位,所得到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__.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代表回答讲解思路,教师给予恰当评析,并整理板书. 知识点2: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关系作图 引例 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作线段 AB 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代表回答讲解思路,教师给予恰当评析,并整理板书: 解:线段AB的端点坐标为,点A(0,-1),B(3,0).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点 A′(0,1),B′(-3,0). 连接A′B′ 就可得到线段 AB关于原点对称的线段A′B′. 例2 如图所示,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作出与△ABC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讲解思路,教师适时评析并整理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 作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的常用步骤: (1) 写出图形顶点坐标; (2) 写出图形顶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3) 描点; (4) 顺次连接; (5) 下结论. 回顾导入 已知四边形 ABCD 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2,3),B(-3,1),C(1,1),D(2,3),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作出与四边形 ABCD 关于原点 O 对称的图形.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代表上台演板,教师给予恰当评析,并整理板书. 解析: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点 A′ (2,-3),B′ (3,-1),C′ (-1,-1),D′ (-2,-3). 三、当堂练习 1. 点 P (4,-7)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 _,关于 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 2. 已知点 A (1+a,1) 和点 B (5,b-1) 是关于原点 O 的对称点,则 a + b =_______. (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描出点 A,B,C 关于原点 O 的对称点 A1,B1,C1,写出点 A1,B1,C1 的坐标,并分别依次连接点 A,B,C 和点 A1,B1,C1. 描述△ABC 和△A1B1C1 各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A1B1C1 是由△ABC 经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4. 如图,阴影部分组成的图案,既是关于 x 轴成轴对称的图形又是关于坐标原点 O 成中心对称的图形.若点 A 的坐标是 (1,3),则点 M 和点 N 的坐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开门见山,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题目涉及的点有在坐标轴上的,也有在象限内的,便于学生观察,避免规律不全面. 将问题提出,再通过后面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简单的问题增强学生自信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分析说理的过程中强化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表观展示数据便于学生直接观察,从而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巩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关系,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真题让学生了解考察方式,综合提高解题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先找到点再来作图,强化对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的掌握.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完成,学会举一反三,强化对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的掌握. 设计意图:回扣导入,首尾呼应,使课堂更完整,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学习能解决开始可能不能解答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的掌握.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巩固对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的掌握.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的掌握情况,提高解题技巧.
板书设计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P(a,b)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a,-b). 关于谁,谁不变,关于原点都改变.
课后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研究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图形在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会引起坐标如何变化?对此,老师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的研究方法,进行尝试、观察、想象、思考,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十分关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观察、类比、归纳、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熟练相关技能,积累活动经验,增强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