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分式的意义》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分式的意义》选自浙教新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分式是整数、分数到代数式学习的自然延伸,既承接了小学分数运算的认知基础,又为后续学习分式的方程、函数、不等式等知识提供核心概念支撑,分式首次系统引入“分母含字母”的代数结构,标志着学生从“数的运算”向“式的运算”过渡,是培养抽象思维与符号化能力的关键节点,本节课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统领整章的作用,同时也构建了逻辑连贯、前后一致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已初步接触过分数的有关内容,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运算能力、数感等素养已略有体现,但他们再次面对含有字母参与的“分数”时,打破了原有认知结构,增大了抽象思维含量。与小学分数相比,分式的定义与分数形式相似,均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分式的分母从具体数扩展为含字母的整式,需额外讨论存在条件(如分母≠0),突破学生从“确定性”到“可变性”的思维跃迁。因而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还需要明白在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类比的思想研究问题,从而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获得研究一类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判断一个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及值为零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式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确定分式有无意义,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以及用分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例2).
五、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诱导、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
六、教学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活动1: 近日,某校历史爱好社团成员约定从学校前往6千米外的市博物馆调研。 (1)若乘坐速度为50千米/小时的公交,需要多少小时? (2)为了减少等车时间,部分同学决定骑自行车前往,其余同学打车。已知自行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汽车比快40千米/小时。你能表示出哪些量? (3)汽车的速度是公交车的几倍?是自行车的几倍? 学生活动1: x+40, , , 设计意图: 实例引入,增强兴趣.
环节二 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活动2: ,x+40, ,,, (1)上述代数中,是否有你认识的?哪些是尚未学习的? (2)未学习的式子在形式上与分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3)它们的分子,分母是什么?它们与整式有区别吗? (4)仿照“分数”,你能给这些代数式取个名字吗 学生活动2: 分类: 分数: 整式:x+40, (?):,, 观察:①都有分子、分母, ②分子分母都是整式, 且分母中有未知数. 归纳:我们把表示两个整式相除, 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 形如(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悟分式与整式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和表达能力.
环节三 巩固概念,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3: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分式? ,,,, 你能用2,x,x+1构造不同的分式吗? 分式的值是什么样的数呢?你们小组能通过(2)中构造的分式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说明吗? 仔细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例1:对于分式 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无意义? 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的值为零? 当x=1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学生活动3: 辨析、构造、求值分析、归纳概括 ...-2-1012...
有意义:B≠0 无意义:B=0 值为零:A=0且B≠0 练一练:(课内练习1)填空: (1)当______时,分式无意义。 (2)当_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______时,分式值是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环节四 应用新知,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4: 例2:甲、乙两人从一条公路的某处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每时行a千米,乙每时行b千米,a>b。 如果乙提前1时出发,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当a=6,b=5时,求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 想一想:若取a=5,b=5,分式有意义吗?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4: 当a=5,b=5时,分式无意义,它表示甲永远也追不上乙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在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时,字母的取值一定要符合实际
环节五 课堂小结,类比学习
思考:你觉得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分式的哪些内容呢?请说一说.
作业
1.下列代数式中属于分式的是( )
A . B. C. D. )
2.
A.x=1 B.x=-1 C.x=0 D.不存在
3. 当x满足_ 时,分式有意义;当 时,分式的值为零。
4.若分式的值为零,则。
5.当和时,分别求分式的值,并说明分式是否有意义。
6.工程问题:某工程原计划m天完成,实际每天多修10米,提前3天完工。
(1)用分式表示原计划每天修路的长度;
(2)若分式为,求m的取值范围并解释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