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榜样力量与劝诫 基础巩固A卷(含答案+答题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榜样力量与劝诫 基础巩固A卷(含答案+答题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12:26: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榜样力量与劝诫 基础巩固A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题;共14分)
【任务驱动型试题】班级准备开展“学习英雄精神”主题活动,文稿撰写组的同学为本次活动写了宣讲文稿,请你审阅并完成任务。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仰望历史的星空,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茫茫戈壁险滩,亦或是在洪水肆虐的堤坝,又或是在危机四伏的地震灾区……哪里都有英雄的身影。俞鸿儒就是新时代的英雄,他是气体动力学家,是国内激波管研究的 diàn▲基人。他的一生如一幅斑 lán▲的画卷,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科研的道路上,无论是面对离奇怪诞▲的难题,还是难以逾越的屏障,他始终锲▲而不舍地探索,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为我国科研事业鞠躬尽cuì▲,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研关键期,他也会因各种问题而忧心忡▲忡,但他始终扛着千钧重负坚定前行,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辉煌,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奋勇向前。
细数过往,我们发现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他们用涓滴之力最终汇聚成了磅礴伟力。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积极开展致敬时代英雄,学习英雄精神!
1.(6分)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diàn   基 ②斑 lán    ③鞠躬尽 cuì   
2.(6分)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怪诞    ②锲   而不舍 ③忧心忡   忡
3.(2分)审稿组发现语段中的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把修改意见写在横线上。
修改意见: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3分)
4.(3分)【情境化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请你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材料链接: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他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三、综合性学习(共2题;共6分)
【任务驱动型试题】小语对本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请你综合两张统计图写出调查结论,并就此向本校学生提出阅读建议。
5.(3分)调查结论:   
6.(3分)阅读建议:   
四、语段阅读(共3题;共9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②在“天宫”“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有青年在担重任、挑大梁。③无数个平凡的岗位上,青春的气息都在绽放。④青春之所以美丽,____是因为它本身就有着亮丽的底色,____是因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给它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7.(3分)请提取第①句中画线部分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8.(3分)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9.(3分)请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五、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3分)
【爱国散文·我来赏】文学社的同学们搜集了一篇充满家国情怀的文章,请你与他们一起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让我好好看 你 林湄
傍晚,车子经过兰州临河的带状公园时,友人说那条河就是黄河。“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
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
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历史上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相传最早与洪水做斗争的是共工氏族,他们靠木、石、蚌器从山丘取土填充低洼,抵挡水浸。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鲧借鉴共工氏族的治水经验,将填充低地改为筑土围墙。舜为首领时不满意洪水浸泡即溃的土墙,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几经考察,采取以凿山辟谷疏导为主的治水法,从而减少了洪水的灾患。
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里。
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
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后来,我离开了那片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
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
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流光溢彩,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
岸边矗立着著名的兰州水车,那是兰州段家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明嘉靖年间,兰州人段续任云南道御史时见到当地用筒车灌溉农田,于是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他回到故里,仿制出水车。
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 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既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它们咿咿呀呀,日夜欢唱着,歌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着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
沿着带状公园的南岸,我来到了黄河铁桥下,这里是古代通羊皮筏子和木舟的渡口,也是明洪武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浮桥遗址。眼前的铁桥则是光绪年间清政府请德国人建成的。
站在铁桥上,望着桥下平静无波的黄河水,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是不是像漓江上的木筏一样,上面站着一位艄公,他握着一根长竿,在水上悠哉滑行? 其实,羊皮筏子比木筏更轻便。将几块羊皮绑在一起,吹足气,即成黄河上来去自如的筏子,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
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子上点篱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 是他们的机智镇静制服了波涛,还是因为他们是黄河的主人,在黄河面前自有无畏与淡定?
正流连忘返时,最后一朵晚霞渐渐隐去。
夜色深沉,北岸白塔山上寺院的灯火亮了起来,兰山索道闪着彩色的光。我依然痴痴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但更让我留恋的还是黄河本来的面目,那不经装饰的母亲般的面容。
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
10.(2分)读完文章后,同学们对作者想象中的和看到的黄河的特点进行梳理,请你补全下图。
11.(5分)本文的抒情性较强,小语想在社内做朗读展示,请你帮他完成朗读设计表。
重音 ⑴请为下面的句子设计朗读重音,并说明设计理由。   “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
停连 ⑵请为以下句子设计停连,并说明设计理由。   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
12.(3分)请和同学们一起品味下列语句,体会作品意蕴。
①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为什么说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呢?)
③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深思与启迪”指的是什么?)
13.(3分)同学们对本文标题展开了探究,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六、诗歌鉴赏(共2题;共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梅岭三章》
【乙】别云间①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②。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③空际看。
【注释】①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时年17岁的他在这里被逮捕。②南冠(guān):被俘虏的人。③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14.(2分)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章追述往昔,豪情无限;次章面对今日,勉励战友;末章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B.【甲】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表现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C.【乙】诗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
D.【乙】诗风格清新豪健,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
15.(3分)《梅岭三章》与《别云间》虽不出自同一时代同一人之手,但两者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请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七、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6.(50分)《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这种写法,既交代了母亲的事迹,又流露了自己的情感,突出了形象,深化了中心。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情感。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奠;斓;瘁
2.dàn;qiè;chōng
3.成分残缺, “学习英雄精神”后面加上“的活动”。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①“diàn 基”:结合语境 “国内激波管研究的奠基人”,“奠” 有奠定、建立的意思,“奠基” 指打下基础,故填 “奠”。②“斑 lán”:“斑斓” 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斓” 为 “文” 字旁,注意与 “澜”(波澜)区分,故填 “斓”。③“鞠躬尽 cuì”:“瘁” 指劳累、过度辛劳,“鞠躬尽瘁” 意为恭敬谨慎,竭尽心力,故填 “瘁”。
故答案为:奠;斓;瘁
2.①“怪诞”:“诞” 读 “dàn”,意为荒唐、离奇,注意声调为去声。②“锲而不舍”:“锲” 读 “qiè”,意为雕刻,“锲而不舍” 指坚持不懈,注意不要误读为 “qì”。③“忧心忡忡”:“忡” 读 “chōng”,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叠词后仍读阴平。
故答案为:dàn;qiè;chōng
3.原句 “让我们一起积极开展致敬时代英雄,学习英雄精神!” 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开展” 后缺少宾语中心语,“致敬时代英雄,学习英雄精神” 是动宾短语,不能直接作 “开展” 的宾语,需补充 “的活动” 使句子完整,即 “让我们一起积极开展致敬时代英雄、学习英雄精神的活动!”。
故答案为:成分残缺, “学习英雄精神”后面加上“的活动”。
4.【答案】为了中国人民,他奔波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中国战士的生命,他徘徊在死亡边缘。他不断挥舞着手术刀,在战火硝烟中传递着共产主义精神,用博大的爱心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撑起一片蓝天。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医疗事业中。他的医术让人称赞不已,而他的精神更是拯救中国的良药。白求恩永远定格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中,他如火炬,照亮前方。
【解析】颁奖词既要有事迹的概括,又要有对人物精神的赞扬,而且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注意通俗明白,比如可以这样写:您不远万里,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您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是您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您用您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含义。您的死重于泰山,您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故答案为:示例: 为了中国人民,他奔波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中国战士的生命,他徘徊在死亡边缘。他不断挥舞着手术刀,在战火硝烟中传递着共产主义精神,用博大的爱心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撑起一片蓝天。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医疗事业中。他的医术让人称赞不已,而他的精神更是拯救中国的良药。白求恩永远定格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中,他如火炬,照亮前方。
本题考查颁奖词的写法。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写作时要注意1、大处着眼,点明事迹,事迹要具体真实;2、深处挖掘,彰显精神,精神要深刻,不浮表面;3、语言简洁,文辞优美,通俗易懂,晓畅明白。
【答案】5.示例一:本校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小,且以卡通漫画为主。(示例二:本校7——9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在5本以下的比例较高,且阅读文学名著的比例最低。)
6.不仅要增加课外阅读量,还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优秀读物,尤其要加强对文学名著的阅读。
【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与概括。答题顺序是:观察图表:看表头和表脚,看图表内容,看答题要求;分析理解,全面捕捉信息,注意比较对象、角度和数据变化特点;归纳概括,文字表达,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特殊限制(句式、字数等)。不要遗漏信息,不要推断错误。
(2)本题考查表达观点之提建议。提建议的题可从三方面考虑:一读懂材料,结合材料反映的事实提,不能偏向,二从材料中找对策,有针对性的提,三提出的建议要合理,要有操作性,易于人接受,表述清楚。
5.左边柱状图显示,7-9年级学生阅读1-4本数量最多,0本还有3层多,说明,课外阅读量较少;右边饼状图显示读卡通漫画的超过一半,读文学名著的最少。
故答案为: 示例一:本校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小,且以卡通漫画为主。(示例二:本校7——9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在5本以下的比例较高,且阅读文学名著的比例最低。)
6.针对上面情况,建议要增加课外阅读的数量,还要读文学名著,尽量少看卡通漫画。
故答案为: 不仅要增加课外阅读量,还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优秀读物,尤其要加强对文学名著的阅读。
【答案】7.青年继承传统。
8.将“绽放”改为“洋溢”或将“气息”改为“光彩”。
9.不仅;更
【解析】(1) 本题考查提取句子题干。做此类题,要掌握提取主干的方法,先找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再找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然后连起来便是所要提取的句子的主干。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做此类题, 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做此类题,要掌握一般关联词语根据不同关系的分类,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取舍关系等。
7.划线句主语是“青年”,谓语是“继承了”,宾语为“传统”,据此可提取为:青年继承了传统。
8.搭配不当,可将“绽放”改为“洋溢”或“气息”改为 “光彩”。故答案为:将“绽放”改为“洋溢”或将“气息”改为“光彩”。
9.“不.....更”是一种更为强调后者的关联词语,表示意思进一层,它的程度要比“不....还”的程度深。
根据句意,‘因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比“因为它本身就有着亮丽的底色”意思更进一层,而且“青春美丽的原因”更加强调的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故答案为“不仅.....更”。
【答案】10.壮观、独特;安详、朴素、宁静
11.“啊”重读,体现“我”终于见到黄河的吃惊、不可置信与惊喜;“梦寐中的景致”重读,读出“我”终于看到黄河景致时的满足和对黄河的热爱。;“想象自己”后面停顿,给听众以想象空间;“温暖”和“倾听”间连接,将“我”感受黄河的温暖,倾听黄河轻柔的细语的美好景象一并展现出来,以凸显“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1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母亲,写它哺育炎黄子孙,突出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儿女(“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② “熟悉”是因为“我”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就知道了黄河,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后来“我”总是想象着黄河的样子,黄河是“我”梦中的神往之地;“遥远”是因为“我”从小没见过黄河,后来离开祖国,一直未能亲眼见黄河。
③这些水车源自古人的智慧,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水车及黄河对人民的贡献与养育之恩,值得深思;同时水车与黄河哺育人类,启迪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黄河是“我”梦中的神往之地,黄河本身及与之相关的故事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智慧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因此“我”想要“好好看看”。标题采用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更好地抒发了“我”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与依恋之情,体现了“我”的家国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基础,可从轻重、停顿、连接、语调、缓急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鉴赏。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描写等,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有多个角度。从字面含义可初步理解标题直观意思,深层含义需关联文章主旨情感;从修辞手法看,增强表现力;结构上,有些标题是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情感表达方面,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10.第①空,结合第②段“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作者想象中的黄河:壮观、独特;
第②空,结合第⑦段“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第⑧段“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流光溢彩,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可知,作者看见的黄河:安详、朴素、宁静。
故答案为:①壮观、独特;②安详、朴素、宁静。
11.结合(1)句“‘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分析,句子写出了“我”叫友人停车,让“我”看看梦寐以求的黄河。朗读时可重读“啊!黄河”,重读这句“我”说的话,读出“我”不经意遇见黄河的惊喜之情;朗读时还可重读“吃惊”“忙叫”,通过重读强调这两个动作,表现出“我”遇见黄河的惊喜之情;朗读时还可重读句中的两个“黄河”,表现出“我”对黄河的热爱,以及不经意看见黄河的惊喜之情;朗读时还可重读“梦寐中的景致”,以此强调“我”圆梦看到渴望已久的黄河景致的感叹与满足的情感。
结合(2)句“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分析,句中作者使用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黄河的距离,表达了中华儿女(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朗读时,我们可在“我”后停顿,突出“我”凝视黄河的动作,从而引出后面的想象,还可在“想象自己”后面停顿,表达出“我”对黄河的深情;在“依偎”“感受”“倾听”处连接不断,以此展现“我”的想象——“我”感受黄河的温暖,倾听黄河轻柔的细语的美好景象一并展现出来,以强烈体现“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故答案为:(1)“啊”重读,体现“我”终于见到黄河的吃惊、不可置信与惊喜;“梦寐中的景致”重读,读出“我”终于看到黄河景致时的满足和对黄河的热爱。
(2)“想象自己”后面停顿,给听众以想象空间;“温暖”和“倾听”间连接,将“我”感受黄河的温暖,倾听黄河轻柔的细语的美好景象一并展现出来,以凸显“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12.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雕塑中的母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平静、安详的状态,如同母亲一般给人以温暖、可靠的感觉。“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则进一步把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滋养比作母亲对子女的哺育,赋予黄河以母性的光辉,深刻地表达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地位及伟大的贡献,它孕育了华夏文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体现出中华儿女对黄河深深的感恩与热爱之情,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黄河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结合第⑥段“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第②段“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第③段“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可知,“我”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等,因此“熟悉”;结合第⑥段“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可知,“我”后来离开了祖国、离开了黄河,一直未能亲见黄河,并且“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因此,觉得“遥远”。
③结合第⑩段“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它们咿咿呀呀,日夜欢唱着,歌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着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可知,句中的“深思与启迪”是指这些水车源自古人的智慧,既灌溉了农田,又养育了子孙,写出了水车及黄河对人民的贡献与养育之恩,值得深思;水车与黄河哺育人类,歌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启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母亲,写它哺育炎黄子孙,突出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儿女(“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②“熟悉”是因为“我”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就知道了黄河,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后来“我”总是想象着黄河的样子,黄河是“我”梦中的神往之地;“遥远”是因为“我”从小没见过黄河,后来离开祖国,一直未能亲眼见黄河。
③这些水车源自古人的智慧,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水车及黄河对人民的贡献与养育之恩,值得深思;同时水车与黄河哺育人类,启迪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结合第⑤段“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第⑥段“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第 段“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可知,黄河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而成为“我”的“神往之地”,后来离开祖国未能亲眼看见黄河,但“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因此,“我”想“好好看看你”,寄寓着“我”浓浓的家国情怀。
结合第②段“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第④段“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际里”,第⑧段“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可知,黄河有着壮观与独特的景致,咆哮、搏击,有如万马奔腾的气势,让“我”想好好看看黄河;因为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民族一代代子孙,同时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因此,“我”想“好好看看你”;
标题中“你”,是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能更直接抒发作者对黄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黄河是“我”梦中的神往之地,黄河本身及与之相关的故事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智慧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因此“我”想要“好好看看”。标题采用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更好地抒发了“我”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与依恋之情,体现了“我”的家国情怀。
【答案】14.D
15.示例:①诗题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②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敌人军队包围,“虑不得脱”而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③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阴间”“军士”;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④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⑤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⑥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4.ABC.正确。
D.《别云间》风格悲壮慷慨,而非清新豪健。从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等诗句中,能深切感受到诗人诀别故乡、面对死亡的悲壮,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故答案为:D
15.诗题方面:《梅岭三章》明确点明地点在梅山,围绕此地创作;《别云间》的 “云间” 是作者家乡上海松江区古称,是诀别故乡的作品,诗题都与特定地点相关。作者与背景方面:陈毅在被敌人军队包围,生死未卜的绝境下创作《梅岭三章》;夏完淳是明末抗清英雄,被捕后押解离乡前写下《别云间》,两人都处于艰难危险的处境,面临生死考验。用词方面:《梅岭三章》用 “泉台” 代指阴间,“旌旗” 指代军士;《别云间》以 “泉路” 表示死亡之路,“灵旗” 象征战旗,用词在表达特定含义上有相似性。用典方面:《梅岭三章》运用 “头悬南门”“取义成仁” 典故,增强诗歌内涵;《别云间》使用 “南冠”(表示被俘虏)和 “毅魄”(源自屈原《九歌 国殇》,指坚毅的魂魄)典故,丰富了诗歌情感表达。人物精神方面:陈毅在《梅岭三章》中展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定革命意志,凸显 “刚” 的一面;夏完淳在《别云间》中既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如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又有对故乡的眷恋不舍,如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呈现出亦刚亦柔的特点,两者在精神表达上有相似又有不同之处。写作手法方面:《梅岭三章》现实中面临死亡威胁,却畅想未来 “人间遍种自由花”;《别云间》现实是被捕将赴死,理想是死后魂魄归来仍关注抗清事业,都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升华诗歌主题。
故答案为:示例:①诗题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②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敌人军队包围,“虑不得脱”而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③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阴间”“军士”;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④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⑤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⑥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16.【答案】【参考例文】
今天是周日,我8点钟才起床洗漱。正当我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着书时,楼道里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这是妈妈,辛苦了一大早做清洁工的活回来了!门开了,只见疲惫写在妈妈的脸上。可当妈妈看到我已经起床,并在看书的那一刻,她的疲惫瞬间消失了。脸上带着一丝笑意,轻轻地走到我的身边,用粗糙的手拍拍我的肩头,轻声地说:“孩子,饿了吧?妈马上给你做饭去!”妈妈就是这样,有孩子在,自己从不知道休息,任劳任怨。
【解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审题立意:审题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借鉴《回忆我的母亲》的写法,在记叙的同时,穿插精当的议论,既交代事迹,又表达自己的感情,突出人的形象,深化文本中心。要求学生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感情。写作时,片段要围绕着自己的某种感情来拟写,如,对某人的思念,对某人的感激,对某事的赞美,对某种现象的批判等。
选材构思:写作时,首先应确定要表达的感情。如,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细小往事,运用细节描写为展现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未句用议论的方式表达对母爱的赞美与歌颂。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写作的出发点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可无病呻吟,捏造场景,虚构事件。
故答案为:
【参考例文】
今天是周日,我8点钟才起床洗漱。正当我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着书时,楼道里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这是妈妈,辛苦了一大早做清洁工的活回来了!门开了,只见疲惫写在妈妈的脸上。可当妈妈看到我已经起床,并在看书的那一刻,她的疲惫瞬间消失了。脸上带着一丝笑意,轻轻地走到我的身边,用粗糙的手拍拍我的肩头,轻声地说:“孩子,饿了吧?妈马上给你做饭去!”妈妈就是这样,有孩子在,自己从不知道休息,任劳任怨。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片段写作”“情境作文”“小作文”)是一种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不拘文体的片段化、微型化的写作方式,写作时要注意突出微写作的特点:①篇幅短小,常有字数限制;②考查目标单一,如记叙、描写、说明、评论等;③规范性更强,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榜样力量与劝诫 基础巩固A卷 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4.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答:
2.答:
3.答:
4.答:
5.答:
6.答:
7.答:
8.答:
9.答:
10.答:
11.答:
12.答:
13.答:
15.答:
16.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