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了解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艺术成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 通过了解贾思勰、祖冲之等人的经历和成就你,学习他们刻苦专研、勤学苦练的精神,开拓创新意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到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认识到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中文名称:贾思勰
出生地:山东益都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不详
民 族:汉族
国 籍:北魏
代表作品:《齐民要术》
所处时代:北魏
职 业:农学家、官员 (曾担任过北魏高阳太守)
1.作者:
北朝贾思勰
“齐民”即平民,“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含义为一般群众(老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中国风
时期:
代表作:
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主要内容:
北朝
《齐民要术》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影响:
①突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②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2.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记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地位如何?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丰富
《齐民要术》书影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
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思考:材料一中体现了贾思勰的何种主张?材料二中凸显了他的什么精神?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齐民要术·序》
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总结了
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
算为中心的特点。
中国人发明的计算工具——算筹
算筹:一般长为13-14厘米的小棍子,多
为竹制。
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
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
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他用割
圆术算出的圆周率值是3.1416。
二、科学家祖冲之
1.地位:
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中文名称:祖冲之
国籍:中国南北朝时期
民族:汉
出生地:范阳郡遒县
生卒日期:公元429年——500年
个人背景职业:数学家,科学家
作品:《述异记》《安边论》
1986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银币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数学: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朝代 科学家 推算出圆周率的数值
西汉 刘歆 3.1415
东汉 张衡 3.1466
魏晋 刘徽 3.1416
南朝 祖冲之
我国历史上圆周率数值的演进:
方法2:割圆术
方法1:兀=
刘徽 (内接129边形)
祖冲之 (内接24576边形 )
3.1415926 — 3.1415927
2、天文历法成就:
二、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成就
连环画中的“水碓磨”
指南车
祖冲之千里船
日行百余里
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祖冲之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出粮食加工工具——水碓磨,以水为动力,主要用于谷类去皮和磨面;“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的指南车。
二、科学家祖冲之
其他方面成就
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书法艺术:
(1)背景: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2)、东汉:
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
早期图画文字
晚期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成型
草书
行书
楷书
想一想: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三、灿烂的文化
东汉以后
胡昭作品
①、锺繇: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尊称:楷书鼻祖;
②、胡昭:擅长行书、草书、隶书
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2、曹魏:
锺繇《宣示表》
三、灿烂的文化
东晋王羲之
303—361年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名门望族东床快婿
三、灿烂的文化
王羲之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评价:当时的人称“书法为古今之冠”;
代表作:《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龙门二十品》
三、灿烂的文化
3、书法--提高
“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钟致帅
《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
4.魏碑石刻书体
魏碑(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元怀墓志》
三、灿烂的文化
东晋顾恺之
348—407年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绘画,宗教画
占主要地位。东晋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
物传神。《女史箴
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其画: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魏晋时期,由
于山水诗增多,山
水画开始形成。
三、灿烂的文化
绘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据主要地位。同时,随着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兴起。
东晋时期顾恺之
代表: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三、灿烂的文化
5. 绘画艺术
《女史箴图》
“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西晋惠帝司马衷智力残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三、灿烂的文化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开凿石窟。
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6.雕塑:
(2)代表: ①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②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特点: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洛阳龙门石窟
三、灿烂的文化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存有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灿烂的文化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龙门山与香山上。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2000年,龙门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灿烂的文化
诗:曹操父子、陶渊明
民歌:北朝民歌慷慨豪迈,
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三、灿烂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发展的原因?
思 考 探 究
1.民族大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发展和江南开发,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3.吸收了如佛教等异域文化成果,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5.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精神,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聪明才智。
思 考 探 究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有何特点?
材料1:《齐民要术》共有92篇,其中饮食烹饪类占26篇,包括制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菜肴和点心等。
材料2:《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农学 水利 机械 兵器 化学 轻工
项数 22 25 25 25 7 7 8 9 8
1.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2.特点:
(1)实用性: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2)经验性:重生产经验的总结;
(3)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生产力。
领域类别 代表人物 所处朝代 主要成就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撰写《齐民要术》
数学 祖冲之 南朝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著《缀术》
天文历法 祖冲之 南朝 著《大明历》
书法 钟繇 胡昭 曹魏 擅长行、草、隶书
学生学习书法的标准字体
王羲之 东晋 代表作《兰亭集序》
绘画 顾恺之 东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地理学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小字)
领先世界 多姿多彩
课堂小结
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
A.顾恺之 B.祖冲之 C.贾思勰 D.王羲之
B
2.《齐民要术》是一部( )
A.地理学专著 B.农学著作 C.数学专著 D.医学著作
B
3.下列各项不属于《齐民要术》的内容是( )
A.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B.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C.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 D.强调兴修水利的重要性
D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