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秦汉时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6 22: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秦汉时朝的科技与文化
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的贡献、《九章算术》、司马迁的《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2.初步了解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知道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一、造纸术的发明
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
战国时代
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
以上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
缺点:书写不方便、昂贵、笨重使用不方便﹑不易推广
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
1.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
在纸问世之前,古人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有什么优缺点?
一、造纸术的发明
2.问世
(1)时间: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特点:但这种纸质地粗糙,柔韧度不足,使用不便,成本高。
西汉纸地图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或地图。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上绘山、川、崖 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绘地图,也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纸张实物。
西汉、中国
地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一、造纸术的发明
3.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缺点:质地粗糙,柔韧度不足,使用不便,成本高
4.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蔡)伦乃造意(想到一个主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
原料:
优点:
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旧渔网
宦官蔡伦,曾被封“龙亭侯”
造纸过程:
一、造纸术的发明
材料二: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摘编自德克·卜德《中国物品西传考》
结合材料,分析纸的发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东汉时,私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亦用纸写,比用简牍更为方便、省时、省力。
①对中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②造纸术的传播,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一、造纸术的发明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纸的发明产生哪些影响。
1.医学:张仲景
时代 东汉末年名医
成就 ①《伤寒杂病论》
②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地位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医圣”
河南南阳医圣祠
史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 序》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序》
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材料研读
河南南阳医圣祠
关爱生命,济世救人
治学严谨,博采众长
坐堂医生
1.医学:华佗
时代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
成就 ①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创编出了“五禽戏”
地位 “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神医”
华佗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九章算术》
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
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注重实际应用,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特点:
地位:
内容:
时间:
著作: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3.农学
秦历日
《氾[fàn]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汉代日晷[guǐ]
秦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历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两汉时期,人们能够准确地测定时间,颁布了更加完备的历法。
东汉张衡改进的浑天仪,能够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
他还发明制作了候风地动仪,用以监测地震方位。
浑天仪
候风地动仪
天文历法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作者:
2.个人品质:
司马迁
家庭熏陶、勤奋好学、秉笔直书、意志坚强
三 、司马迁与《史记》
从司马迁经历中,你有何感悟?
家学传承
其父曾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
学游天下
父授遗命
十岁诵古文,二十游历天下,搜集历史资料
继承父职后,秉承父志,修撰《史记》
李陵事件
仗义执言而下狱,被处腐刑,身心摧残。出狱后继续著书,用10多年时间终成《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追求崇高理想、忍辱负重、献身事业的精神
司马迁
全书52万字。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本纪: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列传:重要人物言行事迹。
表:大事年表。
书:天文、水利、经济、文化等情况。
三 、司马迁与《史记》
年代:
作者:
记载内容:
体裁:
西汉(汉武帝)
司马迁
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史事
纪传体通史(中国第一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阅读材料思考司马迁的《史记》有何特点
史学价值: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价值:文笔优美,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文笔优美,形象生动
价值:
特点:
01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时间跨度非常大。
03
纪传体
史书的常见分类(按记载历史的时间跨度和范围/编写体例)。
02
断代史
04
编年体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专注于特定的一个朝代或某个历史阶段。
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
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知识拓展
根据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你能感受到他的什么精神品质?
1
4
5
2
祖上数代
任职史官
遵父遗志
修著史籍
著成《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遍览名山大川
李陵事件
被处宫刑
秉承父志
十年著史
犯颜直谏
飞来横祸
家学渊源
耳濡目染
大笔如椽 、鸿篇巨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忍辱负重、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
三 、司马迁与《史记》
四、道教与佛教
1.道教
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寄托。
四川成都青城山
兴起时间:
教主:
创始人:
代表:
东汉末年
老子(太上老君)
黄帝
四川成都青城山
白日飞升
长生不老
脱胎换骨
返老还童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角
张陵
青城山、武当山。
湖北武当山
安徽齐云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道教 道家学派
地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起源: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主张:众生平等
传入与传播: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
级的扶持,在社会上逐步传
播开来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
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
产生深远影响
2.佛教
道教和佛教
四、道教与佛教
【问题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推动秦汉时期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唯物史观: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光武中兴)。
(2)经济上:社会经济繁荣。
(3)民族交往:民族交融,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加强。
(4)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个人因素:对之前的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四、道教与佛教
【本课小结】
1.纸具有易得、便携的优势,这一优势使之得以通过邮驿系统远距离传递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信息,成为维系国家统一和朝廷统治的重要载体。材料意在说明(  )
A.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B.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C.造纸术的发明背景 D.造纸术受朝廷重视 2.2023年,“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中有一部重要著作,它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这部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宗旨。书中所记“古今”的起止时间是( )
A.西周到东汉 B.黄帝到汉武帝 C.远古到明清 D.春秋战国到北宋
A
A
B
新素养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