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4.养成阅读消息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药的发明者,出生于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人物介绍
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
人物介绍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的遗产的一部分,共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奖励给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968年,诺贝尔奖增设了经济学奖。
每年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候选对象由世界各国的科学院、大学和前获奖者推荐。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本获奖证书和一笔奖金。
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什么样的呢?
人物介绍
(1)颁发( )
(2)仲裁( )
(3)遗嘱( )
(4)渗透( )
(5)钞票( )
(6)拨款( )
(7)巨é( )
(8)shì( )世
bān
zhòng
yí
shèn
chāo
kuǎn
额
逝
基础梳理
根据意思回答词语
(1)遗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颁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树:________________
(4)卓有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
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建立的功绩。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基础梳理
文体知识
体裁:消息
消息事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我们这里所说的消息,就是指狭义的新闻。
速读课文,认知消息的结构特点
速读课文,把握消息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整体感知
试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倒金字塔结构”。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介绍新闻背景,删去也不影响新闻的完整性,你怎么看?
关键词:诺贝尔奖、科学探索
属于新闻电头。
作用:交代通讯社的名称、时间、发电地点、人物、机构、事件,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概述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事实,交代了诺贝尔奖的颁奖人、颁奖单位,点明了获奖者应具备的条件。
这则消息的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为什么要引用诺贝尔的话)
引用诺贝尔的遗嘱,简要介绍诺贝尔奖项与获奖者的条件,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促进人类科研、文学创作与和平事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细读课文,揣摩下列句子作用及语言特色。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
(为什么一个用“发现”,一个用“发明”?)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或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发明”是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用“发现”;炸药在被创造出来之前是不存在的,所以用“发明”。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简要说说文中短语“卓有成就” “颇有建树”的作用。
“卓有成就”,意思是成绩、效果显著,高度评价了贝林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颇有建树”,意思是很有功绩,很有分寸地评价了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获得的成就。这两个词准确地报道了获奖者的情况,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客观性与严谨性。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主体
背景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
奖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
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
思维导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回顾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全面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评议、获奖与颁奖情况,激发人类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的代表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和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及一名日本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 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 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 瑞典方面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 沈从文均入选, 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 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