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练习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燃烧、灭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
B.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蜡烛火焰可用嘴吹灭,是因为吹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D.白磷保存在水中,其目的是隔绝氧气,防止缓慢氧化引起自燃
2、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的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的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3、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是( )
①火药爆炸 ②气球受热爆炸 ③车胎充气太多爆炸 ④油库遇火爆炸
⑤蒸气锅炉爆炸 ⑥液化石油气遇火爆炸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
4、下列对“火”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可以用嘴吹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会发生燃烧
D.扑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
5、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经济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H2↑+O2↑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6、“北京蓝”融入“冬奥绿”,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为办成绿色冬奥会,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用清洁的太阳能来为奥运会场馆供热
B.氢燃料车、纯电动车用于赛时
C.多维度实时监测,引导建筑节能减排
D.加大燃煤发电,亮化冬奥会夜景
7、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
8、有关下图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接触O2(白磷着火点为40℃)
C.二氧化锰可以增大氧气的质量
D.注射器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9、依据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中的a处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中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0、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使用天然气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
11、防冶大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 )
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B.田间焚烧作物秸秆
C.积极鼓励植树造林 D.精准管控扬尘污染
12、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13、“水火无情”,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通风
B.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跑逃离火灾区
C.液化气、煤气泄露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14、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合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⑤
15、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成电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
A.都是无毒无害的气体 B.都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D.均在自然界大量存在
16、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填空题。
17、根据如图图示,请回答:
(1)图中,燃烧需要氧气的对比实验是 ,对比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 不同;实验中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 。
(2)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 ,所依据的原理是 。
18、(1)甲烷(CH4)属于 。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
(2)用甲烷作燃料,具有清洁无毒的特点,其原因是 。
19、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如图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围绕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的优点是什么?(答一点)
_ __ 。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__ __ 。
(3)请列举出通过破坏该条件达到灭火目的的实例。 (答一点)。
__ __ 。
20、“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向社会传播“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
(1)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行为不会形成PM2. 5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焚烧秸秆 B. 汽车尾气排放 C. 太阳能发电
(2)为减少空气污染,汽车改用乙醇汽油为燃料。其中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下列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
A. 天然气 B. 石油 C. 氢气 D. 煤
(4)为从源头消除污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燃料。随着科技发展,氢气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比较分析选用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物质。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可能是________。
A. 甲醇 CH4O B. 甲酸 CH2O2
C. 乙醇 C2H6O D. 乙酸 C2H4O2
21、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并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利用丙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①滴入H2O2溶液后,对比甲和乙,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对比乙和丁,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则丁中X、Y可以是 (填标号)。
A.X是20℃水,Y是白磷
B.X是40℃水,Y是白磷
C.X是80℃水,Y是红磷
(4)丙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题。
22、同学们在科学实践活动“多变的蜡烛”中完成了以下实验。
(1)实验一: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的是 (填烧杯序号),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
(2)实验二: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四、计算题。
2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常作燃料,甲烷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8g甲烷完全燃烧需消耗多少g氧气?
(2)某实验测得甲烷不完全燃烧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 甲烷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6.4 22.4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8.8 14.4 a
(1)表中a的值为 ;
(2)X的化学式为 。
第7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练习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燃烧、灭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
B.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蜡烛火焰可用嘴吹灭,是因为吹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D.白磷保存在水中,其目的是隔绝氧气,防止缓慢氧化引起自燃
【答案】D
2、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的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的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3、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是( )
①火药爆炸 ②气球受热爆炸 ③车胎充气太多爆炸 ④油库遇火爆炸
⑤蒸气锅炉爆炸 ⑥液化石油气遇火爆炸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
【答案】B
4、下列对“火”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可以用嘴吹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会发生燃烧
D.扑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
【答案】D
5、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经济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H2↑+O2↑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答案】B
6、“北京蓝”融入“冬奥绿”,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为办成绿色冬奥会,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用清洁的太阳能来为奥运会场馆供热
B.氢燃料车、纯电动车用于赛时
C.多维度实时监测,引导建筑节能减排
D.加大燃煤发电,亮化冬奥会夜景
【答案】D
7、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
【答案】A
8、有关下图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接触O2(白磷着火点为40℃)
C.二氧化锰可以增大氧气的质量
D.注射器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答案】C
9、依据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中的a处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中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答案】A
10、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使用天然气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A
11、防冶大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 )
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B.田间焚烧作物秸秆
C.积极鼓励植树造林 D.精准管控扬尘污染
【答案】B
12、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答案】A
13、“水火无情”,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通风
B.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跑逃离火灾区
C.液化气、煤气泄露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答案】B
14、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合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⑤
【答案】A
15、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成电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
A.都是无毒无害的气体 B.都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D.均在自然界大量存在
【答案】B
16、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二、填空题。
17、根据如图图示,请回答:
(1)图中,燃烧需要氧气的对比实验是 ,对比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 不同;实验中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 。
(2)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 ,所依据的原理是 。
【答案】(1)①②;着火点;提供热量、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2)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8、(1)甲烷(CH4)属于 。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
(2)用甲烷作燃料,具有清洁无毒的特点,其原因是 。
【答案】(1)C (2)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19、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如图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围绕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的优点是什么?(答一点)
_ __ 。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__ __ 。
(3)请列举出通过破坏该条件达到灭火目的的实例。 (答一点)。
__ __ 。
【答案】(1)减少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合理即可)
(2)燃烧需要氧气,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木材着火用水浇灭(合理即可)
20、“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向社会传播“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
(1)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行为不会形成PM2. 5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焚烧秸秆 B. 汽车尾气排放 C. 太阳能发电
(2)为减少空气污染,汽车改用乙醇汽油为燃料。其中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下列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
A. 天然气 B. 石油 C. 氢气 D. 煤
(4)为从源头消除污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燃料。随着科技发展,氢气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比较分析选用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物质。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可能是________。
A. 甲醇 CH4O B. 甲酸 CH2O2
C. 乙醇 C2H6O D. 乙酸 C2H4O2
【答案】 (1)C (2)C2H5OH+3O22CO2+3H2O (3)C
(4)2H2+O22H2O;热值高,燃烧产物不污染环境,原料来源丰富
(5)B
21、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并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利用丙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①滴入H2O2溶液后,对比甲和乙,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对比乙和丁,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则丁中X、Y可以是 (填标号)。
A.X是20℃水,Y是白磷
B.X是40℃水,Y是白磷
C.X是80℃水,Y是红磷
(4)丙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锥形瓶 (2)2H2O22H2O+O2↑
(3)①需要氧气 ②A (4)CaCO3+2HCl═CaCl2+H2O+CO2↑
三、实验题。
22、同学们在科学实践活动“多变的蜡烛”中完成了以下实验。
(1)实验一: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的是 (填烧杯序号),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
(2)实验二: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1)①;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将空气挤走,导致蜡烛周围没有氧气,蜡烛逐渐熄灭。
(2)AB
四、计算题。
2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常作燃料,甲烷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8g甲烷完全燃烧需消耗多少g氧气?
(2)某实验测得甲烷不完全燃烧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 甲烷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6.4 22.4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8.8 14.4 a
(1)表中a的值为 ;
(2)X的化学式为 。
【解答】(1)设8g甲烷完全燃烧需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x=32g
(2)①5.6; ②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