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背景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2.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家国情怀:通过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启示,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秦朝灭亡以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1. 楚汉之争
历史事件 历史典故
刘邦入咸阳 约法三章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籍,字羽,下相人,楚国贵族出身,自称“西楚霸王”,拥有军队40万。
字季,沛县人。出身农民,早年任亭长小官,自称“沛公”,拥有军队不足10万。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交战双方:时间:
目的:
结果:
公元前206—前202年(4年)
争夺国家统治权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垓下之战中,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刘邦
项羽
思考:这场战争与刘邦和项羽在秦亡前领导的战争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战争的目的不同
推翻暴秦 争夺帝位
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 楚汉之争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材料1: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材料2:《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火三月不灭。
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项羽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军40万。
刘邦布衣出身,当过泗水亭长,拥军不足10万。
失民心
刚愎自用,依赖武力
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得民心
得民心者
得天下
失民心者
失天下
2.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历史事件 历史典故
刘邦入咸阳 约法三章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知
识
链
接
关于楚汉之争,你知道哪些成语典故?结合课本,聊一聊你所知道的故事。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3、西汉的建立
▲西汉都城·长安布局示意图
▲西汉长安城出土“汉并天下”瓦当
背景:
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时间:
定都:
开国皇帝:
公元前20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
刘邦(汉高祖)
1.汉初的社会状况
材料:(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醇(chún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据材料,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汉初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国家残破荒凉,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
为什么汉初的时候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面对如此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
①秦朝的残暴统治 ②秦末长期的战乱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二、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2.休养生息政策
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他给刘邦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措太众、刑罚太极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理论来源:道家黄老学派,主张清静无为
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战乱后,统治者实施减轻人民负担、增加人口的政策。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二、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2.休养生息政策
二、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社会形势 具体措施 作用
人口锐减,无人耕地,田地荒芜
民心不稳,负担过重,社会动荡 匈奴来犯 边疆危机
自主研习教材内容,梳理总结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士兵复员,返乡务农
释放奴婢为平民
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轻徭:减免徭役及兵役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增加农业劳动力
稳定民心,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营造了相对和平的环境,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思考:汉初统治者能否不采取和亲政策,直接攻打匈奴?
不能,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没有攻打匈奴的实力。
和亲政策:
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原因: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目的: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作用
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秦汉两种不同的统治政策,不同的政策最终导致什么不同的后果?
4.启示
(1)秦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推翻秦朝的统治。
(2)汉高祖休养生息,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秦
汉
秦始皇时期,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秦二世时期,统治更加残暴。
法家依法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什五税",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
启示:统治者只有推行利民惠民政策,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二、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项目 秦朝 汉初
统治政策 赋税沉重(三分之二) 徭役兵役繁重 刑法残酷等 轻徭薄赋(什五税一)
“兵皆罢归家”
鼓励耕织
结果
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使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
第56页
三、“文景之治”
1.背景: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
▲西汉前期皇帝谱系
文帝
景帝
汉高祖
惠帝
吕后
后少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在位23年。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道德博闻曰”文”
由义而济曰”景”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三、“文景之治”
2.根据材料,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
材料一:天下之本……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上复从其(晁错)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食货志》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轻徭薄赋,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
汉景帝时陶仓
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秦始皇时期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三、“文景之治”
材料18:当劓(yì,割鼻子)者,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三百;当斩左止(趾)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汉文帝:废除连坐,废除肉刑。
材料19:景帝改笞刑五百为二百 ,三百为一百……
——《汉书·刑法志》
汉景帝:减少笞数;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
材料20: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③.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2.根据材料,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
三、“文景之治”
2.根据材料,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
将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
材料: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④“以德化民”,
废除严刑峻法
⑤积极赈灾济民
“文景之治”
经济发展的表现
商业: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热闹繁华。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城市: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热闹繁华。
民族: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材料:自是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汉代诸王之女称“翁主”]如故约。终景帝世,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史记·匈奴列传》
三、“文景之治”
叁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 汉景帝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景之治”
比对秦朝与西汉统治措施,从“秦亡汉兴”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教训?这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朝代 赋税 徭役 刑罚 结果
秦朝 赋税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万人 严刑峻法,死刑有十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 二世而亡
西汉 减轻赋税,文帝景帝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让士兵还乡务农,减轻徭役和兵役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文景之治
实施暴政,不恤民情,则国家衰亡;
实施仁政,关注民生,则国家强盛。
启示教训:
现实意义:
①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关注民生。
②成由俭败由奢,提倡勤俭,反对奢侈浮华。
③政府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并具有延续性。
三、“文景之治”
课堂小结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
背景:汉初景象(经济凋敝、国家贫穷)
目的:稳定社会局势,巩固政权,恢复生产
具体措施:士兵还乡务农;鼓励生产;轻徭薄赋
影响:社会局势逐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
具体措施: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以德化民”
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课堂练习
1.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2“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重文轻武 C. 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
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