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11:4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
2.理解文章观点,感受文章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重点)
3.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难点)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公祭日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知识链接
(2)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特点是:①具有新闻性、政治性、说理性、时效性;②主要面向广大群众;③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宝鼎( ) 国殇(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缅怀( ) 彰显( ) 磅礴( ) 振聋发聩( )
惨绝人寰( )
dǐnɡ
shānɡ

cuàn

dùn
shǐ
zhānɡ
pánɡ bó
huán
kuì
miǎn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之意)。
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本则新闻评论是针对什么事进行评论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事件:在南京举行的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活动。
核心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即“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整体感知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是本文的核心观点,那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牢记历史、维护和平两个方面来论证观点。
主要内容:最后一段发出呼吁,表达决心。
根据上面的思考结果,指出文章的结构并划分文章的层次。
论点—→论证—→呼吁
第一部分:(1)引述新闻事件,点明设立公祭日的初衷,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5)论证牢记历史的观点,论证维护和平的观点。
第三部分:(6)呼吁人们铭记历史,表达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用公祭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2)第1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难者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渲染悲伤的气氛,引出中心观点。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3)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和挑战人类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第4段交代日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具体事实印证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进行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一方面有时间,有报道单位,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也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课堂小结
交代背景,提出观点
论证
正义之士——纪念死者
正义力量——反击右翼分子
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南京现状——和平之城
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结语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在中国,“国祀”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如今人们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为“国家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国 祀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