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你认识下面图片中的人物吗?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2012年10月11日,我国有一位作家因“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幅图片
2015年10月5日,我国一位女性药学家因成功从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二幅图片
莫言
屠呦呦
除了文学奖合医学奖,诺贝尔奖设有哪些奖项呢?评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解开心中的疑惑。
新课导入
诺贝尔(1833—1896),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他一生共获得355项技术发明专利,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积累了巨额财富。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大部分遗产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或投资收益奖励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或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诺贝尔
第一部分(第1段):消息的导语部分。概述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交代了颁奖人和颁奖单位,并点明诺贝尔奖获得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二部分(第2、3段),消息的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和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地点。
第三部分(第4段),消息的背景部分。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诺贝尔奖评议权的分离。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圈画出电头和导语。思考:电头有何作用?导语交代了什么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事件,表明消息材料的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导语为课文第1段,交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何诺贝尔的遗嘱。
整体感知
阅读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你能从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主体部分交代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还交代了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整体感知
先
再
主要
次要
倒金字塔结构
这则消息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探索发现
倒金字塔结构: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第二段:;列举获奖人的各项信息
第三段:明确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
第四段:交代新闻的背景
主体
导语 第一段:集中交代六要素
整体感知
①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
②表明新闻事实的详实;
③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
贡献是新闻的重点,须详写。
新闻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品味语言
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特征是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和通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事物、现象或规律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
·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说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
·
·
·
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
·
·
·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
·
·
·
·
·
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
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以及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巧妙地运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这些都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简练的特点。
首届诺贝尔奖
颁发
导语
主体
颁奖人和颁奖单位
获奖者应具备的条件
获奖者情况
颁奖机构、时间、地点
背景
奖金来源
资金管理权和诺贝尔奖评议权的分离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颁发机构、资金来源等基本情况,褒奖了世界上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激发人们尊重科学、探索科学的崇高精神。
诺贝尔最初研制炸药时,他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的实验工厂曾被炸为灰烬。当时,有5个人被炸死,一个是他正在上大学的弟弟,另外4个也是他的亲密助手。当诺贝尔的母亲得知次子惨死的噩耗以后,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此大受刺激引发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人们纷纷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诺贝尔,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给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
01
拓展延伸
可是,在巨大的失败和痛苦面前,诺贝尔没有退缩。就在爆炸惨案发生几天后,人们就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船,船上并没有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实验设备。原来,大难不死的诺贝尔在被当地居民赶出来后,跑到这里来继续他的实验工作了。终于,诺贝尔经过反复实验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发明了雷管,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久,他又在德国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
拓展延伸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02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