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统编语文九上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教案 +导学案(师生版)+ 同步测试(含答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型教学】统编语文九上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教案 +导学案(师生版)+ 同步测试(含答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08:00: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批驳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
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批驳思路。
2.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70多年前,中国是怎样的面貌 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
二、学习新课
任务一:明预习内容 析批驳方式
(一)预习交流
1.文体知识----议论文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具体方法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直接反驳:以下三种形式;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
三要素 论点 驳论点:就对方文章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真理、定理、规律、常识、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论据 驳论据:就对方文章论点的支撑材料——论据进行反驳,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荒谬或不典型。
论证 驳论证:就对方文章的论证方法中的逻辑错误或漏洞进行反驳。
一般模式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归纳 树靶子——破敌论——立己论——作结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
2.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②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③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3.《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4.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5.字词积累。
(1)读一读
搽粉(chá) 玄虚(xuán) 渺茫(miǎo) 埋头苦干(mái)
麻醉(zuì) 摧残(cuī) 诓骗(kuānɡ) 舍身求法(shě)
宰相(zǎi) 脊梁(jǐ) 祈祷(dǎo) 前仆后继(pū)
慨叹(kǎi) 污蔑(miè) 省悟(xǐng) 不足为据(jù)
解一解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污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苦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怎样学习驳论文 ?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二)朗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记段落序号。
2.思考: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文中有哪几种观点?
(三)析批驳方式
1.释标题。
文章题目揭示了哪些内容?其中的“吗”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文章标题揭示了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吗”删去后变为肯定句,失去质疑意味,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2.寻找敌论据。
敌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
敌论据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信地信物
敌论据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信国联
敌论据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信神信佛
补充资料1: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补充资料2: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人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补充资料3:1934年4月28日,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退位军阀段祺瑞发起在杭州灵隐寺里“时轮金刚法会”,祈求佛祖保佑中国“度劫平安”
3.分析敌论证。
请使用“因果论证法”即“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述敌方的论证过程。
示例:
因为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信地信物,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我们只希望着国联,相信国联,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我们求神拜佛,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4.还原批驳过程
(1)阅读3-5段,完成下列填空,还原批驳的逻辑过程。
鲁迅退一步,从论据看,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 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 ,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明确:
因为中国人自夸地大物博、只信国联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他信力,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因为中国人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自欺力,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小结:驳论技巧一:顺水推舟,以退为进
(2)你觉得敌论据能不能论证敌论点呢?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自夸地大物博、不信国联”只能论证“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只能论证“中国人拥有自欺力”,而不能论证“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驳论技巧二:以矛攻盾,以理服人
批驳途径1: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驳论证
5.树立己观点。
过渡:鲁迅先生通过证明反方的论据不能证明他们的论点,即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从而论述了反方的论点不成立。
(1)鲁迅在第6节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的依据是什么?
论据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论据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
本义: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比喻义: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请结合“脊梁”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因果论证法””论述这些人与自信力的关联。
句式:
这(类/个)人,因为 ,所以 ,这是有自信力的表现。
示例:中国共产党这类人,因为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所以能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这是有自信力的表现。
小结:鲁迅虽已经通过驳论证批驳了敌论点,若只是单纯地反驳对方观点,那么文章只要写到第6自然段就可以了。文章6——8节还通过树立自己的观点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间接反驳。
批驳途径2:通过树立并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来批驳对方。——间接反驳。文章做到了既驳又立。
(3)针对鲁迅提出的观点与论据,对方进行了质问,请你积极回应。
对方1:你的论据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真的存在过吗 你的论据不可靠,不能论证中国人拥有自信力。
我方1:
对方2:就算以前有,现在也没有了,你的论据以偏概全。
我方2:
示例:
我方1:李时珍尝百草而作《本草纲目》,林则徐虎门销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都是真实存在过吗?他们都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我方2:现在的毛泽东、周恩来、叶挺不都是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吗?只不过他们都在“地底下”,你们看不到罢了。
批驳途径3:揭示对方论据中不实之处,削弱其论点的可信度。——驳论据
6.理解驳论点。
过渡:鲁迅说“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那么“中国人”到底拥有什么力?
解读不同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明确:
①所有中国人②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③广大人民④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批驳途径4:明确内涵,揭示对方论点中的错误。——驳论点
7.探究结论。
作者通过驳和立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
明确: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
作者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8.理论证思路。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作者接着论述“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了。
(2)根据驳论文的一般思路(树—破—立—结),结合作者批驳的方式,梳理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
树靶子:(1-2)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树立批驳的靶子。
驳敌论:(3-5)通过批驳论证的过程直接驳倒对方的论点。
立己论:(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得结论: (9) 不要被诓骗,自信力有无,要去看地底下。
任务二:品犀利语言 探疑难问题
(一)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
1.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赏析“总”“只”“一味”“曰”四个词。
明确:“总”“只”“一味”三个词,生动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和愚蠢,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三个词极富讽刺意味。
“曰”,运用雅词来体现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御用文人的丑态,更加增添了讽刺的味道。
(2)体会在“不久”“现在”和“于是”之后不加逗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不久”“现在”这两个词语后面没有用“,”,读来语速应快一点,表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态度转变之快,但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讽刺意味明显。“于是”后也没有用“,”,体现出他们得出结论的仓促,还是嘲讽之意。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证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偏概全。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4.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5.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6. 体会下面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明确:“总”“能”体现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力量的迫害和打压,“简直”体现鲁迅先生对此的悲愤之情,“就是”则体现出敬佩和赞美。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原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2.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明确:“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明确: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
4.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明确: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三、本课小结
作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四、教师寄语
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呼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这无疑是一声惊雷,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五、随堂练习
1.下面有关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自然段,连用三个“是事实”,表示对对方论据的肯定,为后文揭示对方论据和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作铺垫。
B.选文第②段、第⑤段、第⑥段三处加点的“中国人”,含义是不相同的。 第②段加点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第⑤段加点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第⑥段加点的“中国人”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C.选文⑥⑦③三段,第⑥段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对方的观点针锋相对,接着第⑦⑧段热情歌颂富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进行间接反驳。
D.这篇文章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作者针对当时所有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和悲观论调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既有直接反驳,也有间接反驳。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D.作者针对当时一部分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和悲观论调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并非“所有中国人”;故选D。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仿照示例写一段话说明其为何被视为“中国的脊梁。
原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杜甫 林则徐 邓稼先 闻一多 杨利伟
示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李时珍脚穿草鞋,身背药篓,跋山涉水,考古证今,历经艰辛,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他不求名利,埋头苦干,是“中国的脊梁。
示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的人。闻一多投笔从戎为革命而战。当命运的暴风雨来临时,他毫不惧怕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状态,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站了出来。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惧死亡,是“中国的脊梁”。
六、课后作业
1. 写句子。
有人说:我们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仿用下面这段话的结构和句式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表明你的看法。
我们初三(6)班从七年级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虽然……,也往往……,他们就是咱班的脊梁。
由此可见,六班的的确确是个……的班集体,说六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那简直是……
2.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反驳?
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表哥长叹一声说: “读书真没用。”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新课导入
70多年前,
中国是怎样的面貌
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当时,
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
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
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
他就是鲁迅
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批驳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学习目标
任务一:
明预习内容 析批驳方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具体方法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直接反驳:以下三种形式;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
三要素 论点 驳论点:就对方文章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真理、定理、规律、常识、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论据 驳论据:就对方文章论点的支撑材料——论据进行反驳,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荒谬或不典型。
论证 驳论证:就对方文章的论证方法中的逻辑错误或漏洞进行反驳。
一般模式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归纳 树靶子——破敌论——立己论——作结论
文体知识---立论和驳论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杂文基本常识
《且介亭杂文》收录鲁迅1934年所作杂文37篇,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出版。“且介亭”源于鲁迅居住地为“半租界”,“且介”即“租界”二字之半,“亭”即上海常见的“亭子间”。1935年12月30日,鲁迅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鲁迅先生借用“且介”二字,既讽刺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其犀利的笔锋。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的“硬骨头”风范。
《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进,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4月28日,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退位军阀段祺瑞发起在杭州灵隐寺里“时轮金刚法会”,祈求佛祖保佑中国“度劫平安”,悲观失望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景简介
方法指导
怎样学习驳论文 ?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笼罩
















miǎo
kuāng


miè
zhī
cuī
tǎng

lǒng zhào
xuán
kǎi
xǐng
qiè




后继
字词积累
读一读
玄虚:
渺茫:
麻醉:
摧残:
诓骗:
诬蔑: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说谎话骗人。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解一解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不足为据:
不值得当做根据。
为民请命:
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等,以保全性命。
朗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记段落序号。
2.思考: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文中有哪几种观点?
释标题
文章题目揭示了哪些内容?其中的“吗”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标题揭示了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吗”删去后变为肯定句,失去质疑意味,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析批驳方式
敌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
敌论据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信地信物
敌论据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盲目崇拜,借助外援:相信国联
敌论据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信神信佛
寻找敌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
补充资料1: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补充资料2: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人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补充资料3:1934年4月28日,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退位军阀段祺瑞发起在杭州灵隐寺里“时轮金刚法会”,祈求佛祖保佑中国“度劫平安”。
示例1:因为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信地信物,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示例2:因为我们只希望着国联,相信国联,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示例3:因为我们求神拜佛,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分析敌论证
请使用“因果论证法”即“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述敌方的论证过程。
鲁迅退一步,从论据看,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 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 ,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还原批驳过程
阅读3-5段,完成下列填空,还原批驳的逻辑过程。
因为中国人自夸地大物博、只信国联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他信力,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因为中国人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自欺力,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驳论技巧一:顺水推舟,以退为进
你觉得敌论据能不能论证敌论点呢?说说你的看法。
驳论技巧二:以矛攻盾,以理服人
批驳途径1: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驳论证
论据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论据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鲁迅在第6节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的依据是什么?
树立己观点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
本义: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比喻义: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请结合“脊梁”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因果论证法””论述这些人与自信力的关联。
句式: 这(类/个)人,因为 ,所以 ,这是有自信力的表现。
示例:中国共产党这类人,因为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所以能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这是有自信力的表现。
批驳途径2:通过树立并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来批驳对方。——间接反驳
针对鲁迅提出的观点与论据,对方进行了质问,请你积极回应。
对方1:你的论据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真的存在过吗 你的论据不可靠,不能论证中国人拥有自信力。
我方1:
对方2:就算以前有,现在也没有了,你的论据以偏概全。
我方2:
李时珍尝百草而作《本草纲目》,林则徐虎门销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都是真实存在过吗?他们都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批驳途径3:揭示对方论据中不实之处,削弱其论点的可信度。——驳论据
现在的毛泽东、周恩来、叶挺不都是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吗?只不过他们都在“地底下”,你们看不到罢了。
解读不同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理解驳论点
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批驳途径4:明确内涵,揭示对方论点中的错误。——驳论点
所有中国人
广大人民
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作者通过驳和立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
探究结论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作者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作者接着论述“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理论证思路
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
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了。
树靶子:(1-2)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树立批驳的靶子。
驳敌论:(3-5)通过批驳论证的过程直接驳倒对方的论点。
立己论:(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得结论: (9) 不要被诓骗,自信力有无,要去看地底下。
根据驳论文的一般思路(树—破—立—结),结合作者批驳的方式,梳理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任务二:
品犀利语言 探疑难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
(1)赏析“总”“只”“一味”“曰”四个词。
“总”“只”“一味”三个词,生动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和愚蠢,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三个词极富讽刺意味。
“曰”,运用雅词来体现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御用文人的丑态,更加增添了讽刺的味道。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2)体会在“不久”“现在”和“于是”之后不加逗号的表达效果。
“不久”“现在”这两个词语后面没有用“,”,读来语速应快一点,表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态度转变之快,但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讽刺意味明显。“于是”后也没有用“,”,体现出他们得出结论的仓促,还是嘲讽之意。
2. 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作者批驳对方论证是就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而言的,如果删去就会使批驳变得以偏概全。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3. “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4.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6. 体会下面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总”“能”体现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力量的迫害和打压,“简直”体现鲁迅先生对此的悲愤之情,“就是”则体现出敬佩和赞美。
1.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原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合作探究
2.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
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
“民族魂”——鲁迅
鲁迅”笔名的由来
4.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本课小结。
作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教师寄语
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呼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这无疑是一声惊雷,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1.下面有关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连用三个“是事实”,表示对对方论据的肯定,为后文揭示对方论据和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作铺垫。
B.第②段、第⑤段、第⑥段三处加点的“中国人”,含义是不相同的。 第②段加点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第⑤段加点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第⑥段加点的“中国人”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C.第⑥⑦③三段,第⑥段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对方的观点针锋相对,接着第⑦⑧段热情歌颂富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进行间接反驳。
D.这篇文章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作者针对当时所有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和悲观论调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既有直接反驳,也有间接反驳。
D
随堂练习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仿照示例写一段话说明其为何被视为“中国的脊梁。
原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杜甫 林则徐 邓稼先 闻一多 杨利伟
示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李时珍脚穿草鞋,身背药篓,跋山涉水,考古证今,历经艰辛,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他不求名利,埋头苦干,是“中国的脊梁”。
示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的人。闻一多投笔从戎为革命而战。当命运的暴风雨来临时,他毫不惧怕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状态,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站了出来。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惧死亡,是“中国的脊梁”。
作业布置
有人说:我们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仿用下面这段话的结构和句式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表明你的看法。
我们初三(6)班从七年级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虽然……,也往往……,他们就是班的脊梁。
由此可见,六班的的确确是个……的班集体,说六或七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那简直是……
1.写句子
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表哥长叹一声说: “读书真没用。”
2.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反驳?
板书设计
犀利如刀驳敌论
热情似火颂脊梁
驳敌论
直接反驳
立己论
间接反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检测
(满分:45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3分)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催残,被mǒ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mi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mǒ( )杀 诬miè( ) 诓( )骗 脊( )梁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不足为据”中“据”的意思是( )(2分)
A.占据   B.凭依;倚仗 C.依据 D.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
(4)画线的句子属于  复句,请把此句改为条件复句。(3分)
(5)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2分)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他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他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仿词)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排比、比喻)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借代)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借代)
5.写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4分)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6.下列关于本文主题和论证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冷峻的目光首先注视着现实。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据,事实确凿,然后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C.驳论以事实为依据,内含逻辑推理,极其雄辩;立论则直抒胸臆,充满激情;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气势;议论与记叙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在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就成了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鲁迅实践这一任务的光辉篇章。
7.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后,九年级(一)班决定举行“学鲁迅,谈脊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
(1)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反动势力,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下面一段话也写到了“中国的脊梁”,你知道赞美的是什么人吗?(3分)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选自鲁迅《这个与那个》)
(3)在活动中,有一个板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仿照此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扛住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而自己宁愿被黑暗吞噬。(3分)
二、阅读理解(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英、法、美、意、日等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②中国因在大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并曾派遣华工赴法参与后方工作,战后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由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以及南方军政府外交次长王正廷五人组成。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废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撤外国在华的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以及关税自主七项希望条件。后在中国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等要求。但是,由美、英、法三国操控的会议除将山东问题列入讨论外,竟以中国代表的提案不在和会讨论的范围之内为由,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7年8月第1版)
【材料二】
①2024年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
②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仅仅2年8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一年邓稼先43岁,周光召38岁,于敏41岁……这些春秋鼎盛的栋梁之材,当初投身核工业时都不过30岁出头,他们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意义。
③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学业突出,导师推荐他去英国深造。然而,邓稼先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是650斤小米,约合68元人民币。如果邓稼先留在欧美国家做研究员,收入将是他在国内的57倍。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被选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理论设计的主攻手。从此,邓稼先深入戈壁开始了隐姓埋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国防工作,直到1986年7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邓稼先艰苦创业的28年,是他对祖国、对同志坚守诺言、矢志不渝的28年。在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专门赶回来看望他。杨振宁问邓稼先,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得了多少奖励。许鹿希当时说,给了10元。邓稼先补充了一句,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种不计名利的家国之爱,早已深深熔铸在邓稼先的血液中。
④邓稼先曾说过,这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两弹一星”的辉煌绝非个体的成功,而是凝聚了一代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实际行动共同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摘编自《许身国威壮河山》,2024.12.14《光明日报》)
【材料三】
①“中国旅游”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2024年,中国全面放宽优化免签政策,推出一系列外国人来华政策举措,“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本年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6.1亿人次,同比上升43.9%,其中外国人6488.2万人次,同比上升82.9%。“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新通道,向全球展现了真实、多元和活力满满的中国形象。
②“中国给了我们太多惊喜”“高铁出行,难以置信,太快了”“移动支付,太便捷了”“多种语言路线图,太贴心了”“每个人都很友善”……一时间,“打卡中国”风靡社交媒体。外国游客来到中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中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形成并分享关于中国的真实新鲜认知,让更多外国朋友看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眼前的中国”与“一些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想象中的中国”截然不同,是许多外国游客的共同感受。事实表明,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用心感知中国,才能更好认识中国。
(摘编自《免签效益持续显现“中国游”更加火热》,2025.1.16《人民日报》)
链接材料:
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与26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 2024年各口岸出入境外国人达6488.2万人次同比增长82.9%其中免签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中国游”主题媒体流量在国际互联网被10亿 2025年春节某平台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80%
数据来源:外交部、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络数据
(摘编自2025.2.11《人民日报》)
【材料四】
①以国之名,悼我同胞。2024年12月13日,“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87年前的寒冬,南京陷落,短短6周30万同胞罹难,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手段之残忍、行径之野蛮骇人听闻。
②“国家公祭仪式以最高级别仪式宣示国家坚定立场,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公祭场所能够承载过去、托起未来,让我们铭记人类之殇,向世界传播记忆符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说。
③不忘来路,才能更好走向未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每一次缅怀,都是记忆的传承;每一次纪念,都是精神的洗礼。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摘编自《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永志不忘 祈愿和平》,2024.12.14《光明日报》)
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强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的哪些表现,证明了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请结合【材料二】,具体阐释。(4分)
9.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为何还要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综合四则材料,分别概括并说明。(4分)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黎和会”只同意了将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归还中国的要求,拒绝了其他诉求。
B.面对杨振宁的提问,邓稼先对许鹿希的回答进行了补充,可见他对当时的奖励并不满意。
C.数据显示,全面放宽优化免签政策之后,“中国游”已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
D.外国朋友只有来到中国,才会发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想象中的中国”完全不同。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抹 蔑 kuāng jǐ
(2)催残 摧残
(3)D
(4)假设 只要加于全体,那就是诬蔑。
(5)B
2.A解析:A.“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
3.B解析:A.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表意不明,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4.C解析:C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
5.(1)表否定
(2)表引用
(3)表强调
(4)表特殊含义
6.C“记叙”错误,应是议论与抒情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1)(示例)顶天立地是脊梁
(2)指不怕失败,不怕落后,永不放弃地进行韧性战斗的人。
(3)(示例)鲁迅——一位以文为火炬,在黑暗中点燃星星之火,照亮后来人前逬道路的不屈斗士。
二、
8.①邓稼先从1958年开始投身祖国国防事业,深入戈壁,隐姓埋名,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着惊天动地的事。他是埋头苦干的人。②他矢志不渝,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一干就是28年。他是拼命硬干的人。③他热爱祖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临危受命,坚守诺言,为祖国成功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他是为民请命的人。④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不计个人得失,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为党和人民的国防事业奉献终生。他是舍身求法的人。
9.①以国之名,悼我同胞。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南京大屠杀是民族之殇、人类之殇,炎黄子孙理应缅怀罹难同胞,表达哀悼之情。②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中国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历史的耻辱不能忘记。③负重前行,托起未来。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们舍小家为大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举行国家公祭是对当下的珍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④坚定立场,传递向往。以最高级别仪式宣示国家立场,能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表达国家坚定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1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学习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法指导】
1.怎样学习驳论文 ?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2.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因而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对本文语言的讽刺特色也应注意分析、体会。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
1.文体知识----议论文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具体方法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直接反驳:以下三种形式;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
三要素 论点 驳论点:就对方文章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真理、定理、规律、常识、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论据 驳论据:就对方文章论点的支撑材料——论据进行反驳,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荒谬或不典型。
论证 驳论证:就对方文章的论证方法中的逻辑错误或漏洞进行反驳。
一般模式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归纳 树靶子——破敌论——立己论——作结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
2.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②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③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3.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圈点勾画或记下你的疑难问题。
2.重点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本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以批驳_______为突破口,采取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面对xuán( )虚的网络游戏,如果我们沉迷其中,身心会受到cuī( )残,到最后只能kǎi( )叹岁月蹉跎。
(2)这位记者拐弯抹( )角,来到了山脚下的一个幼儿园。他看见小朋友正在搽( )脂抹( )粉,准备“六一”节的演出。
(3)倘( )若随便去污( )miè一个好人,这样的人实际上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线。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玄虚: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明确:批驳的论点:
作者的论点:
结论: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文中标记)
二、析批驳方式
1.寻找敌论据。
敌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
2.分析敌论证。
请使用“因果论证法”即“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述敌方的论证过程。
3.还原批驳过程。
(1)阅读3-5段,完成下列填空,还原批驳的逻辑过程。
鲁迅退一步,从论据看,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 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 ,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2)你觉得敌论据能不能论证敌论点呢?说说你的看法。
4.树立己观点。
(1)鲁迅在第6节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的依据是什么?
(2)“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
本义:
比喻义:
请结合“脊梁”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因果论证法””论述这些人与自信力的关联。
句式:
这(类/个)人,因为 ,所以 ,这是有自信力的表现。
(3)针对鲁迅提出的观点与论据,对方进行了质问,请你积极回应。
对方1:你的论据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真的存在过吗 你的论据不可靠,不能论证中国人拥有自信力。
我方1:
对方2:就算以前有,现在也没有了,你的论据以偏概全。
我方2:
5.理解驳论点。
解读不同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6.探究结论。
你怎样理解作者得出的的结论?
三、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
1.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赏析“总”“只”“一味”“曰”四个词。
明确:
(2)体会在“不久”“现在”和“于是”之后不加逗号的表达效果。
明确: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4.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
5.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
6. 体会下面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明确:“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明确:
4.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明确:
【巩固案】
(一)阅读理解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下列加点字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2.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3.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4.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表述。( )
A.条件关系 B.并列关系 C.假设关系 D.转折关系
5.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发散题。
(1)综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有怎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2019年5月初,美国发表声明:停止向华为公司出售包括芯片在内的一切零部件。华为下属集团海思科技总裁致信每一位员工:“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十年‘备胎’,一朝转正……我们知道前路至为艰辛,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面对美国霸凌行为,华为人依靠科技优势,战略“备胎”,风雨无阻,稳健前行。
(2)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二)继续阅读理解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 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6.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7.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学习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法指导】
1.怎样学习驳论文 ?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2.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因而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对本文语言的讽刺特色也应注意分析、体会。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
1.文体知识----议论文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具体方法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直接反驳:以下三种形式;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
三要素 论点 驳论点:就对方文章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真理、定理、规律、常识、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论据 驳论据:就对方文章论点的支撑材料——论据进行反驳,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荒谬或不典型。
论证 驳论证:就对方文章的论证方法中的逻辑错误或漏洞进行反驳。
一般模式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归纳 树靶子——破敌论——立己论——作结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
2.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②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③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3.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圈点勾画或记下你的疑难问题。
2.重点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本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以批驳_敌论证_为突破口,采取_直接反驳_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面对xuán(玄)虚的网络游戏,如果我们沉迷其中,身心会受到cuī(摧)残,到最后只能kǎi(慨)叹岁月蹉跎。
(2)这位记者拐弯抹(mò)角,来到了山脚下的一个幼儿园。他看见小朋友正在搽(chá)脂抹(mǒ)粉,准备“六一”节的演出。
(3)倘(tǎnɡ)若随便去污(蔑)miè一个好人,这样的人实际上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线。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玄虚: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3)不值得当作凭据。
【学习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明确: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
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
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二、析批驳方式
1.寻找敌论据。
敌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
敌论据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信地信物
敌论据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信国联
敌论据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信神信佛
2.分析敌论证。
请使用“因果论证法”即“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述敌方的论证过程。
因为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信地信物,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我们只希望着国联,相信国联,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我们求神拜佛,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还原批驳过程。
(1)阅读3-5段,完成下列填空,还原批驳的逻辑过程。
鲁迅退一步,从论据看,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 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 ,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因为中国人自夸地大物博、只信国联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他信力,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因为中国人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这个论据,能论证中国人此时拥有的是自欺力,所以自信力从不曾拥有过。
(2)你觉得敌论据能不能论证敌论点呢?说说你的看法。
“不自夸地大物博、不信国联”只能论证“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只能论证“中国人拥有自欺力”,而不能论证“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4.树立己观点。
(1)鲁迅在第6节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的依据是什么?
论据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论据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
本义: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比喻义: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请结合“脊梁”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因果论证法””论述这些人与自信力的关联。
句式:
这(类/个)人,因为 ,所以 ,这是有自信力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这类人,因为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所以能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这是有自信力的表现。
(3)针对鲁迅提出的观点与论据,对方进行了质问,请你积极回应。
对方1:你的论据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真的存在过吗 你的论据不可靠,不能论证中国人拥有自信力。
我方1:
对方2:就算以前有,现在也没有了,你的论据以偏概全。
我方2:
我方1:李时珍尝百草而作《本草纲目》,林则徐虎门销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都是真实存在过吗?他们都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我方2:现在的毛泽东、周恩来、叶挺不都是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吗?只不过他们都在“地底下”,你们看不到罢了。
5.理解驳论点。
解读不同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①所有中国人②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③广大人民④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6.探究结论。
你怎样理解作者得出的的结论?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
作者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三、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
1.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赏析“总”“只”“一味”“曰”四个词。
明确:“总”“只”“一味”三个词,生动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和愚蠢,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三个词极富讽刺意味。
“曰”,运用雅词来体现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御用文人的丑态,更加增添了讽刺的味道。
(2)体会在“不久”“现在”和“于是”之后不加逗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不久”“现在”这两个词语后面没有用“,”,读来语速应快一点,表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态度转变之快,但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讽刺意味明显。“于是”后也没有用“,”,体现出他们得出结论的仓促,还是嘲讽之意。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证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偏概全。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4.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5.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6. 体会下面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明确:“总”“能”体现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力量的迫害和打压,“简直”体现鲁迅先生对此的悲愤之情,“就是”则体现出敬佩和赞美。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原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2.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明确:“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明确: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
4.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明确: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巩固案】
(一)阅读理解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下列加点字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2.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3.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4.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表述。( )
A.条件关系 B.并列关系 C.假设关系 D.转折关系
5.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发散题。
(1)综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有怎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2019年5月初,美国发表声明:停止向华为公司出售包括芯片在内的一切零部件。华为下属集团海思科技总裁致信每一位员工:“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十年‘备胎’,一朝转正……我们知道前路至为艰辛,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面对美国霸凌行为,华为人依靠科技优势,战略“备胎”,风雨无阻,稳健前行。
(2)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答案:
1.D 解析:“只”表明国民党政府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2.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自欺力
3.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4.D
5.B解析:B项“中国人”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文人,A、C、D三项的“中国人”指的是所有的中国人。
6.(1)我认为“中国的脊梁”的特点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有巨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有确信,不自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理解分析。选文中“中国的脊梁”具有“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材料中“十年‘备胎’,一朝转正……我们知道前路至为艰辛,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面对美国霸凌行为,华为人依靠科技优势,战略“备胎”,风雨无阻,稳健前行。”
(2)示例:国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二)继续阅读理解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 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6.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7.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
答案:
1.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2.(1)“这一类”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
(2)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3.支柱(中坚,栋梁,支撑) “状无宰相”指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4.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全体中国人
5.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6.B
7.有确信 ,不自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1)C (2)A (3)B (4)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