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性质
[建议用时:18分钟]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 [2025盐城响水期末]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 )
A. 碳原子 B. 碳元素 C. 碳单质 D. 二氧化碳
2. [2025连云港灌南月考]自然界的碳-氧循环如图所示。
(1) 自然界的氧气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 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条即可)。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造成________效应。
(4)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相对稳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气体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是________(填字母)。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氮 c.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的性质】
3. 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在地窖、洞穴等低凹处能找到一种不可燃气体,即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B.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C. 二氧化碳不助燃 D.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4.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 伸入燃着的木条 B. 闻气体气味
C. 观察气体颜色 D. 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5. [2025常州一模]下列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检验二氧化碳 C. 收集二氧化碳 D. 证明与水反应
6. [2025常州华罗庚实验学校三模]“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器测得火星表面大气成分(体积分数)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二氧化碳 氩气 氮气 其他气体
体积分数 95.3% 1.6% 2.7% 0.4%
A. 火星大气中N2的含量最高 B. 火星大气是混合物
C. 火星大气不含稀有气体 D. 火星大气能支持木条持续燃烧
7. [2025宿迁泗阳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加明矾吸附沉降
B 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C 鉴别实验室中的食盐和白糖 尝味道
D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
8. [2025宿迁沭阳期末]“碳循环”“氧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已知图1反应条件为常温,图2反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B. 守恒观:图1中物质X和图2中物质Y为同种物质
C. 微粒观:绿色植物发生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 变化观:“水循环”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循环中水分子的数目改变
9. [2025宿迁沭阳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向充满CO2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变瘪
B. 向盛有硝酸铵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胀大
C. 向盛有NaOH固体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变瘪
D. 向盛有二氧化锰的烧瓶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气球变瘪
10. 中国科学院李灿院士团队在二氧化碳与氢气制甲醇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反应过程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氧元素、碳元素等都参与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
B. 该反应过程中“”在催化剂表面分成“”和“”
C. 反应消耗的CO2与H2的质量比为11∶1
D. 等质量的甲醇制取时消耗的CO2与充分燃烧时生成的CO2相等,实现“零碳”排放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用途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建议用时:18分钟]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用途】
1. 实验室制CO2气体,最适宜的一组药品是( )
A. 石灰石和稀硫酸 B. 石灰石和稀盐酸
C. 碳燃烧 D. 木炭和氧化铜
2. [2025扬州江都一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下列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装药品 C. 收集气体 D. 气体验满
3. 二氧化碳的用途很多,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的是( )
A. 用于灭火 B. 用于磁悬浮列车
C. 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D. 用于植物光合作用
【实现“双碳”目标的途径】
4.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的作为与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
A. 碳元素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 D. 碳酸
5. [2025泰州姜堰期中]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能源行业是主战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木材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B.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 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有效促进碳中和
D. 我国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6. [2025扬州江都月考]如图是连接压强传感器的CO2气体制取发生装置和实验过程某段时间试管内压强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多孔隔板处”放大图
f g h
图1 图2 图3
A. a点对应操作是关闭活塞 B. de段可在导管口收集气体
C. ab段试管中变化是f→g→h D. bc段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7.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1) “碳”排放。
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下列对节能减排的建议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 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b. 推广使用光伏发电
c. 鼓励民众公交出行 d. 电脑不用时长时间开着
(2) “碳”吸收。
①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请写出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葡萄糖并放出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CO2+6H2O葡萄糖+6O2,则葡萄糖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 “碳”利用。
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它是混合物 B. 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 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 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4) “碳”转化。
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某种有机清洁燃料甲醇(CH3OH)可实现CO2的再利用,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性质
1. B
2. (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或含碳物质的燃烧) (3) 温室 (4) 自然界存在碳氧循环 (5) a
3. B 4. A 5. B 6. B 7. B 8. A 9. A 10. C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用途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1. B 2. A 3. B 4. C 5. C 6. C
7. (1) bc (2) ①CO2+H2O===H2CO3 ②C6H12O6 (3) BD (4) CO2+3H2CH3OH+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