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实践活动4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同步练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跨学科实践活动4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同步练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23: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1. 为应对全球变暖,以下低碳行动中能增加二氧化碳吸收的是(  )
A.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 促进节能产品普及
C. 光伏覆盖公共建筑 D. 提倡共享单车使用
2. 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降碳的是(  )
A. 绿色出行 B. 开发新能源 C. 植树造林 D. 发展火力发电
[2025南通海门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3~4题。
我国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我国是首次使用“零碳甲醇”(CH3OH)作燃料的国家,“零碳甲醇”指的是合成甲醇的CO2与甲醇燃烧产生的CO2的量相等,实现了CO2的净排放量为零。绿色化学要求之一为化学反应过程中实现原子利用率为100%,化合反应符合该要求。合成甲醇常用分子筛膜作为催化剂。
3.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达峰”中的碳指碳单质
B. “零碳甲醇”在所有有机物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 利用CO与H2合成甲醇可以实现原子利用率为100%
D. 利用CO2和H2O合成“零碳甲醇”时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4. 利用CO2和H2合成甲醇的微观过程如图1所示,该反应在有或无分子筛膜时反应相同的时间,甲醇的产率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 反应中分子、原子的种类均不变
B. 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4
C. 有、无分子筛膜,甲醇的产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D. 分子筛膜能加快CO2和H2合成甲醇的速率
5. [2025宿迁泗阳三模]我国科学家在光照、Pd基催化剂条件下,以CO2、CH4为原料合成乙酸(CH3COOH),该技术既开发新能源,又缓解“温室效应”,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质量比为1∶1 B. 反应后Pd原子减少
C.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 D. 乙酸属于有机物
6. [2025无锡一模]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丁的化学式是H2O B. 该反应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C. 甲醇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4 D. 该设计为“碳中和”提供了新途径
7. [2025宿迁宿城期末]科技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型化学工艺流程,下列流程对于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有重大意义。
(1) “碳达峰”是指CO2排放量达到最高值。下列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 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 使用清洁的氢能源
C. 使用脱硫煤 D. 推广电动汽车
(2) 自然界中,大量的碳元素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化石燃料中,以单质存在的有金刚石、石墨等。在一定条件下,C(石墨)C(金刚石),该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反应Ⅱ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消耗CO2,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空气污染,下列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是________。
A. CO B. PM2.5 C. SO2 D. CO2
8. [2025宿迁泗阳三模改编]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展开了实现“碳中和”一系列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CO2的制备与性质。

A B C D
图1 图2
(1) 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图1中________(填字母)组合,与图2的发生装置具有相同的优点。
(2) 用图2装置制备CO2时,其原理与实验室制备CO2相同,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检验CO2时,将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________(填“b”或“c”)端连接到橡胶管a上。
任务二:CO2的捕捉与封存。
图3
(4) 同学们设计了一款简易吸风机(图3)捕碳。CO2在纱布上被吸碳剂捕获。若吸碳剂是石灰乳(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一段时间后,吸风效果变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研究小组开展“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主题学习活动。
活动一:探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与地球表面温度的关系。
(1) 图1是地球表面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图中可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证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图2
(2) 测定不同区域的空气温度如图2,请解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认识碳中和,践行低碳行动。
(3) 生态系统增加碳汇的路径主要有绿碳(陆地碳汇)和蓝碳(海洋碳汇)。
①绿碳是指陆地植树造林增加的碳汇。在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物质X和氧气。仅由以上事实可推测X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
②蓝碳是指海洋、海岸带、河口、湿地内生物固碳和储碳增加的碳汇。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水酸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校园中践行“低碳生活”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例)。
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碳中和
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1. A 2. D 3. C 4. D 5. D 6. B
7. (1) BD (2) 化学 (3) CO2+3H2CH3OH+H2O (4) ABC
8. (1) 锥形瓶 AD (2) CaCO3+2HCl===CaCl2+H2O+CO2↑ (3) 气球上浮 c 
(4) 石灰乳中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覆盖在石灰乳表面,阻止石灰乳与二氧化碳进一步接触
9. (1) 气温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有上升的趋势(或气温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正相关) (2) 城市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或郊区、乡村人少绿化多) (3) ①C、H ②CO2+H2O===H2CO3 (4) 节约用电(或参与垃圾分类回收)
同课章节目录